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沩水泊岸四:沩源里的大儒 ​▌姜 峰

沩源里的大儒




图 /文:姜  峰

01

沩江有两个源头,北源在沩山乡沩水源村皇田冲,流经沩山社区、祖塔,入青羊湖(黄材水库);南源在扶王山,流经七里山、巷子口、直田、官山,汇入青羊湖。

有意思的是,在沩江的两个源头,各有一位古代的宰相守在这里。北源大沩山的端山上是唐朝宰相裴休;南源的官山下是南宋的宰相张浚。在中国,尤其是古代,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作官也罢,经商也罢,一旦年纪大了,便告老还乡,尤其是做了大官,更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即使死了,也要荣归故土。可唐、宋的这两位宰相都不是湖南人,一个是河南济源人,一个是四川绵竹人,他们逝后,都没有回归故里,而把自己安放在沩江源头。可见,沩江源的风景和风水之独特,可不一般。

而张浚的儿子、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张栻(1133—1180年),也追随父亲安安静静地躺在沩江源的官山下。

湖南的文化被称为湖湘文化,但要追溯湖湘文化的源头,恐怕南宋大儒张栻是集大成者,是奠基人。张栻主持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邀请朱熹来讲学,史称“朱张会讲”,于是,才有了湖湘文化的发扬光大,才有了后来的“无湘不成军”,才有了后来的“半部近代史由湖南人写就”的历史。

于是,有人把宁乡巷子口官山称为湖湘文化的源头,当然,这里也是沩水文脉的源头。

02

从沩水北源大沩山到南源巷子口距离也就不到十公里,有沿九折仑直通的盘山公路。伫立九折仑顶峰,往北是沩山密印寺广场,往南巷子口盆地一览无余。分界处立“沩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大石牌,边上还建有一“九折仑土地界”的古老土地庙。

往南到山下,进入巷子口镇。

张栻父子墓座落于巷子口镇官山村的龙塘,两墓相距五十米,山下是沩水。从远处看,墓地被包围在巷子口官山连绵不断的山峰之下,背依九曲奇峰,面临一马平川,青山绿水,从外部基本看不到墓园,正是一处藏风聚气的好地方。

我一直在想,当年张浚父子为什么要选了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安身之所呢?

张浚(1097-1164),字德远,四川绵竹人,南宋宰相。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知枢密院事,川陕宣抚处置使,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为抗金主战派领袖,领导岳飞、韩世忠、刘光世抗金,后受秦桧等投降派排挤,被贬到永州、连州(今广东连县)、潭州(今长沙)等任职,辗转二十多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秦桧死后,张浚才得以复职观文殿大学士。

相传张浚选择宁乡龙塘作为自己安葬之地,缘于他的一次沩山之行。他被贬到长沙时,一次曾携儿子张栻、张杓策马同游宁乡,游览了密印寺、同庆寺等地,当他们一行翻过九折仑,来到巷子口龙潭附近时,坐骑突然停步不前,张浚父子于是下马在此歇息。环顾四周,山高林密,聚气藏风,张浚“一洗胸中万里尘”,心情十分惬意,他无限感慨地对儿子说:“我真想在这里终老。”

1164年,张浚因北伐失利被贬到福州,路上途经江西余干,一病不起,他手书遗书给儿子张栻、张杓:“吾尝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墓左,葬我衡山下足矣!”

作为主战派的张浚,一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可到临终,也深知抗金无望。回顾自己奔忙的一生,深感外寇未除,故土未复,作为相国,是祖宗之耻,即使九泉之下也愧对列祖列宗,所以遗书二子葬己于衡山之下。宁乡巷子口的罗带山是衡山余脉,所以张栻兄弟遵照父亲遗嘱,将他安葬在了这里。

还有个说法,认为张浚煞费苦心后不葬故里的原因是为了其子张栻。1161年,张栻拜衡山胡宏为师,继承其湖湘学说,当年,张栻随父亲居住长沙,在城南妙高峰构筑城南书院,以传授后来学者,后成为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所以,有学者认为张浚死后要求葬衡山下,也有可能是考虑到张栻日后的发展。

