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1(总第3036期)
userphoto

2023.07.16 辽宁

关注

        叶浅予  (1907-1995) 生于浙江桐庐县。学名纶绮,字绿琴。早年自学绘画,才华横溢,勤苦创新,承前启后,开国画人物之时代新风,是当代杰出的中国人物画大家。

        叶浅予是漫画大师,速写巨匠,国画宗师。作画择善择要,笔墨伸展自如,线条畅如流水,设色凝重冼练,画风洒脱。强调形神统一,注重古典与现代美的结合。1927年在上海时,曾做漫画创作、编辑、出版工作,作品家喻户晓。1933年开始,以简洁有力的国画白描技法作速写。

       1940年以后,游历贵州苗区,西康藏民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印度、美国等地,大量创作并开始探索国画。由于基础广泛、悟性极高,以国画人物一举扬名,尤以表现戏曲、舞蹈人物,最为拿手。巨幅创作颇受壁画影响。又具漫画之风,格调极高。

       作为中国画现代教学建制、实践之中柱,成果意义恒远,桃李天下。1947年起历任:北平艺专教授、国画系主任、中国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叶浅予近照

朝鲜扇舞  92cm×56cm  1948年  墨彩

       40年代,叶浅予画舞,设色凝重,线条工细,这幅作品表现两个朝鲜姑娘对执花扇.手牵裙角,翩翩起舞的情形。画面保存浓厚的装饰风味。外轮廓较讲究.线条细腻,几乎不用墨的渲染,另一方面,扇边与裙缘的四条弧线在画面互相呼应,进而突出色彩的对比.因此.这是—幅讲究细节的工笔重彩人物作品。

       1948年,正值访美归来的叶浅予应徐悲鸿之邀,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很注重继承传统,“朝鲜扇舞”的勾勒、设色、构图皆可追溯至唐代张萱.周昉的仕女画.及明唐寅的“西蜀宫妓图”之类作品。叶浅予一向重视传统与发展间的融合,在国画系的必修基础教学中设临摹课,同时师古人之迹与师古人之心,成效显著,把国画化为定型规范,至于有志于此者能否化为己用,则完全取决于继承者的美感与悟性,能否打进传统之中又杀得出来:在这方面.叶浅予是相当成功的画家之一。

       如果把40年叶浅予的舞蹈人物作品排成一列,当时的风格属于工笔重彩。线条设色较规矩严整,造型上已带有速写的运动感觉与节奏感,但比较60年代及80年代的两个高峰,则尚不够有力、放松。

印度舞姿  101cm×53.3cm  1948年

印度三人舞  109cm×61.9cm  1948年  墨彩

        此幅作品乃是画家1948年的佳作。三个人物上下左右彼此呼应,前景人物的红色上衣醒目动人,是画面的中心,背景二人与前景人物相向垂头,使画面形成聚合的态势,更显紧凑。纱丽裙飘拂飞扬,延至画外,进一步拓宽了境界。这件作品是叶浅予由漫画转向国画时期的精心之作。

       画家本人曾回忆过这段从漫画转向国画的过程。作品《战时重庆》的水墨速写已见其端倪,笔下已经开始有了墨韵意味。贵州采风时,他脱队与妻子戴爱莲独自留在花溪,盘旋了数月。这段期间他早出晚归,贪婪作画,真正体味到生活即艺术的滋味。回重庆后,叶浅予将大量的速写加工为国画创作,《苗乡生活》、《战时重庆》、《逃出香港》等,一并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的画展中露面,而且还卖出了几幅,令叶浅予为之暗喜,也信心倍增。

       正巧他又有机会到印度佛国朝圣,及前往诗圣泰戈尔寂乡学院献花祝福。印度舞与印度佛教雕塑一向以肉感的形体取胜.这种东方神秘美的强烈生命力,强烈地震撼着叶浅予的心弦。追溯幼年,他随表姊翦糊戏台人物,青年在上海绘制时装仕女广告,壮年闯人香港舞厅描摹爱莲舞姿,不知不觉间,他已和舞蹈人物结下不解之缘,但是直至印度之行,他才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

