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亳州方言:“好儿不要多,一个马三元,一个姜老锅”什么意思呢

小时候就听老人说:好儿不要多,一个马三元,一个姜老锅。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原来说的使我们亳州的两个栋梁之才。一个姜桂题(姜老锅)。另外一个叫做马玉昆(马三元)。说的是他们不但本事大,还孝顺爹娘。有这样的儿子,父母脸上有光。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近我们亳州这两位大名鼎鼎的老乡。

关于姜桂题(绰号姜老锅)的传奇故事,亳州人几乎家喻户晓;城南姜屯、十九里的铁关帝庙、城里的姜公馆,亳州清末、民国的八大家之首;他在鲁豫皖、北京、热河、东北、西北等地的从军的戍马生涯等等,大人孩子都能说上一段,我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姜家后代和年长老者,知道了姜老锅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姜桂题

1.多彩的幼年

姜桂题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十七日(1843年),亳县(今亳州)城南姜屯人,祖籍山西人,明朝建立前,亳州一带是反抗元朝的主战场,居民多遭杀戮。明朝建立后,皇帝闻知亳州人烟稀少,就从洪武八年到十三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和山东枣庄老枣树下大举移民。所以,亳州凡是带屯、寨的庄名祖籍都是那时候从山西移民来的,姜桂题出生时的身材超出常人的身段,缘故就是老祖宗是西北汉子,他父母身高也超出一般人的,他出生时有魁梧的体格,所以父母就给他取名姜魁体,又有一双浓眉大眼,超出一般正常孩子的身高,父母亲对他是爱之有加,可他的饭量超人,兄妹五个病饿夭折三人,可想父母对他是怎样的偏爱了,虽然他身高马大,但他脑子是聪明过人,能言善辩,儿时讨饭时要比其他孩子要讨的多,办法和点子也多。在十岁左右时,庄里有一所私塾,在窗外经常能看到一个身影,在偷听屋内的“三字经”“百家姓”等老师的讲课,并用树枝在窗下的地上练写字和记下老师所讲的东西,老师多次喝呼不退,久而久之他也能弄点文墨了。儿时干农活也是一把好手,能吃能干,母亲对他更是百般疼爱。由于溺爱,使他养成了很顽皮性格,经常和邻里的孩子打架斗殴,体格魁梧又灵活,一人可以打三五个孩子,所以乡里儿童对他是望而生畏,因顽皮,力气过人,在孩子的眼里他就像一口铁锅,(他们像烂泥)乡里孩子给他取一绰号“姜老锅”。此绰号一直现在亳州人无人不晓。他还有个绰号叫“将(姜)过腚”,清朝时期的人,上衣都是穿长袍大褂,大褂都要到膝盖下的,十多岁时,母亲给他做了一件上衣长袍大褂,一般正常人要穿上三至五年的,由于他身材长的非常快,第二年长袍大褂都变成了短卦了,家里也无钱在给他做新大褂,几年只穿着刚过腚的褂子,所以乡邻又给他取另一个绰号“姜(将)过腚”,此绰号是贬义词,他从军发达以后没有人在叫这绰号了。虽然他没有钱上学,但由于他对文化知识的渴望,私塾窗外求知识,最后也感动了私塾先生,先生有时也给他指点、帮助学习,在此期间私塾先生看他聪明过人,以后必成大事,就和他父母商量把他的名姜魁体改为皆音姜桂题,桂字是“金贵”的意思,题字是“标志”的意思,如《晋书》里的“欲垦荒田,先立表题”;取字翰卿,又作汉清。鸟羽之长而劲者为翰,卿是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所以先生和父母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后来他也没有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最后官升一品上将。

