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时间管理,能改变我们的人生吗?

时间是你自己的,幸福也是你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在这本书里,作者认为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拥有了幸福的一生。

或许你也愿意试试?

朋友推荐这本《奇特的一生》给我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讲时间管理的工具书,因为腰封上有多名大咖,例如李笑来、秋叶、战隼等多位老师推荐的名字。

真正读起来,我才发现这是一本人物传记。讲的是前苏联非著名科学家-柳比歇夫的故事。

柳比歇夫是一名昆虫学家,但作者发现很难对他下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义:说他是昆虫学家,他在死前却在科学上没有真正辉煌的建树,可是他又出版了哲学、历史等众多书籍或者论文。

然而他最为人们感兴趣的,是他强大的时间统计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因此度过了“幸福的一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们来一起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高效的管理时间?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而且时间是真正的稀缺资源:没有了钱可以挣,可时间如此残酷无情,默默的流走了就再也不可能重新回来。年纪越大,越发觉得时间珍贵。

中国人常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见对于时间稀缺性的理解和对时间管理的追求,并不是现代才有的一个热门话题。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罗马的思想家就开始思考时间的珍贵,中国的古人也发明了一些简单的计时器。从很早开始,人们就认识到了时间流逝所带来的焦虑,但是谁也无法真正驯服时间。

时间来到了21世纪,人们好像越来越匆忙,时间变得越来越稀缺,而且因为经济的发展和人均GDP不断的增长,我们的时间也变的越来越贵。

我们没有时间去抬头看一看星空,没有时间听风吹过树叶的声响,没有时间回去看看年迈的父母,没有时间停下来回顾一下我们来时的路。

我们在焦虑中不断思考这个问题:我的时间到底去了哪里?时间流逝了每个人会觉得后悔、惋惜,可“惋惜”这个概念又是从何而来?

我学习时间管理的想法来自于以下几个原由:

1. 赢得竞争。

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单位时间里面,我们总希望尽可能的再多做一些事情、多学一点本领、多一点转化,从而可以在竞争中胜出。

从婴儿阶段,全社会就给手足无措的父母灌输“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就是一种时间线上的竞争。

2. 一种更丰富更厚实的活法,多维度去体验人生。

柳比歇夫不停的记录时间,一直坚持了56年!56年里流逝的分分秒秒,通过他的记录,从无形的时间,变成了可以有形测量、统计、汇总和可以去抓住的“物质”。

而柳比歇夫本身从时间统计法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让他不仅可以在自己的昆虫专业领域里发表了很多论文,还广泛的涉猎哲学、历史,还有大量的时间陪家人、给学生们回信。一个人相当于别人活了几辈子!

原来并不是每个工作狂的人生就一定是惨兮兮的,做好了时间管理,相当于别人几倍的效率,可以拥有非常平衡的人生!

3. 有更多的时间高产出,最大化去追求自己的兴趣。

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是工作狂,他的工作时间相当于一个活了135岁人的工作时间总和!爱迪生觉得辛苦吗?我看并不,他非常非常专注的投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了。

对时间充分的利用,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最大化的去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一生引人注目的发明无数。

柳比歇夫看起来比爱迪生走了一条更为平衡的路:不断的去追求自己的兴趣,每一样的研究都很深入!

4. 学会检视自己时间是如何消耗的,从而发现自己的低效率区,发掘自己的潜力。

我们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概念和对“努力”二字真正的体验,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差得多、迟钝的多。

比如我们认为这个月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放在工作上,而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如果做一个时间统计表,就会发现自己刷手机、闲聊的时间占去的部分,要比我们想象的高得多!

也就是说:你看起来工作很努力了,可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而且很可能你的效率也很低,自以为的努力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这就难怪我们的“带宽”会越来越窄。

可是不去统计,我们根本没办法发现问题在哪里。

彼得·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特别指出了身为管理者,高效利用好时间是多么的关键。因为身为一个管理者,你的时间比其他人都要贵,你每分钟做出的决定都有更高的产值。

那么假如一名高管安排自己的秘书来记录自己一个月的时间消耗,结果出来了,这位高管简直有炒掉这位秘书的冲动:什么?!我这么勤奋、努力和高效了,我每天仅有3个小时用来做最重要的决定!你有没有搞错?!

