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思极恐!石油的未来已基本确定?(深度好文)

聊起油价,常常会出现地缘政治、军事时局、宏观经济,以及OPEC、产油国、阴谋、政策等关键词。

没错,这些因素,确实影响油价,并且有时影响巨大。

但是,另外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关键词,才是油价幕后的大BOSS,并且,它的威力越来越大。

这个关键词就是:技术

回顾石油历史,大致可以用3句话总结:

○ 内燃机、化工技术、全球经济的发展,让石油需求与日俱增。

○ 不断进步的勘探开发技术,竟然能满足这些需求。

○ “不断增长的需求”与“不可再生资源必将枯竭的预期”之间的矛盾,是过去能源纷争的主要矛盾。

瞧,从技术角度讲石油历史,可以如此简明而又合乎逻辑。

如果从政治角度去讲,恐怕写他几本书,也未必能说清楚。

因为,能源利用,就算讲出花儿朵朵,它的本质也是技术问题。

看问题,全面点,自然是极好的。不过,最要紧的,是抓住要点,不能把高小凤当高玉良。

现在,这个历史正在被改写。

转折点,就是由米切尔老头推动的美国页岩油气革命——没有开采价值的死矿,突然成了高产高效益的香饽饽。

采矿,无非是“找出来,采出来,就是不能留下来”。最高追求无非是:投少产多不粘人(安全)。

然而,产量上去,价格下来,这是特别讲理的规律。

2014年,全球石油产量8867.3万桶/日,探明储量1.7001万亿桶,可采52.5年;天然气产量34606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87.1万亿立方米,可采54.1年。

2013年相比,石油产量增长210万桶/日,增长2.3%,而消费增长了80万桶/日,只增长了0.8%。天然气也是这个路子:产量增长1.6%,消费增长0.4%

这种情况,油价不跌,那就没天理了。所以,从7月份开始跌落,年底腰斩:美油107美元跌到53美元。

到2016年初,油价一度跌破30美元,然后在40、50美元的低谷抖动,挑逗石油汪。

那时汪们在想:页岩油气毕竟属于非常规,成本压到80美元就算你狠,如今在50美元的重压下,俺们常规油田都呼吸困难,美国页岩油该死翘翘了吧!我们的好日子要回来了好吗好的。

然而并没有,为了活命,页岩油气公司、油服公司玩了命地拼技术、拼管理,生生把成本压缩到50美元以下,有的优质页岩油产区甚至压到20几美元,吓得戳个洞就冒油的沙特嘴里的瓜子都掉了,一看存款余额又捡了起来。

这三年多,恐怕是油桶大国、石油大鳄们最漫长的岁月了:裁员减负、增产降价、断交结盟、隔空喊话、联合冻产、扯皮打架,外交、军事、政治各种招数都使了,然并卵,油价还是在50美元的蛛丝上挣命。

2015年石油产量增长了280万桶/日,远超消费量增速,主要拜中东PK北美的石油大战所赐:增产降价。消费量增长了190万桶/日。这俩数字,和2014年的数字累计起来,产量增长又甩了消费增长几条街。

2016年,石油产量增长终于放缓了,仅比上年增长了40万桶/日,而消费增长了160万桶/日。可是,产量之兔已经跑得太远,就算打了个瞌睡,消费量之龟也没撵上。

虽然OPEC减产协议执行得意外地好,虽然石油需求还在上涨,但是,2017年上半年,全球石油去库存化“不明显”,大家只好把殷切期待的眼神抛给下半年。然而,减产督查发现,有的小伙伴在耍赖,沙特放话:我们才不会单枪匹马减产......

增产容易,减产不易,且行且珍惜吧!

