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竟然是孔子首创

原创2021-11-25 09:47·BeatYesterday

“ 再读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看儒家为士大夫修身养性定制的方法论”

用一幅书法作品镇楼,第一次听到儒家七证的功夫是多年前在一节数学课上,当屌炸天的数学老师流利地背出一段《大学》的原文,同时对全班同学的不良行为一顿狂喷之时,他的形象却在我的心中各种伟光正,那个时候感觉哥们瞬间圣人附体,光芒四射的站在一个巍峨的山顶俯瞰众生。当天就下单买了《大学》回来全文背诵,可惜现在又大部分都忘记了,只剩下开篇第一段还能背诵,虽然对儒家这个浩如烟海的学问仍一知半解,但对儒学的敬仰未曾减少半分,就以对七证这个儒家修身养性功夫的粗浅学习笔记重拾对国学的兴趣和研读吧。

《大学》是儒家的大门,四书五经中重要的一部,按大儒朱熹的排序,由浅入深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最高深,《大学》最容易,从阅读体验上看,《大学》确实更易懂一些,但气势恢宏,经典到无论你什么时候,什么心境去读,总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所谓大学,自然是大人的学问,所谓大人,自然也对应平民,从书名就知道这门课是讲给贵族统治阶层用来统治国家的学问。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制,贵族要八岁入小学,学习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岁就要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伦理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了。有个说法是三代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贵族,看来即使古代衔着金汤匙出生的投胎小能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贵族,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啊。

《大学》的第一段开宗明义,上来指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终极追求和理论框架,而知、至、定、静、安、虑、得的七个步骤就像七个台阶指明了抵达终极目标的方法。所谓方法服从于目的,要理解七证的方法论还是要先理解儒学的目标。三纲八目在《大学》中的原文没有那么晦涩,所谓三纲,就是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文阐述了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看,层次递进,从个体到群体,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必须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开始,完美演绎了儒家一以贯之的以教化众生为手段从而天下平的主张,简直是一张人生历程的roadmap。联想一下大街小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圣人是不是把内核总结到位并在千年前就静静地等在那里了。

第一级台阶是“知”,我理解这里得知有两个主要含义,一个是知识,只有认可才能有行动,而认可的前提一定是先知道,你掌握的所有知识的总和可以简单认为是知,你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你的高度,知识决定命运,知是所有后继动作的前提。第二个含义就是为了扩展知识边界,所以持续地读书,反思,参加培训等等具体获得知识的行动,所谓思行合一,格物致知。一言以概之,提高自己的知识总量就是儒家修身的第一步骤。

第二级台阶是“止”,从字面看显然这里有停止的意思,适可而止,联系到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中庸讲究不偏不倚,佛学讲究中道,当掌握了很多知识后,接人待物都要有分寸,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进退有据,达到这种境界就踏上了儒家的第二级台阶。

第三级台阶是“定”,我们熟悉的有佛学的禅定和道家的抱元守一,更加常用的是我们会说人、公司、国家有战略定力。这里的定就要求我们不能轻浮摇摆,人云亦云,有稳定的立场。资讯发达的今天,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外部的诱惑时时处处都在考验你的定力,而定力却决定了你的命运,很难想象一家公司什么热门做什么可以取得成功。当你有了定力,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因一时得失而焦虑,那就是推开了儒学的第三道大门。

第四级台阶是“静”,如果定用于抵御外部的诱惑,那静就用来抵御自己内心的妄动,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可以用来理解静,河道里的水掺杂着泥沙一起流动,我们舀起一杯,水不再流动,这就好比“定”,继续静置这杯水,泥沙逐渐沉淀,水恢复了透明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静”,所以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观看竞技运动时,到了关键比分,那些锻炼多年的运动员会出现更频繁的失误,此时明显是心不够静,就是想多了的状态从而导致动作变形。虽千万人吾往矣,此时你已经进入修心之境,大战之前仍能内心如古井不波,进入第四层,儒家就要求内心可以进入天人合一,澄净和明亮的状态。

