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各民族简介——独龙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独龙族

独龙族概况

 
 

历史:过去,独龙人没有统一的族称,往往以其居住的地区或河流作为自己的名称,如“独龙”、“迪麻”等。“俅人”、“俅曲”、“曲人”是汉族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独龙族。千百年来,独龙河谷与外界处于半隔绝的封闭状态,保留着较浓厚的原始社会末期特征。

人口:独龙族约有人口0.6万。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境内的独龙河两岸的河谷地带。

经济:独龙人从事刀耕火种的粗放农业,采集和狩猎在家庭副业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独龙族风俗

图腾:

 
 

礼仪:独龙族民间互相邀请的方式十分独特,通常都是用一块木片做为邀请对方的请柬,届时要把木片送到要邀请的客人家,在木片上刻有几道缺口就表示几天后举行宴请仪式。被邀请的客人要携带各种食品以表示答谢。客人进入寨门后,要先与主人共饮一筒酒,然后落座聚餐,并观赏歌舞助兴。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习俗: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已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盖。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一般每个家庭都有数个火塘,每个子女结婚后便增加一个火塘,做饭由各个火塘轮流承担。

信仰:独龙族崇拜自然,独龙族思想观念中,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难以解释的现象都是由鬼神支配的,凡自然界的山岭、河流、大树、巨石等都为其所崇拜。

性情:独龙族性情淳厚,即使路上相逢,也要置酒相待,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凡建屋盖房,婚丧嫁娶,都要主动相助,遇猎物或杀猪宰牛,都要邀请远亲近邻聚餐,并在聚餐结束后主动馈赠礼品。

禁忌:严格恪守族外婚制,禁族内婚。忌离婚。若妻弃夫,家中尚有妹,则由妻妹来抵,若夫弃妻,妻家可少退或不退彩礼。忌产妇在室内分娩。以为其"不洁"之气,会冲犯室内的弓弩等狩猎用具,致使狩猎无获。鬼林中的树木严禁砍伐,否则寨中人会病死,粮食歉收;主人出门打猎时,客人不得来访,否则客人灵魂会把猎物夺走;猎获的兽肉,捕得的鱼,忌用香油炒吃。俗信如是将猎而获。

婚俗:独龙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恋爱自由,独龙族青年男女相爱之后,便会相互赠定情物。姑娘送给小伙子一床自己精心编织的独龙毯,小伙子送给姑娘一把锄头或自己编的背篓。婚宴时独龙族多以杀猪、杀鸡置酒待客。婚后每当妻子生一个孩子,女婿都要送岳父一头牛或一件其他东西如铁锅、一把刀等表示感谢。

食俗: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独龙族日常菜肴有种植的洋芋、豆荚、瓜类,也有采集的竹笋、竹叶菜及各种菌类。冬季是独龙族地区狩猎的旺季,猎获的野牛肉是冬季主要肉食。食用野牛肉时,都先把牛肉风干,然后微火烘烤,再捣成丝状,做成肉松或切成小块,密封在竹筒内保存或随身携带。独龙族食用鱼时喜用明烤制或煎焙后蘸调料吃,并常把烤制的鱼作为下酒的小菜。蜂蛹是独龙族民间最讲究的菜肴之一,有说独龙族百岁老人较多,与常食蜂蛹有关。独龙人的典型食品有:河麻煮芋头、烧酒焖鸡、吉咪等。

丧俗:独龙族大多实行土葬,死后的当天,村里的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酒、鸡等以示哀悼,一般次日送葬,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村人到自家仓库当场开仓煮酒,一起共享。届时,家属成员及亲友也送去礼物,村中老人也做些食品给死者家送去。

 

独龙族文化

 
 

语言:独龙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部分人通晓汉语。

文学: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包括、传说、故事、民歌等文学样式。神话在独龙族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除了以天地形成、人类起源和洪水滔天为主要内容的古老的神话仍在广泛流传外,还有讲述如何学会农业生产之类的神话。故事有生活故事、爱情故事和,其中动物故事居多.