为啥油价这么低,产量还可以涨呢?因为技术发展从未止步。

刷个朋友圈,总有一些石油新闻让石油汪们悲欣交集,随便抓几款近期的:

○ 贝克休斯新型深水压裂技术。某单井作业成本降低了近4000万美元。因为它直接对裸眼井搞多级压裂,省了套管、固井,而且极短井段可实现20段以上的压裂,极短,压20……

○ 斯伦贝谢发布随钻流体测绘技术。钻井过程中,可以实时对井下流体的组分进行测试分析。

○ 贝克休斯发布第一款自适应式钻头。能减少震动、粘滑、冲击,降本增速,因为它能自动调节切削深度,适应不同岩层,自动调节适应……

○ 阿什卡改善油气藏动态分析解决方案。定量分析产量、压力、储层动用、压力场变化诸多数据,准确寻找剩余油气,找剩余油气,剩余油气……

○ 中石油宣布颠覆现有开发模式。在井下分离油水,低含水的采出液走到地面,油留下,水再注回去,这样,这口井既是注水井,又是采油井,一井两用……

○ 哈里伯顿推出新一代钻头技术。能减小摩擦,提高效率和可靠性,因为他们在钻头上加了一种小滚珠,一种小滚珠,小滚珠……

○ BP、壳牌、GE等石油巨头,纷纷与亚马逊、谷歌等合作,傍上大数据,帮助提高油气勘探效率、识别风险,预测市场需求,信息巨头们也来凑热闹……

○ 英国科学家造出量子重力仪,模仿引力波探测的原理——激光波干涉,用原子波干涉,高精确测量重力,找油、找矿又多了一款强大工具,连物理学家都来凑热闹……

神马,嫌这些只是技术革新,谈不上革命,不过瘾?

要知道,油价这么低,石油汪还没死的原因,除了勒紧裤腰带,全靠摩肩接踵的新技术死撑啊!

如果还嫌不够,咱们来个大的:

美国Wardlaw油田用了一种叫做S-BTFbaric-thermal flow)的技术,这个名字逗比的技术,其实是个组合:

SWEPT一些液体在剪切振动下,黏度会变小,这叫触变性,也叫摇溶,石油就是这样。这个技术就是向地层传送一种脉冲波,让石油黏度变小,还能顺便增大岩石渗透率,那些黏在石头孔隙里的石油就乖乖出来了。这个脉冲的有效半径可达1000米,甚至更远。

S-BRPT也是在井下把粘稠的石油,处理成稀溜溜的液体,甚至气体。

这个双剑合璧一出,是什么概念呢?

它比水力压裂还猛,石油汪都知道,水力压裂是页岩油气革命的主力技术。

而这个S-BTF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现有油田产量,还放出了一只大家伙:稠油

这家伙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感受下:

△ 全球稠油分布图

有人预测,稠油革命一旦打响,比页岩油革命风暴来的更猛烈。

石油汪恐怕当不成了,都来当海燕吧。

在石油的乌云和大海之间,我们是高傲飞翔的黑色闪电,还是呻吟恐惧的海鸭?

不管是哪个石油公司,都想发展新技术,花更少的钱,采更多的油。油越多,价格就越便宜,赚钱就越不容易,也就越要发展更牛的技术。

这就是石油行业的宿命,我们困在自己聪明才智的流沙里,无法逃脱。

2016年,石油探明储量1.707万亿桶,增了0.9%,按照2016年这种超出需求的产量,还可以采50.6年。

然而,在刚刚落幕的G20汉堡峰会上,各国联手确定了禁售燃油车的时限:

英国、法国,2040年,还剩23年。

德国、印度,2030年,还剩13年。

挪威,2025年,还剩8年。

荷兰也在积极推进2025年禁售燃油车。

法国在环保路上一向步子大,他们打算禁止在其领土开发石油天然气,2022年关闭所有火力发电厂,2025年把核电站发电量减少到发电总量的50%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托尼·西巴的预测更恐怖:8年内,世界上将不再有燃油轿车、大巴和卡车,陆上交通将全面转向电气化

未来的石油市场,只能指望大海和天空,看来不当海燕不行了。

政治、军事、经济、阴谋、政策、技术……这里面,唯一不可逆的,就是技术进步。

在新技术的内外夹攻下,油价如果还能回到100美元,那不是美元疯了,就是上帝疯了。

石油哪一年重走煤炭路?这个不好说。

那么,是否可以肯定:未来,石油汪,哦不,我们海燕,没有舒服日子可过了?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海燕|高尔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数据】中石油水平井及压裂应用
【年会PPT精剪】鲜成钢:长期低油价下技术创新的目标和方向
美国页岩气开发迎来2.0大数据时代
为何那么难?苏北发现页岩油储量3.5亿吨,仅北美实现商业开采
天然气,决战“低渗透”--中国石油新闻中心
页岩气革命的春风为什么吹不到中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