      此后,叶浅予尝试用敦煌手法描绘现代舞姿,藉国画笔墨捕捉舞蹈的流动和飘逸。从东方佛国至嘉陵江畔的北温泉,他寻觅到质量尺寸均佳的贵州皮纸,潜心作画。秋尽春来,二十余幅工笔重彩的印度舞终于在1944年5月初的重庆中印堂上公开亮相。一介“画坛草寇”终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舞蹈人物画,奠定了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倮倮舞姿  57.8cm×43.2cm  1948年  墨彩

       这也是1948年的顺意之作。人物动作紧凑单纯,以大线条组合而成。线条遒劲随意,有大师气概。同年,叶浅予曾专心致志临摹陈洪绶(号老莲)的水浒人物(肖像,共40幅)。陈洪绶被誉为“17世纪众多具有淋漓尽致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也一直是叶浅予的偶像,在动乱的岁月里,仍执著钻研老莲的画道。陈老连用笔甚为独到,刚柔顿挫互济,线条清圆细致,有万里乘风之势。

      这一幅作品,由线条的走势反映出这些特点,并搭配着律动变化,人物造型充满个性化色彩,奇特别致,拙中寓巧。

      从这件作品,我们足以窥见画家从古观今的敏捷深邃。在40年代人物画俗态泛滥的画坛上,叶浅予的工笔少数民族人物画,与傅抱石、李可染的墨韵淡彩古装人物画,则被称道在人物画传承创新上有所突破的特出代表人物。

       从1927年第一幅漫画投稿算起,我的创作生活已有58年了。1927年到1937年的10年,画的主要是漫画,老一辈人大概还记得王先生和小陈这两个丑角的故事。

       1933年起,我开始带着小本本画速写,既丰富创作素材,又锻炼造型能力。

       1937年到1945年这8年抗日战争,当过漫画宣传兵。在敌人的疲劳轰炸下,产生过《战时重庆》组画一百余幅;太平洋之战爆发时,身陷敌后,将此经历画成《逃出香港》二十余幅。

       在大后方的日子里,为贵州苗族和西康藏族的风土人物所吸引,意识到要用另一种笔墨,才能画得称心如意,于是拿起羊毫狼毫、花青朱磦,学画中国画。

                               ——叶浅予 《自序》

叶浅予近照

印度献花舞  52cm×7lcm  1949年  墨彩

       叶浅予的这幅作品以对角线构图,画面充满动感。从用色、用线、造型方面来看,画家明显受中、印两国壁画的影响。1943年画家应史迪威司令部的邀请,赴印度半岛远征军的训练营地写生。

        天竺佛国的城市、乡村处处皆闻铿锵的手鼓节拍和如泣如诉的歌声;印度少女披上彩色纱丽,佩戴明亮的银环,徐徐抛撒花瓣,那纤弱袅娜的指腕,典雅庄重的舞步,使画家如履仙境。

        他从印度绘画史顶峰的阿旃陀石窟寺院壁画群,联想到中国丝路的敦煌壁画上,飘逸旋转、手持琵琶的乐伎和石青底色中临风飘翔的飞天。回顾在重庆观看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时,深受敦煌壁画风韵的震撼,画家的神往得到了展示的机会。

        这幅作品是1949年的精品,“文革”后重题此画:“此33年前旧作,原藏者梁小莺在浩劫中挖去名款,得以保存,今补题之。”“文革”之前,因1962年发生中印边界战争,此作曾被诬指为向敌方献媚送情。

        从40年代,叶浅予就开始画此题材。1945年6月初,叶浅予夫妻离渝赴蓉,客居张大干舍,叶浅予认为:“当时天天看大干作画,有时淡谈画理,使我在国画的造型要旨、笔墨技法上得益甚多,可以说,他是我在这方面的启蒙老师。”

        80年代,有位友人赴台,带去一幅叶浅予近作,张大干在画上题词,披露了当年叶浅予“绾余成都寓居,每写天竺窈窕舞女,奇姿逸态,如将飞去,余爱慕无以,数次临摹……”。

       达者为师,互尊互学,张大干曾作一画,人物姿态取叶浅予此画造型,画中题:“印度国际大学纪念泰戈尔,诸如生为献花之舞,姿态婉约,:艳而不佻,迄所谓天魔舞也耶。其手足心皆敷殷红,则缘如来80种随好手足亦铜色也。观莫高窟北魏人画佛,犹时有亦现此相者。偶见吾友叶浅予作此,漫效之并记。”

