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仙泉“美文”选

枫叶丹丹

 我向来喜爱姹紫嫣红的春天,迷恋那茵茵芳草中的点点香魂和青枝绿叶间的朵朵奇葩。当春意凋零、落红满地的时候到来,肃杀的秋日令我深深地惋惜。

而当我看到片片火红的枫叶在秋空下点染着丛林,我的心又立刻充满了激情。

清晨,一层淡蓝的薄雾浮游在枫林,显得格外宁静、柔和;黄昏,一群欢快的小鸟掠过树梢,划破凝重的暮色,使人感到一阵轻松、愉悦。林中有一条幽静的小路,挺拔的枫树沿着它整齐地排列,俨然是威风凛凛的卫队。松柏和灌木相互簇拥,拱围着这自然形成的长廊。

我时时信步来到这林中的小路上,偶尔翘首仰望,但见枝叶扶苏,听脚下沙沙的声响,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崇敬之情。我拾起一片看起来最红的枫叶,它的叶脉仿佛流动着血一般的热情。是啊,它永远告别了枝头,告别了天空,我想,它许是为了装点这沸腾的人间,才把自己酝酿得如此殷红,让人们对这勃发的世界永远怀有美好的记忆。

(注:1984-1987年,我住在武汉大学枫园研究生宿舍,有感而发,故写此文。原载《武汉大学报》)

距离与美感

隔着细雨织成的帘幕,远看街景和行人,你一定会感到,那模糊的影子更添美感。因为距离造成的神秘意味,令人颇费神思和想象。 

面对一座久已向往的名山,你如果远远望去,眼见得云绕雾裹、若隐若现的胜景,心中一定是倍增快慰,庆幸自己终于来到了它的脚下。你一面想象着山上的险峻,一面奋力攀登;而当你站在山顶的时候,你的视野又变换了景物:远处玉带似的河流,炊烟袅袅的村庄,弯弯曲曲的小路......而山本身又似乎暂时被你遗忘了。你陶醉在天地茫茫的朦胧之中,甚至臆想着天外天、云外云...... 

回忆,不管是辛酸的,还是甜蜜的,总让人产生如梦似幻的感觉。你想起曾经流连忘返的那一片海滩,或是乘船航行的情景,或是故乡村头那一棵古老的枫树,或是与好友依依惜别时的桥头明月,你既感到如在眼前,又觉得扑朔迷离,正像旷野的流萤渐近渐远。 

永恒的时空令古人无限叹惋,在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也投下了抹不掉的倒影。孔子立河岸,望着流水感叹“逝者如斯”,陈子昂登高台,“念天地之悠悠”......时间的一去不复返,空间的无可穷尽,在人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近则思远,此则思彼,清晰、真切和模糊、隐约难解难分。 

距离产生了艺术的美,诗与画最为典型。一首诗不一定是某种事件的实录,而多为某种情绪的暗示;一幅画并不求场景的细致描摹,而更偏重于“写意”,中国画尤其如此。中国古典诗中,有的画意最足,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诗情难测,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而中国诗画每每相通,皆以“空白”为美,使人回味无穷,其奥妙就在于“心”与“物”的距离。 

牡丹情韵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这句俗艳的“格言”究竟是对牡丹的赞美还是亵渎?我不敢妄断,但其中潜藏的一个道理是不容置疑的,即一种让人不惜性命也要去欣赏的花,绝对是魅力四射的花。这不是花的罪过,而是人性使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正是在人的倾慕中,花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牡丹与其它各具特色的花卉一样,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风物,虽不能如五谷充饥、果实怡口,却以其美丽与芳香娱人性情,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赋花卉以品格,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征,从中寄寓人们的理想与情志。牡丹的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恰好契合了泱泱中华的大国风范,因此被尊为“花王”。自古以来,它既受皇家垂青和百姓钟爱,更受文人墨客的追捧、吟颂,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佳境。

