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哈尼族

哈尼族概况

 
 

历史: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爱尼”、“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

人口:哈尼族约有人口126.4万人。

分布: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经济:哈尼族主要从事农业,还善于种茶。哈尼族种植茶叶的历史久远,哈尼族地区的茶叶产量占云南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

 

哈尼族风俗

图腾:

 
 

信仰: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哈尼族认为万物有灵,天地之间存在着具有超凡能力的天神、地神和具有保护性质的祭祀神即寨神,家神,要定期祭祀,祈求保佑,以降福免灾。

礼仪:哈尼族素来热情好客,只要有客人来,都要以酒相待。客人落座后,主人要先敬一碗米酒,三大片肉,称“喝焖锅酒”。筵席期间常常酒歌不断。客人离开时,还要送上一块大粑粑和一包用芭蕉叶包好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食品。

禁忌: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风俗: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哈尼族有共享猎物之习,当猎手们进山捕猎归来,无论猎多少,全寨子人都可来分割猎物,各家都可分享一份。如果猎物太少,就直接煮好,大家一起分享。

婚俗:哈尼族十分重视男女婚恋的喜庆活动。往往以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一般在配对就宴前,男方在征得女方应诺后,由小伙子凑钱,请烹调师傅主厨,杀公鸡、煮肥肉、炒菜、打酒、泡糯米进行准备。夜里10点钟左右开宴,参加者约1030人,围观者熙熙攘攘。届时灯火通明,桌上摆满各式菜肴。先将煮熟的大公鸡头朝上摆上餐桌,并把两个鸡睾丸和一只活螃蟹悬挂在鸡身上,由“伙子头”和“姑娘头”从首席坐起,其余男女依次配对入坐,随后举杯祝酒对歌,尽兴方散。这时小伙子们用芭蕉叶包上糯米饭和菜送给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吃。如男女双方情意合,可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当地人称这种求爱方式为“阿巴多”,常为农闲时举行。

食俗:哈尼族过去日食两餐,主食是当地产的稻米,玉米为辅。喜把大米、玉米蒸成米饭粑粑、米线、卷粉和豌豆凉粉等。居住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人喜将瘦肉剁细,与大米、姜末、八角面、草果面一起熬粥,并以此为主食的上品。擅长利用当地土特产原料腌制咸菜、烹制肉类及各种风味菜肴。饮茶和喝酒是哈尼族的嗜好,所饮用的酒多是自家酿制的甜白酒,醇香、甜蜜;哈尼人喝鲜茶,鲜茶有一种苦涩味,但能消暑解渴。

丧俗:丧葬行木棺土葬。早期曾实行过火葬。西双版纳地区,寨里死人,全寨都停止生产到丧家帮忙。墓地多在寨旁龙树林里,挖穴埋人后即填平,不看风水,不建坟堆。红河地区人死后要向亲友报丧,亲友得携带猪、鸡、米、酒来祭,女婿须用牛来祭,显得更为隆重。出滨前至亲好友留丧家陪住,晚上村中青年聚集在死者屋前跳“落作舞”。

 

哈尼族文化

 
 

语言: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并有三种方言,彼此差异很大,不能互相通话。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 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文学: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诗歌四类。神话有《创世纪》、《天地人的传说》等;传说有《多沙阿波》、《他郎茶的传说》等;故事有《马鹿儿子》、《尼玛引田》等。诗歌有劳动歌、习俗歌、情歌、生活歌。

艺术:哈尼人擅长刺绣,图案构思取材于花卉虫鸟形象,并赋予特定含意,如葵花图案表示长寿,葫芦图案表示早孕早育等。

名人:李和才,青少年时期加入滇军,英勇善战,新中国成立后,担任红河州州长,被连续选为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当选为云南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当选为云南省人大常委副主任。

住房: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住房一般是土木结构的楼房,土墙木,屋顶有平顶、双斜面和四斜面几种。

