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熊继柏

折叠 编辑本段 人物经历

湖南长沙芙蓉路浏城桥下"百草堂"药号,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早上,总是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排着长龙而苦于一号难求。在患者心目中享有如此信誉的,就是曾三次被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专题采访的湖南中医药大学传奇式教授、湖湘当代著名中医熊继柏先生。概括其名医之路,可谓之:读经典,用经典,讲经典,贯穿实践。

熊氏1942年出生,湖南省石门县人。幼时家境坎坷,生活艰难,然天资聪颖,学力非凡。13岁时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训,启蒙习医,始读《雷公炮制药性赋》、《药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脉诀》、《汤头歌诀》,过目能诵。

14岁时参加农村联合诊所,拜师于常德地区名老中医胡岱峰先生门下。胡老先生自幼习文,先儒而后医,时已80高龄,乃依循序渐进之法教以《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并令熟读《医宗金鉴》中之《四诊心法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

15岁时,重点攻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所读之书悉能背诵。

16岁时,开始单独行医,其时年幼少历练,临证时有不知所措。至20岁,复拜师于名老中医陈文和先生门下。陈师早年曾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执教颇重针对性,除教习《黄帝内经》之外,并令重点研习《温病条辨》、《温热经纬》和《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自此,临证水平长足进展。

时逢乙脑流行,病死者无数,熊氏诊治一高热昏迷之垂危病人获愈,起死回生,顿即医名大振,四乡危重患者接踵而来。熊氏用温病理论指导诊治,鲜有不效者。几年下来,熊氏之医疗业务已辐射至石门周边几个县域,少年成名。

熊氏自1958年实习当医生,直至1979年,在石门县维新中医院连续从事中医临床21年。其间从1964年到1979年的十余年内,每日应诊量常达100人次左右,出诊足迹遍及石门县的每一个乡村,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医疗实践经验。

1979年调入湖南中医学院后,仍然不间断地坚持医疗实践,而且长期单次门诊量维持在80~100人次。业医50年来,已接诊患者近80万人次。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熊氏始终坚持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辨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对诊治内科杂病、儿科病及妇科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诊治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方面,尤有独到的经验。

由于熊氏通熟中医经典,且悟性颇高,每遇疑难杂症,总能圆活运用经典理论指导诊断辨证和处方用药,从而达到辨证如理乱丝,用药如解死结。由于理论功底扎实,临床疗效卓著,熊氏在省内外的医疗威望不断提高,医名远播。

1999年被湖南省人事厅、卫生厅评定为湖南省名中医。2006年受国家某部邀请远赴阿尔及利亚为其国家总统诊病,并获良效,是国内至今为外国元首看病的为数不多的中医之一。2008年被聘为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折叠 编辑本段 荣誉称号

2017年6月2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熊继柏 "国医大师"荣誉称号,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待遇。

折叠 编辑本段 一代名师

1979年底,经全国中医选拔考试,熊氏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被选调到湖南中医学院任教,主要从事中医经典理论教学。主讲《黄帝内经》,并主讲过《难经》、《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内科学》等课程。任教20余年,讲课时数达8000学时。熊氏讲授中医经典课,条理清楚,深入浅出,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而且紧密联系临床实践,深受学生欢迎。曾先后8次被湖南中医学院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无数中医学子,从熊教授的讲课中深受教益。凡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无不激发出学习中医的高昂热情。熊氏毕生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精勤不倦,德艺双馨。熊氏曾戏言:"一辈子就是两个人喜欢我,一个是病人,一个是学生。"确实,在病人眼中,他是最好的医生;在学生眼中,他是最好的老师。

熊氏曾多次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广州暨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遵义高等医专、深圳市中医院、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厦门市中医院邀请讲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并批准在湖南株洲举办了两期全国性的"熊继柏教授临床经验研讨班"。此外,受湖南省中医学会邀请,先后赴株洲、衡阳、湘潭、常德、永州、郴州等地市中医学会讲学。2008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会邀请,以大陆杰出学者身份赴香港浸会大学讲学,听课对象为全港注册中医师,熊氏渊博的学识令全体听众无不折服。熊氏的讲学始终贯通经典,立足临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凡其讲学之处,无不引起一致好评,产生了强烈的反响。熊氏迄今已培养研究生、博士生和带徒80余人,其中大部都已成为中医的业务骨干。一代名医,更是一代名师。

