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坛内容分享】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第01期《日用即道——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工艺与观念》
userphoto

2022.10.05 安徽

关注

论坛介绍

“北服青鸟论坛”是北京服装学院学科建设和学术能力提升的开放式知识构建平台,致力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北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项计划(2022-2025年)中学科学术建设卓越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聚焦我校现有学科的前沿领域,建立由校学术委员会主办,各学院承办,面向校内外青年教师、硕博研究生所打造的跨校学术交流机制,是我校促进学科交叉、青年教师梯队建设、提升研究生培育质量、拓展学术视野、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举措。
10月4日上午,北京服装学院第01期青鸟论坛《日用即道——民族服饰中的纹样、工艺与观念》在艺术楼二层圆桌会议室成功举办。

《论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文化性

——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贾煜洲

- 主讲人简介 -

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在读,2017年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现任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助理教授。中国流行色协会空间色彩专业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民族服饰图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1项,并优秀结项,被《中国文化报》采访,以《留住精湛工艺,守护文化根脉》为题进行了报道。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主持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一般项目1项,参与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专业论文,其中6篇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或被CSSCI收录。

贾煜洲:

少数民族生活中的防染工艺,既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兼顾的族群艺术,也是一种民族的历史与风俗相传承的民族文化,还是世界文化性的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多元化、独特性的民族文化性的防染工艺,构成了世界防染工艺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作为一种实用与审美相兼顾的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其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则会更加形象地反映出各个民族审美文化的生活化和生活文化的审美化,因此,防染工艺与防染工艺文化性,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防染设计思想、设计方式、设计审美与设计应用所必须涉及的本质问题。

1 防染工艺与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与族群文化关系紧密相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都必然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换句话说,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是民族文化重要载体之一,也是反映民族文化重要形式之一。任何优秀的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都具有独特的民族个性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民族文化个性,始终是族群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精魂,也是形成其独特文化品质的内核。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历史、艺术重要一部分。它在人民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其作品极其丰富、风格极其独特,是人们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反映,而且艺术成就很高。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和其他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塑造了我们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形象,生成了这个民族身份的“基因”和“分子”,成为中华民族的整体记忆中宝贵的艺术类型之一,是历史研究、设计研究、文化研究、民族研究和美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少数民族染织工艺信息图表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首先是一种实用美术工艺,或称“民俗艺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与意识,本质上都是劳动人民的文化意识。而这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防染工艺使用者们,有的甚至没有本民族文字,有的没有文化知识,而他们的理想、情操、审美趣味,乃至历史、传说等,蕴藏于防染工艺和其他民间工艺的表现之中。因此,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在创造与展现形式美的同时,其民族文化内涵的张扬和民族精神的表达也必然是充分的溢于言表。

其次,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及用品,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工艺活动和生活创造,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并通过图案造型、工艺制作、材料利用和生活应用方面具体的展露出来。例如,在工艺制作与材料利用上,中国少数民族善于使用蜡刀,印尼擅长用铜壶,印度蜡防染偏爱使用卡拉姆卡利。在防染用品的使用方式上,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及用品,一般出现在边远少数民族人群;而印尼不仅在民间广泛使用,而且历史上是流行于贵族阶层的,而后传入民间。由此可见,防染工艺及用品蕴含着每个民族的情感方式、性格特征、道德观念,以及反映出丰富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这是不同地域经济、政治、人文等多种因素长期积淀的结果。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制作工具、工艺、使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及用品,不仅是艺术中的精粹,也是中华民族工艺文化的宝贵遗产与财富。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根与魂,是民族文化创新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民族凝聚力的根基与依托。当下,防染用品和其表现出的民族文化作为一种“资源”,已愈来愈为更多的人所认同。实用艺术与实用工艺,包括防染用品与防染工艺在内,历来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方式与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其文化资源的特性及价值,也便愈来愈为人所重视,并不断进行着多视角的发现、多层次的阐释、多方面的利用。如今在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构建在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建构方式,不仅重新塑造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了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2 防染工艺与世界文化