人间四月天,百花争奇斗艳,我慕名来到古都洛阳与牡丹亲密接触,以偿夙愿。面对那色彩各异的硕大花朵,我不禁心旌摇动,叹为观止。以前,我被梅花、桂花、樱花陶醉,也被兰花、菊花、玫瑰花打动。但是,像牡丹花如此豪放而艳丽、端庄而妩媚的风采,我还是第一次亲身感受。牡丹花不求含蓄和羞涩的韵致,不愿躲在花丛中,每一朵花都尽情绽放,似乎要将自己的个性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这种“贵妃醉酒”式的、自我张扬的特性,也许就是“盛唐气象”的情韵吧。我似乎看到当年仪态万方的杨玉环在牡丹花丛中如醉如痴、留连忘返,那情景,不知是人看花还是花看人。伊人早已作古,而牡丹依然美丽。今天的牡丹又开出了新气象,看花人的心情也有了新时代的内涵。中国就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让全世界人民刮目相看、啧啧称奇。新时期中国人民如牡丹绽放的心灵自由与舒展,成为几千年来最为美丽的风景。

我一面欣赏牡丹,一面浮想联翩,不时用照相机拍摄自己喜欢的花朵,希望能够珍藏那些红牡丹、白牡丹以及其它名贵的品种。花季有时限,春色不等人。美丽的事物也有遗憾,就只能在短暂中获得永恒。好在四季轮回,一年又一年花儿会重开。人类一代又一代,总有赏花的人。

回到北京,我觉得自己的心仍然牵挂着牡丹,只恨不能与牡丹说话。也许,记忆中的牡丹会有更强的生命力,它将盛开在平凡的每一天……

泉的遐思

泉,没有江河湖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滔滔洪水的破坏力,但是它具有沁人心脾的特质,也能给人富于生命力的美感。于是,当我还是一名大学生时我毅然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仙泉。

我爱泉的纯洁。它来自大地深处,经过土壤与岩石的层层过滤,沉淀了无数杂质,只剩下最甘冽的成分,给干渴的人们带来生命的给养。特别是在茫茫沙漠,泉水不但能带来绿洲,更能救人性命,以其稀有,更见珍贵!君知否,敦煌的“月牙泉”就是天赐的“仙泉”!在水污染严重的今天,纯净的自然泉水赛过黄金。

我爱泉的深沉。在黑暗的地表之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当没有人知道它存在的时候,它耐心地积聚着一点一滴的水分,逐渐增加自身的能量,耐心等待喷涌的时刻。也许,它永远也不知道何时能见天日,甚至并不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然而它的沉默不是死寂,恰恰是内涵所在。深沉,是它特有的蕴藉。

我爱泉的热烈。在某个奔放的时刻,泉水或者汩汩而出,或者用力喷向天空,忘情地表达自我的喜悦。这是经历无数忍耐、寂寞与磨难之后的欢乐,它是热烈的音符,唱出了动人的歌谣。如果它是对人健康有益的温泉,它的热烈就会化为温情,给疲劳的人们带来幸福的感受;如果它是音乐喷泉,宁可让人假泉之名而营造节日的氛围,将快乐的情绪与美的张力完美结合,激荡世人的心灵。

我爱泉的境界。泉是自然的精华,独处底层也不混浊,始终保持纯净的本色;成为潺潺小溪,也不慕浮华,泉水叮咚,低调地奔向远方!它以自己的一分子,汇入了“大江东去”的合唱,成就了“海上升明月”的壮美!

泉如斯,泉水如斯,人亦如斯。我是仙泉,我的人生经历了艰苦的农村岁月,忍受过饥饿与贫穷,甚至屈辱与不平。可我没有失去自我,坚信贝多芬的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和普希金的诗句“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个人的命运转机要等候时代的泉眼,一旦时机到来,喷涌而出的,不是眼泪,而是你的激情,你的幸运!而我的泉眼,就是高考,是它改变了我这个农民后代的命运!

