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波兰总统坠机身亡的背后,是赤裸裸的阴谋?还是令人痛心的意外?

1

2010年,4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

俄罗斯西南部城市斯摩棱斯克,天气阴霾,气氛压抑。

比起糟糕的天气来说,今天这座城市要举行的活动更让人感到悲痛。

70年前,就在斯摩棱斯克郊外的卡廷森林里,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卡廷大屠杀”——2.2万名波兰知识分子、政界精英、军人被苏联军队残忍杀害,直到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发现这些尸体后,才将这起屠杀事件公之于众,举世哗然。但苏联方面矢口否认,并认为这是纳粹德国的栽赃陷害,直到1990年,苏联才正式承认对“卡廷大屠杀”负全部责任。

卡廷惨案

为了铭记这一段耻辱悲痛的历史,缓和长期积怨,俄罗斯和波兰两国共同决定就在今天举办盛大的悼念活动——悼念“卡廷大屠杀”事件爆发70周年。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官方纪念活动,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普京都将出席,波兰方面也派出了高规格代表团: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Lech Kaczynski)和夫人玛利娅、波兰军队总参谋长,波兰空军、海军和陆军司令,波兰国家银行行长,国家安全局局长,议会副议长,外交部和文化部各一名副部长,还包括不少“卡廷事件”遇难者的后代和家属,一行共89人。

上午9点27分,载着代表团的图-154M总统专机从波兰首都华沙准时出发,根据计划,700多公里的航程仅需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

华沙至斯摩棱斯克的飞行行程图

飞机上,总统一边向他的随同们询问着到达后的行程安排,一边熟悉自己将要发言的讲稿。俄罗斯首次举办如此隆重的悼念仪式,这让波兰总统卡钦斯基感到稍许欣慰,毕竟这是好的开头——正视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纪念活动现场,气氛肃穆,纪念碑旁摆满了鲜花,庄严神圣。很多媒体记者早早赶到斯摩棱斯克,期待捕捉到更加劲爆的新闻点——就在3天前,波兰总理图斯克来访时,普京在纪念碑前的“下跪”动作,被媒体评为“代表俄罗斯人民对卡廷惨案做了比较真心的反省”。

2010年4月7日,时任俄罗斯总理的普京在卡廷纪念碑前单膝下跪,纪念死难者

不过这一次,他们等来的却是一个更加震惊的新闻——波兰总统专机在斯摩棱斯克机场降落时失事了,飞机上96人全部遇难。

2

确认坠机是事实后,又一次举世哗然。

要知道,总统专机失事,这是航空史上前所未有的,更何况这一次的飞行不仅距离短,而且四名飞行员都是波兰最优秀的,长期执飞总统专机。

在此次事故中遇难的波兰前总统莱赫·卡钦斯基

让人浮想联翩还有很多:这一次的空难发生在首次纪念“卡廷大屠杀”的节骨眼上,坠毁在俄罗斯境内。

是不是暗杀?会不会是阴谋?

波兰人民相拥而泣的时候,很多波兰人都提出了这样的质问。

距目击者称,当天斯摩棱斯克“北方”军用机场附近大雾弥漫,隐隐约约看到一架飞机冲着跑道旁边的树林斜冲了下去,之后就听到巨大的爆炸声,并且升起了浓浓黑烟。

目击者看到的就是这架图-154M型总统专机。

飞机坠落现场让人不忍直视:引擎和机身已经完全分离,飞机的碎片散落一地,96具尸体竟然没有一具是完整的,机翼上显露出波兰国旗的颜色——红色和白色——在阴沉沉的天气里,格外引人注目,也格外令人悲痛。

飞机失事现场

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成了当务之急。普京第一时间抵达事故现场,他下令一定要客观公正地调查清楚事故原因,让调查结论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但这又何其难,不信任的情绪已经弥漫,就连飞机的“黑匣子”都成了两国争夺的焦点:飞机上共有三个飞行记录仪,座舱录音器和飞行记录仪是俄罗斯制造的,只有快速存取记录仪才是波兰制造的,这三个飞行记录仪都可以准确记录飞行数据。

两国分别拿走了自己制造的“黑匣子”——他们要分别提取飞行数据后,再将数据进行比对,一个国家是为了自证清白,一个国家是为了水落石出。

很快,两国公开了飞机的飞行数据:数据是一致的,在飞机撞上第一棵树前没有任何故障。

这意味着排除了导弹袭击、飞机上安装了定时炸弹、飞行故障等可能性。

但“黑匣子”里面有一项内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机场航管员早在飞机下降过程中就已经通知机长阿卡尔迪乌什·普罗塔休克(Arkadiusz Protasiuk):因大雾导致地面能见度较低,不具备降落条件,建议前往就近的明斯克机场降落。

这的确很吊诡:

为什么飞机非要坚持在浓雾里降落呢?

