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父亲顾颉刚|故乡的熏陶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一是从先祖直到我本人,都是很少闲居家乡的,这与普遍的惮于奔波而好享受定居生涯的故乡人性格截然不同,所以中国虽大,而内部十八行省都布满了先祖及我的足迹。虽不必引以为荣,确在族中算得是一特点。一是历代人口的稀少,松交公一房例外,尤怪的是长房往往绝嗣,一再由次房立嗣,而终不旺盛,就是我,现在也算是长房唯一的继承人了,迄今既无弟兄,又无子嗣,只有二女,因此堂弟第二子在我父亲在日已嗣于名下……

文章节选自《我的父亲顾颉刚》,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读书

故乡的熏陶·家世

顾潮

1893年5月8日(阴历癸巳三月廿三日),我的父亲顾颉刚先生(以下简称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悬桥巷顾家花园。

苏州,又名吴县。这“吴”字的来源,是由于春秋时吴王建都于此。吴国后被越国所灭,而“顾”姓的由来,又与越国有着密切的关系。《玉渊潭忆往》中说:据史书记载,越王支系之一东越,本盘踞于福建沿海,其氏为驺。以后汉武帝封东越王摇之子期视于江阴的顾余山,遂改姓顾,这是江南顾姓的起源。由此可知我们顾家的远祖是越王支系的后裔。自汉以来,史书上屡见有江南顾氏的记载,如三国时的顾雍、明代的顾亭林等人。虽因谱牒失散,已无从考证这些人与我的先祖关系如何,不过我先祖明末清初所居地唯亭与顾亭林的故乡昆山相近,或许有些血统上的关系吧。

在清光绪年间所修的《重修顾氏家谱》中,第一位先祖是明朝成化年间的允斋公(此公以前的远祖惜已失传),那时他是唯亭镇上的一位大地主。允斋公传子东山公,再传到小山公,三传到兰台公,都是耕读世家,安居乐业,过着富裕的生活。到明朝万历年间,正值兰台公晚年,他从唯亭迁居苏州,从此我先祖是城里人了。尽管家庭的经济来源仍仰赖田赋,但生活方式却由乡村的转为城市的,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一次大转变。

顾颉刚故居——苏州悬桥巷顾家花园四号。门楣上镌有“子翼孙谋”四字,系顾柏年拟,周贻白书

兰台公一传至岳宗公,再传而至大来公、松交公堂兄弟,那时已是清朝初年。松交公是祖先中锋芒毕露的杰出人物,当顺治皇帝初次举行会试时,他就以举人的资格前去应试,考取了进士,以后历任浙江山阴知县、山西灵寿知县、吏部考功司员外郎等职。他喜欢文学,和吴梅村、龚芝麓等名士交好,公余从事温飞卿诗集的注释,《温飞卿集笺注》后来被收入《四库全书》。晚年闲居家中,不料巡抚朱国治挟了嫌怨,将其株连到“哭庙案”内,几乎同金圣叹一齐送命,幸而皇帝明白,将其释放。从他开始,先祖始由普通士人而步入仕宦之途,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二次大转变。

松交公时期不仅是先祖史上最显耀隆盛的时期,也是族中人口最兴旺的时期。松交公娶四妾,生十一子,这在家谱上是空前绝后的。人口多并不足以称荣,而当时我们家族文风豪气的充溢,却是颇足自赞的。例如当时风行的雅事是建造私人花园,而我家竟造了七个花园──雅园、依园、秀野草堂、学圃草堂、宝树园、自耕园、浣雪山房,规模都相当宏大,其中尤以松交公在旧学前所造雅园、第十子迂客公比连雅园所造依园、幼子秀野公在因果巷所造秀野草堂以及大来公在悬桥巷所造宝树园为著。依园内还有南北朝梁代妙严公主的坟墓。迂客公和秀野公还从事于书文的刻印,秀野公所印《元诗选》,后收入《四库全书》,其又印《秀野草堂集》,更是洋洋大观。及康熙皇帝下江南时,风闻我们家族文风之盛,乃誉曰:“江南第一读书人家。”其时我先祖的气势本已很可观,得此誉后更有不可一世的气概,不但在大厅上高悬“江南第一读书人家”的大匾,凡与亲友交往的名片、礼券、礼匣上都印着这一句话,以示荣崇。随着历史的变迁,秀野草堂后成了我们家族的祠堂,当时的七个花园,除了宝树园尚存得有枯塘一隅的废墟以及“顾家花园”这一地名外,都已无迹可寻了;而这祠堂与枯塘,在20世纪50年代也均不存了。

