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各民族简介——仫佬族
 中华各民族简介——仫佬族
 

仫佬族概况

 
 

历史:仫佬族多自称“木冷”,即“伶人”,清代有“姆佬”之名。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仫佬人民的意愿,统称仫佬族。“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人口:仫佬族现有总人口约20.7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

经济: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山乡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仫佬族风俗

图腾:

 
 

信仰:以信奉道教为主。也信佛教。

礼仪: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亲娘不比恩娘大”,这是仫佬山乡流传的一句俗语。它反映了“恩娘”(即“契娘”)在日常民俗生活中的地位。民间认为,小孩虽然是从娘肚子里出来的,但是长大成人,还得依靠恩娘保佑,因而,认恩娘之风相当盛行。

禁忌: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大年初一这天忌讳最多,有11条:要天未亮就起床,忌打破东西和拨火,忌扫地。忌吃青菜。忌吃荤。忌洗衣物。忌打人、骂人。忌劈柴。忌早开门。忌卖干柴。忌炒豆子。

婚俗:有的地方在“交亲”仪式结束之后,新娘由其哥、叔或姐、姑将她从楼上背下来,先到香火龛前拜辞祖先后出门。这时,送亲客中一位提红袋的妇女,先张开伞守候于门外,新娘一出门便交给新娘自己撑伞。新娘到新郎家之前不能露头顶。仫佬族的婚礼上,新娘在过门这一天有的地方一定要穿三双新鞋。穿鞋的场合十分讲究。过门这天早上,新娘在闺房里穿上一双新的白底布鞋,由家中兄长背出家门,众位送亲姐妹陪同前往男家。到了新郎家的村头,送亲的队伍便停了下来,新娘的一位至亲姐妹从挂包里取出一双白底新布鞋,把新娘脚上的那双布鞋换下来。到了新郎家的大门前,队伍又停下,新娘的至亲姐妹又取出一双新的白底布鞋让新娘换上。民间认为,这样连换几次鞋,标明姑娘从降生到今天入夫家,清白无瑕,心地洁净。

食俗:仫佬族大都习惯日食三餐,早餐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饭和比较丰富的菜肴。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饭菜煮熟之后,晾凉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热。平时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调肉类习惯于“白氽”,即把大块猪肉或宰净的整个鸡鸭放入水中白煮,然后切成小块,食用时再加盐,或蘸盐水。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备有酸坛腌制各种腌菜,有腌豆角、蒜头等。民间早、中两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饭。蔬菜习惯先用水煮,再加油盐。当地特产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烧饭、菜、烧茶的饮具。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肴;白馍,仫佬族传统点心,用熟糯米饭制成。

丧俗:人死后家人要履行报丧(报外家)、“买水”沐尸、打斋、挂幡、戴孝(做道场)、择吉日、安葬的办丧事秩序。对于不正常死亡者,还要举行过“火炼”仪式。过“火炼”现已不行。

 

仫佬族文化

 
 

语言:仫佬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文学:仫佬族的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神话传说多以歌颂英雄、描写爱情为主旋律。代表性的作品有《凤凰山》、《垦王山》、《鸳鸯石》等。童话故事取材较为广泛,有取材于山水的《白米泉》,有取材于动物的《桃树下的激战》,还有取材于职植物的《首乌的故事》等。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微言大义,以一个小故事来揭示深刻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育。如《柴的故事》、《选最会劳动的丈夫》等。

居住:仫佬族的民居,水田区的建筑在平地上,峒场区的建筑在斜坡上。屋式大都为平房,下有一两尺高的地台,火砖砌基,泥砖砌墙。栋梁、桁椽等都用木料制作,屋顶盖瓦片。屋内有楼一层,但不住人,作为谷仓或杂物房,人大多居于地面。民居的建筑形式多为一排三间,正屋的正面大都留有天井;房屋地基如果宽敞的,还有一排一至三间的下座(即下屋)。有的大门正对着中厅,有的在正屋或下屋的前面砌上一道围墙,然后再开大门。一排三间的房子,地脚约占地六平方丈左右,屋高一丈六尺左右。屋内分为三间。正中一间又分为前后两间。前间是厅堂。

