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2(总第3037期)
userphoto

2023.07.16 辽宁

关注

       以抽象的线条为主要艺术语言的中国人物画,其极盛时期的作品大都遗存于敦煌莫高窟的492个洞窟中。总计45000平方米的壁画,如果横排陈列,可以布置一个长达25公里的画廓,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精品。至元代永乐宫壁画,虽是国宝中之宝,但人物画已是回光返照。此后唐寅、陈老莲、黄慎、任伯年等继起,然比起历史上的巍巍昆仑,是小巫见大巫,不过是一些丘陵而已。对于这种状况,近代人无不感叹之。新兴美术教育崛起之日,可以说也是振兴中国人物画之时,矢志者相继而起,徐悲鸿、蒋兆和诸前辈也不乏业绩。但是真正有其系列,成其系统,在美学上建立起体系的,非叶浅予先生莫属了。在这个领域,应推他为当代的代表,这里且用杜甫的《丹青引》“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为开篇,我想是适当的。

                ——周韶华《叶浅予的艺术》

叶浅予在家中作画

勾勒社景

大吉岭  1944年

梅兰芳  68cm×45cm  1959年

程砚秋在舞台上  83.7cm×54.1cm  1959年

厉慧良《艳阳楼》

香蕉林  132cm×64..3cm  1957年  墨彩

       此幅反映西双版纳亚热带果林丰收时,傣族青年恋爱的风俗画。密不通风的绿叶中,傣族少年的白衫、白底红边的头巾,构成了画面透气处,朱砂色红衣少女又具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醒题作用。加之深红香蕉花的呼应,饱满的画面显得灵气十足,画家用线潇洒流畅、用色明丽大方的特点,在这幅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造型艺术表现少数民族纯朴风俗,叶浅予应该算是开拓者,这与他生来好动、敏感好奇,喜欢打头阵的率直天性,是分不开的。

       1932年,他就曾在风尘奇女子玄彩薇的鼎力相助下,在上海滩首办时装表演,门庭若市。从1942年赴花溪苗区采风开始,此后,1945年又勇闯西康西藏,1950年秋访新疆。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画家画少数民族题材蔚然成风,甚至变成商品画的选材。从一开始,叶浅予就敞开心扉涉及这个领域,以最率真、最善美的心灵境界与之沟通,从而逐步回归自然造化。后来他也曾忆想童年喜欢民间工艺染织,决心从民间艺术之美中寻找最适合自身的艺术天地。他混迹十里洋场的上海滩市井,笔下挥洒的三教九流人物栩栩如生。而边境的深山老林间,少数民族的精神层面与审美喜好,也深深吸引了叶浅予。是他毅然离开爱妻采风两个月,并在兵荒马乱的日子勇闯西北动力所在。他执著地追求艺术,保留心扉中的清凉世界。藉犀利、刻薄的漫画,针砭文明都会的市侩污染;以浓墨重彩的国画,歌颂原始纯朴之美——这是他艺术创作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

      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古人品画,虽以传神写意立论,但往往把笔墨推到中心位置论是非。叶浅予先生也是十分重视笔墨的。然而他并不拘泥于吴道子的骨法用笔。他所侧重的是“意笔抒写”,也不板腐于项容或八大山人的墨分五色,他是把墨作为一画的点和面,类似于京剧的打击乐器,起到醒目提神,造成氛围和神韵,把人物画作为有形的音乐去创作,专一在得其体而传其情,尽其态而足其神,产生一种乐韵,独到地解决了情态与节奏的结构关系,抽象的线条与运动的结构关系,创造了“情态结构”程式,开一代人物画的新生面。所以说在现代美术史上,对人物画开时代之新风的首要代表和国手,是叶浅予先生。这样评价是名正言顺和当之无愧的。