如今,我的内心依然保留着泉的纯洁,泉的深沉,泉的热烈,它们赋予我优秀的品质,在源远流长的启迪中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夏天的随想

夏天,我最喜欢这个季节的奔放无羁,喜欢它给人坦荡的权利。也许有人害怕它毒辣的阳光,畏惧它的高温,甚至担心中暑,可我觉得这是“狂野”必须付出的代价。既然我们已经拥有春天的明媚和清新、秋天的凉爽和深沉、冬天的严寒和雪花,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欢迎和享受夏天的热烈与粗犷呢?

在这个季节,我们终于可以尽可能少穿衣服了,不需要衣冠楚楚了,人人都可以处于半裸状态。服装文明是人类有羞耻感以后逐步完善的自我装饰,而且名堂特别复杂,作家沈从文曾专门研究服装史。夏天的衣服总体很简单,一切以尽可能凉快为选择。夏天提醒我们,大家都不过是肉体而已。

与城市的夏天相比,我更喜欢乡村的夏天。记得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夏天,我总爱随时跳到水塘和水渠里游泳,那时候的水是清澈的,没有污染。夏夜,躺在自家门前的竹床上纳凉,看天上的银河,感动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心与天空有了灵性对接。萤火虫在旷野一闪一闪,如潮的蛙鸣在房前屋后阵阵扑来,视听享受完全是天然的。20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的农村还没有电视,因此家人与乡邻的夏夜聊天就是唯一的节目。至今我的大脑还珍藏着那年那月的夏夜影像,而且仍然活色生香。

在城市里度过的夏天,最典型的莫过于在“火炉”武汉的体验。时时汗流浃背,一天要多次冲凉,傍晚最惬意的是到东湖里游泳。男男女女像水中饺子,大家都毫无顾忌,开心极了。雨季的武汉长江段江面宽阔,江城的气势最足。我在八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前夕的那个夏天,武汉下了特大暴雨,不仅江水浩浩汤汤,而且街道也成为河流,我在大水中行走,那感觉就是暴风骤雨中 的一叶扁舟。从“道德”层面来看,夏天的暴雨似乎给人们带来了洪水的威胁,不应该被赞美,可是从刺激程度来看,暴雨真的很精彩。它能赶走内心的忧郁,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

我在北京的夏天似乎没有特别的感受,只是偶尔到室内游泳池去潇洒游一次。北京的桑拿天让很多人受不了,不如南方的夏天痛快。尽管如此,我还是欢迎夏天的到来,毕竟我可以随意地穿T恤衫,浑身轻松。

夏天契合我的心灵,因为我讨厌束缚。夏天,在我看来,就是身心解放的季节!

故乡的“年”

湖北松滋,属于荆楚大地。那是祭祀风俗浓厚的一方土地。在“年味”越来越淡的今天,我不禁回忆起童年和少年时期在故乡经历的“年”。

老家过年,是非常隆重的仪式。首先是腊月的准备期就很有气氛了。

第一个大项目和大动作是“杀年猪”。家家户户将喂养了一年的猪宰杀,以便获得各类猪肉食品,比如灌香肠、猪下水、猪头肉等等。我儿时看杀猪就像看大戏。专门的屠夫有一个椭圆形的木盆,是用来将杀死的猪以开水浇遍以后刮猪毛的。最惊心动魄的时刻是把猪捆绑住后放在长条木凳上开始动尖刀捅它的咽喉。猪凄厉的惨叫,响彻云天。屠夫捂住猪嘴,防止动刀时猪血从它嘴里涌出来。一刀进去,血流如注。

老家在腊月过年的准备还有四个重要项目,一是用荞麦面制作豆皮,一是把糯米蒸熟以后晒干再用热沙子炒米花,一是做鱼糕,一是做豆腐。做豆皮,必须把大铁锅反扣过来,以旺火烧得锅里发烫,再设法翻过来摊豆皮。米花的主要用途是做米花糖。红薯熬出的稀糖浆与米花调和,用锅盖压平,冷却后刀切成小块。

