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乡风物志|川北有座禹迹山

蜀乡风物志

川北有座禹迹山

贾登荣

出南部县城,过嘉陵江,沿省道101线前行大约十多公里,在一个叫过街梁的地方举目眺望,只见眼前群山环合,雄伟蜿蜒,最高处的山峰有“九龙捧圣”之势。这就是号称“南阆仙山”的禹迹山。这座隐藏在南部县与阆中市交界处的禹迹山,一年四季前往朝拜者、观光者络绎不绝,就在于这座山有“四奇”:奇石、奇貌、奇洞、奇佛。“四奇”,让它成为百姓口口相传的 “仙山”,也让它成为川北名山。

1

奇石

成就独一无二的山名

查遍全国的名山大川名称,再也找不出第二座相同的山名。之所以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山,就在于这座山上有一块独特的石头。

在禹迹山一片逶迤的山坡间,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这石头的形状,如同人的脚印。世世代代的人都把这块石头称为禹迹石。据说,当年大禹曾在这山头上驻足观望,指挥人们开凿河道,让江河改道,让洪水退却。长时间在这里站立,就留下了深深的脚印——禹迹印。从此,这座山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称:禹迹山。

在禹迹石的四周,有七块相连的、大小不一的石头,人们称之为七星石。传说,玉皇大帝的七个女儿,仰慕大禹的英雄气概,偷偷从天宫跑了出来,追寻到这里,想和大禹见上一面。

然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禹,早已经辗转他乡,继续他治水的宏图大业,这里只留下他的足迹而已。仙女们盘桓在大禹脚印的旁边,久久不愿离去。渐渐地她们化为七块凝固的石头,拱卫在大禹足迹的四周,把一腔思念留在这禹迹山上。

禹迹石

禹迹石、七星石,千百年来,成为这座山上最耀眼的名片之一,引来无数人的目光。除了禹迹石、七星石,在禹迹山的半山腰,还有一块突兀、峭拔的石头——飞来石。这石头高约三米,重应该不下数万斤。它只有一只小小的边角,支撑在山崖上,其余都凌空悬挂。远远看,好像这巨石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然而,尽管经历过千百年来的风霜雪雨的考验,这飞来石还是安如泰山,稳稳端坐在山腰,迎接八方游人。飞来石的来历,也有一个美妙的故事。说的是,这石头是女祸补天用的乌龟残留的一只脚趾头,因此石头具有不一般的耐力,才会巍然屹立而不倒。

在一片茂密的松林外,还有两块相依相存的石头。这就是禹迹山上有名的“和合二仙”石。“和合二仙”本来是民间传说的主持爱情婚姻之神。不知从何年何月何时起,人们把山中的这两块大石,喻为“和合二仙”。

据说,只要在这和合二仙石前跪拜,就能护你的爱情幸福、家庭美满。所以,不少人来禹迹山旅游观光,总会千方百计寻访到“和合二仙”石这里来,虔诚跪拜在两块巨石面前,乞求“和合二仙”赐给自己幸福美满。其实,幸福和美满,是任何人也不可能赐予的。只有自己认真经营,才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和美满。

2

奇貌

见证沧海桑田的巨变

在禹迹山山顶,距离禹迹石下方不远处,有一片与众不同的地貌——陆相沉积。陆相沉积是指陆上的岩石风化物,在重力、水、风、冰川等作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侵蚀、搬运并沉积于陆面部分的物质。在这一地貌里,可以看到透镜状砂体、淡水生物、泥裂等外露大气的遗迹。

从禹迹山的中寨门攀上一边山坡,眼前就呈现出这样壮观的景象:一层层交错的岩石、砂砾呈现出韵律般的气势,像浪汐般铺展着、涌动着。在层层叠叠的砾岩石中,又夹杂泥土层、红砂层。地质界考察认为,禹迹山上的陆相沉积地貌,是典型的河流沉积地貌,其冲刷面、平行层理与逆行沙波层理特征尤为突出。这样的地貌,它的形成可要经历上亿年的历史!

