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战败72周年,当初的抗日烈士本是一位大学教授

1939年9月的一天,位于太行山麓的八路军总部气氛格外凝重,为纪念两个月前在突围中去世的一位烈士,八路军举办了抗战时期规格最高的追悼会。这场特别的追悼会有近五千人参加,由朱德担任主祭、彭德怀致悼词,毛泽东也亲笔写下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特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

八路军在太行山的总部旧址之一(图片来源:山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这位慷慨悲歌之士,名叫杨十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中华儿女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抛洒热血,无数勇士在战火中淬炼成了烈士,而杨十三,无疑是十分特殊的一位。除了战士,他还有一个身份——大学教授、化工专家。

1、 勤奋的造纸专家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杨十三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而取名杨十三。杨十三从小聪明伶俐,备受父母宠爱,在他读完私塾后,父亲便打算送他去天津的一所上流学校继续念书。杨十三按照父亲的意愿到了天津,可却没有去学校,而是跑到工厂里当起了学徒工。一向孝敬父母的杨十三为啥突然“叛逆”了呢?

青年时期的杨十三(图片来源:河北新闻网)

当时的中国风雨如晦,满清政府不但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还大肆镇压义和团运动,残杀义和团员。杨十三对此看在眼里,恨在心头,年纪小小的他立志要挽救民族危亡。后来,在进步书籍的影响下,少年杨十三坚信,只有振兴实业,才是救亡图存的不二法门,于是愤然进入工厂半工半读。

杨十三的家乡河北迁安是我国著名的“造纸之乡”,出产的桑皮纸曾行销北方数百年。然而,在那个百业凋敝的年代,日本、朝鲜和欧美的纸张却在中国市场大行其道,占据大半壁江山,迁安的造纸作坊不是倒闭就是苟延残喘。杨十三从小就与桑皮纸打交道,对其有很深的感情,为了重振家乡的造纸业,他决定进入工业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在工厂里,杨十三常常白天做工,晚上补习科学文化知识,两年后终于考入直隶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制造化学。

迁安的工人师傅在制作桑皮纸(图片来源见水印)

后来,杨十三进入直隶工业试验所,埋头钻研造纸技术,虽然他做的一些改进颇有成效,可他对纸张的质量仍不满意。工业试验所的所长看他总是愁眉不展,就劝他去美国学习先进的造纸技术。谁知官费留学名额早被申请完了,杨十三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还和以前做学徒工一样,一边打工一边念书。

192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杨十三怀揣着实业救国的梦想,进入美国纽约的锡拉丘兹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或称雪城大学)学习化学工艺学与造纸技术。为维持学业,他几乎每天下午都要到餐厅、洗衣房和农场打几份工,因此他十分珍惜上午的学习时光,总是早早起床,在图书馆研读资料,或者在实验室里反复尝试不同的造纸方法。几年间,杨十三还走遍了美国各地大大小小的造纸厂。中国的造纸术虽有一千多年历史,却一直墨守成规,而造纸术传到欧美后,经过多次改良,技术和质量都远远领先中国,面对美国先进的机械造纸工业,杨十三心里五味杂陈,很是震撼。

锡拉丘兹大学(图片来源:summercollege.syr.edu)

在美国留学时的杨十三(图片来源:北方网)

获得博士学位后,杨十三立刻返回祖国,不久被聘为河北工学院(现河北工业大学)教授。杨十三仅用半年时间就建起冀东第一个机械造纸厂,成功地用机器生产出了高质量的桑皮纸,由于生产效率高,成本大为降低,很快就畅销市场。

然而,杨十三深知,仅仅有桑皮纸是不够的,要想彻底改变我国造纸行业的落后面貌,必须全面向欧美学技术,增加纸张品种。可是,当杨十三想照搬美国的造纸方法时却发现根本行不通。原来,美国的造纸技术广泛采用木浆为原料,而华北的林木资源有限,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杨十三左思右想,发现华北一带的芦苇很多,不禁疑惑:能否用芦苇造纸呢?

华北盛产的芦苇让杨十三找到了新的造纸技术,图为白洋淀芦苇荡(网络图)

初步化验分析后,他发现芦苇完全可以替代木材,并且特别适合于制作报纸。经过几年的辛苦试验,杨十三进一步发现,如果在苇浆中加入亚硫酸盐,可以制造更细腻的纸,而如果加入破布料混合制浆,则能弥补芦苇纤维过短、强度较低的不足。碱法亚硫酸盐苇浆造纸技术就这样诞生了!

杨十三发明的造纸新技术被很多工厂采用,由于纸张物美价廉,成功结束了“洋纸”的垄断。杨十三成了工业界的名人,有人劝他申请专利,他却义正辞严地说:“我研究造纸技术是为了振兴国家的工业,不图名,不为利,甘愿尽力,不想申请专利。”

2、 英勇的抗日战士

如果不出意外,杨十三必将继续奋战在革新造纸技术的道路上,这条路虽然艰难,却寄托着他实业救国的全部梦想。

然而,“意外”发生了。

1931年,日寇在东北蓄意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杨十三闻知此事后,猛然惊醒:国家危在旦夕,还谈什么实业?唯有与敌人一战!

当不少人忙着将产业转移到抗战大后方时,杨十三却变卖家产、甚至动用父亲的丧葬费来支援前线,他还动员学医的女儿组织起一只支前救护队。日寇擅长近身肉搏,杨十三深感自己早晚要与他们打上一仗,于是每天天刚亮就起床习武,练习拳击。他不但自己练,还带领河北工学院的一众师生们共同习武,让所有人都做好随时上阵杀敌的准备。

天津杨十三故居(图片来源:北方网)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年近半百的杨十三再也按捺不住满腔怒火,他抱着“以孱弱之躯,效死疆场,马革裹尸”的信念,毅然穿上军装,从大学教授变成武装抗日的战士。杨十三先是组织华北人民抗日协会,后来又与好友洪麟阁等人一起创立华北人民抗日联军,并担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政治部主任。杨十三等人的星星之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发展为十二万同仇敌忾的抗日武装,历经50余次战斗后,顺利收复冀东十五座县城,并活捉了日军驻玉田县的顾问。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冀东抗日大暴动。

杨十三(左)与洪麟阁(右)(图片来源:河北工业大学网站)

可是,在日寇的猛烈进攻之下,杨十三等人领导的冀东暴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司令洪麟阁壮烈殉国,而杨十三虽从炮火中突围成功,却因连日作战过度劳累,导致旧病复发,不久亦不幸去世。

2014年,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杨十三的名字赫然在列。作为科学家,杨十三为振兴民族工业四处奔波,夙兴夜寐;作为战士,他冲锋陷阵,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足以称得上文人投身抗战的杰出典范!

图9 - 冀东烈士陵园内的杨十三塑像(网络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威震长城脚下的海瑞祥烈士
〖迁西夜话〗抗战四烈士
百万文字凝结英烈情(上)
【红色使者讲故事】迁安抗战先驱李方州烈士
探寻丨遵化抗日英雄,智勇斗敌的杨义之
《原创》好事近·八一怀冀东举旗抗日英雄杨十三烈士/廖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