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把孔雀当凤凰

孔雀啥凤凰呀

木啥。标题党。

一句戏词儿。

好久没看戏了。觉得少了点儿啥。怀下旧而已。

2021-9-6

已经连着七个晚上流窜在北京的演出场所了。主要的因由是河南省各个剧团的建国60年晋京献礼演出。不禁想起儿时在郑州看戏的日子。

自打记事儿,就有戏曲相伴于生活中。70年代,最常见的是逢年过节的“游园”活动,就是到各个公园看彩车游行以及歌舞和各类表演,主要是戏曲演出。紫荆山,碧沙岗,人民公园等都有露天剧场,俗称“半拉锅”。当时经常出来唱的有常香玉、吴碧波、孙玉菊等人。

要进园子里看戏,最高级的是太康路和二七路交界西北角的河南人民剧院,俗称“大戏园”。文问革时在这里看过很多现代戏,比如豫剧《朝阳沟内传》等。改革开放后,在这里曾看过谭元寿和北京京剧院的《失空斩》和中央乐团独唱独奏组的演出,胡松华,刘秉义,罗天婵,文征平等。

后来,古装戏解禁,我的足迹于是遍及所有郑州的戏院剧场。火车站南边一马路有一个群众剧院。当时这里主要由河南省曲剧团演出曲剧。耿庚辰,张新芳,王秀玲,谢禄,海连池,高桂枝,张香兰等在这里演出过《红灯照》《游乡》《陈三两》《风雪配》《铡美案》《卷席筒》等剧目。另外一个常演曲剧的地方是解放军3519鞋厂俱乐部。

后来,海连池等从省曲剧团分出来,组建郑州市曲剧团。省曲剧团主要在大戏园演,比如现代戏《报春花》,一直女扮男装的小生张香兰终于有机会演女人,当个保守落后的厂长,高唱“阶级斗争年年讲,千条万条它为刚,弦绷紧,眼放亮,莫把孔雀当凤凰。。。” 我现在还存有这段唱的小薄膜唱片。

市曲剧团主要在福寿街与正兴街交叉口东南角的东方红影剧院演出。海连池经常演的是《卷席筒》,成了“苍娃儿”专业户,据称还是郑州市第一批买摩托车的人。俗话说,汽车是铁包肉,摩托车是肉包铁。第一批开摩托的人,就像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一样,很多已经倒下去。老海福大命大,前几年仍然出没于河南电视台的金牌栏目《梨园春》。

曲剧也曾经是游园的经常项目,由于喜闻乐见,更富于乡土气息,在几个公园露天剧场演出的机会也比较多。经常到郑州演出曲剧的还有洛阳的马祺,比如《寇准背靴》,栾川的兰文祥,比如《包公辞朝》等。

周口和许昌的越调,太康道情,商丘四平调,开封二夹弦,濮阳大弦戏等也经常到郑州演出。

郑州市豫剧团的演出阵地好像也是东方红。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的现代戏《红灯记》,华翰磊的李奶奶,仁安华的李玉和,虎美玲的李铁梅。他们第一次排出的古装戏应该是《十二寡妇征西》,又名《佘太君挂帅》,后来又被称为《五世请缨》。常香玉的大徒弟孙玉菊等主演。

后来市团主要由一些中青年演员撑台面,主要受常派的影响,貌似很是有些河南省豫剧一团(常香玉大本营)之青年团的味道。虎美玲,王希玲(小生),刘伯玲,陈百玲(后来的小香玉)号称郑州四玲,加上郭应先,马兰,路艳菊等,端的是女将当先。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从我70年代末接触了河南省豫剧二团的戏,就再也不看郑州豫剧团的戏了。二团主要在二团排演厅演出,偶尔也到其它剧场。我第一次看他们的戏好像是郑纺机剧场的《下陈州》。后来我便成了二团排演厅的常客。

现在可以自豪地夸口,在我那个年龄段,我应该是二团最忠实的戏迷,可能不一定绝无仅有,但毫无疑问是凤毛麟角。

李斯忠,唐喜成,阎立品,吴碧波,张桂花,王素珍,张梅贞,郭美金,阎玉蓓,杨素真,杨志礼,杨发互,轩玉亭,李文彬等,流派纷呈,阵容强大。80年代初期的二团是豫剧明星最为集中的院团。空前绝后。