名人:孔志清,云南省贡山县人。1952年后,历任贡山县副县长兼任独龙江区区长、怒江州副州长、贡山县独龙族怒江自治县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副州长、州政协副主席。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居住:独龙族的生产和生活主要集中在河谷和山麓平台上,独龙村寨依山傍水,一座座木屋大多轻巧地构筑在陡峻的山坡地上。为使山洪从屋下流走,临江一面都是悬空的。勤劳的独龙人民房屋的四壁仅以竹篾巴围起上覆茅草,整个建筑结构简单,也有的在石基上垒垛整段的圆木,盖成结实的小木屋。走进独龙人的家里,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那披在身上、摆在床上或是铺在柜子上面作为装饰品的独龙毯。这种毯子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是独龙人民引以自豪的民族工艺品。

舞蹈:独龙族的舞蹈主要有“普拉木”、“卡尔江拉木”、“阿怒新义恰木”等。独龙语中“拉木”、“恰木”等都是跳舞的意思。独龙族的舞蹈古老而质朴,跳舞时有的是男一排女一排对着跳,有的则围成圈。一年中,跳舞的时间很少,只有在过年节“卡雀哇”剽牛祭天时跳牛锅庄舞。

民歌:“曼珠”(民歌),是独龙人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围猎、砍山、耕作、节日、喜庆都离不开它。“曼珠”大体可分为劳动歌(包括采集歌、打猎歌等)、习俗歌(包括酒歌、配亲歌、劝嫁歌、剽牛歌、猎神歌等)、生活歌、情歌、苦歌等。

民乐:乐器:独龙族使用的乐器主要有“来莫”(6孔直箫),男女均可吹奏。此外有口弦、锣、双面牛皮扁鼓、手铃等。

 

独龙族服装

独龙族的传统服装一般穿黑白直条相交的麻布或棉布衣,下穿短裤,习惯用麻布一块从左肩腋下斜拉至胸前,袒露左肩右臂,左肩一角用草绳或竹针拴结,腰间佩带弩弓、箭包和砍刀。

 
 
女子多在腰间系戴染色的油藤圈作装饰,常常披挂的五颜六色,串珠、胸链、耳环,甚至铜钱和银币常挂在颈上和耳下。以前有文面的习俗。妇女出门要身背精致的篾箩。男女不戴帽,多披头散发,赤足。
 
 
独龙族娱乐


 

 
 

节庆:“卡雀哇”是独龙族的唯一年节,每年冬腊月的某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通常为期二天或四、五天。年节期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是“剽牛祭天”。剽牛时先由年节主持者将牛拴在木桩上,然后由年轻女子在牛背上披盖麻布毯,给牛角挂珠链,摆好祭品,点燃松明和松树毛(松叶),最后由一名父母双全的青年男子,用锋利的竹矛将牛刺死,然后就地将牛肉切割,当即用大锅煮食。节日期间所有的独龙人都要以家族为单位,互相问候,共同祝贺。

“剽牛宴”。宴会由村中的长老将牛带入广场中央开始,青年妇女争先恐后跑去为牛披毯挂珠。此时大小芒锣响彻云霄,两名勇敢的剽牛士每人喝三碗米酒,雄纠纠地走出人群,他们手持长矛猛地向牛的两肋刺去。牛大跌大撞,群众围成一个大圆圈为勇士呐喊助威,并作出驱赶野兽的舞蹈动作。牛愈是跌跌撞撞,场上的情绪愈是激烈,几刺之后牛扑倒在地,人群中发出胜利的欢呼。两位剽牛者割去牛头当场解剖煮肉,分给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大家边吃边喝,载歌载舞,使剽牛宴达到高潮。剽牛舞会是古代狩猎生活的缩影,也是捕获归来,庆祝胜利仪式的再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独龙族
中华民俗 - 独龙族
56个民族——独龙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独龙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独龙族
走进怒江,探访独龙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