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大医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全书分67门、1720候。


唐-王焘,出生于670,官宦之家,祖父唐初宰相王珪,与房玄龄、杜如诲、魏征齐名,曾是李渊的太子李建成的老师。王焘的父亲王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王焘的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官,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担任了苏州刺使。《外台秘要》成书于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是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该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包括风、外、骨、妇、产、小儿、精神病、皮肤、眼、齿等科。著有《外台秘要》,为继《诸病源候论》和《千金要方》后的又一巨著。以上三部医书对祖国医学颇有贡献,所以后人称其为隋唐时代的三部医学代表作。尤其是《外治秘要》是在前两部著作的基础上编撰的,所以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方药的应用上都有进一步的发展。


金-李东垣, 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

金-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河间人,世称刘河间。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

金-张从正:(公元1156年—公元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 金朝睢州考城县郜城乡(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王庄寨乡吴屯村)人。金朝四大名医之首。金朝四大名医之首。著有《儒门事亲》

金-朱丹溪: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著名医学家,婺州义乌(今浙江金华义乌)人,因其故居有条美丽的小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朱震亨医术高明,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又誉之为“朱一贴”、“朱半仙”。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明-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正德元年(1506)补为太医院院士,九年提为御医,十四年授南京太医院院判,嘉靖九年以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著有《薛氏医案二十四种》

李中梓,生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卒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享年六十八岁。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居士。江苏云间(又名华亭、松江府)南汇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 李氏自幼丧父,天性聪颖,早年习举业,十二岁就取得生员(秀才)资格,并获有声名。后来因清刚之气、隽上之才,不合“诗文要歌颂者,人物取软滑骨”的录取标准,应考九次而未能中举,仅两中副车(副榜贡生)。因早年多病,父母妻兄及两子被庸医药误而亡,逐转而业医。抱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志向,依靠自学成才。一方面系统学习经典著诈,继承了后世张元素、李东垣脾胃学说,薛立斋补肾学说,吸取张景岳擅用温补,反对以苦寒为滋阴、重视医学心理的论述。另一方面边学习边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还壮年学道,晚岁参禅,颇得真诠。一生治学严谨尚实,勤于探索,有所创新。在学术上主张淹通众家之长,不偏不倚,谨守绳墨,往以变通。学验俱富,临证多奇效,为明清时期著名医学家。弟子众多,一传为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流传极广,世称士材学派。从事医学四十余年,先后共撰二十余种,著述屡经兵赘,散佚过半,迄今仅存《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颐生激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士材三书)、《(镌补)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医案》九种。


明-缪仲淳,名希雍,号慕台,人称“ 虞山儒医 ”。明嘉靖二千五年(1545年) 出生在常熟城中新巷(今常熟市辛巷)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他的父亲缪尚,字行达,是位颇有学问的举人,官至仅阳府通判,在仲淳七八岁时死于任上,从此家境渐衰。著有《神农本草经疏》和《先醒斋广笔记》


明-王肯堂,(约1552—1638年) 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金坛(今属江苏)人。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进士出身,官至刑部侍郎。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王肯堂医学全书》。


张景岳(1563-1640),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因其室名通一斋,故别号通一子。同时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又称他为“张熟地”。他是杰出的医学家,古代中医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时人称他为“医术中杰士”、“仲景以后,千古一人”,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含《新方八阵》)、《质疑录》等中医学经典著作


赵献可(公元1573~1664年),生卒年不详。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善易而精医;好学淹贯,医德高尚,往来民间,能承父业,治病不问高低贵贱,不计礼酬。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正脉论》、《二体一例》,以《医贯》流传广而影响大,系医论著作。


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生于明代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卒于清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终年七十九岁。喻昌少年读书,以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禅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公元1644~1661年间),喻氏又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成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与张路玉、吴谦齐名,号称清初三大家。著有《寓意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等。


张璐(1617~约1699),清初医学家。名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按察使张少峰之孙。少颖悟,习儒而兼攻医。明亡后弃儒业医,隐居洞庭山十余年,行医著书,至老不倦。离乡十六年,辑医书一帙携归故里,故名之曰《医归》。将其中《伤寒绪论》、《伤寒缵论》刻行。康熙中。取《医归》残稿,从头检点,并易名《医通》。另著有《诊宗三昧》一卷(1680),专明脉理;《本经逢原》四卷(1695),《千金方衍义》三十卷等。后世汇辑成《张氏医书七种》(又名《张氏医通》)。张氏与喻昌、吴谦齐名,是清初三大医家之一,堪称一代宗师,临床经验极其丰富。所著《张氏医通》卷帙浩繁,而叙述条理清晰。系统具体。为医家案头必备之工具书。


吴谦(1689~1748年),字六吉,清朝安徽歙县人。宫廷御医,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乾隆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柯琴(1662年~1735年)伤寒学家,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人。他的以方名证、因方类证的作法较切临床实用,对后世研究《伤寒论》颇有影响。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其业儒而兼治医,后客死虞山(今江苏常熟)。曾校正《内经》,著有《内经合壁》一书,已佚。又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和《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为伤寒学派的重要著作。


尤在泾,清代医学家。名怡,又字在京,号拙吾,又号饲鹤山人。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尤在泾少年时家境贫寒,曾以卖字画为生。与同郡顾秀野(嗣立)、沈归愚(德潜)等为挚友。后随马俶学医,深得赏识,并协助参订沈朗仲《病机汇论》。尤在泾早年已开始行医,但声名未著,至晚年诊治技术成熟,治病多奇中,医名大振。尤在泾性情沉静,淡于名利。结识了不少文人学士,在行医之暇,以读书种花养鹤等为消遣。著有《伤寒贯珠集》[1](刊于1810年)、《金匮要略心典》(刊于1732年)、《金匮翼》、《医学读书记》和《静香楼医案》等,前3种对后世影响较大。尤在泾师承马俶。马俶是明代著名医家李中梓的门人,属李中梓的士材学派。马俶素负傲名,门生甚众,晚年得怡,甚喜,谓其妻曰:“吾今得一人,胜得千万人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十大名医(图文)
滑寿
中国历史上的名医
张仲景
中医史上的名医多姓张
东汉末年​建安三神医:董奉与张仲景、华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