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东蒙山颛臾王庙碑记考

校释/琅琊仙客。

重修颛臾王庙碑记

【明】赵俊义

颛臾国名王,姓风氏,伏羲潢派也。王圭信,服九章【1】。王任司太皞,祀济水也。王世守蒙阳前,君长斯世,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薨,葬于蒙阴。后岁时墓祭,民哀悼之如考妣。厥后谥为惠民王。唐虞夏商,总无记录。及周末,鲁定公薨,孔子不仕,季氏将伐颛臾,意在充子孙私橐耳,岂忧其固而近于费哉?而事不克终者,得夫子先王之论、“社稷之臣”、“焉用彼相”之讥谭【2】,数言九鼎之力也。

虎狼之秦,始灭其国。及汉衰封之,及唐衰封之,及宋及元衰,封悉如汉唐谥法。至明洪武八年九月秋,边庭骚动,讨之弗克。及夜战时,天大雷电以风,空中大声叱曰:“吾其颛臾王乎!”一军皆惊散。噫猗欤休哉!颛臾王乎!八千年来精诚固结,灵光不昧,为国为民,一至此乎!后谥为英烈惠民王云。

又按王之庙祀,初建于城之西南五里,沂水源头之南岸。越世而圮于水,迁之。又迁于城之西北隅,亦三里许,即今之张庄村是。宋元庙碑存焉。自成弘【3】后,祀典不行,渐成荒芜。颛臾里民吴从儒、从简暨侄明秋鸠工修葺庙貌,五年而始告成。属余为文,以垂不朽云。

仙客注:

此庙遗址在平邑县张庄村(不知尚存否)。原文采自《光绪费县志》。

【1】九章: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种图案,即龙、山、华虫(雉)、火、宗彝(宗庙酒器)、藻(水草)、粉米、黼(斧形,刃白身黑)、黻(黑青相次亞字形,中间不相连)九种纹样。

【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3】成弘:成化(1465-1487年)为明宪宗年号,弘治(1488-1505年)为明孝宗年号。

重修英烈昭济惠民王庙记

【明】邑人庠生 李从谨

距费西北八十里蒙山之麓,父老相传有大王庙者,其神不知何所主。攷诸碑记,盖创自宋之雍熙间,能为民御灾捍患,降福迎祥。岁时雨旸,无愆伏【1】。旋祈旋应,以致远迩居民皆竭诚奉礼,香火不绝。至宣和癸卯,显灵平寇,邑赖以安。邑宰上闻朝廷,赠以英烈昭济惠民王,以崇奖之。其有功于国家,有惠于生民,昭然可见。是固当永享庙食,以称上报之意也。

第庙设既久,圮弊相因,虽前人历历修补,不能保其常新而不坏也。至万历元年,殿堂门庑,颓弊无遗,神像不免风日之患。乡民陈君讳仲表、杜君讳守功、刘君讳廷凤者,触目而激于中,欲新之而力不能也。遂相与捐资立会,鸠工庀材,凡厥庙费,悉取之于会中。工肇于万历三十三年三月二十日,告成于本年九月终。其祠宇之整肃壮丽惊人,神像之藻绘金碧夺目,其视前之制作大不侔矣。不可无言以垂诸后。郭君东菴诣予请文。予不能辞,遂书之以记年书事云尔。

万历三十三年菊月【2】之吉

仙客注:

此庙在龟蒙景区万寿宫,原址重建。原文采自《光绪费县志》。

【1】愆伏:阴阳不调,气候失常。

【2】菊月,农历九月的雅称。

万寿宫山神庙

万寿宫东入口

重修颛臾庙记

前明奉直大夫、山西巩昌府阶州知州、功加一级邑人王询撰

《礼》曰:“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我夫子亦有言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按世袭颛臾为颛顼之裔,封于周,附庸于鲁,而祠墓松柏郁郁苍苍,城子村岿然在望焉。今乃庙貌倾圮,金碧剥蚀,委顿于凄风苦雨,寒烟衰草之间。过而睨之者,无不凭吊兴叹曰:“是古颛臾祠也,何以崩颓若是也!