3

其实,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如果说浓雾是“天灾”,那也是司空见惯的“天灾”。

但剩下的全是“人祸”了,而且是一个错误连着另一个错误的“人祸”。

飞机里的保存完好的“黑匣子”还原了当时的场景。

机长普罗塔休克得知地面情况后,一边向总统随同进行了汇报,一边考虑是否在明斯克备降。

要知道,机长现在压力巨大:

第一、一般降落过程中都是导航员负责与地面通信,机长负责驾驶飞机,但斯摩棱斯克“北方”机场是一座军用机场,地面航管员只会使用俄语,作为飞机上唯一会使用俄语的飞行员,机长此时承担起导航员和飞行员的重任,这两项任务都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否则极易出现意外。

第二、2008年8月的一次飞行让机长至今心有余悸。那次是总统访问阿塞拜疆,总统临时打算飞进一个战区(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爆发的格鲁吉亚与俄罗斯的战争吗?),需要飞机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机场降落,但机长拒绝飞往一个不安全的机场。就因为这次拒绝降落,机长被解雇了,而普罗塔休克机长就是当时那架飞机的副驾驶。他知道今天飞机上代表团的任务,只要有一丝降落的希望,还是要尽量降落在斯摩棱斯克的。

就在机长做激烈的思想斗争时,一个人进入了驾驶舱。

机长有点恼火:在飞机下降过程中无关人员是不可以进入驾驶舱的,这是常识。

但普罗塔休克机长不便发作,因为此人是波兰国家礼宾司司长马里乌兹·卡扎纳(Mariusz Kazana),他是这次纪念活动的主持人。

卡扎纳倒也干脆,简单地传达了总统的看法:如果降落不了,将会影响接下来所有的行程安排。

如果你是这架飞机的机长,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普罗塔休克机长作出了自己的决定:他要搞一次“抵近侦察”,先做好降落准备,如果实在不能降落,再将飞机复飞,前往明斯克机场备降。

可惜的是,接二连三的准备不足,让他的“抵近侦察”险象环生。

4

这是一次典型的“盲降”——飞机的飞行高度在不断降低,驾驶舱的玻璃上白茫茫一片,机长赖以决策的只剩下高度计。

被浓雾包裹住波兰总统专机

换句话说,高度计提供的数据就是这次“抵近侦察”的关键。

普罗塔休克机长对此是自信满满的:图-154M型客机上有两个高度计,气压高度计和无线电高度计,总不可能这两个高度计都不准确吧?

不过,这一次他失算了。

根据事后飞行模拟和“黑匣子”记录,当导航员对照高度计报出飞机处于20米高度时,飞机就撞向了地面仅有11米的大树。

高度仪给出的数值明显不准,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两个高度计同时失灵了吗?

是的,两个高度计同时失灵了,就因为两个“没考虑到”。

先来说说气压高度计的“没考虑到”。

气压高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利用大气压力的高低来显示海平面的高度,飞机的高度越低气压越高。由于每个机场所在的海拔都不相同,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型机场的海拔数值早已经输入计算机,这时候飞机上的气压高度计都是准确的。但对于一些偏僻的小机场来说,则需要提前人工输入机场的海拔数值。

不幸的是,斯摩棱斯克的“北方”军用机场就是一个偏僻的小机场,更不幸的是,飞行员们都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他们还以为与以前降落的大机场一样,不需要自己插手。

斯摩棱斯克机场卫星图

这样粗枝大叶的后果非常严重:这架图-154M型客机的气压高度计被重置到默认状态,显示出的飞行高度会比实际高度高出许多。

也就是说,当飞机已经快要撞到地面了时,高度计还显示着安全的高度。由于浓雾,可怜的机组人员竟然没有办法目视判断。

其实就算气压高度计出现问题,如果无线电高度计能及时发出警报,经验丰富的飞行员也会立刻采取措施,但不幸的是,无线电高度计也失效了,原因也是“没考虑到”。

无线电高度计的原理就是利用无线电波来测量飞机和地面的距离。斯摩棱斯克机地形比较特别,飞机要飞过一个山谷才能到达。

这又引发了另一个失误:由于机组人员“没考虑到”机场地形的特殊性,也“没考虑到”无线电发射具有扩散性,当无线电高度计显示读数为100米时,其实显示的是距离山谷底部100米,也就是说,距离真正的地面只有50米。