松交公第四子岩卜公,是我家的直系先祖。他没有像他两位幼弟那般留下印书筑园的风雅事迹流传后世,因为他中举后就开始仕宦生涯,并没有在家乡久居。他曾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岩卜公传子鲁常公,他也是翰林出身,当接任宁夏府知府时,举家迁徙,不幸该处地震,全家遇难。皇帝念他因公殉难,追封他为太仆寺少卿;族中闻讯,立祠堂以资纪念,其兄弟并将自己儿子过继于其名下,以续香火。其中一位嗣子列圃公(鲁常公兄恂如公之子),是先祖中的名宦,曾任湖北德安府知府。当乾隆末年任甘肃洮州同知时,年已七十余,行将退休养老,突然祸从天降,由于布政使王亶望监赈案的牵连,以致连坐,竟被充军黑龙江!风烛残年,不堪当此惨遇,遂客死他乡。次年列圃公的孙子少游公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于虎丘附近。他在潘儒巷旧址的家亦被抄封,其眷属无可奈何,只好迁居悬桥巷宝树园。这是家道中衰的开始,因为自列圃公获罪后,我先祖累代仕宦之途既致中断,家中历代积蓄之财亦被搜括一空,顿由富宦之家一降而为平民,这是我们家族的第三次大转变。从此以后,我家直系先祖乃世代居于悬桥巷。

少游公传子蓉庵公,再传而至东生公,这就是颉刚的曾祖父。东生公曾跋涉广西,生有两子:仞之公元昌(1841—1891),即颉刚的嗣祖父;廉军公之义(1844—1909),即颉刚的本生祖父。两人都是当时的秀才。太平军打到苏州时,他两人便避居乡间多年,其时仞之公在乡间娶亲,竟娶到一位极其精明强干的女子张氏(1844—1922),这就是颉刚的嗣祖母(以下简称祖母)。祖母的先世是由徽州搬到苏州的,她家是生意人,经营进出口货物,她小时候还看见家里人在上“飘洋船”之前举行的盛大祭礼,她也曾自备了一些苏州的绣品托船家带出去贩卖。在清兵与太平军的激战中,整个苏州城遭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浩劫,我家的受害自是不免,所以当战后先祖由乡间归来时,所见到的只是破屋和荒园在那里等候主人来重建,迫于生计,兄弟两人只得搁置起书本。仞之公转而学医,并集股开了一家药店,又代人收租,祖母协助丈夫把家政管理得井井有条,还经常做些刺绣卖钱以贴家用;廉军公从事幕僚生涯,奔走于湖北、江西、贵州、山东等地。这样,他们总算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以后家境渐至小康,又买些田产,并在宝树园废址添盖房屋租赁。廉军公对许氏《说文》和金石甚有研究,擅长篆隶兼铁笔,著有《说文通俗》十四卷及《古慕轩印蜕》八册。他生有两子,即子虬公柏年(1870—1939)及子蟠公松年(1877—1934),就是颉刚的父亲和叔父。因仞之公无嗣,子虬公十六岁时就嗣了过去,仞之公于1891年安排他与周坤和(1870—1901,颉刚的母亲)完婚后不久,不幸就病逝了。

子虬公

仞之公弃世后,家境十分萧条,子虬公年纪尚轻,他以教馆为生,起初一年工资才三十千文。苏州有紫阳、平江、正谊三个书院,他拼命作文应考,虽然名第很高,可是奖金有限;又值大水之后,田息无收,更加拮据,一家的负担就落到祖母肩上。她只好把饰物和田地逐步托人卖去,竭力缩减日常开销,含辛茹苦,努力维持生计。后来子虬公到山东武定府知府潘子牧(苏州人)家教读,一年工资加到七十千文,他懂得生活的艰难,除了剃头之外,一钱不用,都寄回家;同时用功读书,以期上进。子虬公是秀才,被江苏省考送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然因学校津贴无法养家,不得已请假返苏,任小学国文教员。后考取优贡,又经过殿试,做了安徽候补知县;正准备走上仕宦之途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知道时势已变,乃退休还家。不久由于生计窘迫,不得已接任南京造币厂文牍之职,1913年又改任杭州仁和场盐运署科长,直至1936年告老还乡止,未再调动,故而得有积蓄,能够略置薄田,修建屋宇,并购买古董字画以供赏玩,家道又进入小康的境地。

从对家世模糊简略的回忆中,父亲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一是从先祖直到我本人,都是很少闲居家乡的,这与普遍的惮于奔波而好享受定居生涯的故乡人性格截然不同,所以中国虽大,而内部十八行省都布满了先祖及我的足迹。虽不必引以为荣,确在族中算得是一特点。一是历代人口的稀少,松交公一房例外,尤怪的是长房往往绝嗣,一再由次房立嗣,而终不旺盛,就是我,现在也算是长房唯一的继承人了,迄今既无弟兄,又无子嗣,只有二女,因此堂弟第二子在我父亲在日已嗣于名下……(《玉渊潭忆往》)

荐书

我的父亲顾颉刚

书号:ISBN 978-7-5202-0802-4

定价:88.00元

作者:顾潮

顾颉刚先生是享誉中外的一代史学大家,他是古史辨派创始人,开创了一代史学新风;他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他也是“中国史现代化的第一人”。本书系顾颉刚之女顾潮所写的顾颉刚传记。作者通过系统整理顾颉刚遗存珍贵史料,如著述、读书笔记、日记及与胡适、傅斯年、俞平伯等人的书信,以客观平实的笔法叙述了父亲顾颉刚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同时也折射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坎坷经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顾颉刚:我是最会写信的人,在异性之间,不得不谨慎
叶圣陶第一次到上海
邓云乡 ‖ “京华姑苏三老”之顾颉刚
许志杰:钱穆与顾颉刚
【书楼】顾颉刚宝树园今况
《我的父亲顾颉刚》 顾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