姜桂题公馆现状

姜桂题公馆现状

姜桂题公馆现状

姜桂题公馆现状

姜桂题公馆现状

2.孝道传佳话

亳州人有一句口头禅:“父母养的儿子再多不如养一个姜老锅”,说明姜老锅孝顺是出了名的了。少年时的他,家里的农活基本是他干,父亲参加了捻军,一个哥哥和母亲,哥哥先天营养不良,母亲多病,家里活计全指望他了,平时出去要回的饭,总是先把母亲和哥哥吃饱,剩了在自己吃,母亲要他先吃,他总是说自己吃过了,从军以后,一心是想多挣钱,积极努力奋发向上,职位不断上升,军饷也越多,从当士兵开始,每发下军饷大部分必往家里拿,以孝敬母亲,他不管是在捻军里或者在僧格林沁军营里,以及在毅军里,军务在繁忙,总要抽出时间回家看望母亲的,一年三节、母亲生日、生病必须回来看望母亲。从军5年后在姜屯老家为母亲盖了一个四合院,在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岁被提升为管带,任了管带职务后,又在老家置了百亩地,给母亲聘有丫头、长工。同治四年(1865年)入毅军,两年后就升为偏裨,同治九年(1870年)升为统帅,在亳州城里给母亲建造一座大型住宅,姜家及母亲娘家、所有沾亲带故都住进了这深宅大院,后来成了亳州最大的最豪华公馆。在光绪年(1875年)母亲病逝,他当年是三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事业有成阶段,当时也正是军务工作非常繁忙的时刻,他悲愤地毫不犹豫决然回家奔丧,在母亲坟地旁搭以灵棚,除了吃住以外,就是跪拜母亲坟前,一直跪拜到七七四十九天,百天守孝无乐。母亲的去世对姜桂题打击最大,悲愤过激,一直是萎靡不振,无思想回军营就职,最后害了一场大病,一直在家三年没有出征去任职,期间还写了不少悼念母亲的诗句、文章。他视“为人子女天下大孝”为第一大德,也做到了对母亲“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的孝顺。

左三为姜桂题,左二徐世昌

3、为人耿直仗义的品性

姜桂题的性格是北方人的基因所给予的,祖先是山西人,父母亲身材都高,他身高在一米九左右,高大魁梧,说话爽朗,办事爽快,幼年就喜欢结交伙伴,一次本庄的伙伴被邻庄的欺负了,他知道后,二话不说,自己就找到邻庄的人要说法,邻庄的人一看是姜老锅,大人孩子都出来赔礼道歉,他讲必须给当事人赔礼道歉,这家人随即就又给当事人陪里礼。只要是给他接触的伙伴对外打架绝不会吃亏,所以他也成了方圆几里地的孩子王。从军刚开始,军营里的士兵,下级军官,提起姜老锅都会竖起大拇指讲“实在、好爽、仗义”,打仗勇猛、冲锋在前,战刀下救过好多战友,急行军帮助弱兵扛行军包,背伤员,由于仗义、勇猛二十来岁就升了管带,后来升到偏裨时,儿时的伙伴纷纷都投奔了他,大部分都混上了一官半职的,在后来不熟悉的亳州人也有不少人去投奔他,只要通过他的考核,都能留在军营里,对不熟悉的人,他的考核很简单:一是问家乡的风俗地方话:家里的庄稼秫秫(高粱)、棒子(玉米)收成怎样,或者拿一样东西问:这东西是“啥价是”(什么东西)?“可是未”(好吗)。二是问亳州的地理环境:十八里(亳州城西),离十九里多远(亳州城东),大寺、十九里沟等地名,三是问为什么来当兵,只要回答前两个问题不错,基本认为是亳州老乡的人了,也基本可以安排他入军营了,如比较知名的亳州人高士读,在姜手下不久当了粮台师爷,后来当了民国的安徽省长,亳州清末举人夏东晓招募在手下当参事,颜天明投奔他在营里当参谋、上校团附等职。只要听说老乡家里有什么困难、老百姓被当地豪绅、当官的欺负了,他是夜不能眠,他在河南剿匪期间,有一农民被当地恶霸打死,和官府勾结,草菅人命,他知道后立即发信一封,要求州官限期处理,否则问罪,像这样的事只要他知道必须过问,此类事数不胜数。在军营里与上下级结交好多良友,相互照应,比如与老乡马玉昆,是金兰之交,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他们在毅军一左一右扶持宋庆南征北战数十年,一直是朋友间的同心合意、生死与共。他在接热河督军府时,大部分是前任熊希龄的旧部,他从不排除异己,对熊的旧部无一更换,从军五十多年,上下对他的豪爽仗义行为佩服的五体投地,民国初期的袁世凯、徐世昌、曹锟、段祺瑞等总统、领袖对他的豪爽仗义都给予了他高度评价和信任,并都招募于手下当护卫司令官,督查、巡视官等。