描爱莲舞蹈人生

哑背疯  (戴爱莲四十年代舞台形象)

上海滩旗袍女

森林女神(戴爱莲四十年代舞台形象)

市井线描

东江(戴爱莲四十年代舞台形象)

      抗日战争结束,把访问康定的一段生活,写成带插图的《打箭炉日记》。1948年的《天堂忘》,记录我在另一大陆的生活感受。

      形势的发展,使我这个从未受到正规美术教育的人. 1947年闯进北平艺专,当了教师。由于不习惯当老师的生活,总想逃跑。

      多年磨练,终于体会到创作和教学二者的相互促进怍用,也认识到学生的督促是推动老师上进的动力,才安下心来甘为人师。

      50年代,报刊经常发表我的舞台人物速写,琉璃厂画店挂起了我的舞蹈人物画。有人为我担心,提醒我不要陷得太深,也有人鼓励我陷进去,以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

      十年动乱,画笔被冻结,交了白卷。

                     ——叶浅予《自序》

叶浅予在富春江畔

白描乡街

思乡曲(戴爱莲四十年代舞台形象)

空袭(戴爱莲四十年代舞台形象)

印度老者  1943年

印度路人  1943年

婆罗们闲话图  57cm×85.2cm  1943年

      1976到1980年(我)害了两场大病,在治病间隙中试画山水,完成了《富春山居新图》长卷,报答故乡和祖国大地对我的哺育之恩。

      我曾多次访问西安,速写本里留下不少长安故都的美好形象,直到1981年,才酝酿成熟《长安怀古》四幅创作构思,试图表达我对历史的感情。站在马嵬坡,想起“婉转娥眉马前死”这句诗,却不敢像白居易用直笔写这幕历史悲剧,我画的杨贵妃是倒在地下的一个美丽的“唐俑”。

      年轻时没有机会进美术学校,我的造型能力全是各种职业实践培养起来的。我画过商业广告、舞台布景、科教书插图、花布图样,特别是漫画创作和长期画速写,得益最大。

      我的艺术实践,基本上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安排的。在58年中,我做了应该做的,不计较个人得失,哪怕在受委屈的日子里,也不抱怨什么。我对生活的态度是“知足长乐”四个字,对艺术的信念是“自强不息”四个字。

                 ——叶浅予  《自序》

知足常乐、自强不息的叶浅予

天魔舞  62cm×46cm  1949年

马帮  66cm×46cm

斗鸡  34cm×44cm  1942年

加尔各答大街所见  68cm×45cm  1989年

印度小景  138cm×70cm  1959年

高原獒犬  63cm×37cm  1945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成都庆祝抗战胜利之后.1945年9月叶浅予和戴爱莲赴西康西藏采风,在康定住了一个多月,两人收获都不小,爱莲编成《春游》和《巴安弦子》的集体舞后在重庆的边疆乐舞大会上演出,浅予画了《打箭炉日记》在上海《世界晨报》发表,这幅藏喇嘛牵着獒犬生动的画面和画中用笔有致的表现手法,将凶猛的藏獒以侧峰勾皴得活龙活现。夸张肥胖喇嘛形象也已从过去纯漫画酿成中国画笔墨的有度,更有美感的描写,这和这年9月前从端午节起就一直在成都张大千家落脚,相互切磋中国画之艺道有直接关系,叶浅予就是这样自如、醒悟地消化传统,面向生活,向艺术的更高峰举攀。

延边之春  68.5cm×68.5cm  1981年


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代著名画家 叶浅予 人物画欣赏
叶浅予国画舞蹈人物,以漫画、速写功底转入国画,终成一代大家
以轻写重 漫笔人生
?他笔下的“舞美人”,堪称经典!
中国近代著名国画家-叶浅予6(总第2780期)
他是“减笔大师”| 精品不准出境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