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文论语│蒋红森:涵泳工夫兴味长

 

 

                 《中学语文教学》编辑部  

                          201777


【摘   要】欣赏诗歌得有一个入境会意的涵泳过程。读诵是“涵泳之径”,意象是“涵泳之门”。由读到诵,意味着由“试水”到“入水”,由“凫水”到“潜水”,直至潜行诗境,游乎诗中;意象只是涵泳诗歌的一个生发点,教师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责任,在于带领学生由此出发进入到意象背后的诗境中去,进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去。


【关键词】涵泳  读诵  意象  读诵之径   意象之门


宋代陆九渊在《读书》诗里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读书如此,读诗更得如此。读诗是最最慌忙不得的,须得有一个入境会意的涵泳过程。

涵泳什么意思?“涵”是潜入水中,有沉潜之义;“泳”是游于水中,有游泳之义。“涵泳”由两个近义词组成复词,本义当是潜游。晋左思《吴都赋》有句子“涵泳乎其中”,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中也有句子“羡轻魵之涵泳,观翔鸥之落啄”,说的都是“到(水)里面去”的意思。我们现在说读诗要涵泳,意思是说,读诗不能流于表面,要到诗境里面去“游一游”,而且要“游”出点“意思”来。

通常情况下,涵泳诗歌须得有两个“桨板”:一是读诵,二是意象。

先说读诵。

这里说的是“读诵”,不是平常说的朗读或朗诵。读,是指熟读,流畅地读,朗朗地读,重在一个“读”字;诵,是指有感情地读,以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式读,发自肺腑地吟,重在一个“情”字。借读诵这个词是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在学习诗歌过程中,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伴随学习过程中的“读”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个过程由读和诵这两个阶段构成,也包括读和诵这两种呈现方式;由读到诵,既是促进诗歌学习实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共性到个性的方法路径,同时也是一种考察诗歌学习是否渐次达成学习目标的外在效果;读和诵,既是学习诗歌的方法,也是诗歌学习的目标。

由是,想到课堂上常见的一幕:诗歌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提出明确的“读”的要求:请同学们诵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把好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这样的“要求”不用多想就知道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儿?第一,学生还在初读阶段,还在被要求“读准字音”呢,一开始就要求“诵读”,这不切实际(况且学生不一定知道什么是诵读);第二,怎样的节奏才是“准”的?什么语气语调才是“好”的?“读出感情”中的感情是什么感情?怎样的读才称得上“读出”了感情?这些“要求”,对于初读一篇诗歌的学生而言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明确的(如果明白就意味着已经学好了);第三,上述这些“要求”,有的是课堂学习的初级目标,更多的是关乎诗歌学习的最高目标(“把准节奏”“把好语气语调,读出感情”“诵读全诗”),这样的多重目标糅合在一起的层次不清的教学指令,在课堂上是很难得到即时性落实的。果然,学生读诗的效果自然是教师不满意的,于是教师就来指导学生读诗了。接下来的课堂上又常常出现这样一幕: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地方要停顿一下,那个地方要重读(学生理解的重读就是声音大),这个地方的读音要扬起,那个地方的语气要拖长……这就是教师们认为的读法指导了。这样的读法,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自己认为是对的读诗方法,学生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读,尽管学生或许可以在教师带领下形成某种全班一致的语气语调,但这种语气语调能否“读出感情”,能否表达出诗歌本来应有的那份情感,特别是能否在学生心中蕴成某种诗意诗情,大多时候的答案是否定的。面对这样的读法指导,或许有学生在心里嘀咕:教师没指导的时候似乎可以读一读,经过教师的读法指导却不知道怎么读了!

涵泳诗歌须读诵,诗歌读诵有讲究。由读到诵,意味着由“试水”到“入水”,由“凫水”到“潜水”,直至潜行诗境,游乎诗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涵泳诗歌了。做到这一点,教学中需要有恰当有序的读诵安排。有教师教学《将进酒》,教学中的读诵环节有这样的三大步:第一步,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诗,字音读准,读得流利,每人至少读三遍;第二步,结合课后注释,联系背景,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绪的变化,并尝试把这份流动的情绪读出来;第三步,媒体播放名家诵读音频,体会别人是如何诵出诗情诗意的(播音频的目的不是要学生去模仿,而是让学生明白原来可以这么读),然后要求学生想象着自己就是诗人,想象着此时自己就在“那个背景”中,用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方式诵读全诗。这样的读诵环节安排,由简到繁,由外而内,由共性到个性,较为完整地呈现出了一个涵泳诗歌的过程。特别是第三环节,学生一旦有感于诗中流动的情绪,一旦能完成角色转换和情景位移,就极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诵读方式,不同的学生就会表现出诵相各异的表达状态,这是涵泳诗歌应有的方式,也是学习诗歌应追求的效果。