                 ——周韶华《叶浅予的艺术》

八十余岁的叶浅予与楼家本在武夷山写生

西藏阔步  68cm×45.5cm  1960年  墨彩

       这也是一张藏族舞蹈人物,仍然采用写意画法。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这件作品以仰视角度描绘,着力表现了抬起的左脚,同时弱化右脚。这暗合画题“阔步”二字。加之人物面部洋溢着自信神态,使“阔步”的喜悦与欢快气氛有增无减。作品用色不多,着重笔墨的表现力,藉线条的不同特性强化情绪并表达细节。衣袖部分的线条随意而有韧性,在一波三折中尽情展现双手动作,皮袍部分的线条浓重遒劲,既传达了皮袍的质感,又与飘逸的双袖形成形与意的对抗,形成内在的平衡与稳定。

       画面是不完整构图,如同摄影中的特写。今日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然而第一个在人物画领域中运用这种手法的叶浅予,确实也曾因而受指摘。他回忆1944年在重庆中印学会举办的旅印画展时,写道:“展览期间,有人指出中国人物画形象要完整,不宜像山水花鸟那样截边去角。他的意思是说,中国画内容可变,形式不能变;山水可以有马一角,花卉可以折枝,人物则必须完整无缺,因为他看到有一幅印度舞姬纱丽裙飞出画外,便认为不妥。当时国画还没有什么革新画派,人们习惯于欣赏老形式,我的印度人物画已经出奇,衣裙飞出画外,就更加出格了……当时那位美术界权威人物评论我的作品,我倒是乐意接受的,因为我对国画标准,还是个门外汉……艺术欣赏的标准,各有所好,不能强求一致。在这次展览中,另一位美术界的权威人物徐悲鸿,却对人物画颇为赞许,不仅买了我两幅画,后来还约我参加他的教学班子,到国立北平艺专去当教师。”

      在以后创作中,叶浅予延续着这种构图风格,它使画家的人物画有其更宽阔的意境,从本质上来说,破格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含蓄、言不尽意的准则是一致的。它既是叶浅予的创新,又是他的继承。

白玉霜(蹦蹦戏红角)

荀慧生  1982年

印度鼓手  65.5cm×50.9cm  1961年

刘三姐  68.8cm×40.7cm  1960年  墨彩

       “刘三姐”是一个优美的壮族民间故事,相传古代广西壮族有位聪明、勇敢、勤奋又美丽的姑娘叫刘三姐,她擅于藉歌声表达百姓的理想并鞭斥丑恶,歌声随她的足迹,传遍了漓江两岸。在建国10周年时,柳州彩调团以民歌形式创编了“刘三姐”一剧。此后,“刘三姐”以辛辣歌词、动听曲调和质朴歌喉,征服北京舞台,并红遍大江南北。不久,长春电影制片厂将之搬上银幕,“刘三姐”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山歌鼻祖,大街小巷里也不时传来“刘三姐”的歌声。这个象征美好与正义的故事也打动了叶浅予,他先后画过大量刘三姐与酸秀才的生动速写。1960年岁尾,红衣白裤、青兜花领,手中摇晃着粉巾,正在引吭高歌的少女形象自叶浅予笔下诞生了。画家描绘刘三姐最具代表性的清新昂扬的动作,看着她,总能想起那段有名的曲调:“阿哥阿妹上山坡,打得柴多歌更多;砍柴要砍黄莲树,唱歌要唱欢乐歌。”

        在这幅设色浓烈的人物画中,叶浅予落实了崇尚自然,喜爱民间艺术中纯朴、明朗特点的追求。画面人物以中锋用笔为多,干净利落不阴不板,就像刘三姐的歌声般明亮脆爽。

        色彩处理上一反常态地强调对比色,大有农民画、民间年画的强烈色彩感觉。如果说,是白石老人将民间趣味汇入花鸟草虫的表现之中的话,那么,叶浅予无疑是第一个将民间审美趣味融入国画人物创作的先行者。对比色的恰当应用,将人物形象托衬得格外麻利、爽快,引人联想起戏剧或电影中晴空万里、山青水秀,忽尔飘出动人歌声的意境。

白蛇传  91cm×66cm  1960年  墨彩

       这幅为构图、用笔、设色都极其完美的杰作,画家在题词上写道:“中国京剧1960年在南北美洲演出。余所作海报图稿,今重写之。”回忆60年代在画家的家中所见那张海报,颜色更偏蓝、绿,而此幅则更偏紫罗兰色。