邑诸生类儒琏与居民边环礼,环堵而居其侧,怵惕日久。因年稍顺成,遂请于四方士君子,与凡居蒙之麓、日取材于山者,各捐资力,以图修复,而故殿轮换一新,亦斯民美报之盛举也。然又有说焉,考之掌故,凡境内有古先帝王、圣贤、功臣、节义者,皆得春秋致祭。姑以山左论,如闵子骞之在东莞(古东莞县,今沂水),王休徵(王祥)之在琅琊,羊太傅(羊祜)之在平阳,固皆宜然。况颛臾系神圣之后,而又载在圣言,煌煌可据。倘有上告礼官而请于朝,载在祀典,或亦考礼者之不废也。即不然,为之主者,令一二文学耆老,春秋备牢醴奠,为山灵生色,为斯民祈福,亦礼失求诸野之遗意也。故因叙述而并属望焉。

顺治十三年春日记。

仙客注:此庙遗址在蒙阴联城镇。

颛臾庙遗址

古蒙神祠考

【清】邑人 郭翘楚

尝考天下名山,以蒙名者有二。《禹贡》:“梁州,蔡、蒙旅平”,西蒙也,在今四川雅州府名山县。“徐州,蒙、羽其艺”,东蒙也,绵亘我费之西北百有余里,以其居鲁之东,故又曰东山,孟子所称“登东山而小鲁”是也。山之上,大通岩、小鲁处、望海楼、圣憩石,皆先圣遗迹;山之下,燕居堂、遗像书院,皆以志圣迹也。老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即是此山。盖其徒出薪遇先圣,曾有“视若营四海”之叹【1】,又尝与子思子论事君【2】。使为四川之蒙,孔子、子思未尝之蜀,何得与孔子相遇,又何得与子思接谈也哉!

山之绝巅,状若伏龟,俗呼为龟蒙顶,非即为龟山也。龟山西去蒙八十里许,在泗水县东北。其全山似龟,形与凫山相类,甚卑而小。《传》所谓“龟山之气,不能云雨;龟山之木,不能梁柱”【3】是也。

若夫东蒙,脉连泰岱,雄峙海表,出敛云雨,产育百物,为民生利,赖故周先王封伏羲之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得主其祭,每年四举,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迄今坛壝犹在。今之颛臾王庙基,即其夏祭坛也。春秋时,季氏欲伐之,孔子深责冉求,极言其不可伐,季氏乃止【4】。迨秦一统天下,始灭其国。汉唐以来,历代崇祀,至宋宣和五年癸卯,始封为英烈昭济惠民王,列于祀典。历元及明,皆因之。至明弘治后,改祀蒙阴,而费之祀典遂废。且颛臾王庙之在费者非一处,夏祭坛而外,一在沂水之源,后迁于今之张庄村(今属平邑县);一在古鄪城之东南隅曹车村北,今变而为圣渊寺;一在古鄪之东北陇岗上,今变而为玉泉观。夫颛臾乃季氏所欲伐者,而此二庙皆密迩鄪城,亦可见功在民社者,万世戴德;而季氏跋扈不臣,犯分干义,徒为万世唾骂耳。二庙虽变,而田父野老犹据断碑残碣追慕不置,尤足见天理民彝常在人心也。

慨自祀典废缺,其庙之已变者固难遽复,不变如夏祭坛、张庄村之庙,亦悉如告朔饩羊【5】,不绝如线。气化盛衰之机,人事得失之理,天人互乘,往往如是。况事关国家明禋【6】之大乎?据张庄村崇祯三年庙碑言:颛臾王世守蒙阳,君长斯民,善政善教,民爱戴之如父母。王薨,葬于蒙阴。岁时墓祭,民哀怜之如考妣。然则蒙阴之祀颛臾三者,以墓在蒙阴也。夫精魂所藏,灵爽凭焉,固不可以不祀。而城郭宫室乃政教所出,气作山河,神萦故国,更有依依不舍者矣,又乌可以弗祀也哉?!