此外,请裁缝到家缝制过年新衣,曾是荆楚地区的大事。在计划经济年代,买布凭布票,腊月里乡民买布回家就请裁缝给全家人缝制过年的棉衣。小孩子最盼望新衣服。裁缝是大爷,家家预约,缝纫机的响声就是年的声音。

腊月三十的那顿饭具有祭祀的宗教仪式感。先用猪头祭天,再祭地,祭祖宗,磕头,敬酒。然后才能入席。太神圣了!

还有句话是"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之夜,堂屋的火坑(用土砖围成一个四方形)燃烧木柴,火上面挂一个水壶可烧水,用来沏茶。沙罐先烤热,茶叶也可放在沙罐里烤热,再加开水,茶香四溢。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话。最好是通宵。小孩子熬不住了就先去睡觉。

 过年的另一个重要仪式是除夕上坟,给已故的亲人点灯烧纸放鞭炮。生者不忘死者,阳间问候阴间。活着的人要继续活下去,一年年,一代代,重复或者超越。

       走亲戚,是过年的社交项目。父系与母系的亲戚都必须登门拜访,而且可以过夜,玩几天。在那些贫穷的岁月,亲情比金子还宝贵。中国人就靠这血缘关系坚持了几千年。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再苦再累再残酷,有亲情在,就有人间的温暖。

      为啥贫穷年代的年味更浓?因为有期盼。平时没什么可吃的好穿的,就等过年改善了。过年是一种奖励,让痛苦了一年的人感受生的乐趣。而今,吃穿基本不是问题,过年主要是放假,特别是上班族都有一种逃离办公室的快感。

      一位大德高僧说,“问清风何处是家乡,清风说,本无故乡,处处故乡。 问流云哪里是去处,流云说,去了又来,相遇相忘。 清风为友,白云为伴,活一回实实在在的洒脱。”在人口流动加快的时代,故乡也许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而那些有关故乡的记忆将越来越清晰。无论身在何处,我们总有一份深情的感动。故乡的年味,回味悠长,如美酒,越陈越醇厚,让你陶醉不已!

故乡的月光

不知道为什么,一想到故乡的月光,我的心就温柔起来,甚至美好起来了。

那是江南的月光,乡村的月光。我的童年,我的少年,我的青春岁月,都曾经在月光下沐浴,是那样的纯洁无瑕,那样的质朴无华,那样的古色古香。

  我与小伙伴们在月光下玩扑克,我在月光下看书,在月色里行走在田埂上,也在月下成长。

  记得某年的正月十五之夜,月光特别透明,伴有几分清寒。少女时代的姐姐与她的女伴们神秘地玩一种叫作“请七姑”的巫术,她们鬼鬼祟祟地用筷子请神姑,还不让男孩子看。我当时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述的恐怖,似乎某种神灵让我害怕。后来,我才知道,“七姑”是汉族地区普遍信仰的神明,旧时泉州刺绣业所崇拜的行业神抵之一。汉族民间认为其主厕事,兼司问咎祸福,占妇女之事。湖北民间也信奉七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种“迷信”活动被禁止,所以我姐姐她们只能偷偷摸摸敬奉神祗。这一幕,让我终身难忘。

夏季的乡村月夜,最惬意的是躺在户外的竹床(也称作凉床)上聊天。父亲用艾草的烟熏走了蚊子,于是我们可以一直闲聊到半夜。在没有电灯的年月,月亮就是我们的灯。我的母亲便讲述洪荒时代仅剩的兄妹如何繁衍了人类,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传说,也讲她自己的苦难童年。一家人暂时忘记了白天的辛劳和贫穷、饥饿,在月光下享受最简单的家人团聚。