禹迹晴岚

小时候,常常听老人说,禹迹山附近过去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正是由于河水泛滥,才有了大禹千里迢迢前来治水。当听到科研人员讲陆相沉积地貌的来历后,似乎可以从侧面印证了民间传说是有几分道理的。若干万年以前,也许禹迹山附近,就是一条浩浩荡荡、水势汹涌的江河。

地质学家说,陆相沉积地貌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楚大地内部的构造,同时,在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国玉门油田、大庆油田等油田的发现,都是与陆相沉积地貌有关。那么,禹迹山头的这些陆相沉积地貌之下,又会隐藏着什么秘密?或许有一天,科学家会帮助我们揭开谜底。

3

奇洞

留下历史的谜团

禹迹山上的石奇、貌奇,禹迹山上的洞更奇。

在禹迹山的半山腰,有一座人工开凿的石窟。石窟由大小不等的40多间石室组成,大的石室10余平方米,小的石室则只有一二个平方米。这些大大小小的石室由一条长达数千米的幽邃曲折、忽上忽下的通道把它们连接在一起。石洞里面,层层叠叠,机关巧布。既有较为宽阔的主洞,又有狭窄的支洞,更有专门迷惑人的弯曲的“陷阱”——死洞。人一旦走入死洞,就找不到方向,只有在这暗无天日的洞穴中坐以待毙。

石洞何年所凿?为何而凿?在历史书籍中,并没有记载,成为一个待解的谜团。民间对这石洞的来历,有两个迥然不同的版本。一说是清朝嘉庆年间,辗转作战的白莲教起义军最后来到禹迹山,他们看到这里地处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就打算长期占据这座山。为了储存粮食、武器等,就开凿了这些石洞;一说是明末清初,张献忠围剿四川时,当地士绅为躲避战乱,就开凿了这些石洞。

这两种说法在典籍中都找不到证据。不过,近年来,有研究者在实地勘探后认为,禹迹山上幽深蜿蜒的石洞与残留的两道“寨”门,是四川境内至今保存规模最大、最完善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体系。

在禹迹山,曾经有东西南北中五道由石头垒起来的寨门。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还有西寨门和中寨门保存较为完整。从禹迹山“五门合围”的格局可以看到,这座山在一定的时期,是作为军事要塞在使用的。寨门与石洞一道构筑起坚固的屏障,共同形成“山是一座堡、堡是一座山”的奇特景观。

古堡秘道

4

奇佛

演绎人间美好的传说

在禹迹山山腰处,有一尊开凿于唐末宋初的大佛塑像。这尊高18米的佛像,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有办公桌那么大,长宽均约1.3米。大佛与乐山坐佛、大足卧佛并称为“巴蜀三大佛”。

禹迹山大佛头饰螺髻,袒胸束腰,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右手施“说法印”状。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为袈裟罩体,僧衣末端略显飘逸,袖长过膝。大佛头部与下肢皆镂空圆雕,仅腰背与山石相连。佛像雕凿造型严谨,唯头部稍大,远视略有比例不适之感,但近视则不失其古朴自然之神韵。

小时候,在月夜下,在小镇戏台前的坝子里,就听到若干禹迹山大佛普渡众生、拯救百姓的故事。当年,张献忠血洗四川时,不少民众逃往山脚下避难。当大佛的慧眼看到张献忠的士兵将要杀戮民众时,大佛就从身后的山涧掬起水来,泼向远方,那水居然化作一块块坚硬的石头,砸向士兵。

士兵顿时吓得抱头鼠窜。张献忠发现山中有一尊巍峨大佛,赶紧下令退兵。这一方土地就此免于战乱祸害。从此以后,人们把大佛当成了恩人,顶礼膜拜。大佛身后的山泉,也被人们当成“神水”。

流连在禹迹山头,一个个赏心悦目的美丽传说让人心驰神往。正是这些美好的传说,给这座山平添了灵气和魅力、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走进禹迹山,寻幽访古,探奇揽胜。

本版图片由南部县文史馆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涨姿势】门头沟地质地貌
【鹧鸪天】南充禹迹山大佛
有座城市叫南部
观乐山大佛的第二种方式
巴蜀三大佛之禹迹山大佛
闪游张家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