夏祭坛之南八里许,即颛臾故城。东去古鄪城四十里,与《论语》所谓“固而近于鄪”者甚合。《广舆记》于兖州古迹颛臾城注曰:费县。可考也。况今沂州升为府【7】,东蒙为一府之巨镇,蒙西武阳冠石山乃沂水之一源,合蒙阳诸河之水,东至府治,东会沂之出于雕崖诸山者,南流至宿迁,汇为骆马湖,接济天漕【8】。明洪武三年,诏去岳镇海渎历代封号,止以山水本名称其神。我朝监古定制,柴望泰山,竖石岳庙,皆曰太山之神。然则颛臾王昔主东蒙之祀,今为东蒙之神。费邑特祭,固以报德;沂府望祀,亦以崇功。由是而山灵丕振,神惠孔明,即我孔子、老莱子圣模贤范,悉由是而表彰于圣明之世,岂非煌煌乎巨典也哉。

兹因沂府新分,郡志未修,邑乘亦多缺略,守庙道人修其祖成公墓祠,告成,既请于吾年友【9】王元调公为文以记其事,复请叙古蒙神祠始末并勒于石,援据经典及古碑所载,疑者缺之,信者传之,庶几兴复祀典者有所考据,且为绩邑乘修国史者刍荛【10】之一助云。

乾隆十九年岁在甲戌小春月下澣【11】之吉

仙客注:

据郭文,蒙阳颛臾庙遗址有四:一在今龟蒙景区万寿宫内,即夏祭坛;一在今平邑县张庄村(不知尚存否);一在费县曹车村,变为圣渊寺,遗迹存焉;一在费县上冶镇东岭西侧、紫荆河东岸,变为玉泉观(已不存,改为酒店),枕流亭重建。

【1】《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返以告曰:有人于彼,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2】《孔丛子·抗志》:“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闻穆公将相子思,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固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听,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子不见夫齿乎。齿坚刚卒尽相磨,舌柔顺终以不毙。子思曰:吾不能为舌,故不能事君。”

【3】韩愈《琴曲歌辞·龟山操》:“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非出自《左传》。

【4】见《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5】告朔饩羊,原指鲁国自文公起便不亲到祖庙告祭,只杀祭羊应付一下,后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周礼,天子岁末颁布朔政(来年历日与政令)于诸侯,诸侯受而藏于祖庙。每月朔日,杀饩羊祭庙,请而行之。

【6】明禋,明,洁也,禋,敬也,指明洁诚敬的献祭。

【7】清初沿明制,沂州为兖州府属州,辖郯城、费二县。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升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府,辖一州六县一卫,即莒州、兰山、郯城、费县、沂水、蒙阴、日照、安东卫。

【8】天漕,供应京师粮需的漕运,指京杭大运河。

【9】年友,同年科举中榜者互称。

【10】刍荛,割草打柴。自谦之词。《诗经·大雅·生民之什·板》:“先民有言,询当刍荛。”

【11】下澣,农历每月下旬。唐制,官吏十天一休沐,即工作九日,休息一日,每月分上、中、下浣(也作澣)。

万寿宫夏祭坛(修复 )

费县圣渊寺遗迹

玉泉观镇枕流亭

大失往日风貌

重修古蒙祠贾成公墓祠及纯阳阁碑记

【清】邑人 王者聘

东蒙山之阳有颛臾王庙,《水经注》所谓古蒙祠也。自汉及唐宋元明,历代累封英烈昭济惠民王,载在祀典。自明弘治间改祀蒙阴,而祀典始不行于费。其坛庙犹岿然存也。相传有孔子祠,其以老莱子隐耕蒙阳,其徒曾遇先圣而以志圣迹欤?抑以止伐颛臾大有造于王,而以报圣德欤?

