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住宅之百年流变

 ?

住宅土地的不断细分化、泡沫经济的破灭、全社会对消费概念的再认识等原因,使得当今的日本建筑 家在住宅设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课题, 实际上也为中国乃至当代全世界的住宅建筑师们提供了参照。

纵观日本住宅建筑百余年来的变化,一个最明显 的特征就是在西化和日本传统的建筑模式中相互纠缠影响。这和中国的建筑文化极其相似。如果将日本住宅的变迁结合文化的变迁、生活方式的变革一起考察,将更有助于中国住宅建筑师们从居住的本质进行反省和思索。

和中国被动性地接受外来文化类似,日本西方文化的导入始于1858年签订的日美修好通商条约。而西洋建筑首次大规模登陆日本则和此条约密切相关——大多数由外国人规划设计的建筑便是兴建于此条约中开放的长崎、神户、横滨等港口。日本夏天闷热的气候使得“外国人居留地”的住宅以独栋的海滩别墅为主,而且这种住宅由于区域所限,对外界的影响缓慢而微弱。

当时的东京60%以上的土地集中在武士阶层手中,甚至到明治时代以及末期,土地改革和土地再分配依然没有改变少数人掌握大多数土地的局面。绝大多数人因为采用租赁的方式居住,根本就谈不上对住宅形式的追求,这种传统居住形式逐渐受到了一批接受过西方文化影响的知识阶层的质疑。但是,文化对于居住方式的改变迟早会来到。

住宅改良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日本经济飞速发展,都市人口开始增加,由此出现了中产阶级和他们居住的住宅样式。媒体通过设计竞赛和博览会的方式积极地推广西式住宅,值得介绍的有:1915年国民新闻社举办的“家庭博览会”;1916 年桥口信助和三角锡子组建“ 住

宅改良会”,通过发行《住宅》杂志和举办设计竞赛,积极地开展启蒙活动;1919~1920 年,文部省举办了“生活改善展览会”,并以此为契机成立了“生活改善同盟会”。“住宅改良会”和“生活改善同盟会”在这次住宅改良运动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进一步促进了日本住宅的西式化发展。

在这种崇尚西方文化、提倡文化生活的热潮中,“文化住宅”开始被作为这种带有极强西洋式风格住宅的统称。1922 年东京上野举行了“和平纪念东京博览会”,其中的第一会场展示了14 栋样板住宅。这些作品以家庭日常生活场所——居间为中心展开布置,大部分在30 坪左右(99m2),起居室、餐厅、客间采用坐椅式,以具有实用性的设备作为设计前提。

半年后,由日本建筑协会主办的“住宅改造博览会”上的住宅也强调了坐椅式的居间,但平面布局上仍沿用了当时日本住宅平面惯用的“中间走廊型”,只是把席地改为椅子,更具现实性。然而事实上,在一般的中档住宅里却几乎没有采纳“居间中心型”住宅的平面布局。

人口的急剧增长使得市区内住宅日趋紧张,同时促进了大规模的郊外土地开发。英国的田园都市模式似乎给急速都市化的日本带来了一剂良药。民间的土地公司和铁道公司开始开发郊外的住宅地,此时的住宅几乎都在外观上采用西式,平面布局则采用日式的中间走廊,这种中庸的折衷主义似乎和日本文化的母——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作为大正时期住宅改良运动的成果之一,居间已经被布置在南向的中央,这个改变总算体现了以家庭为本位的生活观念。

美国建筑家赖特对当时的日本住宅乃至建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一系列的住宅项目,赖特把美国的草原式住宅带到了日本。这类住宅的特征为:①强调与自然融合的水平线体;②室内分隔少,空间呈水平展开;③家居和室内装饰被视为建筑的一部分

赖特式风格的鼎盛期是他的日本弟子远藤新、土浦龟城和冈见健彦等一起推动的,而赖特的助手雷蒙德则一直留在日本从事建筑设计,为推动日本建筑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住宅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20世纪20 年代之后,同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日本住宅的变革,甚至一度成为“ 现代居住”的代名词。它的成立缘于1923 年的关东大地震,成立的当年就建造了两千多户临时住宅和三千多户木制住宅,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灾后住宅严重不足的窘况。后来同润会逐渐把工作重点转向集合住宅和不良住宅地区的改造事业,同时也对住宅和生活形态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昭和初期的都市住宅改善事业起到了指导性作用。

早期的集合住宅几乎都是木结构,且由民间经营。最早出现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集合住宅是1925年在东京神田御茶水的“文化公寓”,其居住者仅限于外国人和当时所谓的“ 文化人”。而同润会开发的集合住宅基本上都是钢筋混凝土的多层公寓,以一般市民为对象。同润会住宅的最大特征是丰富的生活设施和安全的结构,同时追求合理的都市生活形态。

