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警惕,教师的不当写作指导可能是学生写作能力的头号杀手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谓不用心,

但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总是呈下跌走势,

尤其是最最基本的写作能力,

诸如审题立意、选材用材、结构谋篇、文体语言和自我修改等,

几乎是每况愈下,

这与部分教师不当写作指导不无关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写作教学呢?

写作审题能力去哪儿了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的语文老师不可谓不用心,不可谓不辛苦,但是,孩子们的写作能力总是呈下跌走势,尤其是最最基本的写作能力,诸如审题立意、选材用材、结构谋篇、文体语言和自我修改等,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是每况愈下。

 

因为本人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原因,我对写作、写作教学和写作评价等方面的介入、投入比较多。现结合本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就学生写作审题能力现状、原因探究和出路思考三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现状:有一部分学生已经丧失了审题立意的基本能力

 

写作活动是从审读题目和确定立意开始的。但从有些同学所写的作文看,你不知道这篇文章因何而来,或者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写的。问题最为严重的是材料作文的写作。

 

比如,2013年江苏高考,提供了一则关于 “探险者·山洞·蝴蝶·烛光”的材料: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这是一群探险朋友自己叙说的经历,其中也包括他们自己的感受与体悟。从整体上来说,这是一则关于“人与自然”的材料。这样的材料首先有一个可靠性、真实性的辨别,其次需要对他们自己的“恍然大悟”进行深浅、 远近、正误、高下或是否全面等辨析与认识。 即使你跟着材料叙述的倾向走,至少也要抓住 “也许”这一或然性的提示语。再退一步说,你也要发现这里极具叙述者个性化的所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更深的洞穴的环境更适宜 “蝴蝶”生活;二是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其实,只要稍微有一点阅读理解能力,你就会发现,如果要从“影响”这个维度去说,为什么不是因为探险者的惊扰呢?单单让“蜡烛”成为替罪羊呢?

 

结果呢?抽样显示:接近70%的学生,放弃了认真阅读与独立思考的权利,也放弃了起码应该有的比较和挑选的权利,文章的立意只局限在“小与大”和“细节决定成败”上。而这样的立意,就这则材料来说,恰恰是众多可以成立的立意中可能性极小的一种。

 

再如,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材料是:

 

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有人却说,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有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

 

这是一则意在褒扬有话短说、无话长说这一个性与创新的材料;首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是公认的说话准则。中间句 “有话则短,无话则长”是材料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其中破折号之后则是具体解释,对“有 话”“无话”及其长短进行提示性阐述。末句是对前句的思考与界定,拓展和丰富了材料内 涵。“有人却说”的内容,是反常态的,可能体现的是逆向思维和创新意识。“有话则短” 即“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说”,是不走寻常路、避免无谓的重复之意;“无话则长”即 “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是在众人无所发现处有所发现和思考,于无疑处有疑,是在众人觉得“无话可说处”独出机杼、 大说特说,从而有所创发和表达。这是最起码的理解。

 

准确说,这是围绕“别人已说的我不必再 说”和“别人无话可说处我也许有话要说”来 议论、评说的材料作文题,写作者需要从中发现自己的议论角度,确定立意,形成观点,进而可以扩展到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用自己的慧心、慧眼,作深度的掘进。

 

结果呢?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是抓住最后一句中的“创新”或“个性”去立意和写作,而把关键的中间一句,弃之不顾。所幸的是,“创新”和“个性”,可以分别看作是这段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图之一。

 

这种不从材料整体出发并确定立意的现象到了2017 年变得越发可怕。明明是一则以 “车”为中心、以“车来车往”这一生活现象为评说和演绎对象的材料作文,在我们给高三同学作的一次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模拟实 验性考试的答卷分析中,竟然发现如下种种的写作:

 

有少数人抓住材料中的某一词语,如“见证”“折射”“改变”“变化”“变迁”“真 情”“人生”“哲理”等为立意中心或作为写作题目,进而作文,全然没有“车”。

 

