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写”的历史 艺术的宝库——连云港石刻文化走笔

2022.4.20.

本文转自: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享有中国东部沿海“石刻之乡”美誉的连云港,群山逶迤,崎崛迭翠。无论是在千峰竞秀的峰岭,还是在孤高突兀,或是平坦如砥的山岗,只要是游人可及的地方,均能发现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石刻,可谓星罗棋布。

岩画、摩崖造像、摩崖题刻、碑刻、石雕、祭祀石刻,这是连云港的6类石刻,至今保存下的石刻共计932处。石刻荟萃,从新石器时代到两汉,从隋唐到民国,从不同的角度为研究连云港市的地理变迁、建置沿革、城市发展、佛道历史、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军备海防、民俗风情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苏马湾刻石

“国保”石刻现无穷魅力

连云港境内的岩画是我国东南地区岩画带中岩画点最多、画面面积最大、内涵最为丰富的岩画群体,引起了世界各国的相关专家乃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关注。提及岩画,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无疑是连云港人的骄傲,它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唯一反映农业部落原始崇拜内容的岩画。

阳春四月,走进连云港市海州区桃花涧景区,沿着山路往西走,漫山遍野的桃花铺满山坡,将军崖岩画就凿刻在长约22米、宽约15米的一片混合花岗岩构成的覆钵状山坡上,沿着曲折的木栈道,拾级而上,便可以清楚地看到岩石上的刻画。

整个岩画可以分为五组,第一组画面由若干人面像和农作物图案组成;第二组由星象图案和鸟兽纹组成;第三组的内容是人面像和星云图;第四组包括“社石”及周边“米格”图案;第五组由人面像、蹄形、火焰形、星云等图案组成。岩画线条宽而浅,粗率劲直,作风原始,断面呈“V”形,面壁光滑,内容有人面、农作物、鸟头、兽面、星象及其他符号。历经万年,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被岁月雕琢成沧桑的“脸庞”上折射出历史的光芒。

将军崖岩画

将军崖岩画发现于1979年,是远古时期连云港文明的见证。3组岩画中,第二组中的星象图拓片和第一组中的两张拓片模型已经作为我国最早的天文文物资料陈列于北京天文馆古观象台。

连云港摩崖造像有3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孔望山摩崖造像。造像依山岩的自然形势雕刻而成,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东汉末期的佛教、道教石刻艺术,比敦煌莫高窟还早200多年。其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为佛教内容,大体可分佛教故事、佛像和供养人像等;二是道教的内容,主要表现道教的崇拜形象,为三尊独立的汉代衣冠大像,是群像中最大的造像,位置也最高;三是世俗内容,为汉画像石中常见的“进谒”、“宴饮”等。

孔望山摩崖造像——道教人物造像

关于孔望山摩崖造像的记载,最早见于孔望山“龙洞”石刻群中的“安钝题名”:“大明成化十年春三月朔日,直隶淮安府同知安钝,抚民之暇,偈知州陶昺,因观古圣贤遗像,来游此洞,三慨以书。海州书吏钱铸,老人刘宣。”2000年,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连云港市文管办、连云港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孔望山进行全面调查后认为:孔望山摩崖造像在由形色各异的外域者形象营造出的浓郁异域背景下,主体是身份一高一低的两尊汉装人物,其间夹杂大量的佛教题材造像和佛像等,画面的文本意义正符合了东汉时期流传的“老子化胡说”中“老子”、 “尹喜”、 “夷狄”、 “浮屠”等基本要素,它可能是老子在胡域化为浮屠教化胡人的图像表现。

“在连云港文明史中,地面石刻年代跨度较为完整。很多石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形成了连云港独特的石刻文化。”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党支部副书记骆琳说。在连云港众多石刻中,有文物保护单位4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除了最早入选的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还有郁林观石刻群、东连岛东海琅琊郡界域刻石。

