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鬼谷子》全文及注释和释文

   中华智慧,博大精深,而我们现代的人却成了东亚病夫,为什么?看看前人的智慧你是否觉得羞愧?也许你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为此,我设置【好文转载】一类,专门给大家收集一些我中华智慧优秀文章。看了这些文章,请自己判断是否羞愧不如!

下面是转载文章全文。

  《鬼谷子》一书《汉书艺文志》未著录,《隋书经籍志》始见著录,其文为:“《鬼谷子》三卷(皇甫谧注);《鬼谷子》三卷(乐一注)。”新旧唐书则不见有“皇甫谧注”而多“尹知章注”。《中兴书目》载:“一本始末皆东晋陶弘景注,一本捭阖、反应、内揵、抵巇不知何人训释,中、下二卷与陶弘景所注同。”史籍中共提到了四家注。皇甫谧生活在魏晋之际(215—280年),自号玄晏先生,好读书,著述丰厚,其风格与鬼谷子及陶弘景类似,其注《鬼谷子》是可能的。《太平御览》中所引《鬼谷子》有注文,其注释内容与陶注不同,与李善、马总所引乐注亦不同,可能即是皇注。现有的《鬼谷子》注本属陶弘景注。陶弘景为南朝齐、梁间有名的道教高人。博览群书,明阴阳五行,熟凤角星算,知天文地理,懂医药丹方,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其注《鬼谷子》也是可能的。现存注本严元照曾提出“是尹非陶”孙星衍据注中有“元亮曰”确认是“陶注无疑”。乐一本唐代鲁郡人,字正。当在李善、马总之先。李善注《文选》时曾引“《鬼谷子》曰:‘物有自然’,又引“乐氏曰:‘自然,继本名也’”。马总在《意林》中引《鬼谷子》时也称:“乐氏注,名壹”。可见乐一注“《鬼谷子》当确有其事。自《旧唐书》始就有尹知章注《鬼谷子》一说,宋王应麟在《汉书·艺文志》中引尹知章《鬼谷子》序文。文曰:“此书即与苏秦、张仪者,……秦仪复往见时,先生乃正席而坐,严颜而言,告二子以全身之道”。尹知章,唐人。勤学博览,通诸经,明易学及老庄玄言,曾注《老子》《庄子》《韩非子》《管子》,说其注过《鬼谷子》也是可能的,不过已不见注本。《管子·九守》与《鬼谷子·符言》内容相同,或许前人指的是注此一篇也未可知。宋、元、明、清未见注者,民国初年番禺俞棪有《鬼谷子新注》,民国二十一年又有常宁尹桐阳《鬼谷子新释》,今人亦有多种注本,如盛瑞裕,萧登福,张建国、陈蒲清等均注过鬼谷子。最难得的是日本学者丸山松幸的注本佳处甚多,其水平不在华人学者之下。

   本书注译是以本人1995年新校本(见《新编鬼谷子全书》)为底本。补出了《转丸》《胠箧》二篇,全书以简化字横排。注释详尽,译文使用规范现代汉语,意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个通俗的读本。

                                    捭阖①第一


   粤若稽古②,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③。观阴阳④之开阖以命物⑤。知存亡之门户,筹策⑥万类⑦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⑧焉,而守司⑨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10。变化无穷,各有所归11。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12,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13。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14之。审定有无,以其实15虚,随其嗜欲16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17,阖而捭之18,以求其利19。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20。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21有守22,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23,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24。捭之者,料其情25也;阖之者,结其诚26也。皆见其权衡轻重27,乃为之度数28,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29;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30。纵横31,反出、反复、反忤32必由此33矣。

   捭阖者,道之化,说之变34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鄢。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35。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言36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37,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38。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39。为小无内,为大无外40。益损、去就、倍反41,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42。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①捭阖:捭,分开、撕裂。《礼记·礼运》:“其燔黍捭豚。”阖,本意为门扇,古注曰“用木曰阖,用竹苇曰扇”。引申为关闭,《周易·系辞》:“一阖一闭谓之变”。捭阖,在这里指纵横驰骋,大开大合。是鬼谷学说中一种基本的方法。

