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责任者和受害者
userphoto

2017.05.06

关注

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当中,经常会扮演两种角色:受害者、责任者。维持自己受害者的心态而指望别人改变,那就是自己人生悲剧的开始,因为一个人没有办法改变另外一个人,除非他/她做一些事情让对方改变。维持自己拯救者的角色是企图操控他人,而这种企图往往无法得逞。而只有责任者的角色才会让我们对每件事情“操之在我”,自己操控自己的人生。

抱怨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因为当我们抱怨的时候,自己是无须做任何事情的,而对方需要改变。因此抱怨的时候是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因为自己受害,所以有资格去指责他人。


一位美国小伙子看中了一位中国姑娘,便一直追着不放。最后,中国姑娘辞掉了令人羡慕的工作,跟美国小伙子结了婚,飞到了大洋彼岸。

“我放弃了那么好的工作,远离父母跟你到美国来,这可是我为你作出的牺牲呀。”中国姑娘说。她以为这样说能把他感动,没想到他只是说:“不,不,我不认为你这是什么牺牲,在我看来,这只是你的一种选择。”

她后来才认识到,美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只会尊重你的选择,而不会承认你的牺牲。这就意味着:你做出的所有决定,都必须符合你自己的心愿,符合自己的心愿才能成为自己的真正选择。这样与人打交道,才会拥有真正的平等,同时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那位美国小伙子是一位通晓六国语言的医生,在美国很容易赚钱的。但是她却和国内的朋友说:我必须工作,必须学会自己赚钱。如果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就不可能真正做出符合自己的心愿的选择,也就不可能赢得他长久的尊重。


这个世界上到处充满着被伤害的人群,被伤害的申诉声以及被伤害的社会文化。以至于有那么多的愤青和怨妇,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因为有人曾经做过错误的选择,而又在最后没有真正的负起责任。的确,没有任何我们自身之外的东西能伤害我们,除非我们做了错误的选择----选择被伤害。

人们总是同情受害者,受害者总向亲朋好友倾诉,然而受害者在得到别人的同情后心理特别的高兴,于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害,因为这样可以让他高兴,在不断的向亲朋好友倾诉后,亲朋好友开始不抱同情的态度了,而是反感受害者,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你,不再愿意听受害者的倾诉,受害者于是找不到从前高兴的感觉,也找不到倾诉对象,于是开始保持沉默,自已怕性格变成所谓的内向。


在生活中我们想要做什么角色:是做一个受到伤害的受害者角色还是要做一个敢于承担的责任者角色,完全取决于自己的选择。当我们选择要做一个真正的责任者,就要有直面生活的勇气,需要作好付出代价的准备。一旦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决定对自己,对朋友,对工作,对家庭,对组织,对社会负起责任来,并且付之行动,就是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人,做真正主宰自己命运的人。也就摆脱了一切他人欲强加在我们身上的控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可是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受害者在不断的抱怨,“为什么我会这样---”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我想只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同情,找到一些相同的受害者同命相怜罢了。而从来不会去想为什么会这样,要为自己的过去负责,也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过去的发生错误选择绝不会让它再次重演,永远只向前看,去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也乐于承担责任。而那些受害者只是在逃避自己不愿承担责任,只会怪这怪那,怨天怨地。只是自己没有一点原因。

当一个受害者很容易,人们习惯于这样做,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抱怨、指责、内疚,却不愿主动承担责任。我们更愿意向别人炫耀自己是受委屈的人。然而,这一时的舒适换来的却是终身的牢笼。


当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反应出所谓的“社会价值观”,我们就会受伤:为什么别人总是达不到我的要求,没法把事情做好?为什么上司总是为难我,找我麻烦?为什么我总是那么失败?我怎么那么倒霉,这时候居然堵车!

每个抱怨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份“要求”,当你明白这个要求,然后做一些有效果的事情来使自己的要求被得到满足,这就从一个“受害者”的身份转变为一个“责任者”的身份。

《高效能人士7个习惯》的作者史提芬.R.科维博士说:“在事件和我们的反应之间,有我们自由选择的空间!”责任者信奉“我是一切的根源!”负责任并不等于停留在自责里,内疚感恰恰是受害者的标志。责任者愿意快速走出阴影,专注于寻求出路。人生中的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成为责任者则是获得幸福快乐和成功的秘诀。


责任者与对错是没有关系的,但任何一个事情的结果,只要你去发现,一定能看到自已的责任,当你知道自已有责任的时候,你就会去想办法解决,跟对方道歉,或者两个人的情感由此更加深。

人一生都在选择中度过,选择有选择,选择没有选择,其实人生一切的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 世上事本无对错,同样一件事:一错为受害者,一对为责仼者。选择受害者即选择痛苦,选择责任者即选择痛快!全关乎自己一念之间!

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要选择做一个自怨自怜的受害者,还是做个勇于负起责任的责任者呢?


广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受害者、责任者与拯救者
为人生负责的内涵(三)
你可以改变受害者的角色
责任胜于能力书摘
成功家庭教育的二十个法则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你|深度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