在省会的好处,就是其他地市的院团隔三岔五地要到省城汇报演出,所以全省的名角基本上可以一网打尽。

在铭功路西陈庄口有原来的郑州剧院。记忆中在那里看过崔兰田的《对花枪》和《桃花庵》。好像在那里也看过张宝英的戏,记不清楚了。

对张宝英演出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安阳剧场看她的《卖苗郎》,大概是1982年,我刚上高中不到一年。在安阳还看过当时在安阳地区豫剧团的宋桂玲的看家戏《抬花轿》。

刘忠和与黄爱菊领班的商丘市豫剧团每次到郑州好像都是在南关的陇海剧院。拿手戏是《打金枝》《辕门斩子》《十五贯》。商丘地区豫剧团吴心平等则在郑纺机剧场等地演出。

后来河南人民会堂落成,许多重要演出都在那里举行。在那里看过申凤梅的《收姜维》。申凤梅在河南医学院一附院做过大手术后首次登台,挥洒自如,大气流畅。

河南省京剧团主要在新通桥一代的中州剧院(好像原来就是省京排演厅)与大戏院演出。青衣吴韵芳,老生张建文,黑头闫涤华,都是有出处的演员。《红鬃烈马》还是很地道的。当年被下放到河南的孙毓敏和安云武等基本上落不着演出机会。

后来安云武恢复演出,但已经不再盛年,嗓音也不给劲了。这位先生早年在戏校曾经是马连良的入室弟子,是曾由马连良亲自为其把过场的未来之星。终未发挥其潜质。

郑州市话剧团当年也是聚集了一些很棒的演员,比如陆丽珠,就是在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里打了王心刚一耳光的那个女特务,“什么大光明小光明?!”。看话剧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东方红看《枫叶红了的时候》。

87年大学毕业回家的时候,还在东方红看过许昌市豫剧团的任宏恩与汤玉英的《倒霉大叔的婚事》。“现在的人真能,黑更半夜还给云彩眼儿里飞哩。”“你去过郑州没有?”“俺连许昌也没去过。” 

同一年还在东方红看过裴艳玲与张惠云率河北省梆子剧团演出的《钟馗》与《南北和》。年方四十的裴艳玲,演钟馗嫁妹,从大概三米的高台上翻身下来,劈叉落地,又三起三落。功夫不是吹的。表演精当,唱念俱佳。

其它地方戏看过四平调,宛梆,大平调,大弦戏,二夹弦,太康道情等。受父亲影响,对老家濮阳地区的大平调情有独钟。经常到碧沙岗,郑州剧院,东方红,还有第三或是第五棉纺厂俱乐部去看大平调。

大平调主要演出历史大戏,较少才子佳人小戏。其伴奏场面独特,与众不同,惊天动地,古拙苍劲。红脸、黑脸都是真假嗓并用,男女角色都可在唱句末尾加“呕吼”,有点孔雀开屏“耍秀”的意思。

有一次在碧沙岗露天看内黄县大平调剧团老生“旺妞”的戏,从八点一直唱过12点,只要人不走,就一直清唱,直到最后一拨观众打着哈欠回家才收锣。过瘾。

在群众剧院看过濮阳市大平调剧团连本的《封神榜》和《寻儿记》。曾在郑州剧院看过他们的《杜鹃山》。当时的大平调能经常到省城,应该和祖籍濮阳而时任郑州市委副书记的牛万里的喜好和关照有关。

80年代中期,由于赵总的支持,滑县大平调剧团集结濮阳、安阳、新乡等地区名家几度进京献演。魏守献等人演的《三搜太白府》《海瑞》和《王宝钏》等一时声名鹊起。

前两年,大平调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项目成功。成功是成功了。戏没人唱了。

长大了,才逐渐懂得地方志和家谱这类东西的意义。明白了,说明自己已经老了。不管则样,现在是很少有人提及或者记得当年的情形了。写下的这段文字,大抵也是不会有几个人看的。

当时看戏时,我这个年龄段几乎没人,都是跟大人们一起混。当时的大人戏迷们,现在即使健在,也大概不怎么会上网。而后来的戏迷,可能连这些场所院团的名字都没听说过。

历史的记忆是断层的。

写下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立此存照。然而,估计这些儿时的事儿是不会从记忆中被抹去的。

 (2009-08-19 00:00: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平调《包青天》全剧(邯郸市新星大平调剧团演出)
大平调全场戏《海瑞搜宫》滑县大平调剧团演出
《濮阳戏曲志》--濮阳县大平调剧团
天津评剧院三团宁河小百花评剧团联合惠民演出 宁河大剧院
【大众剧院】豫剧《刘金定下南唐》全剧 开封市豫剧团演出
【大众剧院】豫剧《游子吟》全剧,新乡市豫剧团演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