其他的时间呢?都被效率低下的开会、流程扯皮、沟通消耗殆尽。(Excuse me,董事会付你这么高的薪水却没有干和重大决策有关的事情?)

不做这个统计,管理层如何发现自己的“时间黑洞”?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看看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里,究竟蕴含什么宝藏?

1、培养时间感知的“时间日记”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时间日记,他的日记没有带着感情的叙述,都是大量的“事项-时间”记录。

就是不带感情的叙述:做某件事,从几点到几点,花费了多长时间。

常人看来这样的时间帐十分枯燥无趣,更可怕的是他坚持了56年!

通过记录自己时间的账本,柳比歇夫比常人对时间更加的敏锐,他基本不用看表,对时间的估算误差不会超过5分钟。他会每个月做一次汇总,看看自己在最关键的科学工作方面花费了多少时间,是否偏离了5年规划的预设。

每一年他还会做一个年度总结,把自己一年在科学、阅读、研究方面花费的时间做个汇总和分析,并描写一些自己的小故事,寄给友人。

我们大多数人对时间的流逝其实是想当钝感的:我们以为自己只是看了一会儿微信,一抬头两个小时过去了。

没有实事求是的记录,时间这种无形的东西无法被精确的感知。我们在茫茫然中虚度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

2、规划、总结和检视

柳比歇夫和那个年代的苏联政府一样,喜欢做5年规划。研究什么内容、出版多少论文、看多少书,做好规划,一切都了然于胸。

有了规划和精确的时间进度表,对于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能赶上就成竹在胸了。

但最有趣的是他的月度和年度总结。他不但总结出自己的偏差、做的不够的地方,还大方和朋友分享。作者写道:向看不见的上帝忏悔可能比较容易,可是向身边的朋友忏悔,可就难多了。

加上柳比歇夫性格特立独行,从来不相信什么权威,总是喜欢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朋友会怎么嘲笑、评价他?

但是他就是有这样的坦诚和勇气。通过自己的规划、记录、对照检查,使得看不见的时间流逝变得物质化。更好的去检查自己在哪个方面效率低下了?去洞察时间的拐点和空白点。

3、合理平衡专业深度和兴趣广度

“斜杠青年”是现在一个流行的身份代名词。那天和朋友聊到,很多成功人士的“斜杠身份”,大多是立足于一个原点、积累到足够深度后,在多个维度上的资源整合。

如果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盲目的模仿斜杠,而没有回到成功人士起步的原点去探求本质的话,很可能会向古典老师形容的那样“像一块板砖,知识面狂宽,但肤浅的可怕。”

柳比歇夫用他的时间统计法则,极好的向我们展示一个专业精深的专家,同时也是一个博大的杂家是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的。

他28岁就设立了人生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后来因为工作难度太大,变成了为跳蚤分类。他的一生,就是向着这个目标直线前进。

从他的时间统筹里就可以看出:他花了大量时间在本专业科学研究上:做事务性的工作、整理、打印、收集标本、写论文等等……在工作上花的时间毫无疑问是排在第一的。

由于他对于时间极其高效的运用和管理,让他在哲学和历史方面多有涉猎,并且这些知识有机的整理到了他的自然科学体系里面,分门别类放好,资源和知识都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就像王东岳老师:医学硕士,通晓生物、自然、历史、天文、物理等等很多个领域,最终汇集在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里面。最终他不会给自己定位为“斜杠”,因为这些来自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资源,最终是为了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高效利用时间,做multi-task(多重任务)管理