无线电高度仪对地形要求较高

看到这里,你大概也清楚了:在一个浓雾环境下,单纯依赖高度计,而且是两个不能正确反应真实数值的高度计,后果是什么,显而易见。

但这还不是飞机坠毁的终极原因,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没考虑到”才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5

其实在下降过程中,机组成员已经发现这样的浓雾严重影响判断,加上简陋的军用机场不能主动判定飞机的方位,根本无法引导飞机降落。

普罗塔休克机长决定采纳“抵近侦察”的第二个方案:将飞机拉起复飞,到明斯克机场备降。

此时驾驶舱里警铃大作,警报器连续而急促地喊着:“terrain ,terrain,pull up”(注意地面,拉升)

但拿定注意的机长此时不急不慌,他知道现在距离地面还有200米(这是高度仪显示的,实际上只有120米),他摁下自动复飞按钮,等待着飞机自动加大发动机推力,让他们重返蓝天。

不过这次他又失算了——等待了5秒后,飞机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而是直直地冲向了机场跑道边的森林里。

这又是怎么回事?

原来普罗塔休克机长又“没考虑到”一个关键问题:如果飞机想要在自动驾驶状态复飞,必须在机场跑道的另一端安置一个特定信标——仪器着陆系统信标——这个装置在探测到危险后会给飞机一个加大推力的信号。

但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离他们而去:斯摩棱斯克机场没有这个装置。

当机长没有看到预想到的情况发生时,终于恍然大悟。

但此刻,那片白杨树林隐隐约约就在前方,一切都为时已晚。

失去控制的图-154M总统专机

10点56分,飞机坠毁,无一幸免。

坠机发生后,波兰举国哀伤

【犀牛说说】

这就是波兰空军图-154坠机事件,也被称为“战后波兰最悲剧性事件”。

这的确是一个悲剧,但悲剧之后,谁是凶手?

你可以说,是行政力量干预飞行行为,导致了专业的人受到了干扰。

你可以说,是机组成员准备不充分,三个“没考虑到”,导致了悲剧发生。

你也可以说,是斯摩棱斯克的机场设备太过简陋,明明不符合民用飞机降落条件,还随意安排总统专机在此降落。

你还可以说,何必让这么多的国家高层领导坐同一架飞机?

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如果用海恩法则来归纳一下,你会发现,这起坠机事件简直就是海恩法则活生生的教材。

所谓海恩法则就是指: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海恩法则

其实这架已经服役20年的图-154客机早已经老态龙钟,险情不断:2004年,波兰时任总理贝尔卡乘坐这架飞机参加在越南举行欧亚峰会,飞机发生燃油故障,最终选择迫降,所幸人员无大碍。2008年12月,卡钦斯基总统在访问蒙古的行程中,专机机身受损,卡钦斯基被迫提前赶往自己出访的下一站日本。

这些事故苗头已经在提醒当事人,专机的问题在不断累积,飞行员的业务水平也有欠缺,但是总统仍然无动于衷,最终酿成惨祸。

当然在此次飞行过程中,浓雾、高度计的问题、军用机场的简陋、缺乏懂俄语的导航员,无关人员随意进入驾驶舱等等,事故隐患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一架载着总统的专机上,坠机也就从偶然不断上升到了必然。

这也是海恩法则必须强调两点:

一、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

二、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的责任心。

希望这起总统坠机事件,让你对海恩法则有新的认识。


如果你觉得本文还不错,请别忘了收藏、分享。

转载请注明出处:犀牛说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0年,波兰总统专机在俄坠毁,89名高官全遇难,两国陷入口水战
波总统坠机调查初步结果公布 驾驶舱内现神秘人对话
波兰总统专机失事专题《二》
89位国家高层全部坠机身亡 是阴谋吗?(图)
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与十大历史巧合之谜
据俄罗斯新闻网11月2日报道,今年4月10日波兰总统图-154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遇难机组人员的亲属们普遍认为,空难可能是当时在座舱内频繁向飞行员强势施压的空军总司令布拉希克将军的过错造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