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端砚协会与端砚的传承发展

关于端砚协会与端砚的传承发展


王建华   发表于2015-09-23 07:31

端砚早在唐代已被列为众砚之首,是中国砚文化的代表。

肇庆市端砚协会代会长王建华

 

  端砚早在唐代已被列为众砚之首,是中国砚文化的代表。

  端砚扬名于唐,兴旺于宋,精于明清,振兴于当代。清末民国期间,由于内忧外患,行业萧条,端砚业发展基本停顿。解放后,在政府的推动下,端砚业得以恢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端砚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端砚技艺历来是以子承父业或师徒授艺的方式延续和发展,产业单一,从业人员零散,思想观念陈旧,砚石浪费严重,资源开采无序,与当今时代发展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根据端砚业的实际,在扩大端砚文化内涵上作文章,提出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引导推动,打造特色产业的思路。

  具体到端砚协会与我个人的关系。我是生在上海、长在肇庆、热爱端砚的山东人。

  高中毕业后,最初到端砚产地肇庆下黄岗大队当知青。返城后,我到肇庆唯一的一家文物商店工作。那时通读了刘演良的《端溪名砚》,又向端砚艺人学习鉴石。1983年,撰写的文章《端砚石眼真假辨》发表后引发了端砚行业不小的震动。这篇文章最大亮点是揭秘了端砚中的“假眼”——也就是端砚生产中镶嵌石眼的方法,教人如何辨别真假石眼,所谓假眼其实也是真的端砚石眼,只是用砚石碎料中的石眼,镶嵌或黏合到其他砚台上,普通人很难看出来,是行业的一个秘密。在供职电视台后,我曾编导、拍摄制作的电视专题片《端砚》,后在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出,在全国影响很大,这也是肇庆电视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部专题片。而1991年在端砚老坑拍摄的开采画面,成为现在介绍端砚开采的珍贵资料。

  上世纪90年代末,端砚的主要消费市场——日本发生了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了端砚的生产与销售,国营端砚企业面临转制,私营企业也是产品大量积压,端砚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当时肇庆市政府要改善端砚行业的现状,我因为对端砚的热爱,加入到了筹备肇庆市端砚协会的工作中。2001年12月30日,肇庆市端砚协会正式成立。我担任首任秘书长。

  肇庆市端砚协会的影响力后来越来越大,注册单位和个人会员达到上千个,对行业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协会创办于2002年的“中国端砚鉴定中心”也得到越来越多端砚界的认可,所出具的《中国端砚鉴定证书》成为端砚行业最权威的证书,对行业的规范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3年时,我那时候考虑这个端砚该怎么发展,那时候相对考虑比较成熟,我写了一份报告——《端砚文化发展建议》,差不多一万字,提出规划建设“砚村、砚坑、砚岛端砚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议,直接给了当时新调来的市委书记,结果当时市委书记对这个方案十分重视。经过多次可行性调研,在肇庆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把肇庆端砚文化符号串连起来,形成以砚村—砚坑—砚岛为载体的,集生产、展示、科普、鉴定、拍卖、销售、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艺创作、旅游度假、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多产业的文化产业项目——“中国砚都(肇庆)端砚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园”项目。2004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授予肇庆全国唯一的“中国砚都”。

  目前,以展现端砚历史文化、大师工作室、端砚制作、民俗、商贸、文房四宝产品集散为主体的中国端砚文化村已于2010年对外开放,园区面积达一百多亩;以砚石开采、地质科普和探秘旅游为主题的砚坑紫云谷景区也于2009年接待游客;以文化创意、农耕体验、儒教祈福、包公故事为主题的砚洲岛园区也已全面招商,有些项目已建成。以砚村、砚坑、砚岛为主体的端砚文化产业园区的建成,与我市传统的山水旅游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文化游与山水旅游两个亮点。

  端砚文化产业发展除了硬件建设要有规模、上档次外,人才建设是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们制定了人才培养机制。一是通过培训和职称评定、称号授予机制,提升现有从业人员水平,形成良性的晋升机制;二是把后备人才培养纳入学校教育,形成专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机制;三是通过宣传推介、市场引导、科技创新,引导高素质、多元化文化人才涉足端砚业,促端砚文化的综合发展。

  2004年以前,肇庆市端砚业从业人员约有6000人,他们基本是务农出身,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90%以上,其制砚手艺主要通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百人。经过十多年努力,从业人员已发展到上万人,拥有职称和称号的专业技术人员近600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4人,中国文房四宝制砚艺术大师21人,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中国文房四宝专家6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3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71人,我们还授予了一批制砚名师、端砚文化理论专家、端砚技术能手称号。一批砚工实现了从一般工匠到掌握时代信息,既有实操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的制砚大师的华丽转变。一批文人雅士、学者、文化经营者、网商加入端砚队伍,成为推动端砚文化发展的新生力量。

  人才培养端砚协会是走两条路,一条是以前的从业人员,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另外一个是评定职称,送给他们名号来提升他们的荣誉感和技艺水平。

  把培养端砚高端人才纳入学校教育是端砚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5年开始,我们就开展了端砚文化进校园活动。2011年起,我们在职业学校开设工艺美术雕刻专业学历教育,在肇庆学院开设端砚理论研修大专班,2014年正式开设有关砚文化的本科学历教育,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还授予肇庆学院“中国文房四宝传统技艺人才(广东)培训基地”称号,我们还选择有条件的大中小学校建立端砚文化教育基地,使端砚文化教育正规化。比如在肇庆学院,首先办一个端砚制砚教育的大专班,组织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当中有心向学的人来学,授予大专文凭。这我们已经开展三年了,每一批大概有50个学员。另外在肇庆学院工艺美术系,招收砚雕文化专业的本科学生,这个是从去年已经开始招生了。所以说正逐渐把这个教育体系正规化。

  再谈一下端砚石资源,这是不可再生的稀有资源,是上天赐给肇庆的珍贵财富,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砚石资源是端砚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肇庆市围绕保护与科学合理开采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端砚石的保护力度。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砚石开采基本上以属地管理为主,致使开采无序。2000年开始,政府将开采审批权收归政府,采取了封坑的措施,有效地保护砚石资源。比如老坑所在的山的一侧曾经被炸石采石,我们给市政府写了三次报告,要他们把这个市场封掉,不能够去炸石,但效果并不理想。2005年,肇庆市长亲自组织各个部门到现场办公,而且之前是没有跟地方打招呼的,结果一到了老坑那个地方,正好在那放炮采石,后来市政府召开会议现场会议,责令当地三天以内必须停掉,最后才终于真正地停掉。二是对端砚石资源进行了系统普查,基本摸清了砚石储量和分布情况,为端砚资源的管理、保护、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加大普法宣传和执法力度,宣传法规政策,宣传保护砚石资源的重要性,提高村民保护砚石资源的法律意识。国土、公安、安监等部门加强协调联动,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盗采砚石行为。四是加强砚坑的保护与旅游开发,2006年,开采于唐代的老坑遗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砚坑也开发成了旅游景区。■

  (作者系肇庆市端砚协会代会长,本文根据讲座与对话整理)

 

 

录入编辑:李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砚:十年风雨路 吹尽黄沙始到金
端砚技艺的“生命史”研究
端砚:价格高涨 一石难求
端砚研究的女科学家——郭海棠
国家级制砚大师:程振良和他的端砚江湖
名师录61 | 程振良:刻刀削石,在有限的石头空间中自由的驰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