柳比歇夫经过这种长年的统计分析,知道自己的有效时间在哪里,比如他通过整理,定下来:清早学习数学,累了看看哲学,再累就看看文艺类书籍。搭电车的短时间学英语等等。

他十分会利用时间的“下脚料”,开会的时候做数学题,散步的时候抓昆虫。对时间潜力的挖掘,柳比歇夫可以说达到了极致。他不仅能高效利用时间,他还创造了时间。

但是对于真正重要的事情,他注重用几个小时深入研究。比如他一天专注、高深的工作最多只能达到8个小时,他就用这8个小时高效钻研。

有的人号称自己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时间统计法来看,应该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去挖掘时间的潜力,正确的利用时间。

柳比歇夫提到:他很多朋友看书都比他快,但是他们看的“浮皮潦草”,有很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就很快忘记。他自己看书很慢,但是能得到十分清晰的印象。这样随着时间积累,他脑海中的知识库存要比他的朋友们多得多。所以这个步骤,看起来很慢,实际上更快更有效。

5、平衡利用时间

在1963年,他全年最高效的有效工作时间总数是2006个小时30分钟。也就是说,全年无休的情况下,平均每天的有效工作时间是5小时29分钟,此时他已经73岁了!

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比现在顶级企业的高管可能还高。(而现在顶级企业高管哪个不是拼命晒自己早上4点5点起床?)

平均每天4-5个小时投入工作,可见柳比歇夫不是个工作狂。正因为他对工作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让他可以游刃有余的支配时间。

他喜欢睡觉,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不喜欢工作到筋疲力竭。工作完成后他喜欢散步、陪家人、看看歌剧、看看其他的兴趣书,给各地的粉丝亲笔回信。

而我们现在,常常透支自己的身体:熬夜、压力、焦虑。明明以为自己以及很努力了,可效果却还不够尽如人意。原来这本后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时间利用效率太低!

我们的努力,只不过感动了自己!

努力和勤恳,并不等于善于工作。而柳比歇夫的经历告诉我们,也许是应该停下来,盘点一下自己时间使用的效率,找到更好的方法了!

6、一切的动力来自于你的目标!

有的人说柳比歇夫这种生活太枯燥乏味了,几十年如一日记录时间账本、盘点,不允许自己出现偏差(事实上他不过是个凡人,也出现了偏差)。

有的人肯定会觉得生活在这样的框框里面,生活还有什么乐趣而言?

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几十年如一日,动力来自于他28岁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种强大的动力下,他可以坚持这么做,并且把时间管理化成了自己幸福的来源!

作者一再强调,柳比歇夫是幸福的。他虽然看起来资质平平,没有什么特别过人的天资和很厉害的成功,他自己评价自己不太会说话,一直到去世也没有什么重要著作发表,但他的高产令人震惊。但是在他一次次的回顾总结里面作者看到:柳比歇夫拥有幸福的一生。

这样记录时间账本的方式不一定适合我们所有人。但从柳比歇夫身上,我们看到他通过时间管理发掘出的巨大潜力。因为他对于自我有清晰的认知、极高的时间使用效率,时间管理这个宝藏在他身上发挥了巨大效用。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我们一生开发的能力还不到我们潜力的一半,往往是微不足道的。

每个人都是时间的消费者,时间对于每个人而言没有更快、也没有更慢,唯有时间,对待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公平的。

我们每个人都真诚的相信,自己是在尽力而为过好我们宝贵的一生。没有迷茫,可能是我们最为期盼的东西。

时间管理难道就是为了赢得竞争?为了取得所谓的成功?

时间的管理能否帮助我们更深的去领悟生命?更深的去认知自己?

我想,要不要尝试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每个人的选择。时间是自己的,幸福也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也许我们该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一生到底应该怎么过?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作者是品牌战略、品牌营销方面专家,为“在行”行家,欢迎更多留言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真的适用于你么?
时间统计法给我的五点感悟|《奇特的一生》有感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学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法,为什么还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
【反思】先记录你的时间,再反思你的时间!
你的习惯,决定了你的运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