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定一个小目标,比方说一天学一点印度文化



佛陀之前的印度文化


古印度文化——雅利安人——婆罗门教——广博仙


古印度文化




根据考古学证据,印度早期文化出现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离佛陀有2500年,正像今天上距佛陀一样的遥远。首先是属于青铜时代文化,大略与同时期在米索不达米亚出现的文化,和中国商代末期文化相类似。照现在所知,其主要中心是两个大城市,一个在旁遮普(Panjab),一个在信德省(Sindh),今日的哈拉巴(Harappa)和莫亨朱达罗(Mohenjo Daro)两村庄,即其旧址。两古城接近印度河(梵文为Sindhu)及其一支流,因河水灌溉之利,遂形成文化的基地。


现在公认“印度文化”由此逐渐向东发展到达恒河流域,向东南发展,至少越过了奥吉罗(Aujarat),是故疆域所被,超过了同时期的米索不达米亚和埃及文化,而此广大地区的技术标准化,说明当时政治上的统一,有一个势力远伸的大帝国。


就一般文化意义而言,完全可以肯定他们就是印度人,而印度后来的居民就是他们的子孙,无论是否继承了他们的语言。印度人并不是雅利安人,一切考古证据都否定雅利安人那么早从中亚来印度。最有可能的,他们原是达罗毗荼人(Dravidins)属于泰米尔人(Tamils)的近亲,或者干脆就是泰米尔人或南印度其他民族的祖先。


在宗教上似乎印度人崇拜一个伟大的上帝,其特征即现代湿婆天(Siva)的原型(崇拜湿婆天在泰米尔人中间一直特别流行)。他一方面象征创造和繁殖,另一方面他又表现为一个苦行僧的脚色,或是修练超自然神通力的瑜伽行者(yogin)。在一座著名的浮雕中,他身旁有群兽围绕,暗示他是百兽之主。兽主(pasupati)是湿婆天的正式副称,湿婆天常称为“湿婆兽主”。这种崇拜总是结合庙宇神殿的,它也是后来湿婆崇拜的特征。


雅利安人




根据考古学证据,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大概是古印度文化的崩溃时期(公元前1600年左右)。他们可能是些野蛮的侵略者,征服了印度人民,摧毁了他们的城市。这些雅利安人讲一种初期形式的梵语,按照今天还能读得懂的现存印度最古老的经典吠陀(Veda)而称之为吠陀语(Vedic)。


雅利安人最早的吠陀原文也许是在征服印度之后经两三个世纪编集而成的。当时征服情况在吠陀文字中还隐约可见:天帝释提桓因(Indra,因陀罗)毁灭了敌人的城堡(可能是印度人民的城市,或较小的集居地),解放牲畜(因为这批雅利安人尚是游牧民族,他们当然不赞成定居的农民将牲畜束缚在村舍田园之中),他们释放河流(河水原被定居农民用堤圩拦蓄,用沟渠疏通,以便灌溉)。而他们的传统说法则是恢复宇宙本性的自由。


因此,在这些游牧野蛮人的手中,印度文明一度遭受挫折,然而不久之后,这些野蛮人接受了被征服人民的生活方式:他们首先在村庄然后在城市长远定居下来,在牧场里饲养牲畜(也许印度的牛群从此享有任何其他地域无法比拟的行动自由)。他们也学会了治理河流从事灌溉。可是后来注释古典时,很可能忘记了真实历史背景,倒是将天帝释与印度洋的干湿季候风联系起来,赋予他一种神话意义。


传至今日的所谓往世书(Puranas,或译布罗那书)的一些历史记载都是后于吠陀时代几世纪的风格体裁,内容大大修改扩大了,或许在年历方面还是按照人为伪造的纲领重新编排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佛陀时代之前在印度流行的关于印度古代文明,和无数王朝的帝王及僧侣诗人智者的传统观念。




关于雅利安人征服者,所记载的文化时期包括古印度文化和雅利安人在印度的时期,所表现的差异是帝王中有日朝和月朝的分别:太阳王朝为日神之子摩奴(Manu)所建立,太阴王朝乃建于月神之孙,亦即摩奴的外孙布富罗婆(Puraravas)。因为早期吠陀原文曾提到许多月朝帝王,而日朝帝王则显然从未提及,我们可以猜测日朝帝王是古印度皇帝,他们的传统后来结合到雅利安人的历史传说中,于是产生一种综合性历史。


