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血管性头痛

血管性头痛又称为血管源性头痛,是门诊头痛病人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血管源性头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因头部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头痛,称为原发性血管性头痛;有明确的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颅内血肿、脑血管炎等)所致的头痛,称为继发性头痛。其头痛多呈轻至中度全头痛、胀痛,也可表现为枕部、额部、双颞部疼痛,用脑、用力、活动头部及改变体位时头痛加重,常伴有类似神经衰弱症状。也常发作呈现明显血管跳痛,恶心呕吐,典型的患者发作前有视力模糊,眼发花表现。国内典型的偏头痛就是血管性头痛的一种。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血管性头痛
  • 别名:偏头痛
  • 传染病:
  • 疫苗预防:
  • 就诊科室:内科

血管性头痛包括有哪些

①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

②颅内血肿: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

③蛛网膜下腔出血。

④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动静脉畸形;囊内动脉瘤。

⑤动脉炎:巨细胞动脉炎;其他系统性血管炎;原发性颅内动脉炎。

⑥颈动脉或椎动脉痛:颈动脉或椎动脉阻断;(原发性)颈动脉痛;动脉内膜切除后头痛。

⑦静脉血栓形成。

⑧动脉性高血压:对外源性物质的急性反应;嗜铬细胞瘤;恶性高血压;先兆子痫和子痫。

⑨与其他血管性疾患有关的头痛。

血管性头痛资料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分几类,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特点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

分类

脑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分为两类。

⑴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⑵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

特点

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特点是出血早期就可引起严重的头痛,这时头痛的发生部位及性质有时可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及出血量,表现同侧枕部、颞部出现跳动样胀痛伴恶心、呕吐。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者,头痛加重,表现为弥漫性全头剧烈疼痛,常伴发热、抽搐。小脑出血者头痛最常见。内囊出血、桥脑出血因病情迅猛,故临床上很少以头痛为首发症状。

诊断依据主要有

① 50岁以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者。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起病。③病情进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症状,很快出现意识障碍。④具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⑤脑脊液为血性,颅内压增高。⑥CT、MRI扫描证实。

实验室检查对脑出血引起头痛的诊断意义

实验室检查对脑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⑴脑脊液:颅内压增高,多为血性。未破入蛛网膜下腔的脑出血,脑脊液虽无血,但白细胞可稍高,蛋白亦稍高。⑵CT扫描:CT对急性脑出血的诊断价值高,为临床定性、定位及定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⑶MRI扫描:MRI扫描对诊断后颅窝出血特别敏感,由于骨质伪影,后颅窝的病变在CT上往往显示不清,所以MRI显示脑干出血与小脑出血明显优于CT。

脑出血引起的头痛的手术适应症

对出血量大、形成脑疝威胁病人生命的脑出血,手术是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手段。CT对选择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急症手术的适应症应具备:⑴昏迷不深,瞳孔散大,经内科治疗病情恶化者;⑵脑叶出血血肿超过40毫升,有中线移位者;⑶小脑出血血肿超过15毫升,有脑干受压及破入第四脑室者;⑷内囊出血血肿超过50毫升,中线结构移位大于1厘米者。手术方法目前多采用颅骨钻孔或骨瓣开颅术清除血肿。

日常治疗措施

头痛是临床中最常的症状,剧烈的头痛往往搅得人坐立不安,痛苦不堪,然足部按摩却可几分钟之内解除痛苦。头痛,人们都习惯服用止痛片,而采用足部按摩既无副作用,而且作用确切。脚部按摩疗法是一种古老而又新奇的康复疗法。它起源于中国,流传至国外。因为它具有安全、简便、易学、有效、经济等特点,倍受群众欢迎。近几年来,脚部按摩疗法在瑞士、日本、新加坡、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广泛流行。

中医养生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对应,常洗脚能刺激足部穴位,可增强血运,疏通经络。医学专家认为,如果能经常按摩足部相应的反射区,可以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体抵抗力,足部反射保健的原理是以压力刺激足部的皮肤,以至于对内部脏器及身体的其他部位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足部有许多与脏器或身体部位相对应的反射区,经常按摩足部,更是锻炼脚部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头痛失眠的一种好方法,脚心中央凹陷处是肾经涌泉穴,手掌心凹陷处是心包经络劳宫穴,如果经常搓脚心,可以有效缓解头痛失眠。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头痛特点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头痛发生率为4%~36%,一部分病人在TIA发作前可出现无定位意义的先兆头痛,多以眶部、前额部钝痛、麻木痛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头痛往往比颈内动脉系统TIA偏重,前者以后头痛为主,可以一侧,也可两侧;后者多以前额部或全头钝痛为主。头痛的发生时间与血压波动及血管痉挛的程度有关,头痛的程度轻微,病人往往不以头痛作为就诊的主诉。

诊断要点

⑴50~70岁的脑动脉硬化者,⑵突然起病,⑶具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持续时间短,24小时内完全恢复,⑷同一症状可反复发作,⑸脑脊液、脑电图、CT、MRI等检查无异常所见。

主要治疗措施如下

⑴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调整血压,治疗糖尿病及脑动脉硬化,稳定心脏功能等。⑵血容量扩充:常用丹参注射液10~16毫升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4天为1个疗程。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每日1次静脉滴注。维脑路通400~800毫克,每日1次静脉滴注。⑶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常用肠溶阿斯匹林40~80毫克,每日1次。潘生丁50~10 0毫克,每日3~4次口服。亚磺吡唑酮0 1~0 2克,每日3次口服。⑷抗凝或溶栓剂治疗,疗效难以肯定,由于出血并发症较多应慎用。临床常用抗凝剂有肝素、尿激酶等。如有高粘血症可适当应用蝮蛇抗栓酶或藻酸双酯钠等药物,但应有严格的实验室检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干货:脑血管疾病的影像策略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常见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血管疾病
精品推荐医学影像诊断PPT课件图文详解完整版-脑血管疾病MRI诊断
【杂志】子痫前期与子痫患者的脑血管问题
脑血管疾病的CT MRI图像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医学影像每日笔记2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