在张浚去世十六年后,公元1180年二月初二,四十八岁的张栻在江陵(今湖北荆州)知府任上英年早逝,张栻的弟弟张杓将兄长也送到了宁乡巷子口龙塘,陪伴在其父墓的西侧。

张栻父子忠骨宁乡,青山有幸,宁乡有幸。张浚、张栻的功绩深受后世景仰。明世宗嘉靖皇帝下诏修复张栻父子坟墓时,敕封罗带山为官山,禁止任何人入葬山中惊扰先贤,敕建“张浚祠”,并下旨创办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南轩书院”。

进入墓地,先要横跨沩水,人们在此独立修建桥梁,名官埠桥。沩水泛滥,桥梁屡毁屡建。

有这样一个传说,当年康熙微服私访江南时,想前往拜访张栻父子墓地和南轩书院,可正逢当地人重修官埠桥,过往之人大多慷慨解囊。康熙经过时,正巧身上没有了银两,当地人见他们穿着光鲜,以为他们吝啬,拦住他们不放。康熙十分尴尬,于是便说:“后补。”皇帝这金口玉言,致使此后这官埠桥,总是修不好,不是坏桥墩,就是垮护坡。几百年来,由木桥到石桥,再到今天的水泥构架桥,一直如此。当地有一句歇后语“修官埠桥——后补。”

到清朝同治年间,皇帝下旨再次重修张栻父子墓与祠,并奉钦命在桥前立御赐石牌“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马。”

此牌一直保留至今。

03

北源和南源的沩水,进入黄材后,汇合一起,一路敞开胸怀接纳大小河流,浩浩汤汤,横穿宁乡全境,从望城靖港入湘江。

湘江边,长沙妙高峰下,从今湖南第一师范(前身即城南书院)横过书院路,便到了六铺街湘江畔的著名渡口——朱张渡。

悠悠湘江水,两岸的城南书院、岳麓书院见证了当年“朱张会讲”的盛况。

朱张有三次见面。第一次是1163年,那时张栻还在京城临安(今杭州)为官,辅助其父北伐。朱张初次相见,就很投机,感觉相见恨晚。第二次是1164年,张栻扶父灵柩回长沙,经过南昌时,朱熹登船悼念。朱熹、张栻在舟上三日款谈,有说不完的话。至此以后,二人频繁往来书信,切磋学问。

1166年,潭州太守刘珙请张栻主持岳麓书院。张栻作《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张栻往来于城南、岳麓两书院讲学。张栻邀请朱熹来长沙讲学,1167年八月,朱熹带了弟子范崇伯、林择之等从福建崇安启程,九月初八抵达长沙。

这是朱张第三次见面。朱熹在长沙留了两个月,著名的“朱张会讲”由此展开。这成为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上最具象征意味的一次思想交汇与碰撞。

理学是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理学鼻祖周敦颐是湖南道县人 ,后人称其为濂溪先生。“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继承濂溪学说,完成了理学的理论体系。到南宋,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以吕祖谦为代表的“婺学”,在理学史上鼎足而三,张与朱、吕三人在当时并称为“东南三贤”。

闽学朱熹一派的师承关系是: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湖湘学张栻一派的师承关系是:二程——谢良佐——胡安国——胡宏——张栻。朱、张的学术思想都渊源于二程之学,两人都认为自己得到二程真传,所以在许多学术思想上十分接近。但他们个人经历、生活环境不同,因而在不少学术问题上意见又不一。

朱熹抵达长沙后,受到张栻的热情款待。他们在一起探讨理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相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两位大儒在岳麓书院城南书院轮流进行讨论和辩论。岳麓与城南仅一江之隔,朱张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朱张渡”由此得名。朱熹作诗记下了这次意义深远的学术交流活动:

偶泛长沙渚,振衣湘山岑。

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

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

寄言尘中客,莽苍谁能寻。

相传二人曾将东岸命名为“文津”,将西岸命名为“道岸”。太守刘珙在岸边建船斋,供二人往返时休息,张栻和朱熹二人还以《船斋》为题作同题诗自娱。

会讲期间,四方士人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盛况空前,“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前来听讲人的马,把岳麓书院前面水池的水都喝干了。

这次学术大辩论,以朱熹大体上接受张栻的观点而告结束,但事后不久,朱熹又提出新的疑问,否定了张栻的观点。而张栻也接受了朱熹的某些观点,对胡宏的学术有了新的认识和修正,从而使湖湘学派的发展方向出现了调整。

