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哲学辞典】无(nothingness)

无:也叫作否定、不是或虚无。“无”是“并非任何东西”的缩写形式。自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以来,否定的性质就成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难题。通过命名或名词化,否定似乎成为了―个存在者,即“这个并非”;而无的存在论身份也就成了一个问题。巴门尼德声称,“不是”是不可说的,柏拉图则提议说,“不是”也存在着(exists),并且意味着“在存在之外”。亚里士多德相信“不是”缺少任何性质,这类争论贯穿了中世纪哲学,那时的人们试图将无、缺乏与邪恶联系起来。黑格尔在他的《小逻辑》开端,提出了一种是与无的辩证法。

在当代哲学中,对这个词有两种很不同的用法。海德格尔将“无”当做―个指示―种特殊主题的指称表达式。我们能体验到无,即体验到人类生存的无根基和无【现成】意义的状态。这种体验在畏惧中透露出来。并在对死亡的体验中达到高峰。萨特区别了“为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和“在自身中的存在”【自在存在】。前者是有意识的存在,特别是人类存在;后者则是世界中事物的存在,受制于因果律。作为“为了自身的存在”的意识指向某个对象,但也意识到自身乃是对某对象的意识。因此,这意识在它自身与其对象之间造成了一个空档,凭借此空档而使自身脱离开世界的其余部分或“在自身中的存在”,并在与那些不是其自身的东西的关联中得到自己的身份。对于萨特,这个空档正是“无”所意味的,也就是对于“他不是他所是”或“他是其所不是"的状态的意识。所以,无是自身与其对象的分离,并且是对于“不是此对象"状态的模糊意识。萨特认为这种分离是人类自由之源,迫使人类存在者们去选择他们将成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种【现成的】存在状态。意识是在自身中的否定,因为它不能不以与其对象分离的方式生存。人类有意识,因而是能将无带入此世界的惟一存在者。萨特在此采取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在此世界之中存在”不同的观点并修改了它。对于无的意识导致焦虑感,而逃避焦虑则导致自欺【bad faith,伪劣信念】。无这个概念是萨特《存在与虚无》一书的基础。

另一方面,卡尔纳普将海德格尔对于“无” 的使用当做典型的形而上学胡说来拒斥。无并不指涉任何东西,而只标志着某个被期待存在者的缺失。在卡尔纳普看来,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探求违反了逻辑语法,分析哲学中的普遍看法是:无是一种伪对象,来自要填充一种空档的企图:此空档则出自这样一种主张,即认定每个心的状态在形式上都是意向性的。在当代逻辑中,“无”通过量词化的语句而得到解释,并不被当做某个对象的指称者。

“我们于是知道,无既不能被视为外在于存在,又不是一个补充性的和抽象的观念,也不是一个存在被悬置起来后的无限背景。无必须在存在的中心处被给出,以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那被我们称之为‘否定’的真实性所具有的特殊类型。”

——萨特:《存在与虚无》1957年,第22页。


哲理、思辨、学识、意见


长按两秒,快速关注


中国文艺媒体联盟 | 艺窝疯 核心成员

忠于好奇

▼【每日哲学辞典】物自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象学如何影响了当代西方哲学?
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到处充满悖论和矛盾?
从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中获取的理性感悟,送给哲粉!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一】
萨特 | 正视生命中的虚无
王列耀:死亡恐惧与异己恐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