大约公元前十三世纪左右,月朝保拉法(Paurava)系的统治者萨伐兰那(Sauvarana)建立了一个凌驾于其他一切国家之上的大帝国。其子俱卢王(Kuru)及其后代继承者一直维持帝国达数世纪之久。保拉法帝国即印度婆罗门文化形成和巩固的背景:当时的生活方式,宗教,以及其他种种,此后被印度的传统思想尊为古典的模范。




在保拉法帝国时代,古吠陀原文被收集起来,有更多新的被编造出来。这些新旧吠陀文字形成一种经典总集,总称为吠陀(Veda)。事实上并没有一种单一的经典,而是属于不同僧侣派系的多种底本,也正像后来的初期佛教徒的三藏。


吠陀一词,义为知识,所以吠陀经典即是婆罗门僧侣学问的总集或丛书,包括诗歌、礼仪和哲学。在公元前9世纪,正当保拉法帝国权力鼎盛时期,有一大批僧侣诗人和其他有才能的学者出现,有很多经文后来相信是他们编撰的,有些属于文学,有些属于技术,它们实质上具有经典的威望,但未正式收入吠陀正典中。


后来印度的正统保守思想,从保拉法朝代编纂而法典化了的吠陀中,从公元九世纪一些思想家的著作中,逐渐引导出了印度的宗教及其礼仪、哲学、英雄史诗、古历史传说、法律、几何、天文学和语言科学。所有这些构成了一般所称的婆罗门教(Brahmanism),它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宗教,以及其他。


在某种意义上说,婆罗门教的形成时期是一种英雄时代,是史诗中所赞美的一切最著名英雄人物的英雄时代。史诗应当是此时期编撰的,但是靠口口相传而留存下来,所以不断地扩展胀大。经后来诗人和戏剧家编写重译,使史诗英雄适应他们自己的时代要求重现于舞台,如是婆罗门教的历史传统遂普遍流行了。


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更精确地应当叫做吠陀教,Vaidika,是从吠陀一词引申而来的很正确的印度名称,其次或者也可以称为信度教(Hinduism)或古印度教。


梵文婆罗门(brahman)一词在初期吠陀中表示圣典,具有伟大优越的涵义。后来当保拉法时代婆罗门这个词被人格化了,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或上帝,一般译为梵天(阳性主格为“婆罗摩”,brahma),它是最原始的实体,宇宙即由它演化而成。有时梵天一词抽象化为非人格的绝对存在,可是仍然具有生命,因为全宇宙的生命都是从它的身体里面流出,而且被它维持着的。


从梵文梵天(Brahman)又派生出婆罗摩耶(brahmana)一语,义为掌握圣典的教士。一般以婆罗门代表婆罗门教僧侣,梵文brahman指梵天。


古雅利安人的吠陀宗教,最初原是多神崇拜,它最古老的组成部分是吠陀中保存的诗歌,大都是对各种神的赞美诗和祈祷词。这些神都是从古印欧系的万神庙演变而来的,他们既代表社会的各种抽象方面,又代表各种自然现象。然而在保拉法王朝吠陀编纂时期,献祭众神成为它的中心和要素。由献祭产生的礼仪变成了获得福报的科学,众神降居次要地位,好像是祭祀的仆役,不过为了接受献礼才有必要。所愿望的福报结果并非天神的恩赐,而是直接从祭祀行动本身的神秘效果所得来,成功与否端赖从事祭祀的方式方法是否精确。从此以后,吠陀的真正重要有效部分即是祭祀礼仪部分,被解释为举行正确祭祀的一套神圣法令。


天神们失去独立意义,给神学、宇宙论、宇宙发生学的领域敞开了大门,引起新的探索,结果更加抽象化系统化,绝对体或最高存在的观念发展而成伟大的梵天(Brahman)。同时也从宇宙起源论产生了对宇宙的来源与发展作出合逻辑的解释的哲学。此类最古老的探索已经出现于某些吠陀诗篇中,现在又和礼仪经文中对祭祀仪礼的解释参错在一起。吠陀的最末部分包括此种早期哲学的经文(即奥义书,Upanisads,最早的五部奥义书,只这几部是严格的吠陀正典,保存了保拉法时代的各种思想观念。五奥义书为:《歌者奥义书》(Chandogya)《广林奥义书》(Brhadaraoyaka),《他氏奥义书》(Aitareya),《憍尸多基奥义书》(Kausitaki),《泰帝利亚奥义书》(Taittiriya)。