中秋之夜,圆月下,一家人分享最劣质的小小月饼,那一点点的甜味,也让我觉得奢侈。喝粗茶,品月饼,其乐融融。

冬天雪霁后的月光,照着山峦与田野的白雪,是那样的凄美。我的青春,有了淡淡的忧伤。

也许,在离家八里路的中学校园的月下徘徊,那是我青春萌动的开始。那些日子,我紧张地准备着高考,又要安抚自己的心灵。月色朦胧,我的心情很惆怅。

故乡的月光啊,把我这个阳光儿童、阳光少年、阳光青年浸染得多愁善感,直到我成为一个偶尔有几分忧郁的中年,都是因为月光的柔情与朦胧,洒满了我的心空!

月是故乡明……

故园情思

年少时渴望远走他乡,浪迹天涯;等到尘埃落定,躁动的心渐渐安宁,故乡情结就越来越浓厚了。

也许,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如此,“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最珍贵的和最亲切的,竟然就在热闹之外,在那曾被自己忽略或逃离的地方。回故乡见到亲人故友,听到自己熟悉的乡音,回忆往事,把盏叙旧,不觉情意浓烈似酒,让人陶醉。进入中年以后,方能感受岁月的厚重和情感的分量。看到邻居的那位农民兄弟在屋前的稻场上晒谷子,我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拥抱了他,一个当年的青年农民已经明显地瘦弱了,他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劳作,命运似乎没有发生巨变,而他也没有抱怨;在母校附近的中学同学家里见到八十多岁高龄的老奶奶,我一下子就握紧她老人家的手,激动地说起当年我高考前夕曾受到老人的关照,读书肚子饿了,老人就像对待自己家的孩子一样让我吃一碗“蛋炒饭”,那香味一直存在我的心里,一饭之恩终身难忘;与已经嫁作他人妇的女同学见面,坦然地话说过去的种种趣事,超脱而不拘泥,亲近而不疯狂,发自内心的欢笑散发出人性的美好,我明白男女之间纯洁的友情一样可以沁人心脾;同中学时悉心教导过自己的老师面谈,温故而知新,体会“饮水思源”的含义,感悟“生我者父母、教我者恩师”的人生况味,我知道一个人的成长原来与那么多人的心血有关……这一切,人在骄傲自满、自以为是的时候,在沮丧落寞、烦躁不安的时候,都是难以深刻感受的。只有达到心灵澄澈透明、波澜不兴的境界,才能够发现其中的真善美。

站在已经废弃的老屋面前留影,把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挽一个结,带往繁华的都市,这使得原来显得轻飘的步履多了一份稳健。不论自己走到哪里,往昔的清贫和苦难都是最好的老师,谆谆教导我不要忘本,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我是农民的儿子,血液里流动的是真诚、质朴、善良、厚道的元素。这些元素是我的底蕴,不管环境如何改变,我依然是我,哪怕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苍天有眼,憨厚的人必得福报,中国有很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都表明了这一道理。比如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田螺姑娘的故事,都寄托了好人必得好报的理想。当然,这些故事与传说仅仅是对“穷得娶不起媳妇”的老实人的安慰和鼓励,是一种田园式的憧憬。我早已超越了这一层面的生活理想,不再为“单身”发愁了。我想到的是俗语所说的“嚼得菜根,百事可做”,人有了“贫穷”这一碗老酒垫底,还怕失去什么呢?还有什么过不去的槛呢?哦,在老屋生存的那些日子,我曾经打着赤脚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忍饥挨饿,衣衫破旧,可是也有过夏夜捉萤火虫、望满天繁星的惬意,有过雨天“猫”在家里读书的舒心,有过和小伙伴们恣意玩乐的野趣……乡村的童年还伴随着柳笛、爆竹、纸做的风轮,以及田野上稻花的清香和油菜花的灿烂。哦,故乡的风,故乡的云,故乡的情,是我生命的意象,是我永远的眷念与怀想!