在西式住宅的影响下,日本本土的建筑家们展开了各式住宅的设计活动,并且产生了一批对住宅设计进行独立思考的建筑家,他们专门设计中小规模住宅,积极地完善和发展日式、西式相结合的住宅形式。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保冈胜、山本拙郎、山田醇和藤井厚二。保冈胜和山本拙郎重在考虑日西两种建筑形式的结合,山田醇和藤井厚二则是从采光、通风和换气等科学的角度来思考住宅。同时,在京都帝大建筑学科担任教员的藤井厚二以日本传统和式建筑和欧美洋式住宅的不同点为课题,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和研究工作。

如果说明治初期是依靠雇佣外国建筑家和有限 地翻译资料来传达历史主义建筑的,那么大量的建筑图书和期刊的出现使日本建筑家们把握现代建筑的脉搏成为可能。大批的建筑家开始周游欧洲,去体验和感受当时最前卫的建筑实物和思潮,从表现主义到国际主义,从格罗皮乌斯到柯布西埃,他们回国后纷纷出版了大量的书籍。

而在从19201930 年短短的10 年间,日本建筑杂志在原来明治时期的建筑杂志》、《建筑世界》《建筑与社会》的基础上,又陆续创刊了《建筑新潮》《国际建筑时论》《新建筑》《建筑纪元》《建筑时潮》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种现代建筑的前卫尝试相继展开。尽管这些前卫的探索并没有实质性地影响一般住宅,但对整个日本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的现代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喜的是,在目前的中国,也有这种迹象。

而在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两位建筑师是崛口舍己和雷蒙德。前者较早地接触到国际建筑样式,回国后一直在国际主义和风土主义之间探索日本住宅现 代化的可能性,代表作品有“吉川邸”和“ 若狭邸”;后者在日本住宅史上最大的业绩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点,从日本传统建筑中发掘出日本建筑的现代性,并用自己独特的视点和手法把日本建筑和西式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其代表作有“ 云南坂自宅”。

 

战后变革运动

 

二战结束后,日本建筑家们开始进一步探索日本住宅的发展方向。西山卯三、滨口美惠等人开始吹响居住方式民主化的号角。而《建筑杂志》也通过举办住宅设计竞赛的方式,积极投身到住宅变革的运动中来。但由于战后物资的极端贫乏,真正生活方式的变革、住宅模式的积极提案是到1949年后才真正开始的。

日本战后公布的“ 三大住宅供给体制”的法规对日本的建筑界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建筑家们开始以各种课题展开了多样的实验住宅设计,“最小限住宅”

便是其中之一。最小限住宅是从功能主义出发,把生活中最低限度的必须要素抽出来加以整理,来构筑适合人居住的最佳住宅。

池边阳设计了一系列以No.”命名的住宅,其中就有把美国建筑家 M·布劳耶的住宅平面日本化的“No.15”和因采用中心核构造而产生的袋状起居室的“No.20”等一系列先驱作品。东京工业大学的清家清则提出了居室空间的崭新小住宅模式,并设计了“ 斋藤助教授的家”、“森博士的家”和“我的家”等作品。增泽洵设计的“有核的 H 氏住宅”把密斯式空间设计通过木结构住宅体现了出来。而在20 世纪 50 年代众多的住宅实践中,又以菊竹清训设计的“天空住宅”最具代表性。该住宅不仅完美和彻底地表现了以夫妇为主体的居住概念,同时还把他的新陈代谢理论融于其间,给当时日本建筑界以强大的冲击力。

与居住的民主化进程同步进行的是住宅的工业化生产和供给。19468 月,25 家中小企业联合成立了“ 工厂生产住宅协会”,并在翌年3 月举行了工业住宅展示现卖会,这是日本工业化住宅的真正开始。而由于当时日本的工业技术还相当薄弱,住宅的工业化并没有延续下去,但是它为以后日本住宅的工业化发展起到了先导作用,使日本住宅的商品化发展成为可能。

新时代的使命

20世纪60年代,日本住宅的提案,已经不仅仅只停留在居住样式和生活形态的创造上,而是更深地体现在以居住来创造都市的建筑意识中。60 年代之后的日本建筑家们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不能把住宅问题和都市这一母体分离。?

其中,新陈代谢派所提出的各种都市居住高层化的提案最为引人注目。其要点是把建筑当作一个活的生物体来理解,在设计时预先考虑了它今后的变化和 发展。这方面有关都市与居住的积极提案有:菊竹清训于1959年提出的塔状都市提案和海上都市方案;矶崎新提出的空中都市方案等。而把新陈代谢居住理论真正付诸实践的则是黑川纪章在东京银座的“中银太空舱旅馆”。

经济的成长,使得一批年轻的建筑家开始有机会设计住宅。一批年轻新锐的都市住宅建筑师开始出现,如铃木洵、东孝光、宫胁檀、阿部勤、黑泽隆、室伏次郎、藤井博己、相田武文等。他们不仅仅试图用素材来表现空间,对于家庭居住方式也发表了各自不同观点。黑泽隆率先提出了居住的原点不是夫妇,而是每个独立的个人的观点,倡导了“ 个室群”居住概 念,对当时以“ 空中住宅”为代表的夫妇为主体居住概 念提出了质疑。可以这么说,20 世纪60 年代是日本住宅设计的一个成熟期。对于住宅本身、对于住宅与都市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个更深刻而全面的探讨,这种思考一直延续至今。

