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实话,不爱读帖,效率很低。

杂画十八开 明 张路

帮主斯唔嗯·超:“习惯于读帖和心临,基本上一天醒来就可以一直在学书法知道睡着,积累下来很可怕的。”

书法技法简单讲就是运用毛笔正确书写的技巧和方法,“古人对书法技法的研究及运用可谓十分重视,这无论从传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是论述均可看出,故现在有人认为一部传统的书法理论史就是一部技法史”。传统的书法理论认为书法技法主要包括笔法、结字法、章法三个部分。

笔法是书法学习的核心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在当代的书法学习和书法创作中,用笔更加受到重视,笔法在书法学习实践过程中,无疑是最为关注的要素。笔法就是执笔和运笔的方法,执笔有常见五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还有执笔无定法之说,在此我们不做论述。

读帖中笔法的观察主要体现在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上,书体有别,书家不同,用笔各异。隶书的起笔比较简单,大都是藏锋逆入;楷的笔法浓缩成“永”字八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个基本笔画;行草书的则笔法丰富,例如《书谱》中的字起笔的时候大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个很小的细尖,这是入笔后轻微笔画迅速地由侧锋转到中锋,这样的入笔笔画的形态显得含蓄而有力度。

再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中的入笔的角度变化很多,需要仔细观摩,几乎各个角度都有,如“毒”和“奔”字。无论是起笔角度,还是起笔方法的丰富繁杂,都需要我们用心体味。

在书法学习实践中很多人只注意到起笔而不去关注行笔,这样写出来的线条容易出现包世臣所批评的“中怯”现象。行笔指笔锋在纸上的运转动作。如隶书行笔过程有平动、铺毫、绞转等笔法,碑刻体现不出笔法的变化,还需要寻找墨迹作为补充。邓石如隶书朴茂雄强、气势开张,包世臣记载:“山人作书,皆悬腕双钩,管随指转……”(欢迎关注:书法临帖帮)

这里说的“管随指转”就是绞转,邓石如通过绞转笔法,创造出了苍茫浑厚、笔力千钧的线条之美。刘熙载说“住笔欲峭拔”,即收笔要力送笔端。历来学书者十分重视收笔,隶书收笔多用笔顿收,这种收笔方法是用笔肚子收笔,行到笔画末尾戛然而止;唐楷回锋收笔,例如《颜勤礼碑》是到了横画末端略提后回锋收笔,把横画包在点画当中。这一阶段的读帖决定了书者对笔法理解的深度,观察粗糙会造成运笔过程的单调,观察细致可以转化为记忆,为精准临摹做好铺垫。

结构是汉字书法的框架

“ 书 法 以 用 笔 为 上 , 而 结 字 亦 须 用工”,赵孟頫强调笔法的同时,也注重了书法学习中结构的重要性。结构就是将笔画合理搭配,使字重心平稳,各具姿态,具有书法艺术性。结构是书法学习的一个关键点。

楷书讲究横平竖直,我们长期受到印刷体的影响,如果机械地去理解“横平竖直”,符合这一标准的就只有印刷体和美术字了。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楷书极则”,大多书法爱好者只看到《九成宫醴泉铭》漂亮工整的字形,没有读出平正和险绝的关系。

如“怀”“养”看似平正,“怀”的两竖画错位不在一条直线上,“养”中间的点是向右移,也不在中心线上,上下两部分中心不在一条线上而是故意错开,造成活泼的姿态;欧体中大量左右结构的字,中间留白,注入了更多灵动的气息。

欧体结构变化非常丰富,如果我们不认真读帖,想当然地,就会走向馆阁体。再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字结构也活泼丰富,就是上下两部分重心的角度明显变化,角度的不一致。比如“盖”下面的“皿”要向右错动,“愚”下面的“心”向左错动,而“圣”上面的“耳”向右倾斜,下面的“王”向左倾斜,“墨”字变化姿态则更加丰富。

如果读帖不仔细,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书法结构在美学形式上有很高的要求,不是笔画整齐的排列,不是线条排兵布阵的堆积,更不是简单的横平竖直,结体极尽变化,有长短变化、粗细变化、错位变化、挪移变化、空间变化……这些变化在读帖时要认真分析,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掌握字的结构特征及规律。

巧妙的篇章布局

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章法就是通篇作品之中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上下左右承接呼应构成的关系,是极为重要的书法审美因素。在实际的书法学习中,书者心中一定要有章法布局。

唐楷的章法并不复杂,有规范整齐的行距和字距。如《九成宫醴泉铭》字距大,整体舒朗;《颜勤礼碑》字距小,密集排列,看似整齐的行军布阵。隶书中《曹全碑》《礼器碑》《乙瑛碑》因为重视用笔的技巧而弱化了章法布局形式。

《大吉买山地记》中“大”字字形扁方,“吉”字字形纵长,极尽对比,“大吉”整体用笔和结体规整,而正文文字的轴线是自由歪斜的,字体大小错落,上下左右字体字形体式上形成对比关系;“六买”“建初”字组的上下左右字形形成对比关系,空间舒朗,字形外拓,形成自由错落的天然美感。

这种章法的丰富性在行草书中的体现更为明显。米芾的《苕溪诗帖》六首诗各成一“章”,章内布局“缜密”;各章之间布局“疏朗”;行内疏密、大小、轴线变化丰富,“好懒难辞友”用笔厚重,“知穷岂念”肆意轻松,浓密墨色与清淡墨色相互嵌合;整行轴线左右摇摆,如“秋帆”“寻贺”“老载”,字内多成欹侧之势,“友和知”字形大小极尽对比。

通篇观来,大小、疏密、欹正,因势赋行,参差错落,浑然天成。《苕溪诗帖》不少字看似平淡无奇,综观却有“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之美。构成章法的因素是十分多样的,包括点画、结构、墨色、行组等,这些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组合和表现形式构成了章法。当然,书法学习中,这些因素是需要观察到的。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察,观察,只有观察精细,才能精准临摹。代书法家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把古人的书法作品张挂在墙壁上,入 神 地 观 察 , 这 里 相 继 出 现 的 “ 察 ” 和“观”都是古代书法巨匠读帖的体现。对于读帖和临摹说得比较深入的莫过于清代包世臣了,他说“先能察而后能拟,拟既精而察益精”,通过点画、结体、章法的特征感受书法书写的过程。

读帖的过程,是精准的研读,是想象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经典作品精神的融合。读帖是书法学习中一个关键点,对全面提高临摹学习与书法水平有至关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节选自《书画艺术》
原题为:《谈艺录》
作者:张荣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效掌握《平复帖》临创秘诀,章草轻松入国展!
汉代《张迁碑》书法风格浅析
《中国书法史》:汉碑隶书的用笔、结体和章法
好大王线条怎样临
书法史上两座高峰之一:掌握三点学透他的书体
书法学习丨如何临写汉代隶书《礼器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