“朱张会讲”开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论辩的先河;这种会讲的形式,成为不同学派交流对话、求同存异的典范。

两月的时间很快过去,朱熹一直对张栻的父亲张浚非常尊敬,主动提出要往宁乡巷子口凭吊相国张浚,张栻陪同前往。朱熹写下了长达四万多字的《张魏公行状》和令人怆然泪下的五言长诗《拜张魏公墓下》。

张栻又邀朱熹同游南岳,朱熹欣然应允。十一月六日,张栻、朱熹一行从长沙渡湘水往南岳。在南岳,和胡宏弟子们进行交流学术。十九日离开衡山,二十三日到槠洲(今株洲)。走到槠洲的时候,天色渐暗,当晚歇在了建宁街的资福寺。第二天,朱、张挥手作别,朱子东归回福建,张栻往北回长沙。临别,张栻赠诗《送元晦尊兄》,朱熹回赠《赋答南轩》,以“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之句,对这次会讲的学术成果作了总结。

04

张栻,这位主讲岳麓书院的大儒,还是两位状元的老师,恐怕这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就在1164年张浚归葬于宁乡巷子口龙塘的那年,在巷子口易家有一个九岁孩子叫易祓,特别会读书。易祓的祖父易妙早年在外做官,与张栻有交游。这几年,张栻守孝于巷子口龙塘,并经常来往于长沙和宁乡之间,易妙与张栻交往更多。

1169年,易祓十四岁那年,易妙特意送易祓到长沙城南书院做张栻的门生。这位当时城南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聪明又好学,深受张栻喜爱。三年后,易祓十七岁那年,又转到岳麓书院就读,直到1176年,易祓二十一岁,去京城临安(今杭州)游太学。易祓前后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就读七年。

张栻到巷子口龙塘为老父扫墓,常邀易祓同行。1171年和1173年,张栻两次到巷子口龙塘,都是和易祓一起前往的。易家在巷子口也算殷实之家,也十分好客,每次张栻都要在易家小住几日。1175年春,张栻离开长沙到静江(今广西桂林)任职前,特意先到宁乡巷子口凭吊父亲,易祓正在巷子口老家准备当年秋天的乡试,他立刻赶来见恩师。也就是这年秋天,易祓省试成绩获湖南第一。

1179年,张栻已在江陵(今湖北荆州)任职,这年秋天,应当时任湖南转运副使的辛弃疾的邀请,从江陵回到长沙,然后一同去宁乡巷子口龙塘祭祀父亲张浚。这时,易祓也正好从杭州回到了老家巷子口,刚和十五岁的萧氏举行完婚礼。听到自己恩师张栻和辛弃疾来了,非常高兴,邀请到自己家里做客。

几天后,又一同回长沙。走到横市铺,天色已晚,大家决定在此歇息一晚。横市在三国时期就为宁乡(新阳)县治所在地,有楚江和铁冲水在此汇入沩江,江水波澜壮阔,历来为南来北往交通要道,按古代驿道十里设铺的规定,从玉潭总铺西行至宁乡与安化接壤的安化司徒十七铺,横市铺是第九铺,店铺林立,商贾繁华。在此有一跨水大桥,名长桥,张栻每次来巷子口,此桥为必经之道。

晚霞落日之时,大家伫立桥头,秋风吹来,张栻有感而发,吟出《过长桥诗》:

西风吹短发,复此渡长桥。

木落波空阔,亭孤影动摇。

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

傥有山中隐,凭谁为一招。

秋风吹拂帽饰外不长的头发,又一次跨过长桥;落叶随波漂零在宽广的水面,孤单的亭子倒影在水中摇曳;彷徨反复地回想往昔之事,才真正领悟到贤士隐居的心情;但是, 假如现在山中真有贤人隐士,不管什么人,还是要为国招揽这些人才为国出力。

很显然,这是一首悲情诗。当时无论所处的秋寒季节,还是当时南宋王朝的安危处境,都无浪漫豪情可言,张栻心中也向往归隐的生活,但张栻所言的隐居,只是在现实失意情况下一种自我排遣的方式,他并不想真正地去做一个隐士。张栻有着强烈的经世致用愿望,即使在仕途不畅的情况下,依然壮心不改。经世致用,实现外攘内修的治国理想,这是张栻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诗歌的主旋律。