抗日摩崖题刻铭记历史

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战争类题材的摩崖题刻在连云港也十分广泛。

在连云港市云台山一带,有着万寿山、飞来石、东陬山、围屏山、东磊、鹿场、徒然洞7处抗日石刻。它虽散布各山,但却是同一时期的刻石,表达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和抗击外倭的民族精神。

在连云区宿城乡万寿山南坡石壁上,是万寿山抗日石刻群。来到石壁前,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保卫疆土、复兴中华等多个大字映入眼帘,从这些大字的序文中可以了解到,这些都是中国守军与日军血战之后,为了共同勉励而刻下的,反映了当时中国守军的爱国情怀和保卫山河的决心。

1938年五月,侵华日军由老窑孙家山强行登陆,抗日官兵在后云台山奋勇阻击,与敌血战数月,我将士忠勇抵抗,誓保河山,顽敌迄未得逞。阻敌间隙,抗日官兵在宿城万寿山、北云台大桅尖峰顶飞来石、云台区徐圩镇东陬山脚下、宿城乡上洞村、围屏山等地的石壁上留下了多处石刻,记录了我抗日官兵浴血奋战,顽强阻敌的战斗过程,并抒发了铁血男儿保我河山的激情壮志。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烈士的鲜血也早已浸入尘埃,而历史的片断却永远地留在了祖国河山的苍老石崖上。英雄们亲手刻下的战争日记,就是发生在连云港大地上,一部荡气回肠的抗日战争史。

“这些石刻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守军在连云港保卫战中的悲壮历史,具有爱国主义的意义。”骆琳告诉记者,“我们之前对石刻比较坑洼的地面做了平整,用石头进行铺垫,建设护栏,并做了防风化保护,让石刻不再受风雨的侵蚀。”

保护好石刻留住“乡愁”

今年3月1日,全国第五部、江苏首部石刻文物保护地方性法规《连云港市石刻保护条例》实施。该条例不设章节,共二十五条,从法治层面建立起石刻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机制,增强了石刻保护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多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但随着自然的变迁和连云港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石刻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自然毁损和人为破坏。”连云港市文广旅局文物处处长武依林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将连云港石刻保护工作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意义重大。”

龙洞摩崖石刻群

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不断有新的石刻被发现。为深入挖掘连云港市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让那些藏身于深山密林之中,隐藏在历史迷雾之下的石刻文物“重见天日”,连云港市文保部门的干部职工和文物保护志愿者们历经多年的艰辛跋涉,对连云港市遗存的近千处地面石刻进行实地调查,实施技术保护并全部制作拓片,重拾被世人淡忘的传统技艺。

在连云港市图书馆,六楼约500平方米的石刻拓片精品展厅内,一幅幅制作精良的拓片,清晰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古代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神韵。

“石刻作为石头上的图书,也是一种文献资源,拓片是研究古代社会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图书馆高度关注石刻拓片资源的展示、宣传与利用,在新馆设计之初就将石刻拓片精品展规划在内,希望让读者零距离接触观摩,从纸墨之间品味先人走过的历程,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连云港市图书馆馆长梁继东说,“今后,我们还将通过开展专家讲座、制作拓片和进校园等活动,让大家进一步了解石刻拓片的内涵,推动石刻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城市发展不能以毁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址、遗迹为代价,这已是当下城市主政者和规划者们的共识。这样的共识使得连云港古色文化得以激活、历史记忆得以保存、故土乡愁得以留下。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连云港市依托良好资源优势,正大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必将进一步丰富文旅产品供给和游客体验。

我们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这些石刻遗迹在连云港城市蓝图中将呈现更加不一样的精彩。

交汇点记者 赵芳 通讯员 王雅萱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 供图

编辑: 李爽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六批国保--石窟寺及石刻(5)
第六批国保
不为繁华易匠心——高浮雕传拓第一人李仁清
大足石刻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桂林石刻
神臂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