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张图解读“供给侧问题”(上)

作者:张新福 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摘要:“供给侧改革”应从何做起?中国经济有什么深层问题?“供给学派”大师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对中国经济改革有何启示?

2015年12月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说法如日中天,一时间众说纷纭。懂经济学的,思索万端,欲说还休;而不懂行的,则又觉得“不明觉厉”。今天,老张就用一张图来解读与“供给侧改革”相关的“生产问题”,看看“供给学派”经济学大师们到底讲了什么。同时,老张也想谈谈自己关于当前经济改革的观点。

一、现代经济学的关键词

现代经济学由一些基本的概念逐步推导开来,先从欲望到需求、再到生产、市场、政府、国际贸易,最后形成基本的“四部门经济”分析框架,再往外展开,就逐渐细化出“资本市场”、福利经济学,等等。本文主要在“四部门经济学”框架内讨论问题。

——欲望。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起点。人类欲求的一切都是欲望的范畴,有人要的物品和服务是经济学讨论的起点。经济学上有个说法:“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物质是有限的,经济学就是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

——需求。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才能称为“需求”。买不起的东西,也就仅限于想想了,还是让它停留在欲望阶段吧。

——生产。生产是根据需求提供产品的过程。需求是因,生产是果。生产必须要以需求为依据。

——市场。市场是联系需求和生产的纽带。市场要健康发展,必须在通过供求的不断调整,实现市场“出清”,即生产的物品数量和需求的物品数量相等。

——商品。商品是由市场交换生发的概念。市场上交换的产品构成商品,这有两层含义:1、不需要生产的物品不是商品。比如,人们需要日光、月光,但这些不需要生产,可以零成本提供,因此不是商品;2、没人购买的物品也不是商品。如厂商积压在库房的产品不构成商品。

——政府。市场上有些产品不能排他性地使用,比如路灯,不能让有些人用而有些人不用。这类产品的提供,由于具有外部性,个人或企业投资难有回报,因此没有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通过收税来解决。很多基础设施都具有这种特点。

——贸易。在当代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国家和国家之间会做交易,互通有无。一个国家会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这就有了进口和出口业务。

——技术。技术在短期经济分析中一般是作为一个常量处理,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外部刚性约束,也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和充分就业产量的核心因素。

上述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最后形成由私人部门、厂商、政府和国际贸易组成的“四部门经济”。按照收入和支出法分析,可形成如下平衡式:

Y第一产业+Y第二产业+Y第三产业=C+I+G+(X-M)

第一、在收入端,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组成;第二,从支出上看,就是大家熟悉的“三驾马车”——所谓“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再加上“出口净值”,构成“需求”的四大引擎。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关系。

二、“四部门经济学”分析框架

(一)“两部门经济”,主要指从私人部门和厂商分析经济过程;这里存在四个经济活动:

1.企业雇佣私人部门的企业家才能、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四大生产要素;

2.厂商对生产要素补偿,形成私人部门的财富。这些财富分为企业家才能(利润)、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和股息)、劳动力(工资);

3.私人部门向厂商支付货币,购买产品;

4.厂商向私人部门提供商品。

这里有两个市场:经济活动1和2,构成要素市场;而经济活动3和4,构成产品市场。

技术约束:任何短期的经济分析,都是将技术因素作为常量处理。从长期看,就涉及发展经济学的视角。在发展经济学中,技术就成了变量。

下面,老张逐个分析“两部门经济”的核心问题。

1、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和能力的约束条件

技术是经济生产能力的核心,人类自古至今,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技术能力逐步提升,人类的生存空间大为拓展,生活质量大幅改善,幸福指数逐步提高。就此而言,技术水平是决定了一个国家社会生产的“天花板”。

在“两部门经济”分析框架中,典型的生产函数可如此表达:

Y=Af(KL),其中Y是产量,A是技术,K是资本,L是劳动力;

在短期内,A应是常数;长期看,A则是变量。任何情况下,K和L都是变量。但土地在短期内不会变,因此一般生产函数都不包含土地这种要素。

下图是经济学中“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典型例证。假设人们现在只生产两种产品:

烧饼和豆腐,烧饼和豆腐的边际产品替代率为1,即少生产一个豆腐就能多生产一个烧饼,反之亦然。A1、A2、A3代表10、15、20三种不同的技术水平,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产能力也会提升。但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人们的最大生产能力是个固定值,生产豆腐多了,烧饼的生产就少。反之亦然。

这些在西方经济学中本来是简单的知识,但在中国当前却并非如此。针对当前所谓“供给侧改革”,很多学者找出了N种理由去论证,并称改革的核心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假设上图中A1、A2、A3分别代表中国、德国和美国的现有技术水平,显然,A3和美国对应、A2对应德国,中国则是A1。也就是说,给定现有科学技术水平A1,中国还远没有达到最优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做的是尽快提高生产率,而不是限产。读者会问,既然是这样,中国为什么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呢?答案很简单,联系生产和需求的“市场”出了问题,“上帝之手”失效了。

2、生产和需求的分离——导致经济周期

在“两部门经济”(只包含厂商和消费者)简单经济模型中,实行静态分析,很容易实现市场出清。上图中,给定A1技术水平,可做如下分析:

1.生产者按消费者需求生产“烧饼(5),豆腐(5)”;2.厂商通过利润、地租、利息、股息或工资等方式,支付消费者报酬“*$”;3.消费者为购买烧饼和豆腐支付厂商货币“*$”;4.厂商向消费者交付“烧饼(5),豆腐(5)”。如果环境不发生变化,经济会循环往复,长期运行,但现实却是严峻得多。

在真实世界中,需要动态分析。我们可模拟如下:

