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忆当年青春飞扬登山远望 ——1979年中都中学师生登南宝寨纪实

忆当年青春飞扬登山远望

——1979年中都中学师生登南宝寨纪实

刘增荣文

作者简介  刘增荣  中都中学1979届高中毕业生。1980年以上杭县文科第一的高考成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学习。毕业后进入首都经贸大学工作,现为首都经贸大学新闻中心摄影师、记者、编辑。曾经是《知音》杂志十多年的特约记者,是《感动中国》系列图书六年的作者,有摄影作品在多种摄影比赛中获奖。有摄影作品摄影评论和新闻、通讯等刊于《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闽西日报》和知音《海峡旅游》杂志等。

201810月,母校中都中学即将迎来60周年校庆,离开母校将近40年了,而1979年秋天的一次校外登山野炊活动在我和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19799月底,由黄经福老师、叶永年老师、邱广孚老师等策划、组织的有8位老师和431980届高二(1)班和部分1979届同学参与的登南宝寨野营、野炊活动。现在想来,当年这次以“远望”为主题的校外远足、登山活动与好几年以后才有的母校校歌《走向远方》的主题竟有如此的异曲同工之妙。    

近年来,每年春节当我回到家乡与老同学见面、聚会时,可能聊到的话题有很多,但是同学们每次不忘的、津津乐道的话题总是要归结到三、四十年前的登南宝寨的话题上,可见那一次不同寻常的课外活动对我们这一批同学的人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最近五年来我本人又2次登上了南宝寨山顶,寻访当年同学们立在那里的“远望”老石碑,以及近年来同学们再次树立在山顶的另一块更大的石碑,它的正面是“远望石碑记”碑文,其另一面是当年登南宝寨的8位老师和43位同学的姓名,2017年春节前夕,当我站在这两块相距不足10米但是却相隔将近40年的石碑前面时,抚今追昔不禁感慨万千。(见图一 左边为远望老石碑 右边为远望石碑记新石碑)

2018年春节本人回到家乡,见到几位老同学,不约而同又谈到40年前登南宝寨的话题,据罗洪贤等几位同学回顾,19799月下旬,班主任黄经福老师指派丘建初同学在学校后山找了一块小石碑,又请何焕东老师用红漆在小石碑上写了“远望”二个大字。然后,丘建初同学用了二、三天的课后时间,用钢钎、铁锤把“远望”二个大字刻在了小石碑上,石碑虽然不大,但是其分量也有2、30斤左右。

临近9月底时,班主任向同学们宣布了要在国庆节前的那个周末,到兴坊村的南宝寨进行远足、登山、野炊活动的消息,平时很少离开学校的同学们都十分兴奋,下了晚自习回到宿舍都在热烈地谈论即将进行的登山、野炊活动,大家无不跃跃欲试。而此时班主任又提前联系学校有关部门采购了猪肉、萝卜蔬菜等,尤其是当时买猪肉是要凭票买的,所以当时做好野炊的物质保障也不容易。然后班干部和生活委员提前在登山的头一天晚上把猪肉、萝卜蔬菜等分发给每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同学组成,出发前自行准备好铝锅、小铁锅、碗筷、汤勺等以备野炊时使用。

现在翻看19799月份的电子日历,我们当年应该是在930日星期日登山的,因为当年的星期六上午是要上课的。记得当天是个晴朗的天气,早晨七点半左右同学们吃完早饭就整理行装准备排队出发啦。

8时许,我们这支50多人的队伍在两面中都中学的旗帜和两面彩旗的引导下,第五、六位同学脖子上挎着锣鼓,走过教工大楼下坡道走上公路就浩浩荡荡地出发啦。(见图二 老照片摄影为邱广孚老师 下同) (当年的母校还没有设大门)从图片看,当年青春年少的同学们出发时都是昂首挺胸、兴高采烈的。从中都中学到兴坊村南宝寨山脚下的距离约为5公里,这支中都中学的师生队伍经过饶坊村、中都公社(即后来的中都乡、中都镇)集市和兴坊村等地时,吸引了许多乡亲好奇、赞许的目光,他们都纷纷打听中都中学的师生们要到哪里去?要干什么呀?……

我们的队伍到达南宝寨山脚下,又经过好几十分钟,我们的队伍通过羊肠小道终于登上南宝寨山顶,在此期间,8位老师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分段把关,把43位学生安全护送到了山顶。S形的登山队伍分布在南宝寨大山上还是相当壮观的,从老照片上看当时还有好多同学肩扛锄头,还有一位同学手提着一个大喇叭(见图三)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2、30斤重的“远望”石碑,是由丘建初、丁兴元等4位男同学轮流抬上山顶去的,他们除了与其他同学一样要带锄头、镰刀、铝锅、铁锅、猪肉蔬菜以外,还要把石碑抬上山顶。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何发生同学因为身体原因腿脚行动不便,是由曾怀祥等几位男同学一路轮流背着参加远足活动的,特别是从南宝寨山脚下背着何发生同学登上几百米高的山顶,曾怀祥等几位同学出了一身大汗,这也让何发生同学感受到了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等到我们的队伍登上南宝寨山顶时已经是上午十点钟左右啦,我们面对的是许多大树和一人多高的灌木丛、杂草等等,这时班主任给我们布置的第一项任务是要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用自带的锄头、镰刀等工具共同开辟出一块大约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地来,作为师生们野炊、活动的场地。

