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眼界决定高度

眼界决定高度




(刘一闻近影)

刘一闻,名动华夏的书法篆刻家,也是早生华发的美男子,魁伟沉稳,玉树临风。他的书法、篆刻与绘画,如风如雨,如雷如电,阳春烟景,山花烂漫。

艺术家都是敏感的,早慧的,喜欢标新立异的,甚至——我们不得不承认那个被批判过的恶词——“天才”。刘一闻就是天才。在他还是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时候,在田字格里写个“一”,他就不按照老师的教法老老实实写那个呆板僵硬的一横,而是根据自己从马路店招上看到的楷书字体来写,将“一”字写得有波有折,载歌载舞。但是老师是按照体制内的教育大纲设计来授课的,这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一”字自然视作异类表达,刘一闻遭到了人生第一次严肃批评,深感委曲。但他还是坚持认为,字就应该怎么好看怎么写,这个朴素的道理,成了他自习书法的原动力。读到二三年级时,他就找来《玄秘塔》等名帖,青灯黄卷地临摹,不久就木秀于林,令老师们刮目相视。学校里出墙报,要请他,有校际书法比赛,也要请他,并且只要他出场,总能拿个奖回来,从老师到校长都相当得意。

 

(刘一闻与方去疾,方去疾对刘一闻早年学习篆刻影响很大)

 

进了中学后,他遇到了两位好老师。这两位老师都是总务处的搞后勤的,身处钢板蜡纸的复印时代,他们都成了刻蜡纸的高手,一手绢秀的硬笔书法令刘一闻五体投地。在他们的鼓励和引荐下,刘一闻认识了心仪已久的任政先生,拜任先生为师。任先生看了刘一闻的习作后,根据他的基础,嘱他从隶书学起,临《曹全碑》。每周一次,刘一闻带着习作去任府请先生批改。有一次刘一闻在任府求教,正好另一个师兄弟进来,任先生让他带走一张自己写的《兰亭序》,刘一闻在旁边瞥了一眼,像触电一样震颤,觉得任先生的这件作品,无论从结体还是布局上说,简直完美无瑕,甚至比王右军《兰亭序》的原本还精彩。等这位师兄弟离开,他也坐不住了,找了个借口离开任府,出门追上那位师兄弟,只求再细细看一眼。回家路上,刘一闻就暗暗想:哪天能写得跟老师一样就好啦!

 

(刘一闻是方介堪的最后一个弟子)

 

当时正值文革内乱时期,作为一位在身在企业指导工人群众学书法的书法家,任先生还经常要受单位安排,到工厂或农村参加运动,一去就是一两个月。但是任先生临走都会给学生布置好作业,对刘一闻这样的“资深学生”,他就写一张字,放在大衣橱顶上,刘一闻一去,交上每月二元钱的笔墨费,任先生的太太就会从橱顶上取下一张交给刘一闻,回去细细领会研习。

刘一闻就这样跟了两年时间,除了在任先生那里受教,还看了当时逃过秦火后遗留下来的一些名碑名帖,眼界开阔了不少。同时也觉得任先生隶书的那套技法自己已窥穿门径,烂熟于心,不禁心有旁鹜,自作主张临摹起更具挑战性的《礼器碑》,并将习作带去给任先生看。任先生看了一言不发,等到下个月刘一闻送缴笔墨费时任先生说:你的字写得不错,我教到你这一步就可以了,接下来你自己朝前走吧。

这让青年刘一闻颇感意外,先生不高兴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刘一闻以书法家身份与学术造诣调进上海博物馆,在书画部当研究员,上博每年按惯例调换三四次展品,书法展品就由刘一闻主持筛选。由是,他饱览古代书法精品,眼界大开,时有顿悟,他从前贤的法迹中细细琢磨中国书法的要义与发展轨迹,厚积薄发,广采博取,不断否定自己,鞭策自己,从而形成迥异时趣的典雅风格。

 

(青岛的苏白先生也是刘一闻的老师,人主要通过书信来指导刘一闻,而且对刘一闻的人格形成影响至深)

 

数十年后的今天,刘一闻以一种复杂的感情对我说:“学习书法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是自己与古人的对话,是心智与体力的较量,更是阅历与人生感悟的累积。切忌自以为是,沾沾自喜,当初匆促地改变先生为自己的设计的学习方案,现在看起来是太肤浅了。所以我现在经常跟学生讲这个例子,希望他们避免犯我当年的错误。当然,每个从事艺术创造的人,一定要开阔眼界。眼界决定审美高度,眼界一开,以前觉得完美的事物,就能看出它的破绽与缺失,探索至此,就意味着又向前跨出一大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眼界决定审美高度,第五届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得主刘一闻书作!
丁申阳:记虹口业大的名师
【临摹与创作】刘一闻、鲍贤伦沪上对话实录(重磅学术文本)
临摹与创作| 刘一闻:临摹是不断的体验和实践
大明寺里的好书法,真是开眼界
以下这类字,学生写的端正工整,书法老师却说这样写不对!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