王庙左侧有祠曰贾成公,盖守庙高士也。载在费邑仙释志。其见于墓祠碑记者尤详。历宋元明以及我朝,代有修葺。康熙年间,守庙道人徐一郎自隐元门【1】,术兼岐黄【2】,因诸庙残破,祖祠圮毁,慨然欲兴废举坠。又因成公遇吕纯阳,焚修成道,谋修其祠,驾纯阳阁于其上以志仙迹。未几蜕世,有志未遂。其法孙周来吉传其医学,以应一方之求,诊剂多效,并不索谢。又老幼废疾不能自食投养者,辄收之。复以庙地所出,补葺诸庙,乃修成公祠,驾纯阳阁以承其师祖之志,附近士庶亦多解囊相助,遂竟厥功。事竣,来请余记。

余按纯阳吕仙,据其乩文自叙,乃李唐一君子,殆商皓、希夷之流,亚非泛泛道家者流也。成公姓贾氏,讳文,宋之临沂人,与余同邑。据其墓祠古碑程,公纯质一性,淡于荣利,乐于苦己而利人,且能为颂言,预定祸福,为民迪启。政和六年丙申,上召见,赐以紫衣、象笏,仍乞归故山,恬退自守,远近求颂者益众,几遍海内。卒之,留精魂于福地,绵庙祠于名山,得赐谥清虚文逸成公先生。自政和丙申迄今乾隆甲戌,凡六百九十有八年,而其祠不废,且田父野老犹然啧啧称之,非其惠泽寔有及于人,乌能历久弗忘如是哉?

尝考东蒙之山,其高八千寻,绵亘百廿里,不特兴云致雨,福惠苍生,抑且钟灵吐秀,诞育贤豪。颛臾王世守蒙阳,德洽人心;贾成公神通山灵,福佑斯民。顾祀典废缺,不得崇功报德,亦费邑一憾事也!万历四十六年,乡民王大忠、田国安、张崇恩等,因庙地钱粮遗累,住持倡议,禀官分粮代输【3】。一时乐从者凡一百一十一家,共分粮地两顷二十五亩,永远代输。兹者来吉守清规,广仁术,修祠一举,乐助者千有余家,皆足见神明与人心呼吸相通,殆明禋之将复者机乎?恭惟我皇上柔怀百神,锡福亿兆,南巡之预,年郡祖李公【4】查古迹于蒙,命来吉备列诸庙,悉注簿记,莅任之初,首先给示,护守庙宇与白云岩、蒙顶等处,非祀典兴复者机乎?

吾年友郭子绍庭讳翘楚,重修东山书院于颛臾故城之北,拟仿尼山书院祀毓圣侯【5】为土神,东山书院宜祀颛臾王为土神。其议已为衍圣孝肃公【6】所鉴定,复蒙敬穆公咨准,巡抚岳公【7】复孔子祀典,移文该县专官主祭,则孔子之祀已有专祠,不必杂于老氏之宫矣。特颛臾王之祀典尚未兴复耳。於戏!止伐颛臾圣惠千秋如昨,主祀东蒙英灵万古不磨,他日祀复,则成公祠墓益相引于无替,而来吉之守清规、广仁术者,当更有加于前矣!因重其请,而乐为记,并以示劝云。

乾隆十九年阳月之吉立于玉虚观中。

仙客注:

在今蒙山龟蒙景区万寿宫内(原址重建)。

【1】元门,即玄门,避清圣祖玄烨讳而改。

【2】岐黄为岐伯、黄帝合称,传为医家之祖。《黄帝内经》以黄帝、岐伯问答体写成,后世以岐黄代指中医学。

【3】代输,代人服役纳粮。

【4】同年科举中第者互称年兄,郡公最初为封爵,西晋创制,明初废,后成为知府雅称。清代省下设州府,相当于魏晋南北朝郡国一级。

【5】毓圣侯为尼山神封号,孔子生于尼山,名丘字仲尼。

【6】衍圣公为曲阜孔子嫡派后裔世袭封号,孝肃、静穆为谥号。

【7】指山东巡抚岳濬,任期为雍正六(1728)年至乾隆元(1736)年。

万寿宫玉皇殿

东蒙山嘉惠昭应王庙碑铭

前沂州府教授、现校士馆教习尹彭寿

蒙山者,鲁望山也。鲁封七百里,其附庸颛臾主之。孔子谓“东蒙者”是。《尚书》云:“蒙、羽其艺”。《毛诗》云:“奄有龟、蒙”,皆谓东蒙山。说者以龟山当蒙山,以蒙山当东蒙,误矣!