舞蹈:。《棕扇舞》是源于哈尼族古代图腾崇拜的祭祀舞蹈,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民歌:哈尼族民歌分“哈八惹”、“阿其古” 两类。“哈八惹”意思是喝酒时唱的歌,或诗歌咏唱。多在祭祀、节日、婚丧等隆重的场合由“米谷”或是老年人唱,如《创世纪》、《祭祀歌》、《祭龙规矩歌》等都属这一类。调子庄重严肃、低沉缓慢,歌时由一人主唱,唱完一小段,周围听众接唱合声。

民乐:乐器主要有三弦、四弦、把乌、笛子、响篾、葫芦笙等,“把乌”是哈尼族特有的乐器。舞蹈有“三弦舞”、“拍手舞”、“扇子舞”、“木雀舞”、“乐作舞”、“葫芦笙舞”等。在西双版纳地区流行的“冬波嵯舞”,舞姿健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哈尼族服装

 
 
  哈尼族的服装,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男童戴圆帽,穿黑衣,一般不加饰品,女童亦戴圆帽,但多用银泡、彩穗作饰,饰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年满15岁以后,男女均要改变衣服式样,并以众多银泡、银片、珠玑、彩羽、彩穗饰衣、饰头。男子改用黑布头巾缠头、佩戴银链,穿衣襟边沿镶有银饰品,后摆绣有彩色图案的衣服。
 
 

女青年改戴帽后装有圆筒,帽沿上镶满银饰和彩穗的帽子,佩戴镶满银牌的束胸布“腊霞”,穿绣着彩色图案的上衣,腰间要系飘带,小腿上要缠特意绣制的“克绑”(护腿布),打扮得格外漂亮。

 

哈尼族娱乐

 

 
 

节庆:与汉族一样,也过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六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哈尼族传统历法把一年分为冷季、暖季和雨季三个季节,每季为四个月。在一年之中有过两个年节的习惯。一个是十月年,另一个是六月年。

打秋千:打秋千是哈尼族传统节日中最喜爱的活动,主要是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的“苦扎扎节”,意思是预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哈尼族秋千有磨秋、荡秋和转秋(也叫轮子秋)3种,其中磨秋最盛行。打磨秋时,青年男女一双双一对对爬上磨秋,双人或四人分扑或骑在横杆两端,落地一方蹬地,同时使横杆旋转,两端的人轮流蹬地,一上一下象推磨一样转个不停。技术好的则在上面施展屈体上杆、翻滚骑杆和大回环等惊险动作。

抵肩:抵肩是哈尼族中一种力量对抗的运动。比赛双方可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和力量自愿结合选择对手。若双方同意比赛,请一公正人发令,两人友好地拉着手进入划好圆圈的场地中,互拍对方肩膀,蹲下用手和脚支撑于地上,以左肩抵对方右肩准备好。比赛开始双方用力相抵,被抵出圆圈者算输,输者退场,胜者与另一人继续再战。以胜的人多少决定胜负。

摔跤:摔跤是哈尼族最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哈尼族摔跤与彝族一样,不分体重级别,不受时间限制,一般三摔两胜。在互摔中允许抓腰带、抱双腿、过背、夹背翻等动作,双肩着地算输,与国际自由式摔跤相似。胜者被称为全寨的英雄,公认为“大力士”。

打陀螺:打陀螺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中都很盛行。哈尼族打陀螺大多是在十月年、六月年和春节期间举行。比赛时,支方先将陀螺旋放于地上,让打方在划定的线外用陀螺抛掷撞击地上正在旋转的陀螺,若击中且自己的陀螺旋转时间较长于对方的,即算胜利。 

爬树:哈尼人男女老少都会爬树,举行爬树比赛已成为哈尼人欢庆年节的传统活动。比赛时,在一棵枝繁叶茂的的大树上划定一段距离,一种方法是比赛者赤足依次轮流上树,一口气爬到树顶的为胜;另一种方法是2人上树互相嬉戏打闹追逐,谁先爬到规定距离内为优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哈尼梯田:山的雕刻者——世界奇观的发现与记录
【魅力建水】走近建水哈尼族铓鼓舞
北回归线上的烂漫民族——哈尼族
哈尼山寨--我心中的世外桃源(组图)
哈尼族火塘:人神对话的地方
艺评 | “为人民而舞”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专家系列说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