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纹·采|传统服饰纹样提取与整理

孔子言:“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中国传统纹样凝聚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慧,“是深刻的精神之美,是人民的心灵之美”,这种美具备广阔、崇高的精神境界,它唤醒了无数中华儿女的情感共鸣,激励着华夏子孙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传统纹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库,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展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

——授课教师:贺阳 谢菲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课程结合教学、科研实际需求,探索总结科学、有效的传统服饰纹样构成研究方法与思路,练就学生扎实的图案基本功,强化学生对纹样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并具备“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能力。对传统的掌握是创新的基础,在课程教师的指导下,选课学生结合自身论文选题对传统纹样进行提取、整理、归纳、推导等系统性研究,通过以上的学习和训练,有效拓展思维与认知,使学生对传统纹样熟稔于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


  • 主题:古代四经绞罗上的菱形纹样

  • 姓名:王容川

  •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二

四经绞罗,又称为“通绞罗”、“四经绞链式罗”,早在商代的青铜器上表层亦存有四经绞罗印痕,战国晚期江陵马山楚墓中出土了四经绞罗实物,之后马王堆汉墓、唐代法门寺地宫和辽金、宋、元、明时期多处墓葬出土的纺织品中均有发现四经绞罗。古代四经绞罗又可分为四经绞素罗、四经绞横罗和四经绞提花罗。四经绞素罗无纹样,四经绞横罗组织结构仅见于内蒙古巴林右旗辽庆州白塔出土的辽代经袱和同时期少量毛织物中。四经绞提花罗为两经绞绞组和四经绞绞组共同构成,是四经绞罗中表现提花图案的主要工艺。四经绞提花罗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以马王堆汉墓和江陵马山楚墓出土杯状纹、菱纹四经绞罗为例,借助尺规作图,建立网格对纹样结构进行整理。

马王堆出土菱纹罗杯状纹四经绞罗 

图片来源:《长沙马王堆一号墓 下》

马王堆出土菱纹罗杯状纹矢量图 王容川绘

马王堆出土朱红杯纹四经绞罗 

图片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马王堆出土菱纹罗杯状纹矢量图 王容川绘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菱纹罗 

图片来源:《中外文化交流》

江陵马山楚墓出土菱纹罗纹样矢量图 王容川绘

江陵马山楚墓菱纹罗 图片来源:网络

江陵马山楚墓菱纹罗纹样矢量图 王容川绘


  • 主题:施洞地区苗族女上衣领襟处勾连纹

  • 姓名:苗雨

  •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二

台江施洞地区苗族织绣艺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馆藏施洞地区苗族亮布破丝堆绣对襟女上衣在领襟边缘镶有一道织带,织带纹样饶有趣味,以传统勾连纹为骨架,通过明暗色彩的交替形成丰富的层次变化,集秩序和动感为一体。

通过观察发现,看似与勾连纹主体毫无关联的亮色的角形图案(∠)实际上也是构成勾连纹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此,以领襟边缘处的勾连纹为单位纹样,通过复制、平移、翻转,推导出多种组合纹样。

施洞地区苗族女上衣领襟处勾连纹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第一种组合方式: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将纹样模件完全平移复制,得到了类似“工”字的图案造型。

第一种勾连纹矢量图及排列组合 苗雨绘

第二种组合方式:将纹样中角形图案(∠形)左右相连,呈锯齿状折线,再将纹样结构进行重复、延展。

第二种勾连纹矢量图及排列组合 苗雨绘

第三种组合方式:将纹样中角形图案(∠形)左右相对,得到菱形图案,再将纹样结构进行重复、延展。

第三种勾连纹矢量图及排列组合 苗雨绘

第四种组合方式:基于第三种组合,先将纹样中角形图案(∠形)组合成菱形,再做轴对称纹样成为新的单位纹样,最后通过重复延伸,形成了不同的视觉效果。

第四种勾连纹矢量图及排列组合 苗雨绘


  • 主题:贵州舟溪地区苗族织锦背带纹样

  • 姓名:屈靖祺

  •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二

用以背负孩子的“襁褓”,俗称“背带”,舟溪地区苗族的背带以靛染土布为主体,主要部位饰有织锦,织锦背带和芦笙一起共同称为舟溪“二宝”。舟溪苗族织锦素以精细著称,其经纬密度甚至达到了每平方厘米经纱60根、纬纱90根,锦面细腻有光泽,纹样灵巧生动。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具有极强的规律性和秩序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以大菱形为骨架,在骨架基础上填充几何等纹样。而且每个点、每条线之间都存在特定的数理关系,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的构图仿佛如经过精密计算一般。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一) 

图片来源:《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挑花织锦》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一)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二)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二)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三)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三)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四)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四)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五)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五)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六)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六) 屈靖祺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七)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舟溪地区苗族织锦纹样矢量图(七) 屈靖祺绘