忽然想到《西厢记》“红娘传书”折子戏。张生(扮演者)手捧莺莺香笺,先是诵得小变调,真急切,后是大变调,大激动,及至“玉人来”三字,已是腾挪高扬,足之蹈之,此时的张生确是喜疯了的。许多诗,像《将进酒》之类,涵泳的结果是应该让读者(学生)攒点疯劲的。

再说意象。

意象之谓,古今俱繁,在此不做梳理辩证。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现在已经成了诗歌散文教学的常用语。一般认为,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具体的,是可感知的,是寄予了作者某种思想情感的;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意象或意象的组合往往就生成了意境;意境是一种境界,是某种情调,是读者经由意象的诱发而在内心建构起来的某个特定的时空;由意象到意境,是由“象”到“意”的追寻,是由“景”到“情”的延续,是由“物”到“心”的转换,是由“形”到“神”的塑造。

显然,诗歌学习避不开意象,涵泳诗歌必须从意象入手。问题是,学习诗歌过程中围绕意象应该做哪些工作?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到达怎样的状态才算得上涵泳到位?

老师们都知道教学诗歌是绕不过意象的,是需要围绕意象做点文章的,于是课堂上经常会一口气问学生这样两个问题:诗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还会穿插介绍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两问看似没错,但确实有问题。问题表现为课堂上常常发生的一幕:学生前前后后你来我往到诗中找意象,找到意象后就以“我找到的意象是××,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情感”句式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一幕看似热闹,其实与诗歌学习效益、与真正意义上的涵泳诗歌没多大关系。“找意象”只是涵泳的第一步,就像远远看到的景区的一棵树、一方石,学生还在景区外面呢;而“说情感”只是知道一个答案而已(一首诗的情感往往是多个意象综合表达的结果,很难说这个意象表达的是这个情感,那个意象表达的是那个情感),这个答案不是来自学生深切的体悟,只是基于各类资料做出的一个模糊的不确切的判断而已。如果诗歌学习仅仅停留于此,那就太过表面化简单化了,因为学生还远远没有品尝到诗歌可以给予的味道。

意象只是涵泳诗歌的一个切入口,一个生发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责任,在于由此出发,带领学生进入意象背后的诗境中去,通过对诗境的深切体悟进而体味诗人那地那时的内心情感。完成这些学习动作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丰富的阅读体验以及教学智慧的参与,需要学生大量的体验实践以及大量的认知活动的参与,任何一步到位的做法(像上面的两个提问)都不能生成出真实的涵泳过程。有教师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行至“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处,一个有深度的教学细节展开了。教师提问:在这个特别的秋日的早晨,一声雁鸣能将我们带入一个怎样特别的场景?请认真读诗,发挥想象,说说你“看到”的这幅场景。学生回答:庭院凄清,黄花憔悴,凉薄衣衫随风起;诗人仰望天空,望一行鸿雁南去,缓步趋趋,嚅嚅不止,面有清泪两行。教师又问:将一只过雁说成“旧相识”,这表明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回答:诗人的“正伤心”也许是基于现实的落寞,可一只过雁又让诗人坠入乡愁的深渊,这使得诗人的愁绪更加复杂而缠绕。教师再接着问:面对这只似曾相识的过雁,诗人会想到些什么?诗人也许会说些什么?学生回答:当然会想到她的故乡,想到昔日与丈夫一起的幸福生活,想到过去的一切一切。她也许会对过雁说:我多么怀念我的故乡,多么渴望能够回到过去的生活啊!这个教学细节的“好”在于:教师因为自己有了丰富的涵泳体验,很自然地带领学生通过“雁”这个意象,借助丰富的想象联想,进入到诗歌情景中去,进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进而好像自己就成了诗人。这个“进入”,这个角色转换,就是体验的过程,就是涵泳的过程,就是诗歌学习不至于表面化形式化的应有过程。

诗歌创作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诗人将自己的某种感怀寄托给某个(某些)所选定的意象,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意境)。我们阅读诗歌,就是要带领学生一步步“进入”到这个艺术天地(意境),一步步“进入”到诗人的精神天地,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生发渗透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共鸣)。这个过程就是涵泳,就是欣赏,就是审美!

学习诗歌的方式方法也许很多,但少不了“读诵之径”“意象之门”。这个道理老师们是懂的,但教学中如何用好这个“门径”却是难的!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43007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栏丨教师如何有效地“导”——以《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教学为例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感悟意境——诗歌教学的根本
学习古诗词的步骤和方法
关于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问题的思考
再别康桥 教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