第五个台阶是“安”,从安开始,儒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层面要求安心,达到心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无论逆境顺景,都能随遇而安的境界。在普遍焦虑的今天,这点非常难以做到,在最辉煌的时刻能否保持冷静,在最灰暗的时刻能否坚持自己的初心,踏上这个台阶,那几乎已接近道的本质,如果前面四阶仍有境界跌落的风险,那踏上第五级台阶便再也不会象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了,修心之境不再有跌落之虞。

第六个台阶是“虑”,处于安之后,显然这里理解为考虑的虑逻辑上难以自洽,这里的虑,我理解仍指一种状态,一个人有了知识见地,有了长远的目标,有了战略定力,又可以坚定的执行,此时就会思虑周全,想的非常长远,对事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考虑,能把握长远的趋势,时时刻刻智珠在握,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盼的状态。此刻你就踏足儒家的第六阶。

第七个台阶是“得”,至此,儒家的内功心法修炼到了最高层次,显然逻辑上如果仅仅是得到,有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收获,肯定是小看了2000年来无数大儒的研究,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得应该是指到达目的地的状态,而儒家修行的目的地即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时你一定如王阳明一样入世可定国安邦,建功立业,出世可立言立德,做人得体,做事得当。至此,按照儒家的升级打怪的套路,最终大BOSS已经消弭于无形,你已登堂入室,晋升圣人之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窥孔子70岁时大成之境,立功立德立言,为万世之师表了。

现在再来看看儒家学问,以前那种觉得都是封建残余,道德说教的看法是不是跟儒家八竿子打不着,儒学其实是一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层层推进,从量变到质变,逻辑缜密的政治哲学体系。

------------------------------end----------------------------

“ 再读南怀瑾的《原本大学微言》,看儒家为士大夫修身养性定制的方法论”

用一幅书法作品镇楼,第一次听到儒家七证的功夫是多年前在一节数学课上,当屌炸天的数学老师流利的背出一段《大学》的原文,同时对全班同学的不良行为一顿狂喷之时,他的形象却在我的心中各种伟光正,那个时候感觉哥们瞬间圣人附体,光芒四射的站在一个巍峨的山顶俯瞰众生。当天就下单买了《大学》回来全文背诵,可惜现在又大部分都忘记了,只剩下开篇第一段还能背诵,虽然对儒家这个浩如烟海的学问仍一知半解,但对儒学的敬仰未曾减少半分,就以对七证这个儒家修身养性功夫的粗浅学习笔记重拾对国学的兴趣和研读吧。

《大学》是儒家的大门,四书五经中重要的一部,按大儒朱熹的排序,由浅入深应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中庸》最高深,《大学》最容易,从阅读体验上看,《大学》确实更易懂一些,但气势恢宏,经典到无论你什么时候,什么心境去读,总能品出不一样的味道。所谓大学,自然是大人的学问,所谓大人,自然也对应平民,从书名就知道这门课是讲给贵族统治阶层用来统治国家的学问。按照春秋战国时期的学制,贵族要八岁入小学,学习内容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五岁就要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伦理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问了。有个说法是三代人才能培养出真正的贵族,看来即使古代衔着金汤匙出生的投胎小能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贵族,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啊。

《大学》的第一段开宗明义,上来指出了儒学“三纲八目”的终极追求和理论框架,而知、至、定、静、安、虑、得的七个步骤就像七个台阶指明了抵达终极目标的方法。所谓方法服从于目的,要理解七证的方法论还是要先理解儒学的目标。三纲八目在《大学》中的原文没有那么晦涩,所谓三纲,就是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文阐述了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你看,层次递进,从个体到群体,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大志,必须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准开始,完美演绎了儒家一以贯之的以教化众生为手段从而天下平的主张,简直是一张人生历程的roadmap。联想一下大街小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圣人是不是把内核总结到位并在千年前就静静的等在那里了。

