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良志论石涛:仅有技巧和法度,成不了有成就的画家(附石涛山水高清全集)

石涛 山水画册

石涛题画跋中说: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这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意思。

呕血十斗,就是呕心沥血,主要指技巧上的追求。而啮雪一团,就如同吞下一团洁白的雪,培养一颗高旷通灵的心灵。

石涛 山水册页


在石涛看来,绘画不能没有技巧,不懂笔墨工夫,如何作画?没有具体的法度,如何成画?

技巧的追求固然重要,法度的熟悉固然重要,但一个画家熟悉了法度和技巧,并不一定能成为有成就的画家。

如果要成为一个有成就的画家,还必须由技巧的追求上升到精神的养练,用传统哲学的话说,就是超越技巧,由技而进乎道。

因为绘画不是技术,它是艺术,绘画是心灵的外现形式,是“心印”——绘画是心灵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绘画。

绘画不是靠“学”而成,而是靠“养”而成。

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以冰雪的心灵——没有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画出好画。

石涛 溪桥野色

像石涛这样的惊世之语不多见,但石涛所表达的意思却是中国传统画学中的主流思想。

古代画学上说,有一等之人品,方有一等之绘画,所谓“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

这里的“人品”,过去的理解多局限于道德品质方面,如蔡京的书法很好,历史上却没有他的地位。

董其昌因对赵子昂的民族气节有微词,硬是将他从元四家的位子上拉下来。

严嵩的书法也很好,但他的人品很不堪,所以书法史上很少有人提到他。

这些都属于伦理的范畴。

在我理解,中国画学中的“人品”说,主要意思并不是强调做一个善人,如果这样理解就流于浮阔了。

“人品”中包含有更重要的内容,这就是人的境界和气象。

篆刻、书法、绘画乃至一切艺术,在中国艺术家看来,只不过是借以表达心灵的工具,诉说自己的渴望和理解,对他人,对这世界,也对宇宙。

艺术家不仅需要关于世界的知识,还需要培养成一种属于自己的看世界的态度,需要一种智慧的洞见力,这是创造的根源。

石涛 霜林扶杖图

艺术家要有与世界交流的冲动,要有就“存在于”世界的悲欣,自己不是世界的无关者,画的不是别人的故事。

更要有丰富的体验,灵敏的触觉。

冷漠地对待世界,其作品必然无法触动人的心灵;功利地对待世界,所换取的必然是拒斥和远遁。

用婴儿般清澈的眼神看世界,世界无处不清新;以悲欣同在的心灵体会世界,那么“雪夜访戴”式的感兴就会不期而至。

石涛 平湖放棹图

正所谓:欲知花乳清冷味,须是眠云卧石人。

对于一个画家来说,知识当然不可少,董其昌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就是知识的累积,有书本上的,有现实世界的。

绘画的技能也属于知识的范围。但我们知道,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但也可以说“知识也是障碍”。

中国哲学历来对知识表现出高度的警惕,如果我们大脑里只是为知识所充满,变成知识储存器,就不会有大的创造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长杆一寸钩。

一曲一歌一缸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所以,中国哲学强调,必须“转知为智”,将从外在获取的知识,变成自己生命的智慧,形成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培养一种独特的态度,磨砺自己的敏感触觉。

将自己的小宇宙,汇入到大宇宙之中,如同“吞下一团白雪”,我们就可能有连自己都难以逆料的创造。

本无心于相求,不期然而相至,不是在那里空自等待,而是一生都不能停息心灵培植的工夫。

我们作画,是我们心灵中需要表达;我们颐养心灵,就是使要表达的东西更充实、更纯粹、更具有吸引力。

有一首古诗这样写道:

古井无渊源,千秋自涵养。

日暮汲人来,洞然发清响。

善养者,就要养出这样醇美的泉源。

石涛 秋江独钓图

石涛作品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苦瓜和尚 | 石涛绘画高清150幅
画僧髡残:拙画虽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
陈淳的画里没有骄奢淫逸更多的是清新淡雅
黄宾虹:髡残的画坠石枯藤 锥沙漏痕 能以书家之妙,通于画法
为什么现在画越画越大,越画越精细,但大师却越来越少?
纪录片 | 一代宗师 “ 吴昌硕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