②粤若稽古:粤语首助词;若,顺;稽,考。粤若稽古,在这里指顺考古道。

③众生之先:众生,众多有生者;先,先知。众生先,在这里指广大生众的老师。

④阴阳:阴,本意为山的背阴面;阳,本意为山的朝阳面。被引申来概括对立统一的两类事物或现象。

⑤命物:辨别事物。

⑥筹策:就是计算、谋划。

⑦万类:就是万物。

⑧朕:指征兆,迹象。

⑨守司:看守和管理。

10其道一也:道,大自然的规律。全句指圣人的“道”始终是一样的。

11归:归宿。

12度权量能:指测度权衡、比较才能。

13有差:指各有不同,有差别。

14以牧:用来掌握。

15实:指实情。

16嗜欲:喜欢,特殊的爱好。

17指:意同宗旨。

18阖而捭之:先封闭,然后再打开。

19求其利:检讨对方的善恶利害。

20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或开放使其显现,或封闭使之隐藏。

21离合:离,离开,不一致。合,闭合,合拢与“开”相对。

22守:遵守,信守。

23欲捭之贵周:周,不遗漏。当要采取行动时,必须作周详的考虑。

24与道相追:道,道理、规律。这里指与规律相近的道理。

25料其情:就是检查实情。

26结其诚:使其诚心坚定。

27权衡轻重:指权衡、比较谁轻谁重。

28为之度数:测量重量与长度的数值。

29或捭而出之,或捭而内之:出之,指出去。内之:收容、接纳。意思是或开放,让自己出去;或开放,使别人进来。

30四时开闭以化万物:就像春、夏、秋、冬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来促使万物发展变化。

31纵横:自由自在的变化。

32反复、反忤:或离开,或反回、或复归,或反抗。

33必由此:必须通过这里。

34道之化,说之变:道的变化规律,说的变化形态。

35终始其义:指始终保持的义理,即善始善终。

36诸言:各种言论。

37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或开启或闭藏,都以阴阳之道试行。

38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入,进入,与“出”相对。可,可以。这里指没有不可以的地方,没有不成功的事情。

39可以说天下:可以说服天下。

40为小无内,为大无外:做小事不尽其小,做大事无限其大。

41倍反:背叛或复归。

42阳还终始,阴极反阳:阴阳相生,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译文】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象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揭示事物变化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勇敢和怯懦,都是有区别的。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以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各方面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用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责。因此,所谓开放,或者是要自己出去;或者是让别人进来。所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这些变化,事情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入。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能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于“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戮、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些遵循“阴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没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的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来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终点和开端;阴的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势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气,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阳气结纳阳气,要用外力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人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反应①第二


   古之大化者②,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③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④虚实⑤之理,不合来今⑥,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⑦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⑧。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⑨。言有不合10者,反而求之,其应11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12,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13合事,得人实也。其张网14而取兽也,多张其会15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16,乃为之变17,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18。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19,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20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21,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22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23,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24,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5。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26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27,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28。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29。若探30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31也。符应32不失,如蛇33之所指,若羿34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35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36。其伺言也,若声与之响;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37。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圆。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38,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39,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注释】

①反应:反,通“返”;应,应和。反应,在这里指从对方反回的信息。

②古之大化者:化,教化指导。大化者是指圣人。

③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和复都是返回、重复的意思。追溯过去的事情,经验,再回首察验未来。

④动静:指移动与静止,“动”与“静”是相对而言的。

⑤虚实:真伪的意思。

⑥来今:未来与现在。

⑦反而得复:调查过去,反复研究现在与将来的对策,以便掌握其中的道理。

⑧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察,仔细观察研究,此句是说对圣人的见解不可不悉心研究思考。

⑨辞:言词。

10言有不合:所说的话不合理。

11应:答应。

12象比:象,法象、仿效形象和原形。比:比较。指按照形象进行比较。

13钓语:像钓鱼投饵一样,在发言时给对方以诱饵,以便引出对方的话头。

14张网:是捕兔子等野兽的网。网是捕鱼等水产品的网。

15会:会合,聚会。

16其言无比:比,可比的规范。指言辞无可比较。

17乃为之变:于是就为此改变方向。

18牧之:在此与“察”同义。就是进行调查加以阐明。

19愚智:愚者和智者。

20鬼神:鬼,隐密不测。鬼神是指死者的灵魂和山川的神明。

21敛:收敛。

22开情:情,感情、情绪。这里是说敞开心灵的大门。

23象而比之,以牧其辞:象,模仿。比,类比。用象比的方法把握对方的言辞。

24或因此或因彼:因,原因。此,这里。彼,那里。或这个原因,或那个原因。

25或以事上,或以牧下:事,侍奉。牧,统治人民。全句的意思是说或用来侍奉君主,或用来观察民情。

26情诈:真情和虚伪。

27式:定式,模式。

28观其所托:托,寄托。观察其所寄托之处。

29见微知类:微,微小。类,种类。根据轻微征兆探索有关联的重大事物。

30探:侦察,打听。

31射其意:此处指如弓之发矢,准确猜中对方意图。

32符应:验合符契。

33蛇:意指飞龙。

34羿:神话传说中的神射手。

35知之始已,自知而后知人: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须先从了解自已开始;了解自己以后才能知人。

