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遇上给我孩子贴标签的人,我会挺身而出
上周带芊芊看牙,医生一再保证说肯定不疼,但是她因为心里特别紧张,就使劲说疼。只要她一说疼,医生就说怎么可能疼呢,就这样来回了好几个回合,芊芊索性连嘴都不张,不让医生看了。

我就进去跟医生解释说,孩子说疼肯定是她的感受,您觉得不疼只是您的感觉而已,您一直这样说她也还是觉得疼,更加不配合您了。
我又走过去跟芊芊说,妈妈知道你觉得疼,看牙都不舒服,你要是觉得能忍呢,就忍一下,我跟医生商量下,让他再轻一点,只要你一说疼,就让医生暂停,你觉得可以医生再开始

因为听到了她可以随时叫停的权力,心里有了安全感,加上医生也很心领神会的说,我保证轻轻的尽量不弄疼你,你说疼我就停下。

后面看牙就顺利多了,不过芊芊补完牙以后还是忍不住大哭起来,这个时候旁边一个带孩子的妈妈突然说,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哭,这么不坚强,你看看弟弟,才5岁就很勇敢,一次都不哭。
一听这个家长对芊芊这么说,我那“护犊子”的心情就上来了,我就跟那位妈妈说:“她从小就是一个对疼痛比较敏感的孩子,她因为怕疼而紧张的哭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和坚强,勇敢没有关系,我会帮她多学会克服这种恐惧感,希望您不要随便评判我的孩子”

遇到别人给我的孩子贴标签,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事,会“据理力争”的替孩子辩护。


1、标签的心理暗示太强


为什么别人给孩子贴标签是我最忍受不了的,就是因为它的心理暗示特别强。


美国教育学家卡尔·德维克关于成长型思维的实验,就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贴标签”的强大作用。
她把一些小学生分为2组做题,分别以2种方式告诉他们测试结果:
实验组一(标签是聪明):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真聪明啊!
实验组二(标签是努力):哇哦,这是个很好的分数,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然后再给这2组孩子三个任务,让他们挑一个来做。


绝大多数标签为“聪明”的孩子,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因为他们要挑有把握可以做好的,不敢挑战自己。

而标签为“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看起来比较困难、但能学到东西的任务。

这种标签心理暗示在心理学上的术语叫做“标签效应”,也就是说被贴了标签的人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标签的内容相一致。标签会有很强的导向定性作用,无论是好标签,还是坏标签。

我还看过这样一个案例,美国艾奥瓦州一家小学低年级的老师,在1968年,她策划了一场经典的“标签实验”(她当时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歧视”)。

她把班里的孩子按照眼睛颜色分成2组,一组为蓝眼睛组,一组为棕眼睛组。她告诉孩子们,棕眼睛的是优秀的孩子;蓝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而第二次她又调换了标签,说自己弄错了,蓝眼睛的才是优秀的孩子,棕眼睛的是愚蠢的孩子。

结果两组孩子在第一天和第二天分别做了一道难度相似的阅读练习题,老师们在旁边记录这些孩子完成的时间。在第一天,蓝眼睛的孩子完成阅读题平均使用了5.5分钟(标签为愚蠢时)第二天,只用了2.5分钟(标签为聪明时)。


所以当别人随口评价孩子胆小,害羞,不礼貌等等时,我都格外的反感。 


2、好的标签也不要随便贴

很多时候,好的标签同样会带来不好的结果。我朋友说一天饭桌上一家人吃晚饭,孩子不好好吃,这不爱吃,那不爱吃的,奶奶就开始教育孩子。开始还说得挺好,为了她长身体,营养全面,不能挑食。

然后说着说着就变成了道德绑架。说孩子你可是三好学生,是别的小朋友的榜样,更不能挑食,你可是班长啊,班长怎么能挑食呢。

这些好的标签,也往往容易变成“道德绑架”


心理学家Kraut在1973年做了这样一个科学研究,要求被试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 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不慈善的人”及控制组,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 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 比控制组的人捐钱要多。


所以不管是好标签还是不好的标签,都尽量不给孩子贴,我同事有次带女儿出门玩,碰见一位奶奶带另一个孩子出门玩,见到她女儿叫小美女,她女儿当时噘个小嘴,说我才不是小美女呢!(后来听见那位奶奶小声跟她孩子说,你以后可不能像小姐姐一样,没有礼貌)


 我同事就主动过去解释说,我女儿喜欢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因为她觉得其他叫法都是在给她起外号,她这次的回应方式不太妥当,但并不是不懂礼貌。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对自己有认知,有自己的喜恶,这些随口给孩子的评价其实特别不负责任。
3、管不住别人的嘴,但我们教孩子自己撕标签

带孩子出去,你真是不能控制别人说什么,想什么,大家教育方法也经常不一样,所以每次遇到这些控制不了的事情时,我都是让芊芊学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不受标签效应影响,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用的方法,非常简单可行,做这3步就可以了。
第①步:挺身而出,不让孩子受别人评判的影响

我同事5岁的时候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很虚弱,爸爸在深圳不能回来,有一段时间上下楼都得妈妈背着。楼里有几个爷爷奶奶,每次碰见都语气特别强硬地说“这么大了,还背着,下来自己走!'
她妈每次都说孩子累,其他不解释,他们就接着说”太惯着了!现在一家一个,孩子都惯坏了“。

