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其实创一个高难度级别的公司,比创一个普通公司要容易许多


1

创业成功的秘诀


经常有人问我们创业有没有什么成功秘诀。 其实是有的:有多少你的用户爱你产品爱到把自己的七大姑八大姨推荐来使用。


听到这个答案以后他们又不愿意信,因为太难实现了。但没办法,就是它。只要你打造了一个大家都爱不释手,奔走相告的产品,你就成功80%了。



其实不难理解,想想你天天离不开手的产品:苹果手机,谷歌搜索…,每一个应该都是某个朋友告诉你“我在用这个,巨牛逼!”你才开始用的。所以,在我们看来“口口相传”是一个产品能否成功的秘诀。


但口口相传需要时间,有没有现在就能测试自己产品是否具有成功潜力的方法?


有。你能否用几个字,或一句话,跟一个朋友概括这个点子是什么?说完了,看对方反馈。假如大多数人没有类似”我擦,行啊哥们~ 这个东西我看可搞”这样的回答,那这个点子基本上可以放弃了,或者至少目前你还没把这个点子琢磨清楚琢磨透。


2

市场本身的发展前景


很多创投机构特别重视增长率,总是问“你的增长率是多少?“。在他们眼里,只要你的增长率足够高,目前没赚钱也是OK的。但几乎很少有投资者特别关心市场本身的增长空间。


只要看一下大多数目前成功的企业,就能很明显的发现,他们最开始的目标市场都不大,但越往下走,市场自身也开始裂变式扩张。11年前,市场对iPhone app的需求几乎为零,但再看看今天?所以,我们建议有创业想法的人找到一个当下目前还不大,但成长空间巨大的市场,进去,跟着浪潮赚的钵满盆满。


说到浪潮。浪潮也有真假之分。


真浪潮就是真能变大的市场,假浪潮就是不会变大的市场。假如此刻你正在思考是否要进入一个新兴市场创业,判断这个市场发展趋势的真假就很重要。


这里分享一个我私人判断的小秘密:真的浪潮,就是虽然用户不多,但每个用户都像着魔了一样用这个产品。假的浪潮,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人们即便买了,也是想不到用,或用的不多的。


Source: Wired Magazine


不好意思我再拿iPhone举个例子。iPhone就是一个真浪潮的经典案例,刚出来的那年不过卖了200万台,很多投资人就看不上这个手机,说卖这点数量算个毛线。但真正拥有iPhone的那200万人,每天重度沉溺iPhone好几个小时。iPhone成了日常精神食粮,不但自己用,还告诉身边所有人:这个手机太牛逼了,你得买一个。假如你是个爱观察的人,那时候你就能敏锐的察觉到:某些东西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假的浪潮,在我看来,至少到目前2018年8月份这个点,是VR(虚拟现实)。我信VR有一天可以成为一个很大的市场,但至少目前,我观察那些已经买了VR头盔的朋友,他们几乎不用,或很少用这个设备。是,是有很多人在谈论,甚至购买这个产品,但买了VR设备的人的使用率远不如当年iPhone第一批的购买者,所以…入市需谨慎。


3

什么人合适创业?


每个创业公司都需要这么一个人:


他可以激情澎湃的跟不同媒体和个人反复推广自己企业的价值,可以用人格魅力招揽到优质员工,既能融钱也能销售。像这种品牌传教士的人设,一般要么是创始核心人物之一,要么是CEO本人。这个人必须拥有能够激发大众情绪的能力以及优秀的演讲能力。他是公司品牌对外的窗口,也是搭建一个齐心协力团队的灵魂。


缺了这么个人设,一个公司很难获得特别巨大的成功。


Source: Flickr


这里面“野心”很重要。不是说要你不切实际,而是在创业的过程中,逐渐的对自己的目标野心变强。


其实只要方式得当,人们一般不会拒绝野心强的人,因为有野心的项目,做起来才爽。就目前的创投环境(2018年)来看,至少在硅谷,创一个高难度级别的公司,比创一个普通公司要容易许多。


是不是和常规思维背道而驰?


对,因为现在这个社会,人人都能创业,有无数创业公司,每个都听上去很美。融资反而变成了创业所有环节中最简单的一节。相比之下,招人,市场前景,策略,执行等都要来的难得多。


假设你的目标只是做一个差不多成功的公司,初创人员好招,给股份一般能解决留人的问题。但等你招到第20个人,在不再有那么多股份可以提供的场景下,Ta为什么要留下来?Ta的动力源自于哪里?Ta为何要在你这儿干而不到其他公司干?这时候,只有产品有足够的市场需求,公司野心足够强,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创业中更困难的问题。


成功的创业者有对未来的决断力和自信。成功的创业者有对未来的决断力和自信。成功的创业者有对未来的决断力和自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创始人不代表绝对正确,所以企业有一定的容错度, 灵活些是必要的。但创始人必须自信,有决策力。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有能力坚定不移的跟团队说 “这就是接下来会发生的事” ,并且明确“这些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是很重要的。这个能力也解释了为什么即便有些企业曾经收到过很多质疑,后来也还是成功了。


4

团队搭建经常被忽略的问题


关于团队,我特别同意印度著名企业家Khosla的一句话:你搭建什么团队,就有什么公司。好团队的重要性不用复述。团队搭建在我看来,是仅次于市场大小,产品价值的重要内容。我今天想分享的是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日常被忽略的信息。


比如,一个创始人花多少时间去找人?我到目前见到过愿意花很多时间去找合适的团队成员的创始人,屈指可数。Mark Zuckerberg (Facebook创始人)是其中之一。