       白娘子、小青、许仙自上而下,沿着画面纵向排开,从画面的左侧向右侧形成一个竖置三角形,造成奇妙的动感。符合许仙与小青身分的着色,稳住了这个三角形,使画面不致右倾,而白娘子极富表现性的手势则成为画面重心,又使画面不致倾向左侧的着色。正是在这种色与线的牵制中,画面获得了张力。构图虽险,然而丝毫未破坏画面的平稳,这种险中求稳的构图,反而使画面中同时存在了几个视觉中心。初看之下,白娘子、小青、许仙三位人物的一招一式与眼神手势,似是彼此无关的三个典型动作而已,实际上,三个人物无论从着色、用笔、用墨来看,都具有内在的联系。这个联系的主线就是三人特定的性格差异,以及在绘画语言上的最终表现。

       叶浅予不放过任何细节,就连水袖、飘拂的衣带、头饰上的珠子,都因画家具深厚功力的线条,而显得飞扬灵动、富有生气。背景全部留白,与人物造型的丰富细腻形成反差,让人想起汉代画像石中注重外轮廓角度交叉的艺术趣味。从具有节奏感的手、脚、腿、腰的一系列扭动,到胸、颈、头的角度定位,以及三人眼神不着一处的顾盼游离,最终得以实现画面中形的塑造。

       京剧格局的氛围和国画中的传神写意,以及脸型、动作、手势的定型化,都是长期文化发展的积累。叶浅予这一张京剧海报,正是以他独特的国画形式,地道而又轻松潇洒地描绘出京剧特色,既有框架又不拘泥其间,显示出一代国画大师的艺术成就。

       京剧大师盖叫天扮的武松、黄天霸,梅兰芳扮的贵妃、穆桂英,马连良扮的诸葛亮等都曾化身在他的笔墨之中.大师们独特超凡的表演与叶浅予的艺术创造珠联璧合,一起步入艺术殿堂。叶浅予在表现京剧人物方面,已成为文化本身的一部分了。

----------------------

       自从晋代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首奠中国画美学基础以来,发展到唐宋以后的“以意写之”,亦即“以心写之”,事实上已演化为“以神写形”了。意象造型,形已不是纯粹的客体,形是与主体精神相融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精神性的形了,它既是对客观对象的提炼,又是主观精神的外化,形不再是简单的“应物象形”的那个客体形,而是艺术之形,介乎于客观对象与主观精神之间的、更多的是灌注了主体情感的更高层次上的“神形”。宋元以后,中国画基本上是沿着这个走向发展的。我以为,叶浅予先生的“情态结构”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化洋”,与同代人的“以洋化中”的写实主义分道扬镳,而高出一头。

              ——周韶华《叶浅予的艺术》

叶浅予在上海(1930年)

印度装  90cm×47cm  1991年

黑天鹅  96cm×59cm  1960年

周信芳《徐策跑城》

盖叫天《武松打店》

裘盛戎《探阴山》

快乐的罗索(局部)  46cm×34cm  1977年  

      人间最丰富,最复杂的莫过于人的情感流变。气势、动感、回旋、曲折、行云流水这些自然运动形态也在人身上有所对应、变成人的动态节奏,运动结构和情调神韵。而舞蹈则更能抽象地表现这些基本形态。节奏感是最美的形态,运动结构最能显现人的美态,把节奏美、情态美作为艺术表现的中心,是画家的最佳选择。

      情态在势,形诸笔墨,形势一出,众笔呼应,动与不动,变与不变,在于线条节律的现与不现,在于虚实适中,浓淡合度,修养有灵,运用有神。真是妙在其中,美在其中,把它完美地呈现于纸上,让人们永久地欣赏,是创造“情态结构”的出发点。因此,“情态结构”就是按情感的节奏与连动中的人体结构相和谐的那样一种艺术程式。在迎风舒卷翩翩起舞的运动中表现人体动态美,超脱潇洒,在波折起伏的节奏中表现人的神韵情致,悠然自在,浩浩荡荡.曲高合众,所以说叶先生的“情态结构”出人头地是中肯的。