同学们说干就干,大家纷纷挥舞着大小不同的镰刀,男同学负责劈下比较粗大的杂木,女同学负责用镰刀开辟地面的杂草,老师们也跟着同学们一起干活,现场的气氛十分热闹,有的老师、同学还情不自禁地一边干活一边唱起了歌……

到十一时许,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劳动,在南宝寨山顶上终于有了一块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大约10个小组的师生们迅速架起了铝锅、铁锅等,大家又用就近采集的细树枝和杂草等点上火,就这样热闹的野炊活动开始啦(见图四)。记得当天中午的主菜是猪肉萝卜汤,米饭是用另外一个小锅做的,因为是在爬山和开山劳动之后吃饭,更重要的是吃自己动手做的饭,同学们一个个都是胃口大开,吃得特别香!

野炊完毕,全体师生郑重地见证了远望石碑的竖立,远望石碑被固定在山顶的中央位置,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为它培一把土。班主任黄经福老师告诉同学们,我们今天登山就是为了明天立志,我们今天在此立下这块远望石碑就是为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登高远望,就是为了在学校努力学习,走出母校后走向远方、开阔眼界,攀登人生和事业的高峰!听了这番话,同学们的心中暗下决心,决心树立登高望远志存高远的志向……

然后,50多位师生在山顶上围坐成一个大圈,当年很流行的联谊活动——击鼓传花开始啦!花束在鼓声中紧张地传递着,当鼓声戛然而止时花束落在谁的手里谁就得出一个节目,当然节目可以讲故事、讲笑话,也可以唱歌等等,同学们唱歌虽然都不很专业,但是轮到出节目的同学都很认真、很投入,有的同学第 一次当众表演还十分紧张,加上其他同学的不断起哄,那种场面真的好不热闹……(图五为同学们正在表演节目

我记得当时几位老师也出了节目,黄经福、叶永年老师等除了讲故事还给同学们出了几道智力推理题,几经提示才有一、二位同学基本答对;而黄崇安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几个幽默有趣的笑话,活跃了山上的气氛。(见图六)

最后,邱广孚老师放下手中的照相机为师生们演奏了几首手风琴曲,给了大家耳目一新的音乐享受。而我当时接过邱广孚老师交给我的120照相机,心情既激动又新奇,前两年学校的这台照相机放在张友思老师手里时,张老师教过我相机的基本原理和照相的基本操作。当时我禁不住打开了120相机的取景器,把镜头对准了正在十分投入地演奏手风琴的邱老师,我大着胆子按下了快门,这一刻是我摄影生涯的开始,因为这是我人生中拍摄的第一张照片,从此我越来越迷恋摄影,以至于后来我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毕业,在首都经贸大学工作几年后还改行做了本校校报的记者、编辑和摄影师。(见图七 刘增荣摄影)

我还记得,当天下午3点多钟时,邱广孚老师还给全体师生拍了大合影。最后,我们这支50多人的中都中学师生队伍又在南宝寨的秋风中浩浩荡荡地下山,浩浩荡荡地穿过中都公社的一片片金黄的稻田和一个个美丽的村庄,平安圆满地回到了母校校园。

回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同学们每每在课后,在宿舍晚间入睡之前,总是要提起登南宝寨的话题,久久地回味这一次令人难忘的人生经历……一直延续到将近40年以后的今天!可能我们都没有料到,这样一次课外活动、这样一块石碑竟然成为了我们50多位师生结缘、凝聚的纽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这批同学毕业将近40年了,同学们都进入了中年。在最近的五、六年以来,经过黄庆辉、钟洪章、邱昌生等同学的策划和操作,同学们纷纷查找搜集当年登山的老照片,并且由钟洪章、刘增荣执笔撰写了《“远望”石碑记》碑文,由黄庆辉手书刻成了一块新的石碑,于20169月中秋节期间立于南宝寨山顶远望石碑一旁,成为一道新的风景线。当时,黄崇安老师和邱广孚老师等与十几位同学代表,参加了立碑仪式。  

“远望”石碑记》碑文曰:

“远望”石碑系中都中学部分师生于一九七九年秋月登南宝寨秋游时所立,碑身经岁月沧桑已然断裂,但“远望”二字依然清晰。38年后,当年同窗再立“远望”新碑于南宝寨峰顶,以展示吾辈60后同学中年时刻对人生深刻、丰富之感悟,以及顺应自然、稳健登高、再上一层楼,进入人生自由美妙至高境界之不老雄心!