  • 主题:贵州地区苗族织花带菱形纹样

  • 姓名:杨敏

  •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二

贵州地区苗族织花带色彩艳丽、纹样丰富、应用广泛。织花带一般采用非机织,即系于树木柱子上进行织造的方式,属于经线显花织物,且由于其宽度较窄,一般在15厘米以下,幅宽和显花方式都限制了其织造复杂花型的可能。苗族织花带多使用挑花的手法,初学时从简单的几何纹样开始,好上手易于掌握。

苗族姑娘五六岁就开始学习织花带,花带在苗族日常生活中应用极广,可作裙带、腰带、边饰等。它是苗族人民普遍喜爱的装饰品,也是青年男女相爱时女方送给男方的定情物。

黎平地区苗族织花带

黎平地区苗族织花带纹样矢量图 杨敏绘

麻塘地区苗族织花带

麻塘地区苗族织花带纹样矢量图 杨敏绘

舟溪地区苗族织花带

舟溪地区苗族织花带纹样矢量图 杨敏绘

松桃地区苗族织花带

松桃地区苗族织花带纹样矢量图 杨敏绘


  • 主题:中国传统服饰中万字纹

  • 姓名:曾嘉慧

  •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研二

万字纹,又为 “卍”字纹。根据《辞海》解释“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早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就已出土装饰有万字纹的彩陶罐,有学者认为,当时的万字纹源自人们对大自然中的动植物的观察,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的表达。

作为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万字纹被赋予了“吉祥”、“万福”、“万寿”等美好寓意,万字纹从明代起被广泛地使用在纺织品上,纺织品上常见的万字纹有独立纹样、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

独立式万字纹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独立式万字纹矢量图 曾嘉慧绘 

二方连续式万字纹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二方连续式万字纹矢量图 曾嘉慧绘

二方连续式万字纹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二方连续式万字纹矢量图 曾嘉慧绘

四方连续式万字纹 图片来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四方连续式万字纹矢量图 曾嘉慧绘



走进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是1988年开始筹办,2000年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正式成立的,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是集收藏、展示、科研、教学为一体的文化研究机构。旨在服务社会,为教学、科研提供专业化资源,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基因库。向世界传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和厚重,成为中国服饰文化交流、研究的良好平台。

民族服饰博物馆现有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苗族服饰厅、金工首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奥运服饰厅、图片厅等七个展厅,还有供教学及学术交流活动使用的多功能厅以及可以与观众实现互动的中国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

民族服饰博物馆收藏有中国各民族的服装、饰品、织物、蜡染、刺绣等一万余件。还收藏有近千幅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极为珍贵的彝族、藏族、羌族的民族生活服饰的图片。

博物馆积极开展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教学和科研等活动。从服饰文化研究,服饰设计研究,服饰技艺传习等方面,探索博物馆研究与教学实践、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路、新途径。博物馆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也是学院博士项目的科研、实践基地。

民族服饰博物馆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已被正式授予“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青少年外事交流基地”等称号。为传承、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民族服饰素材库网址:

http://www.biftmuseum.com/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东路甲2号北京服装学院综合楼A座3层

电   话:010-64288067/010-64288216

邮   件:bwg@bift.edu.cn

邮   编:100029

微信号:biftbwg

校内开放时间:

每周二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四 上午 : 08:30-11:30 下午 : 13:30-16:30

每周六 下午 : 13:30-16:30

(注:闭馆前30分钟停止入馆,国家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闭馆,疫情期间暂不对外开放


民族服饰博物馆硕士点简介

民族服饰博物馆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一直致力于民族和传统服饰的收集、整理、研究,大量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到整个科研教学过程中,博物馆得天独厚的馆藏资源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目前博物馆设立有“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和“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点,同时也是学校“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项目的实践基地,并建有文物保护修复研究室,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与各大文博单位与研究机构合作进行古代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

开设研究生课程有“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研究”“传统服饰修复与保护”“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色彩研究”“纺织品文物修复保护概论”“中国民族服饰装饰研究”“博物馆学概论”“中国民族服饰工艺研究”“中国古代织物研究”“中国民族服饰造型研究

基于馆藏实物测量,结合田野考察、实验考古等方式进行实证研究,统筹各种资源渠道展开教学,形成机制灵活、渠道互通、体系开放的培养体制,以传统服饰的材料、形制、结构、图案、色彩、工艺研究为切入点开展教学,让学生了解先人的造物思想和技艺,在传承中感悟民族服饰并寻求创新之道。

微信版权归属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布纳巧工——民族服饰博物馆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苗族服饰
苗族:一个传唱飞歌的古老民族
【锦官故事】四川博物院——民族文物民族魂
把“吉祥如意”穿在身上|史话共同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