第一级台阶是“知”,我理解这里的知有两个主要含义,一个是知识,只有认可才能有行动,而认可的前提一定是先知道,你掌握的所有知识的总和可以简单认为是知,你的认知边界决定了你的高度,知识决定命运,知是所有后继动作的前提。第二个含义就是为了扩展知识边界,所以持续的读书,反思,参加培训等等具体获得知识的行动,所谓思行合一,格物致知。一言以概之,提高自己的知识总量就是儒家修身的第一步骤。

第二级台阶是“止”,从字面看显然这里有停止的意思,适可而止,联系到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中庸讲究不偏不倚,佛学讲究中道,当掌握了很多知识后,接人待物都要有分寸,过犹不及,适可而止,进退有据,达到这种境界就踏上了儒家的第二级台阶。

第三级台阶是“定”,我们熟悉的有佛学的禅定和道家的抱元守一,更加常用的是我们会说人、公司、国家有战略定力。这里的定就要求我们不能轻浮摇摆,人云亦云,有稳定的立场。资讯发达的今天,注意力成了稀缺资源,外部的诱惑时时处处都在考验你的定力,而定力却决定了命运,很难想象一家公司什么热门做什么可以取得成功。当你有了定力,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因一时得失而焦虑,那就是推开了儒学的第三道大门。

第四级台阶是“静”,如果定用于抵御外部的诱惑,那静就用来抵御自己内心的妄动,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可以用来理解静,河道里的水掺杂着泥沙一起流动,我们舀起一杯,水不再流动,这就好比“定”,继续静置这杯水,泥沙逐渐沉淀,水恢复了透明状态,这个状态就是“静”,所以静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实观看竞技运动时,到了关键比分,那些锻炼多年的运动员会出现更频繁的失误,此时明显是心不够静,就是想多了的状态从而导致动作变形。虽千万人吾往矣,此时你已经进入修心之境,大战之前仍能内心如古井不波,进入第四层,儒家就要求内心可以进入天人合一,澄净和明亮的状态。

第五个台阶是“安”,从安开始,儒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精神层面要求安心,达到心不随波逐流,不见异思迁,无论逆境顺景,都能随遇而安的境界。在普遍焦虑的今天,这点非常难以做到,在最辉煌的时刻能否保持冷静,在最灰暗的时刻能否坚持自己的初心,可以踏上这个台阶,那几乎已接近道的本质,如果前面四阶仍有境界跌落的风险,那踏上第五级台阶便再也不会象段誉的六脉神剑一样时灵时不灵了,修心之境不再有跌落之虞。

第六个台阶是“虑”,处于安之后,显然这里理解为考虑的虑逻辑上难以自洽,这里的虑,我理解仍指一种状态,一个人有了知识见地,有了长远的目标,有了战略定力,又可以坚定的执行,此时就会思虑周全,想的非常长远,对事物都有一个前瞻性的考虑,能把握长远的趋势,时时刻刻智珠在握,并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盼的状态。此刻你就踏足儒家的第六阶。

第七个台阶是“得”,至此,儒家的内功心法修炼到了最高层次,显然逻辑上如果仅仅是得到,有什么物质或精神上的收获,肯定是小看了2000年来无数大儒的研究,结合上下文,这里的得应该是指到达目的地的状态,而儒家修行的目的地即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此时你一定如王阳明一样入世可定国安邦,建功立业,出世可立言立德,做人得体,做事得当。至此,按照儒家的升级打怪的套路,最终大BOSS已经消弭于无形,你已登堂入室,晋升圣人之境,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窥孔子70岁时大成之境,立功立德立言,为万世之师表了。

现在再来看看儒家学问,以前那种觉得都是封建残余,道德说教的看法是不是跟儒家八竿子打不着,儒学其实是一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层层推进,从量变到质变,逻辑缜密的政治哲学体系。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学课堂培尖练
王岳川:《大学》要义与精神定位(下)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大学》节选教案
《大学》经文章——三纲领、六要素、八条目
对《大学》章句之解读:
教育者,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学》的修养次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网友来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