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座开满鲜花的院子

每周一至周日 更新原创文章

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关注 茶业复兴

云南虽然地处边陲,但在几百年前那场由朱元璋发起的浩大移民工程,彻底改变了这里的文化结构,以至于在几百年后,另一场文化迁徙,使得人们都慨叹不已。


1937年由于抗战开始,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向西南地区紧急搬迁,在这场空前的文化迁移中,随学生步行到昆明的刘敦桢及梁思成先生深为这里一颗印的建筑风格所吸引,在组建中国营造学社的过程中,把地址选在了昆明老民居最集中的龙头街,并对昆明传统民居进行了系统的相应研究。


今天随着城市建设的大浪潮,这些代表着地域符号的建筑也在慢慢消失,而作为老昆明“一颗印”典型建筑的群落,集中于昆明正义路片区,老昆明的符号在这里体现的最为深刻,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成了很多老昆明人的怀旧场景。



40年代  昆明光华街荣昌百货 网络资料)


在四方体的水泥盒子里,人们再难深刻体会唐诗宋词意境下雨打芭蕉,空阶滴到明,月挂檐下的文学意象。当《冯唐的院子杨丽萍的花园》这样的文章刷遍朋友圈时,人们对院子的深刻情结再也难以抒发,对院子的向往更加深重。而曾莉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在她的生活中,院子并不曾离她太远,反而深深的融进了她的生活。


(40年代  昆明护国桥  网络资料)


记得多年前收集到一张老照片,画面里几个穿着白色蓝色旗袍的女子正在向一个担花篮卖花的人购买鲜花,这个地方就是现在昆明百货大楼的门口,七十多年前的小资生活,我们今天还在努力重复。


云南十八怪,四季鲜花开不败,花在云南人的生活中,似乎可有可无,又似乎须臾不离。在昆明最繁华的正义路,无论是晨光还是夕照,从东到西照亮和斑驳了那些沉淀了岁月的老屋,年复一年。绿树茵茵,黑底白字的品院是繁华正义路的精致景色,那些时尚的潮流店始终与青砖灰瓦骑马墙有些格格不入,但陈列着精致茶器,古风浓浓的家具摆件,品院的风格与之无缝契合。作为品院的主人曾莉,人们梦寐以求的院式生活,在她这里成了日常。




(40年代  昆明大南门街上  网络资料)


支离子:在今天这种生活环境里,每个人都有一个山林梦院子梦,能说说你的院子情结吗?


曾莉:我本人就是昆明人,以前昆明有很多传统建筑,我从小也是在这样的院子里长大的,也不是说天生的情结吧!但至少给了我很多不同的生活体验。07年去北京工作,在琉璃厂东街文明胡同,便对院子一见钟情,于是在那里创办了品院。北方的四合院与昆明那种一颗印的建筑还是多少有些区别,而正是这种区别萌生了我以后对院子的无限向往。当远离你本来生活的地方,在另一个新的环境里,以前不曾在意的东西往往就越发显得珍贵了。



(40年代  昆明光华街东方书店  网络资料)



也是在这样的院子里,让我体会了木兰辞里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生活感触,也就开始了我的院式生活,这几年走遍了大江南北,接触的,交流的地方都和院子有关系。回来昆明创业,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吧!机缘的巧合我在昆明吴井路那个小四合院里开始了我在昆明的院子生活,后来由于经营的转向和拓展,经朋友介绍,一眼就相中了钱王街这里,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注定的。


支离子:院式生活虽然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在你看来,经营一个院子与生活有什么不同?


曾莉:以前在北京的时候,院子的经营方式都是预约的,对客户的要求也都有一定的标准。来昆明经营院子的时候,一开始也采用的是这种模式,但环境的不同,也有了一些差异,现在我们除了预约,也采用门禁卡独立使用的形式,对拥有品院门禁卡的客户自由开放,我是希望来到这里的每一个客人都能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像家人一样回来。我觉得一个院子除了固有的建筑风格外,更多的是取决于这个主人的审美观,她的个性沉淀,决定了这个院子的风格,所以我更乐意于将品院定位为文化艺术空间。



品院除了传统的清饮,还有庭院剧场,日本池坊花道,香道,传统文化主题的讲座以及古琴书画等的教学。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方面全方位的展示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中式美学。经营院子除了是生意,更是我的生活,两者已经完全融为一体了,每天在这里进出,会友,教学,它的点滴都在我的一言一行里。


支离子:刚才说这里还有琴茶花香的教学,目前这些传统的内容在市场上适应性如何?


