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仲景《伤寒论》对中医的功与过?

《伤寒论》是汉代张仲景所著,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成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书中记载的大量复方,选药精当,配伍严谨,疗效可靠,经历了众多实践的考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伤寒论》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以来都指导着临床治病用药,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者,且对我国医学的学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伤寒论》真正的历史。自张仲景在汉代创立该书以来,一直都没有得到医学界的重视,影响极其有限。真正得到重视是在900年后的宋代,由于宋朝廷对医学相对重视,对医书的整理刊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治平二年(1065年),由孙奇、林亿等校订的《伤寒论》刊刻出版。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当时学界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得到了中医大家许叔微的推崇,他将张仲景的397法运用的灵活自如,被百姓们奉为神医。自此,伤寒学才日渐兴起,张仲景也开始不断被尊崇。
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伤寒论》在过去一直没有得到中医界的重视呢?原来,中医一直最核心的理论是阴阳五行,它告诉我们中医治病的本质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由于人的体质偏性是个性化的,因此,治疗也是个性化的,几乎一人一方。而《伤寒论》则把中医简单化,用一些标准的方剂和各种疾病一一对应,虽然学习简单了,但却从某种意义上违背了中医学个性化治疗的原理,这让很多中医学家有点排斥。
事实上也是如此,别看伤寒派在此后中医学的历史上如日中天,但从此以后中医大家出现的数量少了许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医习惯于这种简单的方证对应,却忘记了中医真正的治疗方法是用中药之偏来平衡身体之偏,这是超级个性化的,从来不存在什么标准的治法。把中医真正治病的原理忽视了,创新自然就少了,无数中医就一生陷入这种简单的方证对应之中而走不出来,疗效自然就打了折扣。
中医学真正治病的原理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整体决定局部的系统学原理,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整体秩序井然,局部细胞都是整体的一个缩影,此时人体是完全健康的。只有整体的管理出现了混乱,才给了局部细胞病变的机会。要想治好疾病,就必须恢复整体的管理秩序,此时局部病变就会在整体力量的控制下改邪归正,百病皆消。
可如何才能够恢复整体的管理秩序呢?这个答案就是平衡。因为系统都是一控制多,中心要素只有一个,它是通过要素之间的相互监督来实现对所有要素控制的,如果要素之间不平衡,彼此之间就无法相互监督,一控制多就会失效,整体的管理就乱了,所以,平衡是秩序之本,失去了平衡,整体的管理就乱了,恢复了平衡,整体的管理就恢复了。而中医就是一门恢复平衡的学问。
在中医学中,五行学说是唯一用于调节平衡的理论,更是中医治病真正的方法论。这里的五行不是五种不同的材料,而是统一物质五种不同的运动,体现在人体就是五个功能系统,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共同保证了整体的动态平衡。而疾病就体现在五个功能系统之间的不平衡,有的功能亢进,有的功能低下,对于功能亢进的就泻,对于功能低下的就补,通过调节五个子系统的功能,使整体达到平衡,这就是中医上治百病唯一正确的方法。
而《伤寒论》呢,则基本上把五行学说这个中医最核心的理论给抛弃了,人们根本不用五行学说指导,只是简单地根据方证对应就可以治病。不过,事实告诉我们,用这种方证对应的方法,只有20%的疾病可以套上,疗效的确不错,而其余80%的疾病往往是似是而非,疗效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伤寒论》对中医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将中医简单化,只要死记硬背那些方和证之间的对应,就可以治病,而且疗效也能够保证。但同时,由于它抛弃了中医最核心的治病理论——五行学说,使很多中医陷入机械对应的俗套当中,甚至一些中医一辈子都跳不出来,从这种角度来说,它其实是阻碍了很多中医临床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中医理论的创新。
我们并不是要否定《伤寒论》,只是学《伤寒论》千万别被它套进去。用于中医入门,《伤寒论》确实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想进入大医的行列,就必须跳出《伤寒论》,转进用五行学说指导,这才能够实现临床水平的突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转载]天道轮回催生了中医各家学说(民间仲景学说研究)
大疫病中产生的伟大医生和医典——张仲景
吐血推荐:中医界奇特少见的" 效方"(杰出的创举)
中医发展简史
谈《伤寒论》与经络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7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