36比目之鱼:只有一只眼睛的鱼,经常是两鱼协同并游。

37燔骨:燃烧骨头上所带的肉。

38牧人不正:牧,统驭。统驭人,但不能整齐。

39形容:形态、形象、容貌。


【译文】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反顾以追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听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辞就要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就是模仿事物,所谓“”,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的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汇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也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象”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里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代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的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而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呼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用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言说、沉默都要通过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

   自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还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事。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像比目鱼一样没有距离;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用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圆变方,又像方转圆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用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自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可以称为“天神”。

                                   内揵①第三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②,近而疏③,就之不用,去之反求④。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⑤。事皆有内揵,素结本始⑥。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⑦。用其意⑧,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稚蜘母⑨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10也。欲说者,务隐度11;计事者,务循顺12。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13其志。方14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揵,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揵。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15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16也。故曰:“不见其类17而为之者见逆18,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19。得其情,乃制其术20。此用可出可入,可揵可开。”故圣人立事21,以此先知而揵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22,议论去就23。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24。外内者必明道数25,揣策来事26,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27,曰“揵而内合”。上暗不治28,下乱不悟29,揵而反之30。内自得31,而外不留说32,而飞33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34;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35为大仪36。


【注释】

①内揵:内,内心、内情;揵,通楗,本义为门闩。《庄子·庚桑楚》:“夫外革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革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内,本指内情相守,这里指要从内心与君主勾通关系,以达到情投意合、揵开任意的目的。

②远而亲:看似疏远,其实极亲密。

③近而疏:看似亲密,其实极疏远。

④就之不用,去之反求:就,靠近、趋近;去,离开。在身边却不任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

⑤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日进前,每天都在皇帝的跟前;御,驾驭马车,这里引申

为“使用”;遥闻声,听到很遥远的地方声音。

⑥素结本始:素,平常。本始,本源。意思是把平常与本源相连结。

⑦采色:这里指艺术和娱乐。

⑧用其意:推行某种主张。

⑨蜘母:就是土蜘蛛。这种蜘蛛的母爱极强,因此每当出入巢穴时,都要把穴口加盖以防外敌。

10揵所谋:进献计谋。

11隐度:暗中揣测、估量。

12循顺:沿着顺畅的途径,遵循固有规律。

13御:驾驭,把握。

14方:方法,道术。

15阴德:心意暗合。

16决事:谋大事,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

17类:类似,共同点。

18见逆:违逆,与愿望相背反。

19见非:遭到非议。

20术:技能、手段方法等。

21立事:建立事业。

22先取《诗》《书》,混说损益:引用《诗经》和《书经》来验证自己的学说。

23议论就去:经过讨论,最后决定是否应该做。

24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欲,想;合,与离相对。指根据想法,来运用力量。

25外内者必明道数:在决定内外大事时,必须明确道理和方法。

26揣策来事:推理判断未来的事情。

27产业:产,谋生,财产;业,事情,经营功绩。

28上暗不治:暗,昏暗。是说君主昏庸,不能推行善政。

29下乱不悟:乱,昏乱,糊涂。人民掀起叛乱而不能分辨事理。

30揵而反之:固执己见,事与愿违。

31自得:自以为自己聪明,得计。

32不留说:不接受他人的主张。

33飞:表扬。

34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命,召令;自来,指君主有令召来。御:防御、抵制,这里是指拒不接受。

35退:保全、完成的意思。

36大仪:好办法,大原则,秘诀。


【译文】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到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连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像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意见一致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抵巇①第四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②。有近而不可见,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③以验来④也。巇者,罅也。罅⑤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巇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巇之理也。

   事之危⑥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⑦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⑧,挥之于太山⑨之本。其施外,兆萌芽孽10之谋,皆由抵巇。抵巇隙,为道术。