又比如,你招来的人,对于世界的认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因为创业这条路,基本上是质疑中成长。如果团队没有一种“一切问题都一定有解决方法”的态度,这个公司迟早是会在社会的质疑中分崩瓦解的。


还有一个,就是团队里是否有一两个脑子极其灵活的点子家?这种人不要多,点子太多执行力就跟不上了,但有一两个这样的人,时不时的就能带来特别巧妙的点子,对整个团队的士气和后来的成功,都很重要。


上面提到的 “一定有解决方法”这个精神,我想仔细说说。


我特别喜欢听到创业团队成员主动说 “我来解决”。毕竟,成功是一个流动的几率,每一步都可能出错。招来的人不是各个都经验十足:可能我之前完全没做过这个内容,可能这个决定会让这个公司要么生的精彩要么死的壮烈。但没关系,只要团队的精神是“一定有解决方法,人都在这儿了,我们来解决”,它就有成功的希望。


跟大公司不同,大公司里经常听到“这个不是我这个部门解决的问题”,“再这么下去这个公司迟早垮台”这种言论。而创业团队里需要时常听到的,是一个人走上前来说 “我来做,没问题”, 是一种对行动执行力的偏爱。毕竟在创业初期,增长速率是最重要的指标。大多数情况下你没有那么完整的数据,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要求团队“做了再说,错了立马改”。


不知者无畏,其实“没经验”在创业公司里不是个坏事儿。


苹果的联合创始人Steve Wasniak就说过自己要不是因为年少无知没经验也没钱,也就不会这样横冲直撞的什么都试,什么都做,也不会有最初的苹果。当然不是说整个团队啥经验都没有,但假如有一个没有经验,但潜力干劲无限的年轻人来面试,创业公司一般更有可能在这个人身上赌一把。毕竟,当一个人不知道规矩是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而是只是为了产品的发展,朝自己认定的方向不断的啃,奇迹发生的概率会更大。


创始人是一个辛苦的职业,这是一个没有工作和生活平衡的职业。初创的前几年你必须时刻踩在油门上,没有下班,没有假期。只有你不松懈,你的团队才有可能同样坚持,创造奇迹。松懈了,再回来就难了。目标细化,保持一个胜仗接一个胜仗的状态,才是一个初创企业应该有的节奏,而创始人自己的不松懈,在这里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在面试了这么多创业团队之后,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道理都懂,但做不到”。


比如,一个创业公司需要有自己的竞争优势,这个大家都知道,也有很多文章分析它的重要性。但当我们问很多公司“你们未来的垄断优势在什么地方?”的时候,很多团队睁大了眼睛看着我们,像从来没遇见过这个问题一样。


又比如,面对“你们将来打算怎么赚钱”这个问题,也是很多团队瞪大着眼睛看着我们。你可能觉得很搞笑,怎么可能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实际上它发生的频率远高于我们的预估。一个创业公司必须有一个说得通的商业模式,这里不是说一开始就弄的明明白白,但得有个可以开始的模式构架。


分享个实际可以操作的内容:最优秀的创始人都有哪些共性?


YC的一个合伙人Paul Buhite花了很多时间去观察总结,他得出的几个关键词是:朴素,专注,痴迷,和热爱。


这个总结很完整。任何一个创始人都可以用这几个字来衡量自己,以及自己正在做的事业。


5

初创企业能否干掉大公司?


大多数情况下,很难。但那些打赢了的公司,都有这几个共同的特征:


第一个是点子。假如你是一个大公司的产品经理,想要执行一个点子,必须得经过层层同意,才可能相对不被孤立的开始执行。而如果你是一个创业公司,想执行一个点子,来YC的Demo Day就好。数千计的投资人都可以给你反馈,告诉你是否可行,如何修改。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思维方法。我喜欢把这两个思维方法叫做“一个NO和一个YES”思维,在大公司,一个No你就做不了了,在创业公司,一个YES你就可以直接去执行。后者更可以让一个团队迸发出无限的创意。


第二个是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尤其是面对变化迅速的市场,创业公司赢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市场变化越快,需要去做的决定越多,对于一个产品的修改也会越频繁。创业公司擅长的,是最大化的优化所有需要做决定的过程,让对手没有可能在这个方面赢过你。大公司在做决定这个方面,必然是比你慢,也比你差的。所以,选择一个进化快的市场,会给一个创业公司更多的机会打败大公司。


最后一个是平台转移优势。还是举苹果手机app这个例子:当app开始成为市场里的“当红辣子鸡”,最早反应的就是一批创业公司,所以那时候你发现所有创业公司一溜烟儿就开始入驻苹果app商店了,那当中的很多如今已近估价很高了。大公司一般都是按“年”这个计量单位做计划的,所以当一个新生事物产生,他们的反应速度必然很慢。创业公司不一样,他这时候就可以果断的决定:这个新事物将会改变潮水的方向,我们要全力进攻。而在这些领域,通常你也能发现,都是创业公司的天地。



新智囊公众号聚焦在“如何以创业的精神做创新;怎样用创新的视角做创业”这项事业,为未来的商业领袖们打造“共同学习的平台”。我们和读者们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成长,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想明白(知)、干明白(行)、说明白(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创业浪潮中的牺牲品
从为什么创业到该怎么创业 尽量用最少人完成最多事
创业剧本(一):创意
从为何选择教育创业,到如何正确创业
揭开创业者和投资人之间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
创立初期的公司创始人如何做,股权如何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