名人:韦一平,革命烈士。1928年参加农民自卫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参加百色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了第三至五次反“围剿”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主人兼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并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后,任第一地委书记兼新四军618旅政委,1945年奉命挥师北上,在泰兴天星港附近因沉船而与同船的指战员一同遇难。

舞蹈:仫佬族舞蹈,有“白马舞”为纪念白马娘娘而跳,动作刚健明快,重视武艺。花灯舞吸收了依饭节师公表演“手诀罡步”等动作。

民歌:仫佬族是个喜爱唱歌的民族,男女老少普遍会对歌,凡过年和“走坡”时节,随处都可以听到对歌声。解放前,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们用山歌来表达本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山歌的种类“随口答”、“古条”和“口风”三种。在仫佬族群众中还流行着许多世间故事和谚语,如《罗大庙的传说》等。

民乐:仫佬族的民族乐器主要有木鼓等。

 

仫佬族服装

 
 

仫佬族的服装大多已经汉化了。原来的传统服装除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有时穿着外,平时已很少见了。仫佬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

 
 

仫佬妇女大都会制作布鞋,其做工十分讲究。妇女多穿尖头鞋,鞋头用彩丝绣上草虫花朵,精工制作。自制的布鞋曾有“云头鞋”、“猫头鞋”、“单梁鞋”、“双梁鞋”等四种样式。在式样众多的草鞋中,竹麻草鞋最具特色。大罗村罗姓仫佬人男女老少都是编织草鞋的能手,他们根据日常生活的要求,用竹、麻编织出舒适、耐用的草鞋,流传至今。仫佬的麦秆帽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由麦秆编成的草帽经石灰水煮而使其增白后晾干而成,在仫佬族有一习俗,姑娘如果不会编织麦秆帽就不能出嫁。

 

仫佬族娱乐

 
 

节庆: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较为隆重。依饭节在立冬后的“吉日”举行。做“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全村舞狮耍龙,唱歌唱戏,连续进行三天,因影响生产现已不多见。每逢节日除进行各种庆贺活动外,家家要置办丰盛食品。如:鸡、鸭、鱼、肉及糯米食品,还要按节令制作不同的节令饭菜。糯米制品是各个节日和喜庆日子里的主要食品。结婚、小孩满月等均要制作糍粑,此外还要做豆腐,办酒席。

祭祀:仫佬族的祭祀活动多在节日中进行,过去凡遇重大节日,全村或数村联合举行集体礼拜仪式,所祭神主,根据节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费用大家平摊,祭祀活动后,祭品按户平分,称为“拈份”。个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后可用于祭祀祖先,然后作节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当天要让牛休息,并备鸡、鸭、酒、肉,蒸糯米饭祭拜“牛栏神”,并给牛吃一团糯米饭。

游戏:抢花炮是仫佬族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花炮节”每届只放五炮,每炮有一个花环。比赛先由主持人宣布开始后,点炮人员依次点响花炮,花炮将花环射向空中,并徐徐飘落。当落到三五十米的低空时,早已准备好的抢花环队员向花环奔去。先抢到花环的人必须穿过附近山坡上的龙王庙大门方可算胜利。不然,比赛继续进行。“抢花炮“场面生动,队员们互相协作,热闹非凡。抢得花炮者被视为村中英雄,受到人们的崇敬。

娱乐:舞草龙是仫佬人春节活动项目之一。草龙是用稻草编织而成的。与汉族的舞龙很近似。有所不同的是仫佬族舞完草龙后将它抬到河边烧掉,说是把它送到海龙王处,祈求年年风调雨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仫佬族婚礼习俗结婚当天新婚夫妇不同房
广西河池地区的民俗文化知多少?
浏阳花炮昌叔说民俗|“明媒正娶-进门儿”的那些事儿
【2022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崇左花山国际文化旅游节】在崇左,这些“三月三”的传统民俗活动,...
[非遗]仫佬族依饭节
家居山坝安乐在的仫佬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