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NA活动 | 壹江肆城 · 次流域| 【深度】汉江· 武汉

新 建 筑

与深度和价值有关的建筑阅读





“壹江肆城”建筑院校青年学者论坛(2016)系列信息NO.2

【深度】汉江· 武汉

撰文 | 方盈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引言 · 江汉流域概貌

《诗经》曰:“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尔雅 · 释天》说:“箕斗之间汉津也”。在整个中国,恐怕只有汉江被拿来对应天上的银河。

人们在很久以前就把汉江同长江、淮河、黄河相提并论,称之为“江淮河汉”。《诗经》曰:“江汉浮浮……江汉汤汤……”足可见汉江与长江并称之时的盛大与浩荡。

▲ 汉江山水写意

汉江全长1 497公里,是长江的最大支流。江水自西而东,至襄樊折向东南。干流丹江口以上为上游,丹江至钟祥为中游,钟祥以下为下游。流域总面积约为174 000平方公里(洪水时期,汉江下游河水壅滞,支流泄入困难,实际受水面积为湖北荆门市马良镇以上143 000平方公里)。

汉江干支流流经陕西、河南和湖北三省近80个市县。干流自源头陕西宁强县嶓冢山,自西而东流经勉县、汉中市、城固县、洋县、石泉县、汉阴县、紫阳县、安康市汉滨区、旬阳县,于白河县进入湖北省后,自郧西县进入湖北。丹江口以下,干流折向东南,沿途经襄阳市、宜城市、钟祥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汉川市等县市,最后由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


▲ 汉江流域图

来源:汉江,秦巴山地上的一条绿丝带. 中国国家地理,2005(06)

汉江流域内陆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貌复杂。山地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70%以上,平原面积不足16%,最高峰秦岭太白山海拔4100米,而最低平原江汉平原近入江口处海拔不足30米,相差4 000余米。


▲ 汉江上游河谷远眺

▲ 汉江下游江汉平原

▲ 汉江流域地表坡度图

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汉江工作队编. 汉江流域地理调查报告,1957 附图改绘

壹 · 源远流长

溯源

古汉源在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 · 禹贡》曰:“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流为沧浪之水……”《山海经 · 卷二 · 西山经 · 嶓冢山》:“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汉水出焉,又东南流注入沔……”这是对汉源山水的最早记载。

关于汉江主源说法不一。

中源漾水源出陕西省宁强县北嶓冢山,亦曰东汉水。东经勉县为沔水,经褒城纳褒水始为汉水,一般以此源为正源。

北源沮水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留坝与凤县交界处的紫柏山南麓黄花坪,西南流入勉县张家河、纳入庙河和冷峪河后入略阳县两河口,继续南流至黑河坝流入留白河。白河汇入后转东南复入勉县境,至沮水新铺坝始称汉水。湖北省志以此源最长为正源。

而亦有学者提出南源玉带河为“新汉源”。 新汉源系民国初期宁强籍学者黎琴南最先提出,20世纪80年代宁强史志专家宋文富亲自勘察,缘玉带河上溯,探得位于宁强县城西北隅13公里的赵家河水池垭乃玉带河最上源。1989年版《辞海》对汉江和玉带河作了新的解释:“汉江——称汉水。长江最长支流。上源玉带河出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


▲ 玉带河上游古汉水源摩崖石刻

河流与古文明

地处北纬30°这条黄金文明线上的汉江流域,是古人类生存、栖息与繁衍之地。就在汉江刚刚东播进入湖北省境之处,发现了距今100万年左右的“郧县人”头骨化石。

▲ 郧县人头骨模型

汉江流域下游湖北天门石家河聚落遗址群预示着中国长江中游地区青铜时代的来临。石家河文化承袭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屈家岭文化而来,以石家河遗址群聚落为中心,由多处聚落遗址组成。遗址不仅出土有狮、象、虎、鸡、鱼、龟以及人像小陶塑,还有青铜铜块、玉器、祭祀遗迹并发现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

