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58

侠医世家导读:我们学《伤寒论》不能死记硬背里面的药方和病症,而是去理解张仲景的辩证思维,以及他对症组方的思维逻辑,只有领悟到他的思维逻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张仲景一样的中医。

原文:

186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注解:

伤寒三日,如果转为阳明病,应该会脉大。


原文:

187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注解:

脉浮,可见是有表证;脉不紧不躁,无汗出异常,而是缓,可见表证不严重,手足也是温热的,这个病那就可能是在太阴了。太阴属里,可以指里的阴证,也可以指属里的脾系统的病。脾主肌肉,主输布津液。人体是这样,脾输布的是黄色营养,肝输布的是红色营养。脾的津液输布异常,身体当然就发黄了。要是小便通畅呢,说明水液的输布是通畅的,那就不会发黄。如果到了七八日的时候,大便硬结,那这个病邪是在肠道里,那就是阳明病了。


在《伤寒论》的原则里人体自始至终是一个循环着的整体,有了这种思维方式,理解方药就好办了。


原文: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注解:

这是前面说过的。伤寒我们知道是汗出而解的,而且宜微汗出,汗出多了有可能反而不解。这是有微汗出,而病竟然未去,就有可能是转阳明病了。“濈然”有迅速密集的意思,可见还不是一般的微汗出。


原文:

189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注解:

何为“阳明中风”?在前面太阳病篇里,有汗出且津液偏虚的外感病都可以叫中风。这里应该说的是阳明病和太阳中风同时出现的情况。我们来看证,有喘,有脉紧,有发热恶寒,没说有汗出,这应该是伤寒。所以该说“阳明伤寒”才对。口苦咽干,这是半表半里证;腹满是里证。这叫什么?这叫三阳并病,应该治从少阳,若当阳明病治,用下法,属于误治,就会更伤胃气和津液,伤胃气于是腹更满,伤津液小便也就更困难了。

原文:

190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注解:

这里以能食与不能食来辨别中风和中寒,是有失偏颇的。况且这里的中风与前面的中风语境上也没有必然联系,阳明胃热能食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况。若不能食,有可能是胃中有虚寒或有水饮。胃中虚寒会有阳明病吗?胃寒肠热的情况是有的;况且广义来讲,只要是肠胃的问题都可以称之为阳明病。


这种条文有可能时在传抄过程中后人加上去的,加的时候只是个人的一个备注,自己懂就好了,并没有把整个状况讲清楚。


原文:

191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鞭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注明:

阳明病,如果中寒的话,会吃不下东西,小便不利。这个中寒应该是胃虚寒有水饮的意思。胃属阳明,所以胃的病也可以叫阳明病。


下面是“手足濈然汗出”,手足汗出这个证比较常见。后世的中医对于这个问题说阴虚,说血热,说气虚的都有。我们从人体循环来理解,汗出是向体表排邪气。为什么手足汗出严重呢?一定是体表排邪受限,才会向手足排。大家可以注意观察,手汗的情况一般秋冬季比较多,因为秋冬季体表不易出汗了。秋冬季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是手足汗多;而是手足特别干,开裂掉皮。其实这里面的原理和中风和伤寒一样,一是汗出不解,而是表紧不汗,都是人体在对抗邪气。如果还有烦躁或寸脉盛的情形,这就有可能是食积,这就是温病的范畴了,还有可能是瘀血。你看这些道理都是一以贯之的。后世医学说是阴虚,若里面有瘀滞在消耗津液,阴血肯定虚,当然也还有另外原因的阴虚。总之,说阴虚还是在说现象,在说末而不是说本,后世医学这种以现象解释现象的习惯,究其根本还是没有从大循环来理解人体。


我们往后看,就明白这里的手足汗出是什么原因了。“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什么,从字面上来解释,固是坚固,瘕是结块。后面说必定大便初硬后溏,因为胃里头冷了,水谷不别了,这就容易形成肠道的结滞。那这个“欲作固瘕”作快要形成结滞结块来讲比较妥当。这个初硬后溏也是个比较常见的证,说到底是胃虚造成的,临床上,胃虚而有热滞易发这种情况。胃虚,大便是溏稀的;如果又有瘀热在下焦肠道,大便不通畅,其宿便易干硬,而新的大便又是稀的,这就形成了先硬后溏。那这种怎么治呢?胃虚,建中药;肠道局部有热,少量大黄消导之;若还兼有淤血,佐以祛瘀血的药。明白了理法,视脉证随证治之久好了。

原文:

192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注解:

这个阳明病,一开始很想吃东西,这是里热的征兆。大便是调和的,小便反而利,这就变成湿热证了,病人骨节疼,水湿郁于表了,感觉好像有热,而且有要发狂的反应。一般来讲热证而有郁结不通,都可能会有亢奋的证,比如治淤血的桃核承气汤证有如狂,温热病也会惊狂,这里是水郁的发狂。有郁结牵制津液,大脑获得津液的机会就会少了,大脑便以亢奋来调津液以自保,且淤积的浊火毒气不能下解便上冲,人自然会有发狂的反应。


这时候如果汗出了病就解了。汗出说明体表通畅了,水湿自然也会化去。后面说这是因为“水不胜谷气”,谷气就是胃气,胃气复了,把水气排出去了,与汗一起出去了。“脉紧则愈”应该是脉缓则愈才说得通,脉转缓了说明汗出病解了。


原文:

193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注解:

申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膀胱经主时;后面是五点到七点,酉时,肾经主时;接着是戌时,三焦经主时。为什么说阳明病如果要好了,会在这个时间段好呢?这段时间是一日中阴气渐重,人体运行最缓的时候,阳明病一般来讲是里有结滞,于是更运化不动了,所以阳明病如果发热的,这个时间段会严重些,不发热的,这个时间段也有可能会低热。晚饭前后低热,这是很常见的证,主里有瘀结,不是食瘀就是血瘀。如果阳明病要好了呢,也是这个时间段好,因为这个时间阴气重,如果里面没有淤积了,自然热也退得快。


原文:

194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注明:

阳明不能吃,是胃中虚冷,用攻的方法,自然胃就更弱了,那就会哕,也就是吃了的东西会在吐出来,比如胃反流就是这类的情况。

原文:

195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明:

“脉迟”,脉的推动力不够;“食难用饱”,吃不下东西,也容易饱,吃饱了就会烦,这是有湿热。阳明里热一般是能吃的,若是湿热,便会发生这种情况,还会头晕眩,有小便不利。湿而热会发黄疸,因为是由阳明食积引起的,所以叫谷疸。


这种胃虚的阳明病,哪怕是用了下药,一时解决了腹满的问题,还是很快会再次腹满的。这种情况临证上很多见,如果脾胃弱的话,攻淤血攻积滞,攻完了很快又会瘀回来。因为脾胃主运化,脾胃不能运化自然还要瘀回来的。这就是为什么《伤寒论》很多方子,哪怕是攻瘀的方子,只要有胃虚都有建中药。很多后世的中医方子里基本上没有生姜,炙甘草,大枣之类,问他们为什么不用,都会说甘草,大枣又不治病,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只有以药治病的思路,此乃中医治大谬。


如果中医爱好者学习《伤寒论》,建议参考胡希恕,刘希彦版本《伤寒论》,必会受益匪浅!


人人都可以成中医,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37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77
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
张仲景辨阳明腑实八法
伤寒论281-290条
康平本伤寒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