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久旱干燥,小心火烛:隐藏在方言中的温州古代消防故事

1700年前,郭璞为温州城选址的时候,对随行官员说:“若城于山外,当聚至富盛,然不免兵戈火水之虞。若城绕其颠,寇不入斗,则安逸可以长。”在郭璞早期规划的基础上,经温州人代代营建,温州在后世被誉为中国风水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

而郭璞对城区布局的合理规划,印证了他预言中的“安逸可以长”,千百年来,温州古城人口繁衍,生机勃发。但纵有“五潭七门九山十八溪二十八井三十六坊七十二巷四百二十座桥”的亲水环境,温州城历史也承受了人口增长、建筑密集所带来的巨大的火患压力。

1906年温州旧城老照片

最早见于史籍的温州大火灾,发生在北宋治平二年(1065)八月间。据《宋史·英宗纪》记载,当时温州城烧毁民屋14000间,死50人,可谓半城涂碳。

而三十年后的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当七十九岁的台州老诗人杨蟠出任温州知州时,郡城又是一片繁华,由是他写下了“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的名句。温州,浴火重生。

八十多年后的南宋淳熙七年(1180),温州又发生了历史上最惨痛的一场火灾,即郭公山下的贡院大火。

据《岐海琐谈》记载,当年八月丁酉甲夜,贡院起火。贡院,是科举时代士子考试的场所,考试期间守门者往往要紧锁大门,以防考生作弊。当时由于贡院建筑为茅棚结构,这一年的考生又多达8000人,大门紧锁之下,这场火灾造成百余人被烧死。

贡院大火后,温州的科举不衰反盛,其中有学人士子的努力苦读,亦有朝廷对贡院大火的反思,使温州学子的科举环境得到改善。大火后二十余年的开禧年间,时任浙东仓司干官的诗人刘宰在向朝廷建议中提到,“顾今天下士子多而解额窄者,莫甚于温、福二州”,并称当时温州8000人参加考试,解额仅17名,并建议增加到40名。可见南宋温州的科举鼎盛,与贡院大火不无关系。

历代温州人在与火灾的斗争中,有深刻的教训,有浴火的涅槃,有经验的积累,更有文化的沉淀,于民间俚语中,可见一斑。

朔门街的封火墙

前半句是形容青田临水易涝,而后半句用一个“煨”字来形容温州城的大火。那时候,温州城里的沿街房屋是木制结构联排,大火一烧,不是烧毁一座城,也会殃及半座城。为此温州人积累了各种消防经验,老百姓家中常设水池、水缸,还会打一口水井。为了防火,除了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山墙外(建筑物两端的横向外墙一般称为山墙),还有外立面的观音兜,街区与街区之间还设置封火墙来防止火势蔓延。

火烧基,指建筑物被火焚烧后的遗址,此俚语描述了一个火灾后灾情调查的常识,也道出了由细节入手,推理演绎,观察事物的方法。

这句俚语道出了古代烧柴火灶时要注意作为工具的吹火筒(火棍)防火,控制好与明火的距离。此话用以比喻一个人做事不合常理,干了不是他范围内的事情。

焍熢燂烧,是温州对于火情的四种通俗描述,同时也提醒人们火灾无情,易伤及妇嬬,须注意防火。

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间段,首尾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五夜。温州古城有设更夫一职,负责巡夜打更,按时辰持竹梆敲打,负责报时、防盗、防火,并用方言喊出上述八个字。这是温州民间最早出现的防火宣传形式,由此,在温州方言中“火烛”也逐渐演变成火灾的代称。

早在北宋时期,温州知州石牧之就采用建保甲联坐的火保制度来防火、救火。南宋温州则建起了望火楼,也就是现代消防瞭望台的前身,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古城朔门街保存至今的清代封火墙,可以阻止火势蔓延。蓑衣是易燃,穿蓑衣救火无异自寻绝路,本句俚语借一则消防措施的谬误,讽刺了做事不合常理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温州老城朔门一带,历史上为“北埠”,商业发达,人口密集,同时,也集中了一批生产销售易燃冥品的纸扎(纸马)店,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此话在提醒人们注意易燃物、易燃点防火的同时,诙谐地指出了纸马店着火的后果,是免费给冥界幽魂送了钱财。

清道光年间,温州出现了民间消防组织永宁社水龙会,其消防人员称“火工”,消防器具称“火具”,水龙藏于晏公殿内,经费来源由附近86家店铺乐助,属于市民阶层自发的救火互助组织。

温州城区水龙会 邵度摄

水龙,是一种木制的喷水器具,贮有一定容量的水,靠杠子上下拉压,促使器具里的水乘势喷出。每当农历十月,温州会在市区九山河举行民间水龙比赛,比的是水喷出来的高度和长度。凡被评为第一名的人,除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外,还披红挂彩,一路锣鼓齐鸣迎送到家,很是风光。

古代消防装备水龙

每年水龙会比赛为后生壮士提供大显身手的平台,不少体重身高的后生以为自己有的是力气,总是跃跃欲试率先报名,但结果总是名落孙山。殊不知水龙喷水不仅要凭力气,还需以技巧耐力见分晓,体重并不代表实力。而温州民间将体胖者称作“大懵”,于是就有了这句俚语,讽刺自不量力的人,争先恐后地去参与有利可图、彰显自己的事情,结果却得不偿失出了洋相。

1914年《浙江警察》杂志第九期刊登永嘉(现温州)消防队。   郭欣 提供

今年下半年,气温高、雨水少,在温州各地相继发生火灾,造成了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目前火险隐患依然严重,消防形势依然严峻。为此,除了依靠专业消防队伍的力量,更要全民参与消防。回顾温州历史上的火患,重温民俗文化中的消防故事,传播全民消防意识,共创平安温州。

参考资料: 

《宋代温州火灾与消防》潘猛补

《温州民间消防组织》 胡珠生

美编丨程小小

责编丨余   璞

审读丨杨   哲

审核丨林珊珊

终审丨王玮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气候消防:中国反常的气候与消防的关系(淳熙四年)
扬州出土一件文物,佐证了《鹿鼎记》里“辣眼睛”一战
事故档案:当年(2007年)浙江温州温富大厦特大火灾
古代深夜为何要打更?若无人打更后果很严重,古人智慧让人折服
古人过年咋防火?见火不救要坐牢 皇帝得下罪己诏|火灾|春节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来看古人的防火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