东蒙在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于钦《齐乘》云:“蒙山在龟山东,二山连属长八十里”。既名“东蒙”,自以山之东峰为主峰也。《汉书·地理志·蒙阴县》注《禹贡》:“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其下”。则蒙山之有祠,由来旧矣。

自唐以后祠屋无考,父老相传:金明昌年祠内始有封神,仅存石主,文显“嘉惠昭应王”数字,并阙年代。意者其蒙山神与从古名山大川,能出云雨,泽润生民,即以时祠之,礼固宜然!而此山之庙见颓废,神象无凭,凡隶域中者,瞻望莫不咨嗟。若遇旱祈雨,每昭灵应,寿为福神,多历年所。

兹于光绪廿有五年春夏之交,亢旱渐甚。山下陡山、陡兴、安乐诸村,于五月廿日登山诚祷,即日降雨。盖自正月不雨,至此五月,民望雨太奢。次日果又云兴蒙顶,大雨三日乃止。于是三十里之内,均被优渥,乃大有湫。为古封,为嘉惠昭应者,殆以此乎?虽公制神辇,税驾乘田,略申感谢,而于心犹未安也!

山顶原有天麻场数十亩,其平如砥,可以拓开庙基,以壮灵威。山下诸村,自集资鸠工,兴筑四载,今秋落成,轮奂一新,虽不足以妥神心,然民心自问无愧矣!

首事诸君,又恐继葺无人,终属沦没,属余为文,寿诸贞珉,以告来者。俾知东蒙之神,其嘉惠无疆,昭应不爽者,固大有在也,岂止为蒙阴一县之福神哉?足为鲁封达矣!

爰作铭曰:

神之格思,为东蒙主。布护苍生,油云沛雨。

峻极于天,昭临下土。共被休征,乃修宫府。

刻桷丹楹,画栋雕宇。宝藏金身,祭隆玉簠。

供养一方,祈灵千古。泰岱争高,诸山莫伍。

当王者贵,非侯于鲁。降福孔皆,作万物观!

大清光绪廿有九年岁次癸卯中秋之月,诸城尹彭寿并隶书

仙客注:此庙在云蒙景区,亦名雨王庙。

雨王庙

修复古蒙祠祭坛碑记

当代 徐斌

古蒙祠之祭坛,始建于周初,距今已三千余年,是颛臾国祭祀蒙山的主祭处。宋代,蒙祠改祀颛臾,易称颛臾王庙。

山者,乃天公造化。祭祀山岳,源于原始之自然崇拜。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山载万物,又生养万物,其盛德感天济人,何以不敬乎!君子畏天命,庶民有信仰,心怀主宰,祈福求安,端赖山之威灵御灾捍患,乃人们趋吉避凶之常情,当体察焉。

清代学者郭翘楚《古蒙神祠考碑》载:若夫东蒙,脉连泰岱,雄峙海表,出敛云雨,产育百物,为民生利赖。故周先王封伏羲后裔,建国颛臾,附庸于鲁,得主其祭,每年四举,春东、夏南、秋西、冬北。迄今坛址犹在,今之颛臾王庙基即其夏祭坛也。近年在此突兀高耸土台中出土之陶器、银锭等多件文物,更加印证了上述记载的准确性。

今逢盛世,国泰民安,由张君庆刚出资、蒙山管委会主持,在其原址修复祭坛,使之粲然复立,巍然整肃,供八方之观瞻,利各界之拜祭,大矣哉!值此告成之际,爰述梗概,僭以为记。

徐斌撰文,徐修书丹

公元二千〇九年岁次已丑桂月 谷旦

仙客注:此碑在蒙山龟蒙景区万寿宫古祭坛顶。

万寿宫夏祭坛碑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东最低调道观 坐拥606吨全国最大石鼎 据说许愿很灵却少有人知
闲话蒙山
【探索发现】千年古国颛臾
蒙山才是远古泰山!
从五千年前的国旗与族徽说起--蒙山文化纵横概览
颛臾方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