姜桂题与李鸿章和马玉昆合影

4、文武双全

有传说讲姜桂题是一介武夫、不识一个斗大的字,那是天大的笑话,其实他是文武双全,是一个勇猛、足智多谋的全能型的人才。在幼年时;在参加捻军前,都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杂字本”和一些诗词,阅览了一些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也是私塾先生最喜欢的一个特别的、免费的学生,参加捻军后他看到了捻军的末路,不会有前途的,最后只会是死路一条,不久就转投了清军曾格林沁,入营后,看他身材魁体高大,就当了一名旗手,战斗都是冲锋在前,一次该营在亳州与河南交界处与捻军狭路相逢,曾格林沁没有心理准备,认为是捻军有准备偷袭他们,所以命令部下调头逃跑,捻军实际也没有心理准备,见对方回撤就顺势追赶,这时姜桂题就想,后撤的行动会造成士气大降,就会使部队进入危险的境界,会吃大亏的,想起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术,随机就调转回头迎敌而去,高喊“杀呀”,因为他是旗手,旗往哪士兵就得跟随到哪,全体都跟着他又掉转过头冲向捻军,曾格林沁被弄晕了在那发呆,捻军也被对方弄晕了,认为中计了,又掉头回跑,姜桂题身高步伐大,一手握旗杆,一手提大刀,很快的一人就追杀了后面的几个捻军,一直追了几里地,使这一股捻军死伤惨重,事后曾格林沁提拔姜桂题为百夫长,一次捻军首领张乐行在从雉河集退往西阳集时,姜桂题利用离间计谋,与张乐行表弟李世英联系,并说服了他弃暗投明,联手将张乐行诱捕杀害,此后姜桂题被提升为管带,后来清毅军将领宋庆以姜桂题作战勇敢,足智多谋,招至麾下。自此入毅军,因打仗勇猛、足智多谋多次立功受奖,不久就提为偏裨后登统帅。姜桂题三十岁就高官厚禄,功名显赫了,如果没有文韬武略是做不到的、也提升不了那么快的。在清末民初一起共事的和熟悉的不少将领,早于他去世的人,基本都有的他题的墓志铭或塔名,如在长沙岳麓山上革命先烈黄兴幕旁,有一幕塔是姜桂题所题塔铭是:“提觉五族,力倡共和。艰难险阻,推翻帝魔。福民利国,功德峨峨。景行仰止,长此山河”。行文自然,笔力遒劲,用典准确。在此不远处又有讨袁世凯名将蔡锷之墓,也有一块塔铭,也是姜桂题所题:“巍巍蔡公,出没犹龙。滇旗义举,虎啸风从。共和再造,唯公之功。泐铭金石,与国无穷”。从这两块塔铭可以看出姜桂题的书法功力和文化功底的内涵。更能说明他在民国初期动乱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把握风云,驾驭时局的能力。姜桂题年轻时在一线战场冲锋陷阵,杀敌无数,进入中年就做了统帅。不管是在军营、政府里,一直到病死五十多年的官场,没有智勇双全的能力是很难站到最后的。说明姜桂题是一个文韬武略的政治家、军事家。

