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院刊预读︱秦晓磊:与邑作奇观——沈周、文徵明笔下的虞山古桧
本文自辨析文献记录与传世作品的关系入手,考察今归于沈周、文徵明名下的“虞山古桧”图像的真伪,以及二者之间的传承关系,同时将上述图像置于古木的绘画母题中进行分析。鉴于描绘对象为地方景观的特殊性,作者亦讨论了图绘行为与作品传播对景观产生的影响和意义。

与邑作奇观

——沈周、文徵明笔下的虞山古桧

秦晓磊


现藏美国檀香山艺术博物馆的《虞山七星桧图》卷〔图一〕,本幅以截取式构图描绘古木七株,卷末款署“壬辰(1532)夏日摹松雪翁笔”,下钤“徵明”(白文)、“悟言室印”(白文)。拖尾有文徵明书长赋一首,文末署款“嘉靖壬辰徵明为石门先生赋并图”。另有一纸为陈淳跋,详述王石门得赠此作及请题始末。

图一    明文徵明《 虞山七星桧图》 卷   美国檀香山艺术博物馆藏

陈淳点明卷中所绘乃七星桧。《姑苏志》(1506)载:“七星桧,在常熟致道观。梁天监中所植,奇古特甚。”《江南通志》(1736)基本沿用之,多了“今尚存其三,余则庆历中补植者。沈周绘三株图”的内容。

画面七株古木墨色有浓淡之分,第一、四、六株墨色较为浓郁,余株则较浅淡。为何作如此处理?沈周如曾图绘三株桧树,其面貌如何?是否可为理解此图提供线索?

一   沈周与《三桧图》

致道观所在的常熟虞山,是沈周一生数度游览之地。成化十四年(1478)二月下旬,沈周游虞山,致道观中的七桧令其印象颇深。途中沈周曾作画,然画中是否有七桧,已不可考。成化二十年(1484)正月,沈周复游虞山,图绘观中古桧,并作《四日游虞山画梁桧而回》诗记录之。沈周绘虞山古桧,为多本绘画著录记载。

《书画题跋记》所录《石田虞山三桧图》题跋信息如下:

昭明台下芒鞋紧,虞仲祠前石路回。老去登临夸健在,旧游山水喜重来。雨干草爱相将发,春浅梅嫌瑟缩开。传取梁朝桧神去,袖中疑道有风雷。虞山至道观,有所谓七星桧者。相传为梁时物也,今仅存其三,余则后人补植者。而三株中,又有雷电风擘,尤为诡异,真奇观也。成化甲辰人日沈周。

对比《四日游虞山画梁桧而回》诗,仅最末一句略有不同。

王世贞收藏有一卷《沈启南画虞山致道观昭明手植三桧初名七星桧》,曾两度题跋。数年后为赵子惠所藏《石田画虞山三桧》作题跋,跋中述及收藏始末:

余旧游虞山致道观,摩娑古七星桧久之。思以一诗志其胜,而语不敌。后得沈启南先生所图,乃其最奇者仅三桧,而先生后先纪游十余章,皆附于楮尾,兴到遂成一古体和之。

可知王氏所藏画卷,除三桧外,另有纪游诗十余首。

《江村销夏录》著录《沈启南虞山古桧图》一卷,应为《江村书画目》中被定为“真迹,上上”之本。此卷除“成化甲辰人日沈周”的题跋外,有张渊题诗一首,以及弘治壬子(1492)沈周再次书写的虞山纪游诗十一首。

《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著录《沈石田三桧横轴》一件。梁章钜详谈购得此作并改装的经过:

此大横卷为曾宾谷中丞所藏……颇嫌大长卷舒卷之难,改为上下两横幅,悬壁观之,庶可领略其气势耳。又案:《江村销夏录》载,此卷后有吴兴张渊题七古一首……后又有白石翁自题诗十一首……以上所录合卷,后皆无之。想已被人割去,又另装一伪画以欺人矣。

《江村销夏录》与《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所录是否确为一本,仍有疑问。梁章钜所录钤印信息“石田”(朱文)与“白石翁”(白文),与高士奇所录“启南”(朱文)和“白石翁”(白文)不合。