▲ 石家河遗址文化出土的抱鱼陶人

▲ 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龙

楚文化之兴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起源于河南新郑,商周时期逐渐南迁,最后在汉江下游与长江之间的荆山附近丘陵平原发展强大起来。楚人以汉江上游丹阳为起点,取威定霸于春秋战国,开疆拓土,先后统一了50多个小国,全盛时期领域北至黄河、东至海滨、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为同时代的中原许多区域文化所不及。而以楚文化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流域文化在辐射至长江流域基础上所形成的荆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源流之一。楚文化的浪漫奇丽色彩与中原文化朴实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楚人南迁后给楚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因子,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缓慢向前发展为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楚文化。汉江下游江陵一带有20代楚王建都。其中最著名的楚纪南故城,为当时南方第一大都会,被誉为“南国之壁”,拥有城周宫殿等建筑145座,古陵墓2 800多座。

▲ 楚古都-纪南城彩色卫星影像与遗迹分布图

来源:孙家抦. 遥感原理与应用,2009

楚国不仅拥有先进的采矿冶炼技术,绣、锦、罗、纱、绢、绦和漆器工艺之精亦超越各国。楚国的天文历法十分完备,有我国二十八星宿、星座全部名称的最早记载。

▲ 楚郢城丝织荒帏出土时的情景

▲  丝织荒帏局部

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亦独具风格。楚人的哲学以道家为主流。楚人先祖鬻熊是楚哲学的开山人物,著有《鬻子》。而屈原与楚辞文学的出现则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浪漫先河。以楚国浓郁的巫风为背景,由神话传说、巫术礼仪、原始歌舞三位一体而组成的楚辞缤纷绚烂,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

▲ 屈原与楚辞

楚国亦是音乐舞蹈之邦、绘画艺术之邦。宫廷雅乐《阳春白雪》在楚地普及到市民中;著名琴师、乐音家瓠巴、伯牙、钟子期、钟仪等大都出于楚。绘画艺术中,楚墓出土的两幅帛画堪称稀世绘画珍品,而漆画“金秋郊游图”组画中的人物亦栩栩如生,旷古罕有。


▲ 汉阳古琴台

贰 · 流域之兴

移民文化

汉江流域自先秦甚至远古时代起,便有先民沿着汉水河谷这一天然的通道不断迁徙,促进了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大约商前,湖北清江流域的古代民族——巴族人自西向东迁徙到汉江流域;远古时,原居住在湖南衡阳一带一部分氐族羌人在迁徙青海东部的途中,就近在汉江上游停留,陕西南部宁强县原称宁羌县,与这一移民历史不无关系;西周末年郑国国破,外逃的一部分郑人向南翻越秦岭迁至汉江上游,史称南郑。到战国中期,汉江上游已成一个著名经济区。至南宋年间,汉江上游的汉中地区因秦岭阻隔,较少受到战乱直接破坏,是长期接收荆襄流民的主要地区。

明清时期是汉江流域下游经济飞跃的时期。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汉江下游的江汉平原是移民重要的中转地,亦接纳了大量人口。在本地垸田水利农田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江汉平原一跃成为湖北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推动了整个汉江流域下游平原的开发。

▲ 明洪武时期江汉平原地区移民迁入分布概况

来源:根据曹树基. 中国移民史第五卷 明时期,1997 第149页附图 改绘

会馆与码头

明清时期,大量的会馆建筑在汉江沿岸城镇。一方面,随着商贸经济的发展,会馆成为同行维护共同利益、互助互济的场所;另一方面,作为移民文化的伴生文化,会馆还是移民同乡在迁入地联络乡谊聚会的场所。汉口巨镇也因此成为明清时期会馆发展最快、数量最多的地区。可惜的是,汉口会馆在今天并无遗存。