拂去心头的尘埃,找到真实的自我,也许这就是回到故乡给我的精神馈赠吧。我愿时时抛弃都市的喧嚣,去寻那一份赤诚,一片温暖的天空……            

洈水之恋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荆楚大地,松滋境内,有名洈水,国家级森林公园,不仅能满足你的“醉翁之意”,也不仅仅能证明你是仁者与智者,它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是比黄金还宝贵的稀缺资源,其价值怎么估计也不过分。你如果能有幸亲近洈水,在这里愉悦身心,享受一种欢乐的山水醉意,那就是高级的审美过程了!

我是松滋人,但我离开家乡已经三十多年了。在我闯荡江湖、游历国内外诸多名胜以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发现家乡的洈水才是天生丽质、出水芙蓉,没有浮华的包装与矫饰,就像绝代佳人的“酒窝”,让你春心荡漾,陶醉于她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不觉已经与她身心融合,成为超越尘世的“风流人物”。

甲午清明期间,我回乡扫墓踏青,与亲朋同游洈水,一扫京城带来的疲惫,也卸去正月里丧母之痛造成的巨大精神抑郁,登上“南山观岛”的白云阁,纵览满目山水,俨然借诗仙李白之眼,醉看人间美景。飘飘欲仙之际,我不禁朗声大笑与歌唱,洈水成为我的知音,包容我,接纳我,爱护我,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老顽童”返璞归真,找回遗失已久的赤子之心。一对武汉来的老夫妻,受到我的情绪感染,也高兴极了,尤其是那位颇有宋美龄之风的女士居然在南山上与我一起唱《纤夫的爱》,后来交谈得知他们是退休干部,是老年合唱团的。我放声歌唱,自然引发了他们的欢乐。

与“南山观岛”相对的是“生态岛”。岛上的红色樱花盛开,没想到洈水风景区也有樱花!联想到我的母校武汉大学的樱花,以及春节期间在台北市郊三芝乡看到的樱花,特别是清明节这天还在松滋二中校园也看到了怒放的樱花,我感到樱花的美丽犹如蝴蝶的翅膀,在哪里都可以停留,在哪里都可以存在。美丽无边界,属于所有爱美的人们!美丽有境界,也属于所有爱美的人们!洈水,不但山美、水美,花也美,而这种美也能唤醒人们心灵的美。

登高抒怀与踏青赏花以后,最放松的时刻就是乘快艇在岛屿间劈波斩浪,速度与激情交汇,草木与碧水辉映,真乃乐以忘忧也!此刻,无关庙堂与江湖之辨,亦无关“君”、“民”之别,更罔顾人生沉浮,唯有欲仙欲死之快感。如果说苏轼赤壁泛舟,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是一种潇洒与浪漫,那么我等洈水飞舟则为“老夫聊发少年狂”,让心灵飞起来,做一回御风而行的“水上神仙”。

洈水景区还有“桃花岛”和溶洞“颜将军洞”等景点。此前我曾夜宿桃花岛,感受静谧与安宁;也到神奇的溶洞参观过。传说洈水系春秋战国的巴国遗址,巴国战时失利,颜将军率余部逃入溶洞中,以巨石封口御敌。敌退,欲出其洞,遍寻其出口而不得,中为饥寒所毙,颜将军洞由此而得名。近年来,由于交通更加便利,前来洈水旅游的人逐渐多了,洈水正从“养在深闺人未识”走向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的佳境。在城市喧嚣侵蚀人心、人们渴望无污染的空气与水之际,洈水无疑是一处洗净铅华的天然氧吧。我为家乡松滋有这样的一片净地而感到骄傲!