征服者当中的世袭婆罗门僧侣绝大部分是古印度文化的继承者非雅利安人教士的后裔。在吠陀正典之外的保拉法经典中,有很多东西一般认为来源于非雅利安的根源。在雅利安传统和古印度传统之间,有一段逐渐综合的过程,这是印度思想史的特征。印度思想史一般不是由于排斥异端,而是吸收同化地发展。外来学说未遭拒绝,但给与适当的解释,修正改造达到一种兼包并蓄的和谐状态。


史诗和往世书中婆罗门教最突出的非雅利安因素即关于大神毗湿奴(Visnu,亦称财天Vasudeva),湿婆天(Siva,亦称大自在天),和天后(Devi)的神话。这三位大天,最初可能各有来源,属于印度三种不同的民族。毗湿奴神话本身似乎暗示也是不同天神的综合体,各别的天神至此被视为同一至高存在体的不同表现。




往世书中另一可能的非雅利安因素是关于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记载,包括人民选举帝王和立法者(保证维护社会关系的原则),和卑偷王(Prthu)的传奇故事。他平整大地,发展农商,建立城市和乡村。


关于灵魂投胎转世之说,只在吠陀最晚期部分中稍许提到,可能是非雅利安人的学说教义。但是在吠陀之外的婆罗门历史传统中,实际是公开承认的。轮回说与往世书中的宇宙演进和时间度量配合得很好。宇宙演进再演进,经过无穷个百千万亿年的循环周期,最终瓦解分裂为它的构成原素,灵魂也是宇宙构成原素之一种,然后或是由于自然的进程,或是由于上帝的作用,宇宙又重新演化。


在最早期的法典上,所规定的法律传统和社会习惯给人一种印象,它们并不是出于雅利安的根源。所以后来视为正统社会基础之一的习俗四阶(asramas)(求学一结婚生活——退休——出家),吠陀中并未提及。最后一阶段,以及逐日增长不限年龄离弃世间的习俗,使人想到古印度社会原有苦行主义者,与任何雅利安传统无关。


解脱轮回的概念似乎并非简单地与轮回之说相随出现,而是与印度思想认识时间度量的无限性一道来的。解脱观念差不多可以确定不属于雅利安的来源,雅利安的传统中曾有来世生活,后来发展成为利用祭祀礼仪可以达到美妙天堂的概念。至于灵魂解放的哲学是设想某种完全超越经验世界的状态,例如与至高无上的存在相结合之类。这只是模糊不清的出现在最晚期的吠陀中,即使在吠陀之外的早期婆罗门传统中也不是非常突出的。上升天堂则仍然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广博仙




照较晚期的传说 ,吠陀是在保拉法时代一位名为“广博仙”(Vyasa)的诗人所编集的,此人当是上文所说公元前九世纪前后出现的大批思想家之一。广博仙在梵文里意为编纂家,是一种只能加于诸诗人的头衔。他代表婆罗门教的实际创建,因为自此以往该教就普遍风行。


但在任何确实可靠的保拉法典籍中,讲到许多先师先贤,后期吠陀经文中举出许多人名,而他的名字似乎从未提及。按照传统说法,广博仙也许那时一些圣贤先哲的集合体,为后来年代之所捏造,以代表企图恢复他们所想像的在铁器时代衰落之前的古代生活方式的婆罗门教的创立。


广博仙的假定年代相当于公元前九世纪,吠陀照那时的原样一直在它的诗章中保存至今,而散文的礼仪篇和哲学部分正是当时,有些还在更后添加上去的。除了编辑整理吠陀之外,还有大批更富于创造性的著作都归在广博仙的名下,认为他写过大叙事诗(Mahabharata,即摩诃婆罗多)和几种往世书(Puranas,即布罗那书)。


如果吠陀是记载应当恢复的往古之道,大叙事诗则是叙述保拉法人民中的灾难性内战,作为例证说明铁器时代刚开始衰落。广博仙是叙事诗中英雄们的同代人,是他们功勋业绩的见证人,甚至是参加者,然而流传至今的叙事诗和往世书的底本比保拉法时代晚出很多。它们显示的那个时代并不是当时的原样,而是在递相传承当中吸收了许多当初原不属于它的东西之后,他们所想像的那时代的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印度佛教产生的背景
《佛教十五题》-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观点 | 钱文忠:古印度的主流思想
圣河沐浴的婆罗门
四千年来印度女性的悲惨之路
为什么佛教在印度影响越来越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