曾莉:其实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文化中固有的,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掉了链子。就拿花来说,这是品院除了茶之外最重要的教学项目,昆明作为花卉之都,花卉除了大宗的出口,美学层面的东西反倒很少,所以我也有心于此,2013年我们引进了日本池坊花道教学,经过这几年的市场培育,从最初的一期一个学员到今天每期一二十个学员的过程,是令人欣慰的。



在插花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一个教学词汇:姿态。插花在搭配中最注重的是选材的姿态,把握好了,一个作品就会生机盎然,做人也是,有了姿态,就有了生机。现在我们的学员有省内的也有省外的,成人和儿童的教育都一起做,从体验开始,循序渐进,应该说市场反应不错。以前很多人愿意送孩子去青少年宫学习一些技能,但那种强迫性的教学方式在我们这里都不存在,家长和孩子同时学习的在我们这里也很常见,反过来说,很多人对传统的认知观念也在改变。


支离子:说起花道,给人的印象是日本符号很严重,在教学中如何弥合这种文化属性的差异?


曾莉:首先我觉得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文化的交流总会有一些碰撞。我们经常说传承,实际日本的花道根子是在中国,花道的产生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因子,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也充分的深入中国传统的花艺,去寻找我们的根。96年池坊花道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也是碰了市场的墙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人们的认知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昆明的街道上很多马车拉着花卖,十块钱一把,这种消费方式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今天审美的提升,很多白领人士和居家太太也加入到了这个领域学习,足见美对人们的影响。



其次是感受,就在两个月前,我参加了中国文化部走进南非的「中南文艺之春」文化交流活动,我在开普敦做了一个中式茶居和中式书房的空间布置,开始很多人都说Japanese ,说实话,这令我有些难堪,但是在详细给予解读后,他们对中式的美有了一些认识,甚至很多人还学会了插花、香篆和接受普洱茶,这次交流对我来说,深深感受到要推广中式美学乃至茶饮,我们需要努力的地方和改进的地方都还很多。


支离子:品院给人的感觉是高大上,这样的环境来消费的都是成功人士吧?


曾莉:你知道品院的消费年龄是多少?


支离子:四十岁左右吧!


曾莉:品院除了实行会员制外,零散的客户我们也接待。经常在院子里能见到二十多岁的年轻消费者,我们对来消费的客人做了个调查,年龄层大约就是二十五到四十岁左右。经常有客户以为品院只做商务接待,但实际并不是,我们更多的完全就是体验。这应该得益于我们多元的经营方式,特别是品院的剧场,主创人员都是八零九零后,他们的传播方式也吸引了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接下来品院还会开展更多的适合各年龄群体的项目,无论是教学还是体验以及消费,都希望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满足不同的消费者。



昆明正在失去它原有的面貌,很多年前,《山茶》人文杂志集合了居住于昆明成长于昆明的文化学者如于坚、吴家林等,对新旧交替的昆明做了深刻的反思,长篇累牍的文字还是没有为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刹车,逝去的已然逝去,新生的正在新生,也正是那些斑驳的凝聚历史时光的建筑退出人们视野之际,对历史的反思却反弹的更加厉害。


从不被看好的只停留于口头禅一般的传统文化,在这场反思大潮中越来越备受人们的重视。尽管正义路新修的牌坊和踩在脚下的青石板,没有了岁月的包浆,但是我们反思的回声正在荡漾。



受访人:

曾莉,一位怜花、爱茶、喜香的云南女子,中国国家茶艺技师、中国国家高级评茶师、中国茶艺培训实训师,中国国家高级插花师、日本池坊花道教授。从事茶艺、花艺培训多年,并多次接待国家领导人并参与外交茶事服务。与花为伴,承花之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寻“天、地、人”的和乐,得享“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采访整理:支离子 微信号: zhilizi

图片提供:曾莉     微信号:Lilyzz



END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明的忆家院子
丢失的文明,回不去故乡
昆明的鲜花了解一下
尘世之外的一方幽静 雨中偶遇典范别院
有个院子,有间茶室
风格是文化,院子叫情怀。一生之城,如院“奢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