   天下分错11,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12;贤人不用,圣人窜匿13;贪利14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15,而相伐射16。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圣人见萌芽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17。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18,或抵覆之19。五帝20之政,抵而塞之,三王21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22,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23。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24也。世无可抵25,则深隐而待时26;时有可抵27,则为之谋28。可以上合29,可以检下30。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31。


【注释】

①抵巇:抵,抵塞;巇,缝隙。柳宗元《乞巧文》:“变情徇势,射利抵巇。”抵巇,在这里指弥补不足、堵塞漏洞。

②物有自然,事有合离: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自然,非人所为的,天然的;合离;聚合与分离。

③往:既往,过去。

④来:将来的意思。

⑤罅:裂痕,间隙。

⑥事之危:事物仅有危机征兆的时候。

⑦因化:顺应变化。

⑧秋毫之末:指秋季所生出的动物细毛。

⑨太山:也作泰山,是壮观又宏大的名山。

10兆萌芽孽:兆萌是微小的征候,芽孽是伐木后从根部所生的新芽。

11分错:错,混乱、骚乱;分错是四分五裂。

12谗贼:认为是歹徒而进谗言。

13窜匿:逃跑隐匿。

14贪利:贪图利禄。

15土崩瓦解: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比喻溃败得不可收拾。

16伐射:互相残杀,激射。

17抵而得之:得,取得。通过“抵”来取得。

18反之:帮助其恢复原状。

19覆之:颠覆对手。

20五帝:中国古代五位帝王,即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

21三王:中国古代三位帝王,即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

22诸侯相抵:这里指春秋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楚庄公、秦穆公五个霸主互相抵制和对抗。

23右:上位。

24天地之使:天地的代行者。

25世无可抵:世,这里指乱世;无可抵,指无可补救。

26深隐而待时:隐,隐藏,隐迹。深深的隐藏等待时机。

27时有可抵:有补救的机会。

28为之谋:为治理乱世而筹划的计谋。

29可以上合:对上层可以合作。

30可以检下:对下级可以督促检查。

31为天地之守神:守神,守护神。成为天地的守护神。


【译文】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巇”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巇”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巇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法,使其“巇”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侯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以督察,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飞钳①第五


   凡度权量能②,所以征远来近③。立势而制事④,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⑤,知有无之数⑥,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⑦,然后乃权量之⑧。其有隐括⑨,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10,飞而钳之。钩钳之语11,其说辞也,乍同乍异12。其不可善者13:或先征之,而后重累14;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15,或以毁为重累。其用16,或称财货、琦玮17珠玉、璧白、采色18以事之19,或量能立势20以钩之21,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巇。

   将欲用之于天下22,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23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24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25,知其所好恶26,乃就说其所重27,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28,则量智能29、权材力30、料气势31,为之枢机32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飞钳之缀33也。

   用于人34,则空往而实来35,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从,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①飞钳:飞,飞扬、褒奖。《意林》引《太公六韬》:“辩言巧辞,善毁善誉者,名曰:间谍飞言之士。”钳,意为挟住、挟持。贾公彦曰:“飞钳者,言察是非,语飞而钳持之。”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对手,令其激动,待其露情竭志时,因其所好缄束钳持,令其不得后退。

②度权量能:度,度量,权衡;权,人的计谋,能,能力;意思是度量权略,权衡能力。

③征远来近:征,征召;远,远方。这里指远方有才能之人。

④立势而制事:造成一种态势,掌握变化的规律。

⑤内外之辞:内是实情,外是表面,指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

⑥有无之数:数,数量。指有余不足的程度。

⑦亲疏之事:有关亲密或疏远的事情。

⑧权量:权衡度量,计算长短轻重。

⑨隐括:隐伏不清之处。

10引钩钳之辞:钩是弯曲金属所作的钩针,比喻引诱他人的言论。

11钩钳之语:即为引诱对方和挟持对方所说出的话。

12其说辞也,乍同乍异:乍,忽然;同,相同;异,差异。这里是说钩钳之语,对于对方的言论,忽然相同,忽然不同。

13不可善者:即使运用钩钳之法也不能转移的人。

14重累:反复。

15以重累为毁:通过反复试验,以使对方瓦解。

16其用:准备要采用时。

17财货、琦玮:财货,钱财货物;琦玮,珍贵宝玉。

18采色:带颜色的美丽东西。

19以事之:给予试验。

20量能立势:量能,测验,考察才能;立势,造成态势。指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

21以钩之:用来吸引他们。

22用之于天下:把飞钳之术推广到全天下。

23制:控制,引伸为掌握、了解。

24诸侯:古代对中央政权所分封各国国君的统称。周朝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25审其意:详细考察他们的思虑和希望。

