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要想写出个性,可以多看看这些字!

锁谏图(局部) 清 罗聘

帮主斯唔嗯·超:“民国的书法,越看越新鲜。”
陕西人秦腔曲牌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民国时期的书法同样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形态。一方面,千百年来所秉承的传统书法在继续着它的发展,同时随着各种碑帖简牍以及甲骨文的陆续发现,又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研究范畴和研究路径,使得民国时期的某些书法研究领域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比如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以及进入书法创作领域,北碑的兴盛以及碑帖兼容的流行,这些一直都引领风气,并进而影响着现当代书法的走向和发展。




就书法创作而言,涌现了一大批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造诣很深的书法大家,可谓是群星璀璨,异彩纷呈,这里既有晚清遗老旧臣,也有新环境下成长的学者、专家;有以书法为生的专业书家,还有不同时期政府组织中的各路军政要员等等,他们身居书坛金字塔的顶端,共同引领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与走向。




这些书家中,如清末最后一位状元、馆阁体书法的践行者刘春霖,以甲骨文研究和创作著名的罗振玉,从事石鼓文书法研究与创作的吴昌硕,还有以北碑见长的康有为、于右任、弘一法师等。

为了对民国书家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根据书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学术追求,我们把民国书家大致归为以下几类:



晚清遗老书家

由于清统治者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晚清的遗臣,因个人追求各异,有着不同的归宿。有看破红尘归隐山林者;有鬻书画而自给者;有继续鼓吹君主立宪、死心踏地做“保皇党”者;还有改头换面、进入民国政府任职者。

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远离北京、南京、西安等政治中心,转而到政治氛围较宽松的上海、天津、沈阳、青岛等地安居。这些遗老书家往往都参加过晚清的科举,并有一定的功名,因此他们旧学功夫深厚,对经、史、子、集这些儒家经典谙熟于心,加上为取仕都在书法领域浸淫多年,因此他们书法创作严谨,许多书家都有自家面目,或帖学为主,或碑帖兼容,传统功力和修养普遍深厚。


他们大多重视个人操守,对个人品质格外在意,经常把人的品格与书法创作联系在一起。书法创作内容也多是自作诗文,作品无论从章法、墨法以及用材上较为因循守旧,他们的书名在国内影响巨大,有些甚至在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国家都有较大影响,且风格各异,异彩纷呈,这些书家大多有自己的门派,弟子众多,也因此对整个民国时期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有杨守敬、沈曾植、康有为、刘春霖等。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在湖北黄州东坡雪堂旁建书楼邻苏园,故又别署邻苏老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历任国史馆誊录、清朝驻日本国使馆一等秘书、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学堂(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等。他在日本期间广收弟子,尊崇者甚多,被日本书法界誉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杨守敬学书早年师法乡贤朱景云(字槐卿,湖北江陵人),中年宗法苏东坡,后广学北碑,晚年潜心于颜鲁公,尤致力于行书。其书法重气势、尚苍劲、守浑厚,以北碑意趣打底,博采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严格地说,杨守敬在民国期间也仅仅生活了几年而已,但对民国书法的延续与发展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斋名海日楼、延恩堂。光绪六年(1880)进士,供职刑部,精研古今律法,著有《汉律辑补》《晋书刑法志补》等书。




40岁后,深研梵学,会通儒佛。曾入张之洞幕府,执掌两湖书院,光绪
三十三年(1907),在安徽设存古学堂,1910年辞官隐居上海,与诸遗老成立超社,吟咏书画,校藏图书遣日。工诗,晚清同光体主要诗人之一,著有《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札丛》《菌阁琐谈》《海日楼题跋》等。



其书法遍学晋唐明清诸家,综合碑帖之美,主张古今融合,南北相济,博采众长,其书法风格奇峭博丽,自成一格。尤工行草,用章草法写行书,并融入汉隶与北碑法,劲峭凝重,灵动飞扬。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今佛山)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更生,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对经学、哲学、文学、诗词、书法均有造诣。曾著有《万木草堂丛书》等。




其中《广艺舟双楫》中阐述了“崇碑抑帖”“尊魏卑唐”的书学理论。其书学宗汉魏六朝和唐宋碑帖数百种,“孕南帖,脱北碑,熔汉隶,陶钟鼎,合一炉而冶之”,运笔结体皆从碑中来,以方笔居多,力能扛鼎,笔力雄健,有圆浑凝练的金石感,充满着阳刚之美。

康有为一生弟子三千,尤以梁启超等人最有书名,刘海粟、徐悲鸿、萧娴等也是其入室弟子,在书法上均造诣很深。





刘春霖(1872-1944),直隶(今河北)肃宁人。字润琴,号石云。清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科举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曾两次代表大总统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
时。




1928年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刘春霖在诗书画上均有极高的造诣,书法隶、行、楷皆为所长。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大字书法圆匀平正,为典型馆阁体,深得世人推崇。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帖多种。




军政要员书家

民国军政要员之善书者,基本属于两种情况,一是军阀混战期间的民国总统、各大军阀、要员,如曹锟、徐世昌、黎元洪等;还有自觉参加资产阶级革命,后加入国民政府,任军政要职,如谭延闿、于右任等。





