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代瓷器的足底不上釉,原来是这样......


对元瓷足底的研究非常重要。

元瓷足底通常不上釉,处于裸露状态,

因此,它是瓷器上最能吐露信息的窗口。

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但个别也有挖削成型的),通常为裸态;

有的上有护胎汁,有的连护胎汁也不上。

即使上护胎汁,也极为稀薄,连汁的颜色也看不出来。

宋、清两代瓷器的足底多是有釉的,

宋代有的瓷器内外上下通体一色釉面。

明代早期沿用元代习惯,一些大件瓷器的底部也不上釉,但后来多上釉了。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大纵横》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这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

有人认为是因为蒙古人习惯于把器物放在地上,器底是否上釉无所谓。

这显然不符合实际。

因为那些精致的瓷器并不是普通老百姓能享用的,只有王公贵族,达官富商们才有可能使用。

他们并不席地而坐,而是坐在精美的地毯上的。

有人认为是因为元瓷通常又大又重,足底上釉很不方便,在可上可不上时就不上了。

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比较贴切。

因为足底上釉要增加几道工序,稍不留神会损坏画面。

在元代统治阶级并不刻意要求时,窑主们乐得省些力气而不上釉了。

在这种情况下,足底也不必追求光洁,可以一刀旋削完事。

而且,元代景德镇瓷窑的窑主与窑工不乏从北方磁州窑南下的。

磁州窑就习惯于底部不上釉。

  元代瓷盘的足底虽然也不上釉,但修削得十分干净、平整。

即使有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存在,其印痕也很浅。

而瓶、罐类则不然,大多修削潦草,有的竟连修削时在已经修削过的底面上溅粘的瓷土也不掸扫干净。

主要原因在于垫烧面的不同。

瓶、罐类是足圈端垫烧的,而瓷盘除了特别受到重视而修削细致这一点外,它是足圈端与盘底同时垫烧的。

这也是瓷盘底部绝对不会出现釉斑的原因。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高安博物馆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藏家天下》

元瓷底部常见火石红斑、芝麻斑点、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

除了瓷盘,多见釉斑。

在元瓷上,这些色斑出现的几率很高。

有的瓷器不仅有一种色斑,可以有两种甚至三种色斑共同存在。

相对而言,黑色芝麻点出现率较高,褐色芝麻点出现率较低。

火石红斑出现的原因一般认为与胎泥中含的氧化铁有关。

但它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

有的火石红斑可能是护胎汁或垫饼形成的,有的甚至是出土地层里的沁痕。

出现芝麻点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可能是薪火的某种污染。

火石红斑和芝麻斑点见附图1221。上图为火石红斑,中图为黑色芝麻点,下图除了有黑色芝麻点,还含有褐色芝麻点。

瓷工削底是从外缘向底心推进的,止于底心,一刀完成。

由于转台转速较慢,吃刀量大,转动不够平稳,

因此造成特别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

放射状跳刀痕是由于转台或削底刀的上下跳动造成的,它常常呈筋状凸起。

从图可以看出,当时的制瓷设备比较粗陋,

但瓷工技术熟练,修底追求效率而不讲究细致。

虽然在别朝瓷器的底部,可见切削痕迹的也有,

但如元瓷这样明显几乎是绝无仅有。

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见附图1,这些痕迹是瓷工在修胎底时留下的。

有的元瓷底部修削痕迹呈现出十分美丽的图案,见下图。

从图可以看到,螺旋花纹的初始部分粘结着后续部分切削时溅附上的瓷土,

而下图可以看到修削时器底表面出现的破碎斑痕,即所谓失泥现象。

元 挖底旋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奇迹》

下图显示元瓷底部的干裂现象。

人们常常可以在元瓷底部发现有一些细长裂口。

出现这种裂口的原因可归结于修胎时瓷胎尚未足够干燥。

对尚未足够干燥的瓷胎修底后,胎泥还会继续干燥并收缩,导致底面开裂。

按照力学原理,圆形底部,由于收缩力是中心对称的,

这种开裂必然是以底心为中心,呈现放射状花纹。

还有就是底部表面的失泥现象,

这里的失泥是指大小不一的片状瓷泥从底面脱落,出现不规则的浅坑斑。

这种失泥是在瓷工切削底部时产生的原因有二:

一是瓷泥捣练不够成熟,是瓷胎干度不够,

是修削刀不够锋利。

前二者会降低瓷泥粘结力,在切削底部时,由于切削力的挤压和撕裂作用,

容易导致结合不好的表层瓷泥脱落,后者加剧了撕裂作用。

有的元瓷底部附有泥沙或矿物质,它们是长时间浸泡在泥水中

在水逐渐干枯时,水中所含物质在底部慢慢沉积的结果。

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人为形成的。

水慢慢干枯时,水中所含矿物质在器物上的沉积称为起苍。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传说》

元瓷底部常常有釉斑,这种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明初还可以见到底部的釉斑现象,以后就几乎见不到了。

这种釉斑显然不是偶然沾染上去的,也不像釉工不经意涂抹的,

到像是釉工为自己绘画上釉的瓷器随手做的标记。

元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底部图片

再明确一点,上述底部干裂、失泥、附杂、釉斑现象在元瓷大瓷盘上是基本不会出现的。

这进一步表明,元瓷大瓷盘的制造是特别经心的。

元景德镇窑青花鸳鸯荷花(“满池娇”)纹花口盘底

元红釉印、划花云龙纹盘底

元代霁蓝留白龙纹盘底

元代青花花卉花口盘

 瓷器底部的裸露状态在明瓷上还时不时的出现,

因为这样处理简单,省时、省工、省料。

即使到清顺治时,还有底部不上釉的瓷器。

清顺治青花五彩雉鸡牡丹纹尊底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传说》

瓷器鉴定学习—底足鉴定

各个时代、各个窑口的瓷器都带有它们自身不同的DNA,

这些不同点在器物的露胎处——底足往往有许多表现。

晋: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越窑 底部垫烧痕

唐:洪州窑 底部刮

唐:五代 邢窑 玉璧底

宋:湖田窑 底部垫烧痕

元:底部乳丁

元:挖底旋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动态》

元:乳钉

元:平挖足

明:粘沙

明:糊米底

点击名片快速关注:《收藏重点》

明:跳刀痕

清康熙:棕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瓷器底足特征,瓷器新老鉴别,图解瓷器的底足特征
断代依据:各朝代瓷器底足特征鉴定!鉴宝入门基础学会你就是行家
明天启青花瓷与崇祯青花瓷有什么异同?—瓷器问答第五十六问
元代瓷器的足底,为何不上釉?
古代瓷器底足鉴定25招
瓷器鉴定,让“底足”助您一臂之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