               ——周韶华《叶浅予的艺术》

叶浅予和张仃

夏河装  46.9cm×34.6cm  1977年

夏天  l32cm×78cm  1953年  墨彩

       此作半工兼写,赋色有致。表现的是一个站在玉米地里的老农,对着自己的丰盛收成,发出会心微笑。此作并没有画家同年创作的年画《中国民族大团结》那样气势宏大,但却生命力强盛。

        1950年早春,叶浅予随土改工作队进驻北京南郊西红门,画家当时和北方农民一起沉浸在分土地迎丰收的喜庆热浪中。他画过一套《土改记事》,共6幅,发表于1950年第三期《漫画杂志》。《夏天》是画家继此系列之后,更为成熟的作品。它是画家在那滚烫的日子、火红的年代,为北方农民所写的传神佳作,也显现了叶浅予获得艺术新生活,及忘我澎湃地投入其中的厚望。虽说1951年他与戴爱莲离异,但这些阴影,并没有终止正处壮年的叶浅予旺盛创作欲。另一方面,当年身为“画坛草寇”的叶浅予,应徐悲鸿之邀,步上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讲坛已近6年。从漫画、设计到速写、临摹,乃至图画笔墨的濡研,叶浅予已由奔走疾呼抗日的漫画家龙头,逐渐成为国画革新派中坚。从老一辈的齐白石、黄宾虹等,到新一代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田世光……;他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支撑点。

      《夏天》为50年代初的北京中国画坛因循守旧的涸水,带来一袭清风。它不同于画家锋芒外露、隔夜即发的漫画之作,而具有黄金式的稳定、平衡且通透的构图,线条的疏密、用笔恰到好处;人物姿态重心协调,含蓄内敛。敷色淡雅、规范,是学院的经典风范。

     《夏天》是画家结合中国人物画现代教学与创作的一幅极佳范本。

话剧《刘胡兰》线描

荷花舞  l38.5cm×69.5cm  1960年  墨彩

       这是叶浅予60年代创作中,少数具有背景的人物画,因而这件作品在叶浅予的整个创作中显得有些特殊。但也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看到了画家较为全面的表现。

        叶浅予作画以人物为主,也有山水画如“富春山新居图”,但是独幅的花鸟画较为少见:这件作品则从侧面反映了画家的花鸟造型与表现能力。大块墨色的铺陈,衬托出人物形象;粉色荷花的点缀又增强了人与景之间的联系:荷叶的表现用水较多,但是由于叶脉的苍劲提携,使之不显疲软,别具丰腴之美。

        人物的造型与《印度婆罗多舞》类似.但是舞起的白纱加大了动作的态势:同一个动作,叶浅予却能表现出不同民族的舞蹈特点。印度舞蹈的节奏性与中国舞蹈中灵活奔放的一面,藉着一条白纱、几组线条,轻松地区分开来。

        由表现白纱的线条,不难让人想起中国民间瓷器的潇洒帅气,看似平凡实际,凝结了无尽美感的线条,也让人想起林风眠仕女画中的若干线条。这倒也印证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话:“伟大的艺术之间是相似的,伟大的艺术家心灵是相通的。”上下求索,多方学习,是这一时期艺术家们的共同特征,正是由于他们这些踏实的工作,才得以扩展水墨画的表理深度与广度:

        另一方面,《荷花舞》这个题材对叶浅予还具有较特别的意义,据说,与叶浅予生活十年之久的戴爱莲曾创作此舞蹈。因此,这张作品既展现了叶浅予创作中若干取向,也表现了画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沈家门渔家  45cm×69cm  1960年


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3(总第2602期)
他是“减笔大师”| 精品不准出境者
以轻写重 漫笔人生
感性的突围:叶浅予人物画艺术再探
【油画国画】从喜欢画舞蹈的绘画大师身上,了解中西方绘画的不同和相同
20世纪著名画家叶浅予,用速写留住生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