20世纪60年代日本住宅建筑家的一大特点就是把对家庭理念的关心转向对空间的关心。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现代建筑中去“白的家”作品里表现了象征空间“未完的家”里又表现了龟裂空间“成城的家”又塑造了裸形空间。

筱原一男下一代的建筑家坂本一成和伊东丰雄等人则从裸形空间出发,剔除空间的全部意味,只余“空无”空间。伊东丰雄的处女作“中野本町的家”明显地受筱原一男的影响,在以后的“银色小屋”作品里,显露出他对住宅的独立思考,其关心点也从空间转向了场所。以后安藤忠雄的住吉长屋更是把都市住宅的场所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生活理念到空间,从空间到场所,从住宅到都市,从日常到非日常,从日本到非日本,日本住宅建筑经历了多次蜕变,形成了今天多样化的局面。

1951 年提出的2DK”户型,随着公营住宅的大规模建设,在日本得以普遍推广。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公团住宅的标准平面也在不断改善。1957年采用了把餐厅和起居室合为一室的3D”户型,即3间房间、一间餐厅兼起居室,外加厨房和卫生间等。1967年开始采用把坐椅式的起居室单独算为一间的3L·DK”型,即3 间房间、一间起居室和餐厅,外加厨房和卫生间等。而L·DK”户型的出现则标志着日本真正进入了自大正时期就已竭力提倡的以起居室为中心的居住生活模式。与公团的“ nL·DK”户型相类似,小住宅设计经过 20 世纪 50 年代的积极探索,根据“ 私 室的确立,食宿分离,家务劳动的减轻,椅子座式的导入”等原则,也建立了“ L+ nB”家庭居住的模式(L是起居室,B 是卧室,n 是卧室的个数),夫妇合用一间卧室。nL·DK”和“ L+  nB”户型的确立,标志着日本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模式的建立。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可谓是日本集合团地的实验时代。日本政府在综合产业平衡、交通立地等 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规模的集合团地开发运动。最早的是大阪的千里新城,它以大阪府为开发事业主体,在大阪近郊的千里丘陵约 11.6km2 的范围 内,配置了新干线和两条铁道线与大阪相连,在新城内设置公园、污水处理中心、大学、医院等都市设施,以英国的新城计划为范本,按照邻近住区理论和人车分离理论等详细地规划了新城,实现了日本第一个以居住为中心的都市。以后日本又相继建成了泉水新城、筑波科学园等大规模的把居住和都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新城。

同时随着团地的开发,高层的集合住宅也开始增多。为解决都市日益空洞化的弊端,日本在都市中心部开始建造大量的集合住宅“日本住宅公团”最早的高层公寓 是 1957 年竣工的由前川国男设计的“ 晴海高层公寓”。该公寓的建筑物结构和住宅部分结构分离, 住宅部分可以自由更换,设计得相当巧妙。以后各地方自治体也展开了各种高层及超高层住宅的尝试。

 

未来趋势及启示

未来是瞬息万变的,而日本住宅建筑师适应和迎接新事物的心态与方法,很值得当代各国建筑师们学习发扬。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的形态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些变化极大地动摇了已经程式化的住宅模式,日本 的建筑家们开始重新探讨新的家庭生活居住形式。如 山本理显提出了“ 个室群”的概念,使每个住宅的核心 转变成个人私密空间(个室)。同样,妹岛和世更彻底地把这种概念表现了出来,在“ 岐阜县北方团地妹岛栋”的长廊里,并排布置着个室和 DK,都直接面向走廊, 以每个房间为单位来展开平面布置。此外,住宅的多样化发展趋势不仅体现在建设主体上,住宅本身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类型,如高龄者住宅和生态型住宅等。最近还出现了通过组合方式而建成的共同住宅。 基于住宅土地的不断细分化、泡沫经济的破灭、全社会对消费概念的再认识等原因,使得当今的日本建筑家在住宅设计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课题,实际上也为中国乃至当代全世界的住宅建筑师们提供了参照。

总的来说,市场经济的竞争结果给日本住宅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而更加值得强调的是,政府在发展住宅产业方面,实施了一整套得力的政策及措施——准确地掌握现在和将来的住宅需求结构、大力推动标准化工作、寻求适应的住宅生产与供应体制。所有这些,使得日本住宅产业在战后 60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4位顶级建筑师的家,都长什么样?
以色列建筑师独栋住宅设计
从20m²的家到虹夕诺雅,好的建筑与面积无关!
F住宅,日本
建构与生成
世界顶级建筑师们住宅曝光:看看哪座是你理想中家的模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