听到张栻吟出的诗,辛弃疾也和诗一首《和过长桥》:

一峰耸处众峰环, 庙貌巍然半亩间。

涕下只思扶宋室, 道穷无计拯时艰。

长桥再过难招隐, 短发频吹独入山。

俎豆再今留正脉, 千秋沩水任潺潺。

同为南宋主战派的辛弃疾十分尊敬宰相张浚,和张栻思想境界也一致。

作为学生的易祓,见到恩师和大诗人辛弃疾的诗歌唱和,自然还不敢参和,但一直珍藏着恩师的这首诗。

第二年(1180年)二月二日,张栻病逝于江陵,时任潭州知府兼湖南安抚使的辛弃疾,作《送湖南部曲》悼念这位同僚老友。

可惜,英年早逝的张栻没有能见到自己的得意门生高中状元。

在张栻逝世五年后的1185年三月,湖湘才子易祓参加了由宋孝宗主持的殿试,他充满自信,沉着应试,最终获得状元,这是宁乡历史上唯一的一名状元。

又过了两年,1187年,张栻的另外一名弟子王容参加当年殿试,阅卷官将其排为第三名,本来应该是探花,可宋孝宗阅卷后,认为王容的文章朴实无华,更为实用,亲自擢拔他为状元。

王容,字南强,湘乡人,岀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七岁入湘乡涟溪书院读书,十五岁到岳麓书院学习,成为张栻的弟子,二十四岁考上状元,成为湘乡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后官至议政大夫、礼部侍郎。他力主抗金,恢复中原,而遭冷落。四十四岁时,郁郁早逝,没有回归故里湘乡,而选择安葬在宁乡沩江的支流乌江边的天马山(今坝塘镇状元山)。宁乡沩水流域成为两位状元的安息之地。

巧合的是,这两位状元还是姑表兄弟关系 。易祓母亲王氏是王容的姑姑,1155年王容姑母嫁宁乡巷子口易几先为妻。后来王容的妹妹又嫁给易祓的弟弟易裿(进士)为妻,形成亲上加亲关系。在岳麓书院读书时,易祓、王容和浏阳人汤璹(后中进士)并称为“长沙三俊”,是张栻最得意的门生。

05

“经世致用”是张栻理学思想的核心,也是湖湘文化的精髓。

有学者指出,湖湘文化精神的实质表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浓厚的政治情怀,强健的人格魅力,鲜明的学者化倾向等四个方面基本特征。这一切都与张栻“经世致用”哲学观念和文化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

在张栻的影响下,湖湘学子把“经世致用”作为人生追求的重要标准和价值观,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且不畏苦难,经世致用。从明清到近代,在湖湘学派教育背景下,湖南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

从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到贺长龄、陶澍,到曾国藩、左宗堂、胡林翼、罗泽南、郭嵩涛、刘长佑、王闿运,到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杨度,再到黄兴、蔡锷、陈天华,再到杨昌济、毛泽东、何叔衡、蔡和森、刘少奇、谢觉哉等等,从“经世致用”到“实事求是”,为民族谋复兴,“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文化基因,融入了湖湘学子血液里,他们奋起于书室,投笔从戎,改写了中国历史,撼动了世界。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是一个令人惊叹而又深思的历史现象。

06

1959年,张浚张栻父子墓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宁乡市人民政府在张浚张栻父子墓园前兴建了大型“南轩文化园”,并重建了张魏公祠和南轩祠。文化园包括一路(书院路)、一桥(官埠桥)、一院(南轩书院)、一湖(南轩湖)、一牌坊(南轩牌坊)、一坝(沩水坝)和一广场(南轩文化广场)。

青山静穆,沩水长流。水,以其原始宇宙学的精髓内涵,渗入人类文化思想的意识深层。

我站在沩源里官埠桥上,远望沩水静静流入青羊湖,从黄材镇汇入沩江,再汇入湘江,汇入长江,奔向浩瀚无边的大海。

大江东去,也有沩水余波。

沩源里的大儒,他的思想如同这亘古不绝的河流,川流不息,不舍昼夜,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

寒来暑往,春种秋收。

优秀的历史文化,需要我们重新拾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宁乡成为湖湘文化源头的2个墓冢!
官山追溯理学之光
张门清辉
大儒张南轩
城南书院:名匾已失,书目有存(上)
宁乡与湖湘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