有少数同学索性跳出材料,自选某一名词为对象,如“家”“灯”“手机”“服饰”“油 条”“茶叶”“涵洞”“油纸伞”等,然后作文,全无“车“的踪影。 或者只在材料中随便抓一个词语作为立意 的依据,或者全然不管材料,自说自话,自己命题,自己作文。是根本没有阅读材料呢,还是根本不会读材料呢?让人无法想象。



二、根源:不当的写作指导已经成为头号杀手

这个归因,可以从这一次模拟实验及日常的调研中得出:

 

01

 源于我们的模拟训练。

 

我们在给高三学生进行模拟写作实验的同时,又随机安排了部分初三同学去参与写作活动,并请当年高考阅卷的老师对作文进行批阅。结果初三同学的作文竟然都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按照当年的作文评分细则对照,基本可以进入二类卷,有的文章可以进一类卷,特别是一些记叙文。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还没有进入高中三年的写作指导和训练,特别是高考写作应试技巧和模式套路之类的“洗脑”;没有进入“一 模”“二模”“三模”这样的模式化“打磨” 和强行“格式”化。这个横向比较实在有点让人无法面对。

 

02

 源于我们的纵向研究。

 

我们对参加模拟的高三同学自身的整份语文答卷进行了研究, 其中有些同学的阅读部分得分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个别同学还相当不错。也就是说,他们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什么那么长篇幅的现代文和文言文都能基本读懂,而偏偏作文中很少文字的材料和题目要求读不懂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见到作文就条件反射,按照老师反复训练与指导的制胜法宝或锦囊妙计,如法炮制。或在考前背诵的大量论据材料、中外名人名言和故事中搜索、编织800字;或在材料中发现某一个熟悉的词汇,误以为就是所谓关键词,然后以此为据为题匆匆写作;或用一 篇考前准备的万能文章或故事往里一套,以为真能以不变应万变。

 

无论是不同对象之比较,还是同一对象自身的比较,都让人触目惊心。

 


这里再提供某位教授给我们讲述的一个调研事实:他应邀担任2017年某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官,他对每一个面试对象都问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对江苏2017年高考作文题怎么看?” 教授给我们讲述时说道,被面试的同学基本都讲到了两点:一是没想到出这样切入现实生活的作文题,背诵现成范文根本用不上,准备的大量素材也无用武之地;二是语文老师苦口婆心地应试叮咛和所谓高考专家应试模式和套路作文根本不灵,这样的命题让写作活动能够真实发生。

 

写作必须尊重写作的规律,认真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的能力,任何投机取巧的所谓锦囊妙计,都是旁门左道,都是坑人害人的。

 

三、对策:从真实而生态的写作开始。

无论批阅什么类型的考场作文,现场与现实都在证明一个结论:凡是在考场上认真审读题目,阅读了材料,明确了题目要求,并现场构思写作的同学,作文总能得一个较好的分 值,特别是那些一、二类卷的好作文,几乎都是现场生成、妙手偶得之作,是“写作活动能 够真实发生”的写作。

 

01

中学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真实的写作。

指导中学生学会读题、审题,会正确审读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各种样式的作文题 目。就材料作文来说,一定要读懂材料中的每 一句话,读出每一句话之间的联系,读出每一 句话在材料中的地位与作用。区别出谁是现 象,谁是本质;谁是事件核心,谁是背景;谁是叙述和描写,谁是议论和抒情;谁是作者的识见,谁是材料本身的真正内涵。

 

02

中学作文教学必须坚持生态写作。

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比较、鉴赏,渐渐提 升文化见识与人文品味,进而学习并借鉴各种表达方法与艺术手法。更要让学生在观察、思 考、体验生活中提升思维品质、审美能力,形 成批判意识和文化自觉。读写结合,读文字与读生活、读人生结合。

 

如果我们真正按生态写作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进行写作审题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何愁不能见别人所不见,发常人之所未 发。诚如是,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何种作文材料,都能写出切题而独到的好文章。

 (原文刊载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7年第4期,作者单位:张家港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编辑丨葛杰

图丨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考试密决
作文命题:“堵”与“疏”之间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
那些年,曾经考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培养较强写作能力 落实写作课程目标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