回到北京,在雾霾深锁高楼的日子里,我想念洈水,就像想念深山里风姿绰约、肌肤若雪的“处子”,让我神思飞扬……

故乡街河市忆

街河市镇,曾经是我心目中的纽约,是近在咫尺的幸福彼岸,是只能仰望的明月。而我生活的农村,人民公社时期的锦明大队、改革开放时期的栗林子村和新生村,是拱卫街河市镇的星星之一。关于城乡的直接感受,无疑是街河市给予的,在我的童年、少年以及青春时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赶集,在农村人的嘴里被说成“上街”。天刚蒙蒙亮,在鸡叫声中就要出发,无论是上街买油盐等日用品,还是挑担去街上卖什么农产品,都要赶早。即使在计划经济时代,集镇的城乡交易都没有中断。记得儿时我有一次随母亲上街,居然与母亲走散了,我在某条僻静的小街哭得很伤心,母亲终于找到了我,批评我怎么还走丢了呢?这一场景我终身难忘,幸亏那时候没有拐卖儿童的,否则我有可能被人贩子骗去卖了。一个乡下孩子,还没有方向感,居然在集镇上也会失散,可见人生起点是多么低啊!

那年月,农产品价格之低廉,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我家有一个巨大的冬瓜,自己舍不得吃,二哥与我抬到街上去卖,最后只以每斤两分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食堂!今天想起来都觉得太便宜了,可是为了换取油盐钱,不卖也得卖。一个鸡蛋也才五分钱呢,农民手中什么也没有,拿什么去交换?后来,分田到户,粮食丰收了,我帮大哥推车到粮管所卖粮,有时候还因为干湿度检测不达标,必须临时在地上晒,让收粮的人满意了才能卖掉。农民们为争晒粮食的地盘还会发生冲突。我当时在沉默中暗想,从耕田、播种到打下粮食,直到卖粮食,农民多苦啊,这里面的艰辛,让我感觉心里沉甸甸的。今天,我满含热泪,那金灿灿的稻谷似乎就在我的眼前,在我的情感空间闪光。

街河市镇也曾经是我的文化滋养地。我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让我终身难忘。有一次,我从电影礼堂的大门缝隙眯着一只眼睛偷看电影,对我的眼睛视力造成巨大影响,后来配近视眼镜的时候,发现左右眼差距是100度!显然,是偷看电影的那只眼睛受到损害了。还有一次我拿着一元钱到镇上去理发,却鬼使神差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书,书名我还记得是《雁翎队的故事》,那是关于抗日的文学类小书。我边走路回家边看书,完全忘记了理发这回事。在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镇上的一点文化“米糠”就可以满足如饥似渴的我。

在位于街河市镇的街河市中学亦即松滋二中读高中的岁月里,我开始与街上吃“商品粮”的同学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对于街上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漂亮女同学有十分复杂的心情。有的农村男生与我背地里悄悄议论她们,并挨个进行点评,但是词汇很贫乏,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谁是否“清爽”!我很自卑,觉得彼此之间是天上地下的关系,乡巴佬哪有资格想入非非?她们再清爽也与我无关。当我考上武汉大学离开街河市以后,就与那些清爽者永远失之交臂了,因为时空的转换已经把年少的心灵驿动装进了我人生的行囊。

而最让我痴心不改的,却是对于农村的怀念。我在武汉大学的本科期间写了近二十万字的日记,其中不少就是写我对街河市农村的感情。在此,特披露几则乡情日记:

 愈近假期的到来,我愈加怀恋家乡,是的,家乡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我真想即刻飞回去看个究竟。在我的记忆中,家乡现在的景色应是十分美丽的,呈现出米谷水乡的风貌。广阔的沃野被黛绿的稻秧覆盖着,微风掠过,便漾起了一层层细浪,绿涌天边。那才真叫富有诗情画意呢!农村自然的朴素的美景比那些浮华、雕琢的美,要更令人神往的啊!(一九八0年六月十七日)

我怀着急切的恋乡之情回到了我的故园。当绿色的田野和丛林展现在我眼前时,我的心止不住一阵狂跳。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它犹如一幅碧绿的水墨画铺伸在天地间。我走进了这幅画的中心,贪婪地呼吸它的芳芬,浏览这醉人的绿。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猛一来到这种境界,该是何等的令人欣慰与幸福。(一九八一年八月三日)