汉江流域会馆建筑在今汉江上游地区仍有较多遗存。如湖北省郧西县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镇中的山陕会馆;陕西省山阳县东南部的漫川关镇上的船帮会馆、湖北会馆、武昌会馆、骡帮会馆、武圣宫;河南省南阳社旗镇的山陕会馆、福建会馆、厘金局、蔚盛长票号、广盛镖局、火神庙等。

▲ 上津镇山陕会馆砖墙


▲ 社旗镇山陕会馆

自从汉江成为一条水运通道,汉江两岸的码头便不断发展,与之相伴的码头文化则伴随着码头的诞生而出现,随着码头的兴旺而繁荣。虽然曾经繁华的汉江码头已成为历史遗迹,但汉水古码头与汉水码头文化依然是汉水两岸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码头依托城镇,因城镇而闻名。汉江沿岸,分布着汉中、蜀河、南阳、丹江口、襄阳和汉口等诸多名镇,有名镇则必有码头。著名的古码头有汉中十八里铺码头、蜀河镇古渡码头、南阳大寨门码头、丹江口荆紫关码头、襄阳小北门码头、以及汉口天宝巷码头等。清朝前期,巨镇汉口江汉合流处有地名“龙王庙”,曾是汉口沿江街巷格局中重要的庙宇建筑。这一与镇水功能有关的庙宇所在,在晚清发展为重要的码头。


▲ 清末汉口龙王庙码头

除了汉江沿岸城镇这些著名的古码头外,还有许多以小船停靠为主的小码头。特别是汉江中下游一带,水流平缓,江面较宽,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小码头。这些小码头中有沟通江河两岸人们生活的摆渡码头,还产生了一批如菜码头、蛋码头、肉码头、布码头、粪码头(将城市的废弃物输出)以及杂货码头的农副产品的专用码头。

古码头带来了汉江流域城镇的繁荣,积淀着文化,影响着沿岸城镇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气质。

水神信仰盛行

河流文化中,水神信仰是十分常见的民间信仰文化。在汉江全流域流行的水神主要有禹王、龙王、杨泗将军。

相传,上古时期大禹治水曾到武汉,引汉水(即汉江)入长江。今汉阳龟山东麓长江大桥下原有临江石矶,据说就是大禹疏导汉水入江之处,故名为禹功矶。武汉也因此一直是人们祭祀大禹的重要之地。

汉江下游地势低平,历来洪灾不断。大禹自然成为这一地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舟楫平安的庇佑之神,并随着明清移民远传至川蜀。重庆现存湖广会馆建筑群里最大的一处建筑便是禹王宫,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年建造禹王宫所用的木材,都是从湖北运来。这是水神信仰文化沿着“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线路进行传播的有力证明。


▲ 重庆湖广会馆禹王宫 

发源于湖南地区的能够“拯危济险,利涉大川”的水神杨泗将军信仰于清代中期开始出现在陕南地区地方民间信仰体系之中。这是汉江流域的水路交通开始在地方经济与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杨泗将军信仰也随着水运的发展在汉江流域中上游地区广泛流行。


▲ 清代木雕杨泗将军坐像

叁 · 流域之变

汉江航道兴与衰

汉江流域地处北温带南半部,气候温和。上游和中游有秦岭对于西北面寒流的阻隔作用,河水终年不冻。同时雨量丰富,对于航运所需的水量来说,完全可以供给无缺。但另一方面,由于雨量四季分配不均,洪水季节水势汹涌,行船易发生危险,而枯水季节又常患水量不足,直接导致了枯水季节航线缩短。

汉江自古就是一条著名的通航河流,与长江和湘江,以及后来的大运河构成了一个贯通东西南北的水运网——在没有铁路、机动车的时代里,水运之于当时的交通地位无异于现代交通中的高速公路。