湖州博物馆藏沈周《七星桧》行书,除残损处外,与《江村销夏录》和《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所录首段题跋相同,压尾处钤“石田”(朱文)、“白石翁”(白文)印。故此卷很可能是《退庵所藏金石书画跋尾》所录之卷。

传世品还有南京博物院藏沈周绘《三桧图》卷(下文简称“南博本”)〔图二〕、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沈周《七星桧书画合璧卷》(下文简称“大阪本”)〔图三〕。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二   明( 传) 沈周《 三桧图》卷   南京博物院藏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三    明( 传) 沈周《 七星桧书画合璧》卷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两卷本幅皆以独立的三纸绘三株古树,后裱为一卷。拖尾处首段有大字行书题跋〔图四:1-2〕:

虞山至道观,有所谓七星桧者。相传为梁时物也,今仅存其三,余则后人补植者。而三株中,又有雷电风擘者,尤为诡异,真奇观而未尝见也,并写归途所得诗于后(重点为笔者所加)。昭明台下芒鞋紧……袖中疑道有风雷。成化甲辰人日沈周。

图四    “ 南博本” (上)与“ 大阪本”(下) 拖尾首段题跋对比

“未尝见也”一句殊不可解。沈周在1478年的虞山行中,曾游览致道观,七桧留给他的印象颇深。

两作皆截取树冠部分描绘,古树的形态、结构、具体画法相似,然三株顺序不同。对比绘制年代相近的沈周古木类绘画《参天特秀》(1479)〔图五〕、《松石图》(1480)〔图六〕,两卷皆非可靠的沈周手笔。但相同的图式,应间接反映了沈周画桧作品的面貌。

图五    明沈周《 参天特秀》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六  明沈周《 松石图》 轴  故宫博物院藏

《虞山七星桧图》将七株中的三株以浓重的墨色处理,一方面强化了梁时植桧与宋人补植桧在经历风霜程度上的不同,另一方面,应是受到了沈周《三桧图》的影响。

二    文徵明与《虞山七星桧图》

对《虞山七星桧图》有过讨论的学者,皆默认其为文徵明真迹。然卷末赋文的著作权尚存争议,故需对作品进行考察。

图中树木的画法,是先勾勒出树干的轮廓,再以类似披麻皴的细密积线表现树皮的面貌和质感。树叶以细小、紧簇的苔点点出,环聚在枝干两侧。此法很好地传达出该树种的特征,并常见于文徵明的画作中。《古木寒泉图》轴(1549)〔图七〕中的古木就采用了类似的处理方法,只是《虞山七星桧图》的笔法较之显得拘谨干涩。一作于晚年一作于中年,且绢纸材质有异,有区别亦在情理中。相近的笔法亦可见于《古木寒泉》册(1545)〔图八〕和《古柏图》(1550)〔图九〕。

图七   明文徵明《 古木寒泉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八    明文徵明《 古木寒泉》 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九  明文徵明《 古柏图》 卷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从文氏存世作品来看,这种表现古木的画法常见于其中晚期作品中,此卷或可视为这一画法样式的早期面貌。与此作年代相近的《松壑飞泉图》(1531)〔图十〕,树群枝干交错,彼此难分,截取局部与此卷相较,可看出二者相似处。

图十    明文徵《 松壑飞泉图》 轴(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卷后的行草书长跋,比对文徵明作《草书千字文》(1529),无论是整体面貌,还是单字的结体与运笔,均出自一人之手〔图十一〕。

图十一   《 虞山七星桧图》文徵明题跋 (左) 与《 草书千字文》 (右)对比:“象”、“殿”、“修”、“地”、“雨”、“露”、“海”、“盘”、“岱”、“徵明”落款

受画人也是验证作品身份的一项依据。此作的赠予对象是“石门先生”,“石门”应为其字或号。文徵明有致石门信札一封,言语颇诙谐:

久别耿耿,病懒不获以时奉问,顾承不鄙,数数惠存,感荷感荷。扇头随使纳上,拙画颇亦用心,于雅意何如?凡君所须,未尝不为君尽;而来书乃有羡于茂甫,何耶?惠糖领次多谢。近诗往发一笑。徵明顿首再拜石门尊兄侍史。十一月十三日。

据陈淳题跋,此人姓王、海虞(常熟)人。这位王石门应与文徵明、陈淳的活动年代相仿,即成化至嘉靖年间(1465-1566)。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仅有位王舜元(字庆辛,号石门)。据载,王舜元“攻草书,好蓄古”,颇有著述。

至于卷末赋文,葛兰佩认为文氏借用了黄云之赋。然文中“置像亦如楚颂橘,石厓磨镌垂不刊”两句,似暗示作赋者乃是一位画家。黄云尽管与沈周、文徵明交好,且家富收藏,但尚未有资料显示他精于绘事。综上,可将此卷视为文徵明可靠的作品。

三    古木母题的绘画传统

相较沈周,文徵明更强调古桧的龙蛇之姿,将七树处理得枝干交错、株与株间难以分辨。《虞山七星桧图》中,完全不能辨认沈周所绘三株的面貌。文徵明作画时应非如沈周一般对景写生,而在描绘一种理想化的古木图像。

古木作为一种独立的绘画母题,最晚始自唐代。《历代名画记》载毕宏曾“画松石于左省厅壁”,且有“树木改步变古,自宏始也”的断语。韦偃则“俗人空知偃(鶠)善马,不知松石更佳也。……轮囷尽偃盖之形,宛转极盘龙之状”。这种强调古木饱经风霜、虬屈盘错的审美追求,在古木绘画中一直得以延续。

《林泉高致集》将松树细分为“怪木古木”“古木乔松”等画题。另郭熙曾在温县宣圣殿作《古木平林》壁画,其中“怪木斜欹……根蟠石岸,轮囷万状”。韩拙《山水纯全集》(1121)明确指出“木贵苍健老硬”,兼论松、柏、桧等不同树种的特质及在刻画上的区别。此时的古木绘画,除松石外,多为描绘四时之景的山水画的组成部分。

古木作为绘画主体,与文人画兴起有关。文同“爱于素屏高壁状枯槎老枿,风旨简重,识者珍爱”。苏轼以善绘枯木闻名。枯木强调树木历经岁月风霜后的枯古和支离盘结之态,与古木在视觉上有相通之处。《古木怪石图》中树木即呈现盘曲纠结的面貌。由苏轼自题诗“森然欲作不可留,写向君家雪色壁”、苏辙“西轩素屏开白云,婆娑老桂依霜轮”来看,这类画作多绘作壁、屏之上。年代一久,自然真迹难觅。但这并未影响后人对其作品及风格样式的追捧与再造。

一卷署款苏轼的《古柏图》〔图十二〕,可被视为明人认知中苏轼古(枯)木图的面貌。对比《虞山七星桧图》,两卷中树的画法有相近处:枝干皆极尽虬曲之姿,树干轮廓以较浓重的墨线勾出,以较浅而细密的披麻皴表现树干的肌理。叶子则以浓密的苔点点出。

图十二    宋( 传) 苏轼《 古柏图》 卷   故宫博物院藏

王庭筠《幽竹枯槎图》〔图十三〕不留天地、仅截取树木中段的视角,影响了元初的古木绘画,如郭畀的《枯槎幽篁图》〔图十四〕。文徵明《虞山七星桧图》的截取性构图,应源自这一传统。两件作品所代表的绘画样式自元初便流行于这一区域。

图十三     金王庭筠《 幽竹枯槎图》 卷    日本京都藤井有邻馆藏

图十四   元郭畀《 枯槎幽篁图》 卷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古木也是赵孟頫绘画的重要母题之一。文徵明自言此作摹自赵孟頫笔意,意在显示其取法源于传统。赵孟頫影响了一批善绘古木的画家,使这一绘画母题及样式流传至文徵明生活的时代。