我的思绪飞向了故乡,我的魂灵已在故乡的田野上翱翔。在夏天,那六月的田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油绿的稻秧随风漾起层层浪纹,鸟儿在田野上欢叫着飞来飞去,田埂上野花在开放。呵,绿树掩映的村庄,那个背倚山坡而面向平原的村庄,炊烟袅袅而升,仿佛是无声的生命的飘带:虽然没有绚丽的色彩,可是却千百年来连绵伸延。我的故乡在贫穷里年年月月地更换着服饰,茅草屋已成为遥远的记忆的影子;男人的粗布对襟袄和葬礼服似的长袍成了旧谈,或做了婴儿尿布;村头的石碾也只是历史的记载了……然而,犁铧依旧在岁月的土壤里缓慢地在老黄牛的拖拉下艰难而进,耕耘着苦难和板结的土地。插秧时妇女红肿的手年年如此,和那些流“香汗”的“千金小姐”的手比起来,多么令人酸心。是的,不必讳言,我的故乡还没有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还如所有的中国农村一样……父亲在弯腰劳作,他的身影是多么的渺小,却是何等的高大!父亲啊,您一定更老了……啊,母亲那憔悴的面容和枯槁的病体……

妈妈,您在默默流泪吗,您在独自低头叹息吗?您在为远方的儿子担忧吗?我想念您,可是我无法安慰您。只要您想起我小时候调皮的故事,您也许会变得欢快的……妈妈,您还记得那个小淘气鬼吗?——妈妈,您还记得您不顾一切跳进水塘救我的情景吗?(一九八二年六月三日)

街河市的农村是我真正的故乡,我永远爱它!乡情已经融入我的血液,请让我以一首写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诗歌《故乡》结束本文吧:

你是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

一只轻盈盈的红蜻蜓

你是风雨中父亲的蓑衣

田野上母亲的背影

你的渠水流着童年的欢笑

你的烟囱说着沉默的心事

你红肿的手在泥水里呻吟

你弯弯的扁担移走岁月

你青青的山岗埋葬哭声

你解开了腰间的草绳

捻亮了那盏雪夜的灯

父亲墓前的沉思

父亲,我在您的墓前,在生与死的边际感受人生的真意。您的灵魂就是我的老师,我的教科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我的心中,您的死重于泰山,因为您是我的父亲。您的苦难人生本身就已经累积为峥嵘、巍峨的峰峦,值得我敬仰和品读。您的一生,多么崎岖不平,遭遇多少险恶与灾难,可是您都坚强地挺住,您以您的柔韧应对巨大的压力乃至于暴力。您不是哲学家,可是您达到了先贤圣哲所倡导的境界。您与世无争,以善制恶,以德报怨,顺其自然;您不是怒目金刚,而是仁慈的化身。仁,是一种特殊的力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也是笑在最后”的最有力的武器。因为,一些所谓的“强者”往往难有善终,他们很容易在天怒人怨中变得渺小,甚至销声匿迹。古往今来,举不胜举。而世人多醉心于称王称霸,岂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欲食人者,人亦食之,难道不是另一种“潜规则”吗?

父亲,您给我的基因是“仁道”,而不是“霸道”,也许我不能成为所谓强者,可我宁愿成为问心无愧的君子。我想,人之所以为人,总要坚守一些什么吧。

父亲,感谢您给了我生命,让我来到这世上走一遭。无论走的路有多长,走什么路,我都将以“仁”为本,成为让您欣慰的“仁”者。

这就是我在父亲墓前的独白,我的人生“台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鸡年初雪
【诗歌】《梦在远方的家乡(一)》
北望故乡,怀念父亲
张维清 || 乡愁
【洈水记忆29】家住洈水|张晓蓉
【特刊.迪可莱茶.冠名】中诗协湖北创作部辛丑年三月第二期(总第26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