唐宋时期,由于南北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加强,汉水上、中、下游干流及支流交通开始进入全面繁荣阶段,汉中、南阳、襄阳均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北宋定都中原的开封,汉江航运的上游交通逐渐被冷落,而中下游的南阳、襄阳却依旧重要,稳踞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到了唐代,汉江中游襄阳则是辐射河南、陕西一带之枢纽。明清时期,传统商品经济极为发达,各类市场初步形成,汉江航运进入了黄金发展的时期。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汉口便已经成为国内极其重要的水运中心,而汉江干支流水运线上,亦形成了数量繁多、等级各异的港口,奠定了近现代汉江流域港口的基本布局。

▲ 汉江航线及其航道重要节点聚落

注:橙色圆圈为汉江干流节点聚落,黄色圆圈为汉江支流节点聚落

来源:胡斌. 陕南汉水走廊商贸线路上的集镇聚落形态研究, 2012

直至建国初期,汉江流域内河流大多可以通航,其中以干流为主。支流航线4 317公里中,终年通航的河流2 294公里,占53%,不能终年通航的约占43%。

然而,在建国后大型水利枢纽建设的过程中,曾经在区域间商贸流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汉江黄金航道,其上游支流航道全部断航。中下游航道也因南水北调工程调水需求面临航运水位减少、通航等级降低的问题,航运曾严重受阻。

▲ 因水位下降导致干涸的汉江上游航道

2010年始,汉江中下游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开工。如今,丹江口至兴隆段通航标准已达500吨级,兴隆至汉川段通航标准已达1 000吨级。待引江济汉工程正式通水后,酝酿多年的“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将最终实现。与长江航道实现多点连通的汉江航道正迎来一次新时代的复兴。

▲ “长江—江汉运河——汉江”810公里高等级航道圈

▲ 千吨级货船在汉江天门段新疏浚的航道上通行

千湖之省的忧思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那些星罗棋布的湖泊,是上古时期古云梦泽历经沧桑在汉江下游江汉平原上散落的遗珠。

在古云梦泽伸展与收缩、形成江汉湖群的数千年至今,汉江下游平原河湖环境的变迁从未间断。

云梦泽又称云梦大泽,是汉江下游平原上古时期湖泊群的总称,南面以长江为界。先秦时这一湖群的范围周长约450公里,汉水古道流至此地河湖不分。后因长江和汉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汉江三角洲不断伸展,云梦泽范围逐渐减小。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缩小一半,唐宋时解体为星罗棋布的小湖群,与此同时汉江下游河道水系发育日趋成形。此后零星小湖逐渐淤平,有的则有扩展,洪湖就是在清中叶以后迅速扩展形成的大湖。如今,云梦泽古代湖泊群,已消褪为一些相互分离的湖泊。因古云梦泽湖盆不断淤塞、分割而最终形成的江汉湖群与江汉间河道分离的水体环境,成为汉江下游平原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


▲ 汉江下游古云梦泽至江汉水系河湖分离过程示意图

来源:根据鲁西奇,潘晟.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2004 附图改绘

当古梦泽消亡,江汉平原初出成陆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人地关系的互动密切勾连起来。明清时期垸田经济大开发加速了这一地区自然河湖环境的演变。人们围垦拓荒的同时伴随着湖群的剧烈变动。由于围垦湖面、淤塞河道成田,江汉间蓄洪能力下降,晚清至民国时期频发的水患成为影响和制约这一时期城乡聚落发展最为严重的环境灾害。


▲ 1931年武汉大水

湖面持续萎缩的现象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截至上世纪80年代,湖北全省水面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湖泊由50年代的1 332个减少到843个,而5 000亩以上的湖泊只剩下125个,作为湖北省湖群主体的江汉湖群的萎缩程度可见一斑。60年代围湖造田、填湖建房等盲目围垦与建设的人类活动,不仅造成舟楫不通、水产下降,也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汉江下游平原地区蓄洪能力的迅速下降,洪涝甚至干旱灾害的隐患犹存。

▲ 汉江下游四湖地区湖群演变示意图

来源:李昌峰,张鸿辉. 建国以来人类活动对湖北省四湖地区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2003 