后来她病好了仍需要休养,不能大动作,跟邻居孩子下楼玩都小心翼翼的,那段时间总被说”这么娇气!你们这么大的小孩就得多跑跑“。那会儿小,每次被说完心里都挺别扭,又不敢还嘴。
她跟我回忆说,那段时间她印象很深,她妈一直对她说:他们愿意说让他们说去,你也不用管他们说什么。你就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等好了,妈妈带你想玩就玩,想跑就跑,咱把身体练好了就行,到时候自然没人说你。

她说着说着还挺动情的跟我说“现在回想,我妈真的就是我的保护伞,因为孩子都特别相信妈妈说的话,妈妈说的都是真的,妈妈说的都特别鼓气。”
而我的朋友呢,她上学以后,体育成绩一直拔尖,大学还兼任武术协会副秘书长。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遇到别人给芊芊贴标签,我每次都挺身而出,要么就是让孩子不用管别人说什么,要么就是据理力争的替孩子去解释。
因为孩子小时候父母就是天,你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甚至是终身的。

有次我带芊去参加一个课外活动,她因为没有分到奖品不开心的哭了,这个时候有个活动负责人拿着糖过来哄她说,别哭了,你哭起来好难看啊,娇气的孩子才哭呢,你要不哭我就给你糖。


芊芊一听哭的更凶了,我就有点没好气儿的说,她哭是因为不开心,是因为她参加这个活动,很努力想得到这个奖品,没拿到有些失落,您也会遇上不开心的事,您也会哭的时候对吗,您哭的时候我们不问原因,就直接说您娇气,您肯定也觉得心里更委屈吧。
旁边芊芊听见我这番反驳,已经不哭泣了,奖品的事似乎也忘了,就高高兴兴的拉着我玩别的项目去了。


第②步:分析原因,就事论事


我每次替芊芊挺身而出的时候,只要就事论事,就能帮孩子撕掉这个标签。

怎么就事论事呢?就是用事实说话,而不是主观判断。

我同事宝豆妈一家和闺蜜家去游泳,她儿子不敢拿掉浮板在水里憋气,前后试了几次,但越害怕越摸不到要领,一憋就呛。

她闺蜜对孩子说,你妈游泳课几千块钱白花了,你学了10几节课还不会憋气啊?你看我家还是女孩呢,没报游泳班,自己敢跳水不说,蛙泳、自由泳样样灵,你作为男孩不能太胆儿小!她闺蜜老公也在旁边对孩子说,你就一猛子扎进去,什么事儿没有,特简单,你不会憋气怎么学啊。

我同事就跟闺蜜就事论事的说,第①宝豆不会憋气不是胆小,是担心呛水后的难受劲儿;第②憋气也不是简单和难的问题,是他还没找到合适的方法。第③你们练习频率在这儿摆着呢,你女儿每天来,所以她能游得这么好。

所以你看我同事这一二三点,完全是摆事实,就事论事,而不是给孩子定性。而且后来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是因为他儿子没带泳镜,他看不见水里面害怕,后来买完泳镜这事就迎刃而解了,一下就不恐惧了,现在跳水也跟玩儿一样,自由游也练的八九不离十了。

如果不就事论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天生胆子小,反而越来越怕水了。
第③步:解决问题,寻找替代方法

每次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都是因为有情况发生,跟贴标签的人就事论事完了,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让孩子能够更加积极的应对这种情况。
我同事跳跳妈说了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她处理的特别好。有次她女儿跳跳的好朋友过生日,几个朋友聚在一起做披萨吃披萨,做完披萨比赛芝士拉丝,跳跳的拉丝达到2米,得到一张免单券。

家长中有人建议说,把这个免单券送给今天过生日请客的小朋友,别的家长和小朋友也都同意,但是她女儿不愿意,一个家长劝她说:你大方点,今天是她过生日,请我们吃和玩都要花钱的,这个就当你送的生日礼物。她女儿还是不同意,说她已经送过礼物了,这个免单券是自己努力得来的。有的小朋友也开始说,让她大方点。
我同事就先替孩子解释说:“这张券是跳跳自己努力获得的,她觉得很有意义,她也有权利决定怎么使用。但是这张券对她有意义,对别人可能并没有意义,所以也说不上送这样的礼物是大方还是不大方。而我们送给小朋友的礼物都是精心挑选的、是小朋友真正需要的。
她女儿听见我同事没有定义她不大方什么的心里好受多了,然后我同事就建议女儿说,你可以把你刚才拉丝的经验告诉过生日的那个小朋友,也帮她获得一张免单券。她女儿就跑过去传授经验,小朋友过一会儿就开心的玩在一起了。
我同事这件事,也刚好就用到了这3步的方法,既没有让孩子受“不大方”的标签影响,还让孩子想办法考虑其他小朋友的感受,更好的相处。

最后我的建议就是,当别人给我们的孩子随意贴标签时,该护犊子就护犊子,用这三步,帮孩子撕掉那些不负责任/瞎贴/乱贴的标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样批评孩子,孩子才会变得更好
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
行政拘留10天,罚款500元,熊家长终于有人治了
12岁男孩被误打掌掴锁喉拎举,为什么家长的护犊子心理难沟通解决?
【心理学科】持续的“贴标签”,可以轻易的毁掉一个人
贴标签的“危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