1.客户需求【烧饼(5),豆腐(5)】;2.厂商按上述需求购买生产要素并组织生产,耗时1个月;3.但是,半个月后,消费者的需求由【烧饼(5),豆腐(5)】变为【烧饼(7),豆腐(3)】;4再有半个月后,厂商终于可以供应产品;5.按新的需求销售,结果最终有2个烧饼过剩,变成库存。

在上述模型中,会发生多种可能性:

第一种情况:6.由于有2个烧饼卖不出去,导致企业降低员工工资;7.消费者担心经济危机,降低购买力,需求变为【烧饼(6),豆腐(2)】;8.经济继续恶化,导致经济危机。

第二种情况:6.消费者利润下降,市场按【烧饼(5),豆腐(3)】出清;7.厂商调整生产能力,改造厂房,需1个月;8.一个月后,厂房改造完成,但产量是【烧饼(5),豆腐(3)】;9.又过1个月,市场恢复均衡。

第三种情况:6.消费者利润下降,市场按【烧饼(5),豆腐(3)】出清;7.企业调整生产能力,但改造厂房需要一个月;8.一个月后,厂房改造完成,但产量是【烧饼(5),豆腐(3)】;10.又过半个月,市场需求变为【烧饼(6),豆腐(4)】;11.半个月后,产量是【烧饼(7),豆腐(3)】,但需求却是【烧饼(6),豆腐(4)】,市场仍然未能出清。

……

现实情况中,各种产品数以千万计,产量调整的周期又不尽相同,要想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度是非常大的。因此,需求变化造成的经济波动、经济周期,甚至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中很常见。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企业家及时发现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规律、做出准确的战略决策、做好准确的市场预判,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体现。市场对不具备“企业家才能”者的惩罚是亏损,甚至倒闭,从而优化市场生产要素配置。

但是,国企可能不一定适用这一点。具体而言,由于国有企业中所有者缺位,造成委托代理人关系激励不相容,从而难以有效地执行“市场纪律”,实现市场出清,从而会导致社会经济效率下降。

在当前时代,出现了强大的“互联网”技术。互联网具有强大的信息交流速度和效率,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消费者到生产者的信息沟通效率会大幅提升,从而降低经济周期发生的频次和经济波动的幅度。

3、适度规模——最佳的企业组织模式

在蒸汽机时代,企业的典型特征是“越做越大”,通过不断把某一产业链的上下游整合到一个企业集团中,在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交流,从而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市场效率。到了二十世纪末,伴随着互联网时代来临,曾创造了“工业革命”时代辉煌的“鲁日”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技术带来企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网络时代,企业不再是越大越好,消费者和生产者沟通越来越畅通,逐步用消费者和生产者“直接交流”代替曾经有多层贸易商模式的“间接交流”,甚至出现了prosumer,这种生产者即消费者的新模式、以互联网为纽带的“自组织”理念深入人心,相信在“直接交流”、“自组织”等冲击下,基于客户为中心的流程再造将再次引起企业组织模式、适度规模的“地震”。

4、产业升级

从世界各国经济史看,随着经济的繁荣,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这是经济发展和生产能力升级的体现,人类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互联网时代,第三产业将继续升级,并分化出第四产业。

今后,狭义的第三产业指与物理办公和服务相联系的服务产业,如餐馆、学校、物流,等等;而“第四产业”则指不与物理办公和服务相联系的服务业,如在互联网电商上直接提供的设计、翻译、咨询、顾问、计算、程序开发等服务。“第四产业”将打破时空的约束,跨越国际收支“关”的约束,加速全球一体化进程。

在产业升级方面,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要关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二是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基于上述国际国内经济现实,面对经济周期、经济波动、经济危机等问题时,最关键的是填补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国内贫困劳动者的技能。任何促进者两个问题解决的方案,都是有效的方案。

1)从国际范围看产业升级

从目前的格局看,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代表着中国的收入主要靠“劳动力”的工薪收入,这是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典型表现方式。在一定情况下,承认现实是必要的,但满足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是不够的。

对于中国这种巨型开放经济体,长期坚持“比较优势理论”容易永远把自己钉在落后的轨道上。对于落后国家,比较优势一定是传统的农业或低成本的人口红利,而与此相关的生产率提升会远低于科学技术的影响。如果按“比较优势理论”实施,就可能导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南美洲就是典型个案。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南美洲已接近中等富裕国家,但在持续种甘蔗和可可豆的过程中,又被甩在了后面。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努力占据科学技术的顶端是富民强国的核心。当差距已明确、方向也清楚的情况下,快速追赶应是可望可及的目标,同时,只有中国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让生产函数的技术因子由A1推到A3,才会有真正大国的威严。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当今,互联网帷幕刚刚拉开,面对巨大的科学技术创新,美国、德国、日本、中国等此前的企业组织模式、适度企业规模、市场生产组织方式将发生巨变。我变你也在变,那么美欧发达国家的领先优势就会大打折扣。面对国际技术差距,中国应重整旗鼓,为中国弯道超车提供机会。希望国内各方都能看到这次契机,配之以最有效的改革来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

2)从国内范围看产业升级

从国内看,技术流动是没有障碍的。因此,在推动不同区域产业升级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提升当地劳动力的技能。这是堪比消除国际差距一样的难题,需要按人口的周期迭代,强化普遍性的技能培训和思想影响。一句话,要消除国内区域性产业水平的差距,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未完待续)

本文为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原创文章,已经作者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您还可以通过搜索互联网普惠金融研究院微信公众号”China_IIFI“或者”普惠研究院“获取更多精彩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建筑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边界:天花板
产业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十大原理
《斯坦福极简经济学》笔记
电力市场经济学基础(一 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