姜桂题像

5,对亳州的影响

姜桂题从军、政五十多年,一直是不忘家乡不忘家乡的发展。一是输出劳动力,他来亳州几次招募了大批士兵,解决了一部分吃不饱挨饿的难民,由于劳动力的输出,他们经常寄回不少军赏、钱财,救济了不少苦难的家庭,毅军里当兵的一半是亳州人,一半是河南虞城,永城人,当时亳州有一句流行语“当兵的跟着姜老锅,军饷发的多”,因为他从不克扣军饷。二是在亳州投资办实体,他出资在亳州建了第一个本地人开的钱庄,就是爬子巷的汇源钱庄,晋商的钱庄大部分已倒闭,而本地人的汇源钱庄,在民国初期,为亳州的金融贸易的繁荣、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开设了亳州第一家戏院-大观楼,在洪济桥北头,楼有底上三层可以容纳上百号人,当时姜桂题经常从北京请来京剧名角,如请来京剧泰斗、武生、外号“小叫天”的谭鑫培。让当时的亳州城“满城争说叫天儿”。也正是他开始让京剧进入亳州最热烈的时代,随后有梅兰芳、杨小楼等众多名角纷纷在亳州闪亮登场。什么“定军山”了、“霸王别姬”了、“黛玉葬花”了等古装戏,轰动了整个亳州城,使大量的外来的商人因听戏,都是一住数天不走,也引来了不少外商,带动了各行业的发展,大大繁荣了亳州的市场贸易。同时也给亳州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添精神食粮,直到现在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受他们上一代的影响,还都能哼上几句京剧。姜桂题在亳州里人街开了第一家盆浴池,那时候盆浴池刚面世,就从北京专门运来几十个,分男女浴池,后来发展有大池、盆池很大的一个澡堂子,就是后来的华清池,澡堂子里也是很热闹的,现在的澡堂子还是延续那是的场面,不过那时洗澡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有钱的人,以及外商谈生意、享受的地方,但是它也影响了亳州的贸易发展。在亳州开了第一个上档次的旅店,在人民中路中段曹巷口北,姜家旅馆,有五间门面,后面是两进的两个四合院,房屋外观讲究,窗户、前墙都是木质的,前沿均有一米的走廊,前院子中央是一花园,后院中央是一养鱼池。室内也是非常讲究的红木家具,有卫生间、浴盆。外商住宿是天天爆满,生意是非常红火。出资办厂,在董家巷有“永昌”打蛋厂(当时亳州有5家)、在四眼井办有“棉锦”纺织厂(当时有3家)、在东寨外有“圣源”酒槽坊等经济实体,为亳州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隅首中往东南盖了一座约上万平米的公馆,在历史上也是亳州最大的私人公馆,大隅首开始南一百多米到薛家巷,往东一百多米到市医院路口,水利局、防疫站、邮局都在姜家公馆范围内,防疫站是正门,门楼非常漂亮、有砖雕、石鼓、迎门墙等,在抗日战争时期,里面住过新四军、抗日战士的伤病员,后来日本人怎么知道情报了,就派飞机进行轰炸,把前面的门楼子、房子炸平了,前门就用砖堵住了在也没有用过,就走后门了,也就是现在的唯一保存的门楼,也是省重点保护文物,在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南下时姜公馆被当作解放军部队医院,又遭到一次蒋介石部队的轰炸,炸的百十间房子,所剩无几,解放后就收为政府所有了,成了亳县人民医院、水利局、防疫站、邮局。姜公馆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是出过力的,为人民医院建设节约了不少资金。所以姜桂题为亳州历史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6、后记

我儿时就对姜老锅的事印象非常深刻,在亳州大隅首北二百米处路东,姜家店还在开着,但里外面的房子,已经非常简陋了,有门面房四间,后面有一个四合院,旅店生意还算不错,店主因是姜老锅的后代,被红卫兵天天揪出来游大街,我记得很清,此人大高个子,戴上高帽子显得更高大了,就是眼睛有点漆蒙漆蒙的,可能是天天游街的缘故吧,后来生意也不行了,旅店关了,此人也回老家姜屯了。在这其间由于红卫兵天天审问把姜老锅的坟墓葬地审出来了,就在涡河北三十庙附近,当时听说扒姜老锅的坟墓的情景,墓棺是双棺,尸体完好,把他扒出来后,放火烧他时由于筋骨缩短的原因,尸体突然坐了起来,并从嘴里吐出一颗夜明珠,有的说尸体没有化的原因是夜明珠的原因,还有的说棺木里的一些宝贝起的作用,当时那颗夜明珠和其他陪葬品就被洗窃一空,留了一堆灰烬和焦土。他出资所办的一些厂、商铺、娱乐场所,都不复存在,他出资修盖的十九里的铁关帝庙早已倒塌,还有一对歪倒的石狮,现在被移到了华佗庵大门前,城里的百十间姜公馆,就剩有一座门楼子被保护了起来,他所留下的东西已所剩无几,但他的故事,传奇在亳州一直流传着,他的豪爽性格、为人耿直;做人的“孝道”为先;为国善于职守、智勇双全的德行永存,功德永扬。亳州出了个姜桂题,也是亳州人的骄傲