回首当年金秋十月之当日,师生们从母校中都中学出发,远足挥汗登上中都最高峰——南宝寨,在山顶登高望远,陶冶情操,同时进行师生座谈、击鼓传花(幸运师生演小品、讲故事)、野炊、立碑等秋游活动,历时一天。这一天,是快乐的一天,值得纪念的一天,是吾辈终生难忘的一天!

三十八年前,师生们激情荡漾,胸怀“远望”之志,为祖国、为四化、为温饱辛勤耕耘,刻苦攻读,力争早日成才,报效国家、报效社会和报答亲人。

三十八年来,师生们不负众望,奋斗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创下骄人业绩,我们因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而倍感欣慰。

时至今日,三十八年飞逝。三十八年间,“远望”石碑寄托了当年师生们的五光十色的心愿和梦想……

三十八年后,师生们喜逢盛世,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时光,让我们为实现个人梦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不懈努力!

是为记。特勒石以志。

二零一六年秋 立(碑文执笔:钟洪章 刘增荣)  

(碑文图片见图八)

新石碑的另一面是当年秋游师生名录——

附:1979年秋月参加秋游师生名录(按姓氏笔画为序)

老师:丘广孚 丘永诚 叶永年 何宝宏 黄经福 黄崇安 钟添招 谢玉秀

同学:丁兴元 邓俊龙 邓癸生 叶瑞年 丘月娥 丘庆平 丘志昂 丘志强 丘连秀 丘国才 丘建初 丘建连 丘冠雄 丘荣寿 李芹荣 丘俊芳 丘慧娥 刘和生 刘增荣 池锦华 李国梁 何平姑 何永龙 何发生 何立安 何礼强 何福生 张美清 郑永洪

郑林基 罗元春 罗洪贤 钟洪章 龚文全 黄庆辉 曾怀祥 曾宏鉴 彭振添 薛干才 薛小奎 薛小豪 薛昌荣 薛俊发  (登山师生名录见图九)

20179月中秋节期间,几十位中都中学校友和老师自发捐款15万多元,在南宝寨山腰海拨312米处,兴建远望亭,并且再立《远望亭碑记》。2018年春节期间,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登上面貌一新的南宝寨远望游览,成为中都镇的又一靓丽风景,如今南宝寨早已经成为中都镇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远望亭碑记》曰:  

远,远见也; 望,向远处看。远望,志存高远之意也。公元一九七九年秋,中都中学高七九届、八零届部分同学,同登南宝寨秋游,我辈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结缘于斯,畅谈理想抱负,并立石碑, 镌刻“远望” 二字,寄托学子们的鸿鹄之志。悠悠岁月,物换星移,学友之情,历久弥深。回首往事,不忘初心,二零一六年,同学们共同倡议,在南宝寨顶立碑,镌刻老师同学芳名,追忆似水年华及一路走来的人生感悟。如今,当年的菁菁学子们已白发皓首,事业初成,同学们都过上和谐美好的生活。为铭记同学之情,二零一七年,同学们再度携手,在南宝寨山腰海拨312米处,自愿捐资15万元兴建远望亭,以存感念。远望亭建筑面积56平方米,仿唐钢筋水泥结构。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愿天下学子,皆志存高远,珍惜同学情谊,共创美好人生。

(碑文撰稿:黄庆辉)

黄庆辉同学还为远望亭作了一副对联并且手书:

开怀远望抒逸兴 

赏景登高诉衷情

表达了同学们当今的人生感悟。

(远望亭见图十 )(远望亭及对联见图十一

本人后来又先后2次登上南宝寨山顶,与远望石碑合影。一次是在2013年春节前的27日,那是我在1979年后34之后年重上南宝寨,山顶上除了一些大松树、杉树以外,我们当年野炊时开辟的场地原样依稀,灌木和杂草少多了,我一眼就看见了山顶的那块久违的远望石碑,与它拍了一张合影。(本文作者刘增荣2013年春节与远望石碑合影见图十二)

另一次是在2017126日我和邱国雄、邱家录同学一起登上了南宝寨山顶,这时我们是站在这两块相距不到10米但是却相隔将近40年的石碑前面留影,我们都禁不住感慨万千。(刘增荣2017年春节与远望石碑合影 见图十三)

此时当我们站在南宝寨山顶远望中都镇方向时,看到的是一幅与40年前迥然不同的日益现代化的家乡图画,让我们祝福母校中都中学和家乡中都镇的明天更加美好!(邱国雄 刘增荣与新远望石碑合影 见图十四)

(2018410日于北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同学之情 师生之谊
难忘岁月 师生情深
师生聚会祝酒辞
远望[南乡子]
同学会致辞
城市印迹(40)‖宝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