谭延闿(1880-1930),湖南茶陵人。字祖安、祖庵(组庵),号畏三、切斋。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尤擅楷书,主研颜真卿,对清代颜体书法名家刘墉、钱沣、翁同龢等研究亦颇深,浸淫数十年,是民国书法四大家之一,著有《祖庵诗集》等。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号骚心,又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书从赵孟頫,后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将
篆、隶、草法入行楷,独辟蹊径,中年变法,专攻草书,笔法丰富,追求每个字中宫紧缩,稳中求险,行笔多用中锋,出奇制胜,在圆润浑厚中融入适当波势,使每个字意贯神满,很少上下游丝相连,但能做到神完气足。


自1929年始,从事草书研究,于1932年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他以“易识、易写、准确、美丽”为原则,系统整理历代草书,从浩繁的历代书法名家作品中,遴选出符合标准的字,集成《标准草书》千字文,影响甚广,响应者众多。《标准草书》成为现代中国文字学研究上的创造。




学者型书家

在民国书坛上,有诸多真才实学者。有的学者本身即教育家,他们不仅学有专长,论著宏富,个人书法造诣精良,也有不少学者把书法作为余事,但文学底蕴深,书法造诣高,长年累月沉浸于书卷之中,稍加拾掇,笔墨使转流连,蕴藉洒脱,可谓之学识、性情使然。其代表人物有弘一法师、鲁迅、沈尹默等。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李婴等。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均有造诣。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
晴老人。




青年时致力于临碑,对《石鼓文》《峄山石刻》《天发神谶碑》《经石峪金刚经》等用功甚勤。出家前书体秀丽、挺健而潇洒;出家后则渐变为超逸、淡冶,晚年喜用秃笔,笔意浑穆庄重,古拙朴实,亦愈加明净、安详。亦擅篆刻,有《李庐印谱》《晚晴空印聚》存世。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翻译家和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学创作之余,精于鉴赏与金石收藏,平日喜爱收集汉、魏、六朝碑刻,擅书法,幼承庭训,后受恩师章太炎的影响。楷行之外,间作篆隶,朴茂浑厚,独具一格。




郭沫若跋《鲁迅诗稿》云:“鲁迅先生无心作书家,所遗书迹,自成风格,熔冶篆隶于一炉,听任心腕之交应,朴质而不拘系,洒脱而有法度,远逾唐宋,直攀魏晋,世人宝之,非因人贵也。”





沈尹默(1883-1971),浙江吴兴人,生于陕西。原名君默,一作君墨,字中,后更名尹默。早年肄业于嘉兴师范,后留学日本。回国后任教于浙江省立一中、杭州高等学校及浙江两级师范学校。




其间与鲁迅、刘季平、陈独秀、马一浮、苏曼殊交往甚密。1917年任北大书法研究社书法导师。1943年与沈子善、于右任、陈立夫等创导成立中国书学研究会。1961年创导筹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任主任委员。



沈尹默工正、行、草书,尤擅行书。其书法宗法晋唐,源出褚遂良、苏轼、米芾、文徵明诸家,参以欧、赵韵致,冶诸家于一炉,纯熟秀美,独具一格。对当代书法的发展影响很大。著有《沈尹默论书丛稿》《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二王法书管窥》等。



专业书画篆刻名家

民国时期专门从事书法创作的名家众多,且造诣高,影响大。严格地说,他们才是民国书法的代表人物。这些书家往往集中在政治氛围较为宽松的上海、天津等地,或鬻书为生,广收弟子,著书立说,举办社团和各种书法活动,许多都是开宗立派的大师。如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工书法,致力于石鼓文,旁及篆、隶、楷、真、行各体,笔力雄肆,沉着率真,情趣在笔墨之外。

尤精于石鼓文,挥写自如,意境横生,骨力郁勃。其行书手札亦气息畅达,独具一格。





黄宾虹(1865-1955),安徽歙县人。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中年更号宾虹。黄宾虹是“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绘画技法上兼容并包,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民国画坛独树一帜。




黄宾虹之所以在绘画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他四体皆能,于金文用力较深,篆书力能扛鼎,行草厚重老辣。






以上四类书家,基本上涵盖了民国书法发展的各种风格和形态,可以视为民国时期书法的代表人物。民国时期虽然短暂,但所蕴含的能量和空间是巨大的,取得的书法理论研究和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也是空前的,因而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尤其是对现当代书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意义。时至今日,在历届全国性的书法展览中,取法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等大家者比比皆是,呈现出了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同时,许多艺术院校书法专业的设立,各色书法培训机构、书法研讨班的出现,各种书法展览、书法报刊的繁荣,各种书法拍卖与收藏的持续升温,以及各种书法协会、研究会和民间团体的涌现,都和民国时期书法的影响不无关系。因此,民国书法承上启下的历史价值应作更加深入的研究。





节选自《中华书画家》
原题:《浅论民国书法及其代表人物》
作者:白立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惇谈书法
近现代湖湘名门书法考 —何凌汉家族 (一)
清朝碑学的兴起和发展,何绍基作为晚清一员碑学猛将,功不可没
最能显示出宋高宗书法造诣的《草书洛神赋卷》高清放大欣赏!
【絲路文摘】歷史上的甘肅書法大家(組圖)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不但书法写得好,而且还会造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