折叠 编辑本段 学术经验

中医临床,关键在于贯穿辨证施治的基本法则,坚持理法方药的基本步骤。临床辨证的关键是辨清病性与病位,临床施治的关键是因证选方,因方遣药。兹举熊氏治疗"黑疸"验案一则,以窥一斑。

张某,男,64岁,湖南省林业部门离休干部。门诊病例。

初诊(2000年11月8日)病家代诉: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4月25日~9月28日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II型)。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疸,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诊见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而状如烟煤,人望之莫不感到惊愕。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痛,大便溏泻,足胫微肿,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黄滑腻,舌质紫暗,脉细数。

辨证:湿热夹瘀阻黑疸。

治法:清湿热,祛瘀阻。

主方:栀子柏皮汤合茵陈四苓散加味。

处方:茵陈3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栀子炭10g,黄柏10g,丹皮15g,赤芍10g,茜草炭15g,白茅根15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7剂,水煎服。

二诊(2000年11月15日)目黄、身黄略见减轻,腹胀、足肿明显减轻,鼻衄已止。但黑疸未减,齿衄仍作,两胁下仍胀痛,心烦、口苦,大便溏,舌紫苔黄腻,脉仍细数。药已取效,拟原方再进7剂。

三诊(2000年11月22日)目黄、身黄明显减轻。面色黯黑略见转淡,但眼圈四周及鼻两旁黑色仍显深暗,足肿全消,齿衄间作,小便仍黄,两胁下尚有隐痛。舌苔转薄,黄白相兼,舌质尚紫,脉仍细数。治法不变,再拟前方加减。

处方:茵陈20g,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0g,炒白术10g,黄柏10g,栀仁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茜草炭15g,藕节10g,炒鳖甲20g,田七粉15g(另包冲服)。10剂,水煎服。

四诊:(2000年12月2日):面部黑疸明显消退,惟两目眶部黯黑较显,目睛微黄,身黄已明显消退,齿衄已止,胁痛腹胀亦止。大便微溏,小便仍黄,食纳较差,舌苔转薄黄白腻,脉转缓象。诸症悉减,效不更方,拟原方再进10剂。

五诊(12月12日):黑疸明显消退,目眶部黑色明显转淡,目黄身黄基本消退,但觉脘痞食少,精神疲乏,小便尚黄,口中转淡,舌苔薄白腻,脉细缓。此热虽去而湿未尽,改拟化湿祛瘀法,选三仁汤加减善后。

处方:茵陈20g,苡仁20g,杏仁10g,白蔻仁6g,厚朴10g,通草6g,滑石15g,法夏10g,丹皮10g,赤芍10g,栀仁6g,田七片15g。10剂,水煎服。

按:《诸病源候论》云:"夫黄疸、酒疸、女劳疸,久久多变为黑疸。"《张氏医通》则云:"黄疸证中,惟黑疸最剧。"此证因黄疸久治不愈而转为黑疸,且黑色甚重。然其脉、舌、症均呈湿热阻遏之候。朱丹溪曾云:"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湿热。"故治法始终以清湿热为主,兼以祛瘀凉血,可谓治黑疸之临证一得。

折叠 编辑本段 主要成果

临床与教学之余,熊氏伏案耕耘不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著作17部。其独撰著作《内经理论精要》一书,已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和牛津大学图书馆列为藏书。副主编著作《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一书,为我国历代以来研究《黄帝内经》最大型、最完备、最系统的工具书,1999年获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科技图书一等奖,并获国家中医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0年编著熊继柏讲《内经》一书。

折叠 编辑本段 医学感悟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读中医经典,重临床实践!"

"学好中医,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聪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懒(即勤奋读书,刻苦实践),三是老师不糊涂(即老师一定能传道、授业、解惑)"。

"当一个好中医,必须三具备: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第二,丰富的临证经验;第三,敏捷的思维反应。"

"中医疗效是有必然性的!"

熊继柏

熊继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熊继柏医学之路
李佃贵与他的“浊毒学说”
国家中管局项目“药穴指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应用”学习班 _ 福建整形美容网
广东“杏林寻宝”八周年,哪些中医绝技登台亮相?
人才,人才,人才,才是中医振兴的核心!
2018年李氏砭法(虎符铜砭刮痧)临床应用培训班圆满结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