四    地方景观的塑造

沈周《三桧图》是旅途中应同行的三女婿史永龄之请,为其父同时也是沈周的密友史鉴绘制,属一时兴起而作。文徵明《虞山七星桧图》则是应人之请的定制之作,如陈淳所言:“乃不烦请遏,遽尔得之。”

王石门求画七星桧的动机已无从得知。王世贞的想法或能反映一二:“余尝欲令钱叔宝、尤子求貌之,神手莫敢先。晩得沈石田翁画,独其最旧者三株,且为诗歌纪之。与余意甚合。余家小祗园缥缈台望山顶苍翠一抹,今复得此,箧笥中又有虞山矣,何必买百里舴艋也。”拥有了足以掣取桧神的图像,加之画作本身乃是大师名笔,就不必劳神费力,亲去虞山探访古桧了。

“植时应斗宿,数列三之四”,七星桧得名自象形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在道教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造化之枢机,作人神之主宰”。七星桧并非独为致道观所有,至于七树是否植于梁代,更是无从考证,“传植从萧梁,其说我恐漫”。

约自元末始,七星桧成为被吟咏的对象。七树的种植时代及形貌特征,在常熟本地人吴讷的《咏七星桧》诗中皆有述及。收录该诗的《常熟县志》,成书于弘治十二年(1499)。

1499年,距沈周游观并图绘古桧已十五年过去,而文徵明完成《虞山七星桧图》是在三十三年后。此间关于七星桧的题咏大量出现。此前七桧或许并非籍籍无名,但也绝算不上是地方名胜。在现存最早的常熟地方志《琴川志》中,以颇多笔墨记述致道观,却并无七桧的记载。《常熟县志》(1499)在“古迹”中单列“七星桧”一条:“梁天监中所植,奇古特甚,为此山之胜。”这不但呼应了沈周在题跋中的说法,也首次以官方文献的形式确定了七桧作为古迹兼胜景的身份。《常熟县志》(1539)除点明七树具体位置:“广庭之内,七星桧在焉”外,特详细介绍了据称为梁代留存下来的三株之形貌。此后历代再修的常熟县志,多沿用这一时期的记述。

故而七星桧的声名雀起,应与沈周、文徵明等人的游观和图绘行为相关。如史鉴一般,通过图像来了解七星桧的人亦应不在少数。清初姚鼐曾感叹画作弥补了其未能亲眼观赏古树的遗憾。可知绘画作品的观看与传播,曾对古树的声名远播发挥过积极作用。

探访古树的兴趣,在当时吴地的知识阶层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都穆和吴宽都有关于探访古树的文字传世。王世贞将“七星桧”与孔庙桧、“五大夫松”相提并论,包含为之扬名的成分。

约在晚明时,七星桧即已不复存在。“近有人自常熟来者,云此七桧俱已枯”,所幸其形貌被鲜活地保存在沈周、文徵明的画作中,留给后人以想象和追忆的空间。

五    结语

梳理文献记录与传世的数本沈周《三桧图》关系可知,尽管沈周的确描绘过虞山古桧,然今存世的两本皆非真迹。从作品本身判断,《虞山七星桧图》应是文徵明可靠的作品。两位画家的作品存在着一定的继承关系,不过沈周笔下的三桧应带有较多的写生成份,文徵明所绘之七桧则更多借鉴了古代图式和前代大师的绘画传统。沈周和文徵明笔下的虞山古桧,可视为图绘古木这一古老的绘画母题,发展至明中期与实景描绘相结合的产物。常熟虞山致道观的七星桧,原本并非著名景观,经画家图绘后,在吴地文人圈中引发观赏古树及相关文艺活动的热潮,并为地方志一类的官方文献所记录。借助游观行为及画作和诗文的传播,一个新的地方名胜被合力塑造出来。这种模式,大约也存在于同时期的纪游绘画与所绘景观之中。

[作者单位: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征明76岁《题跋沈周支硎遇友图卷》
【】文征明行草题跋《沈周--支硎遇友图卷》
文征明题跋沈周支硎遇友图卷
【国画】北窗最爱虞山色——沈周与吴宽的一次虞山行
文徵明书法:题跋沈周支硎遇友图卷
文征明书法题跋沈周支硎遇友图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