马玉昆

马玉昆(1837~1908年),字景山,原藉蒙城县西马家集,后举家迁往涡阳。1862年以武童在家乡办团练,1865年投毅军参与镇压捻军起义,因战功升为都司,又升至总兵,赏戴花翎,赐振勇巴图鲁名号。同治年间,英与沙俄策动新疆叛乱,左宗堂率大军平反,马玉昆任前锋副主将,因作战勇猛,每战必胜,升为前锋之将,平息叛乱后,驻守新疆16年,御外敌,平内乱,垦田地,修水利,为保卫发展新疆,作出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中日甲午战争中,统毅军赴朝参战,率部痛歼日军,继于辽东等处力抗日军,杀伤颇多,后在保卫天津时,打退八国联军多次进攻,率队歼敌千余名,后升至直隶提督,加太子少保衔。

马玉昆像

马玉昆像

大同江畔显神威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驻守旅顺的毅军后军统领提督马玉昆接到命令,率所部二千人马立即赶赴朝鲜平壤,参加援朝抗日的战斗,驻守大同江东岸。

这张照片拍摄于甲午战争时期,左边是徐邦道、中间是马玉崑、右边是左宝贵。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从满清政府来说,一无战心,二无战备,被逼仓促上阵。北洋海军装备陈旧,军费被挪用修造颐和园而无法更新,毫无战斗力。驻朝的清军统帅叶志超是个怯弱无能,贪生怕死之辈,整日只知饮酒高卧。马玉昆对这些情况了如指掌,但他也知道,作为一个军人就应该上阵杀敌,为国效死。他率领所部人马立即进入阵地,遥闻远处炮声隆隆,他知道日军正在逼近,命令全军检查gun 支弹药,做好战斗准备。谁知这一查,又查出新问题,刚刚领到的军械,多是手不应心,有的放不出弹,有的弹未放出,枪筒先行炸破,马玉昆起初以为士兵不会使用,夺过gun 支亲自试放,用尽力气,也不见子弹出来,折开检查,其中机关多已锈损,原来这批枪械系由德国购进,德国军火商为了赚钱,竟把一部分旧枪掺杂其中,清兵在对洋人战争中,多数是闻风而逃,节节败退,因而无人发现。马玉昆当即命令对全部枪械仔细检查,将管用的gun 支集中起来给守卫在前哨阵地的部队使用,其余将士抽出战刀,准备上阵肉搏。转瞬间日军逼近,炮弹如雨点般打将过来,一片片火焰腾空而起。随后,数万日军步兵接近我军阵地,马玉昆一声命令:“打!”士兵们扣动板机,向日军射出一排排仇恨的子弹,阵地前倒下一片片日军的尸体。但用武士道精神训练出来的日军士兵,还在一阵接一阵地向清军阵地冲锋。马玉昆脱掉上衣,光着肩膀,抽出军刀,大喝一声:“弟兄们,跟我来!”冲向日军,2000名官兵跟着自己的统帅纷纷跳出战壕,象猛虎下山般冲向敌阵,武士道终于败在正义面前,日军死140名,伤290名,其中少将1名。日本军队数万人的进攻被马玉昆率领的2000名清军打败了。这一天,正是1894年的中秋节,随后几天的战斗中,日军的多次冲锋又被打退,大同江岸成了日本侵略军难以逾越的雷池。

不料就在这时,驻守城北的左宝贵已在阵地战死,所率人马全部逃散,副都统丰伸阿刚刚交火便自行撤退,总兵卫汝贵没等日军来到便临阵脱逃。统帅叶志超看大势不利,在平壤城头树起了白旗。马玉昆飞马驰入城中,质问叶志超为何投降,叶志超回答说:“左宝贵已经阵亡,卫汝贵已经走掉,剩下你和丰伸阿兵少将微,如何能守得住?只好扯起白旗,免得全军覆没。”马玉昆见主帅如此怯战,无法可想,只得命所部军队撤退到我国东北的营口、田台庄等地继续抗击日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清末毅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它是怎么消亡的?
涡阳这些名胜古迹,你知道几处?
北京通州东大街“老衙门”轶闻
中华民国历史人物之16,姜桂题(1844~1922)安徽亳州人,
姜桂题墓今何在?
雉河集,盐枭们的地下扬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