“千湖之省”面对江汉湖群以锐减之势持续变迁的困境当何去何从?江河湖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理顺?如何使其在生态环境的大系统中协调发展?河湖环境的变迁又如何牵动着江汉间城镇体系的发展?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肆 · 江之江城

溯源汉江穿过秦岭河谷,流经襄宜平原,自钟祥以下穿过开阔平坦的江汉平原,至汉口汇入长江。武汉由滨江两岸的武昌汉阳对峙发展成三镇鼎立的格局始自明代成化年间的汉水改道,并随着近代汉口的崛起一跃成为汉江流域的中心城市。

汉水改道与汉口初兴

明初,汉口一带还是无人居住的芦苇荒滩。汉水先前从龟山南边注入长江,成化年间其主流则从龟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长江。汉水故道淤塞,主河道移至龟山之北后,原先的汉阳一分为二,形成南、北两岸,南岸一侧仍称汉阳,北岸一侧则称之为“汉口”。自汉水改道后,汉口与汉阳间的水道成为汉江入江的唯一通道,汉口因江汉交汇之处的优越地理位置迅速崛起,逐渐从低洼荒洲地带发展成为晚清时期的全国名镇。

▲ 明中期郭师口汉水改道示意图

来源:鲁西奇,潘晟. 汉水中下游河道变迁与堤防,第76页

早期商贸中心——汉正街

汉正街是汉口早期兴盛的代表区域。主要在汉江入江口地区延伸发展。

自袁公堤修成后,汉口来自后湖方向的水患大大减缓。在由袁公堤、汉江和长江堤防围合保护的汉口市区,出现了沿汉江发展的闹市区——汉正街。汉正街由最早的码头和河街的街道雏形发展而来,其后由河街延展至正街,再由正街、内街发展出夹街和里巷,并一直延伸至长江沿岸。

沿河地段,建有颇具水乡特色的吊脚楼,并贯穿大大小小的码头。港湾中停靠的如过江之鲫的木帆船,岸上下不断传出各种吆喝叫卖声、锣鼓声,显示出一派繁盛的商业景象。

汉正街亦是会馆公所林立之处。自汉口成为商业重镇之后,“本乡人少异乡多”“九分商贾一分民”的现象十分普遍。按地域行业结成帮派、为提供活动和议事场所之用的会馆和公所大量兴建。一时间,“汉口会馆如林”,其中著名的会馆有宝庆会馆和江西会馆。

▲ 汉正街与沿水码头

来源:根据 武汉城镇合图(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电子版) 改绘 

▲ 汉水边的吊脚楼

来源:刘剀.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2010

开埠与租界

自鸦片战争后,汉口开埠通商,汉口城市空间的发展中心开始由沿汉江沿岸转向长江沿岸。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租界范围达到最大,沿江设立英、法、俄、德、日五国租界。外商的涌入、洋行的设立,以及与外贸密切相关的外资企业的兴办,促使汉口由原先的内河经济转向与长江航运联系更为密切的大江经济,渐次由内陆型的封闭式城市向开放型的国际性城市迈进。

在今天的汉口沿江大道中段,江汉路以北、麻阳街太古下码头以南、中山大道东南的滨江地段,有一块约2.2平方公里的土地,这里哥特式、洛可可式、巴罗可式等欧式建筑一应俱全。这便是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汉口租界的遗存,按地理方位从西南向东北排列,分别为英、俄、法、德、日5国租界。

汉口租界的数量仅次于天津,居全国第二位,面积仅次于上海、天津,居全国第三位。

▲ 1930年日本人绘制的汉口地图 

▲ 民国夏口县志中的汉口租界图

来源:刘剀. 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 20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雄武汉,冲不垮的龙王庙(叶平)
“江汉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
被遗忘的“1931年长江水灾”(武汉被淹珍贵历史照片)
照片上的老武汉
集家嘴的划子擂到荡
武汉掌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