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肠道菌群可以干预卒中的发生?

  

        肠道菌群可以干预卒中的发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项2016年3月28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medicine》(自然医学杂志)最新动物实验表明,改善肠道菌群可降低卒中风险。这虽是一项基础实验,但却直接证实了肠道菌群与卒中的密切关系。

       研究思路是这样的:试验组通过给小鼠注射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的方式来改变肠道菌群,进而诱导细菌的微生态改变,为期2周。对照组选择几代都注射过抗生素的小鼠,以至于它们对抗菌素耐药,不存在细菌改变的情况。结果表明试验组小鼠的卒中发生风险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概率为60%-70%。不仅如此,研究者们还将试验组的肠道内容物移植到正常小鼠体内,发现这些受试者小鼠的卒中发生风险也有所降低。以上结果表明,改变胃肠道菌群对脑卒中损伤有干预作用,其中T细胞免疫系统改变可对卒中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具体机制有很多设想,其证实尚需时间。大量潜在证据提示免疫因素对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控制,因此作者认为免疫系统可以以某种方式来干预卒中,而肠道是免疫细胞的主要生存环境,其中肠道菌群是关键。   

      肠道菌群,其实是你所不知的那部分“自己”!  在微生物学诞生后不久,人们就发现,在动物的消化道中存在有不少微生物。例如在牛、羊、兔等食草动物的胃或盲肠中,就存在大量以细菌为主的微生物群体。由于食草动物摄入的植食性饲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难以依靠动物体自身分泌的酶液消化,而微生物群体中包含的纤维素消化菌、半纤维素消化菌等可以较好的将多糖转化为低聚糖和寡糖,从而促进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肠道菌群不容忽视的原因还在于其庞大的数量与基因的宏大,居住在我们肠道内的细菌数量,是人体细胞总数的10倍,其背后的细菌宏基因是人体基因的100倍。当然肠道菌群并非是生来就有的,它们实际上是“外来户”,自人体出生以后就长期定植于消化道,共生相伴。从另一个角度看,肠道菌群就是人类的另一个器官。肠道菌群的存在能通过自身屏蔽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阻止病原菌入侵人体,起到屏障碍作用,后期就直接全面参与到人体免疫中来,而肠道菌群的失调就可产生自体免疫疾病。而作为食物也可间接地影响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比例,进而影响代谢,造成肥胖和糖尿病。

  病从口入     这句古话现在看来是大有深意。晋·傅玄《口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病从口入,这是中国人很早就形成的一个认识,以至人们几乎都知道“病从口入”这个俗语和告诫,但其实并不十分理解病从口入是怎么一回事。 “病从口入”,人们的第一认识是,认为病从口入就是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腐烂或过期的食品,这种回答说对了一小部分,另一部分说的是均衡饮食,我们日常的饮食结构才是病从口入的关键,尤其是吃新鲜食品(鱼肉蛋禽及山珍海味)或是极具保养作用的食品和那“洋”食品时、产生“病从口入”的问题越大,也就是说当我们的生活提高以后,当我们的饮食有了更高的追求时,病从口入的问题随之就越加突出了。这时,我们更应该强调的是合理饮食结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痛风说起来都与饮食相关。只有饮食结构合理了,一些现代病才会远离我们,否则我们就摆脱不了现代疾病的困扰。背后的基础是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正常,一切OK,而如果肠道菌群不正常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肠肥脑满”,这句话很形象,其实大有深意。其本意就是说不经选择地吃或不加节制地吃,会吃出大肚子来,甚至吃出肥头大耳来;肠肥了,脑满了,脑子不灵活了,不健康了。这句话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肠与脑是密切相关的,不仅仅是通过简单的营养代谢,二者有神经递质、激素分泌、炎性介质等信息传送,而现代医学发现二者通过肠道菌群来进行信息传递,并提出肠脑轴学说、菌心说等。

  肠道菌群与性格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盛行这句谚语“You are what you eat”(你的身体由你的食物决定),随着近些年来人们对健康生活理念的关注,这句话也越来越多地被重提起。更进一步说就是,你的饮食结构决定你的性格,印证了这句话——“You are what kind of bacterial you have“(你体内的细菌决定了你的性格)。目前观察到这些现象,但完全解释尚需时日。

       不受人待见的肠道菌群!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细菌,而细菌是致病的,比如伤口感染会化脓,呼吸道细菌传播会导致肺部感染,细菌是不利于人体的,我们对它的态度是:杀、杀、杀。其实不一定,在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就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肠道微生物更多的被认为是和消化、营养作用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类对肠道菌群的研究深入,更多的谜团正在被揭开,人们逐渐发现肠道菌群不只在消化过程发挥作用,它和人体健康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肠道菌群与现代慢性病相关,甚至包括肿瘤。比如:肠道菌群与肥胖、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肠道菌群与心律失常、肠道菌群与免疫、肠道菌群与过敏、肠道菌群与风湿、肠道菌群与自闭症、肠道菌群与ALS、肠道菌群与肿瘤的关系,成为当代医学的热点。不受人待见的肠道菌群,其实作用却很大...

       肠道菌群与卒中的危险因素

       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疾病相关,比较常见的是肠道疾病等。如果从血管疾病角度来看,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造成肥胖、糖尿病等多种多种代谢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肠道菌群造成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是失衡的肠道菌群产生的脂多糖等内毒素进入人体,被免疫细胞识别后产生多种炎症因子,使得机体进入低度炎症状态,从而产生代谢异常。例如,若长期进食高脂、高糖食物,可造成肠道菌群中条件致病菌比例增加,而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使得食物中摄取的能量更容易转化为脂肪累积于皮下,造成肥胖。此外,低度炎症还能促使机体对胰岛素相应程度下降,造成胰岛素抵抗,进而发展为糖尿病。

        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的研究更多。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两个主要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受体——嗅觉受体78 (Olfr78)和Gpr41起作用,肠道微生物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s)可能在调控血压方面起到作用。肠道微生物群制造的丙酸盐通过Olfr78受体调控血压,Gpr41参与到对丙酸盐做出响应降低血压反应。肠道菌群产生的类胡萝卜素类物质可一定程度上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和卒中的风险。

      肠道菌群如何调节?   肠道菌群这么重要,我们能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由于肠道菌群的主体是共生菌,因此肠道菌群失衡的主要表现为共生菌比例的下降。自然而然的人们想到可以通过直接补充共生菌,或通过补充促进共生菌生长的物质,来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的目的。目前,人们最常作为共生菌补充的是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同时也有少量链球菌等。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名词“益生菌”,主要指的就是这几类细菌,可通过适当的方式适度地补充这些益生菌,可以一定程度上达到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进而改善健康状况。另一个就是益生元,指能够不被消化而完整进入肠道菌群环境、可被共生菌利用而增加共生菌数量和活力、并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抗生素的使用可对肠道菌群产生严重影响,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因此使用抗生素一定需要按照医嘱使用,切勿滥用和过量使用。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共生菌比例下降,从而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因此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总之,均衡的饮食,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有助于维持有益健康的肠道菌群,必要时进行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也会促进肠道菌群的正性调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傻傻分不清楚?看这篇文章就够了
人体健康状况晴雨表——肠道菌群
肠道菌落决定一生健康
免疫力是最好的“医生”,谁又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怎样护理
【宋峻·专栏】益生菌、益生元、膳食纤维是一回事吗?
科普 | 肠道细菌和健康的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