26知其所好恶:了解他们的好恶。

27说其所重:游说其所重视的问题。

28用之于人:将飞钳之术用于人。

29智能:智慧和才能。

30材力:材同“才”,是指才干。

31气势:气概和声势。

32枢机:枢是门轴;机是枢纽。指关键和重点。

33飞钳之缀:缀,连结,缀合。这里是说飞钳之术的连带作用。

34用于人:用在对人的关系上。

35则空往而实来:用好听的空话,突出对方的实情。


【译文】

   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虑派别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

   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山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把对方控制住。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议和,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好听的空话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连续行动,来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

 

                                   忤合①第六


   凡趋合倍反②,计有适合。化转③环属④,各有形势⑤。反复相求,因事为⑥。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国之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⑦而合于计谋⑧,与之为主⑨。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10。反11于此,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12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13,而后14行之以忤合之术15。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16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17。故伊尹18五就汤19、五就桀20,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21于汤。吕尚22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23,故归之不疑也。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不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24;材质不惠,不能用兵25;忠实无真,不能知人26。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从、乃可以横。


【注释】

①忤合:忤,抵触、背逆。《庄子·刻意》:“无所于忤,虚之至之。”合,符合,不违背。《荀子·性恶》:“合于文理,而归于治。”忤合,在这里是指以忤求合,先忤后合。

②趋合倍反:趋合是趋向合一,相当于“合”;倍反是背逆,相当于“忤”。倍,同“背”。③化转:变化转移。

④环属:像铁环一般连锁起来而没有裂缝。

⑤形势:事物变化发展的态势。

⑥因事为制:因,依据、凭借;制,法则,法度,控制。这里是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⑦成于事:把事情办成功。

⑧合于计谋:实现或符合预定的计谋。

⑨与之为主:与之,与他们。为主,为主人。指都是各为其主。

10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忠,忠实;反,背反;忤,抵触,背逆。任何计谋都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主人,必然要相抵触。

11反:此处当顺从解释。

12材能:才质和能力。

13计定:确定计谋。

14而后:然后。

15忤合之术:即反合之术。

16忤合:逆合。

17合:耦合。

18伊尹:古代传说人物,辅弼商汤消灭夏桀,是商朝开国名相。

19汤:商朝的开国之君。重用伊尹消灭夏桀,开创商王朝,推行善政。

20桀:古代传说人物,他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被商汤王消灭。

21合:契合。

22吕尚:即太公望,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对周朝建国贡献极大,是齐国的始封主。

23天命之钳:天命的制约。

24成名:树立名声。

25兵:这里指军队。

26知人:了解他人。


【译文】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还未显露于世人,就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揣篇第七


   揣①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②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 安③。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避所短,从所长。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④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⑤其谋虑,故观飞蠕动⑥,无不有利害⑦,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注释】

①揣:揣度。《史记·虞卿列传》:“虞卿料事揣情,为赵策划,何其工也。”这里是指揣度情理。

②情欲:欲望,欲念。

③安:安静。

④数:法术,这里指办法。

⑤时:这里指时机。

⑥蜎(yuan)飞蠕动:泛指昆虫的飞动。蜎是没有骨头的昆虫,爬行时都必须屈伸身体,就叫蠕动。

⑦无不有利害:世间没有不具备利害之心的东西。


【译文】

   所谓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加大他们的欲望,他们既然有欲望,就无法按捺住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他们既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隐瞒住实情。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之后,仍不见有异常变化的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显露出来的表面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情”。

   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力量;游说他国君主的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里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和对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可以败坏,其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所以,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深藏的实情,将什么也追求不到。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这是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最难把握”。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地选择时机。过去我们看到昆虫蠕动,都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因此才发生变化。而任何事情在刚刚产生之时,都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进行游说应用。

                                 作者:齐鲁隐客

本博客不能容纳全文,只好分三篇转载。未完,请看之二、三文。

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纵横家语录
鬼谷子 上卷
《鬼谷子的智谋》全文解说
鬼谷子第十三篇
《鬼谷子》:鬼谷子的智慧谋略
鬼谷子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