从人类文化视野来看,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与防染文化,不仅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艺术与文化,它还应该是人类的艺术与文化,应该放置于人类文化与发展的这一大视野中看待,而绝对不可以封闭起来作自恋式的赏识与固步自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法,虽然因其有绝对化、片面化倾向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但这种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首先,整个人类文化,是由全世界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众多民族文化共同构建而成。对于世界文化来说,一个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文化,是构成世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发展关系与相对意义上来说,“民族的就是世界”中的“民族的”,可能是“世界的”,但也有可能仅是本民族、本地区的,甚至有的还可能被本民族以及整个世界发展大趋势所淘汰。因此,“民族的”与“世界的”之间并不具有必然与绝对的因果关系。

然而,站在人类文化层面与高度来看,每一个民族所创造的独特防染工艺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因此,对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的重新认识,是一个十分迫切的课题。在回首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所生存的土壤,寻找艺术天地中真正属于本民族的文化之时,众多的艺术家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民间。人们惊奇地发现,在民族民间的最底层与最深层,竟埋藏着如此博大的一个艺术新世界——既传统而又民间的防染工艺文化。

不同民族防染工艺田野考察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既是本民族宝贵遗产,也是全人类特有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指出,要把历史遗存看作人类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他们,并将他们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共同责任。21世纪的今天,全方位开放、交流已成为世界性不逆之势,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已经不复存在。“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必然与“世界文化与世界艺术”紧密互动与形影相联。此外,“全球化”形成的世界“整体”性,也为各民族的工艺、文化提供了“全球性自我表演”的舞台与可能。“民族的”工艺与文化要真正体现出世界性或面向世界,必须传承本民族文化并建树新的民族文化个性。正如冯骥才所说:文化的魅力是个性,文化的乏味是雷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第一条也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

世界是多元的,文化是多样的,少数民族工艺文化是独特的。我们坚信,全球化绝不是一种工艺、文化、艺术的一元通吃,而是各种工艺、文化、艺术的交相融合与共生互补。因为孤立的民族工艺与文化是难以自存的,单一的全球文化也是不可思议的。不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工艺只能以开明开放的态度互相包容,只能和平和谐地相处,以期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3 防染工艺与实用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是生产者自己创造、使用、欣赏的实用艺术,是与生产、生活密切交织在一起的实用艺术。这就决定了它实用第一性的特点。审美是从属于实用的,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的可使用性为基准的。二者紧密融合并共生互补,结合的愈巧妙,愈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换句话说,民间手工蜡染工艺与蜡染文化,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为文化而文化的艺术,它是为生活而艺术、为生活而生产的实用文化。

广西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粘膏染百褶裙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的实用性,首先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文化与物质创造。这种文化的产生,其根本原因不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而恰恰是它的实用功能。少数民族是为了生存而织布、染色、制衣,而不是当物质生活满足后,在思乐、求美愿望指使下才去制造的。

此外,实用性也是塑造防染艺术形象美的基本条件。防染工艺文化的实用性决定了防染用品的造型和装饰总是要以使用功能为前提,并受使用功能的制约,防染用品不能独立于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之外,更不能妨碍物质生产、实用价值的实现。同时还要求在制作防染时,必须考虑使用对象、环境及目的。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实用品与民俗活动实用品两类。其一,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服装中的衣裙、胸兜、围腰、背扇、手帕、盖帕等;家居中的床单、被面、枕巾、桌布等;用品中的包袱布、挎包等。其二,民俗活动实用品。如祭祀用防染,主要有祖先、神灵、鬼怪等三大对象的祭祀;节日用防染,如春节、端午、中秋节等;婚娶礼仪用防染;社交用防染;文娱活动用防染等。

贵州榕江县苗族牯脏节中的蜡染长幡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还特别注重实用与审美共生共创的关系。其美化生活、美化自身的实用性,还要满足人们在不同环境下使用时的不同心理要求,由此造成了实用要求与审美要求相互为用的效应,特别是在设计上,它会本质的区别于纯绘画。防染创造者生活的俭朴和自然,经济的重负和窘迫,使防染工艺及设计既不能象文人艺术那样纯粹和悠闲,也不能象宫廷艺术那样冗繁和奢华。它是质朴中带几分粗糙,是自然的,很少有匠意与做作的。从内容上看,其主题和形象几乎是对日常生产、生活情境的直接概括和提炼。从形式上看,实用性所要求的简便快捷、结实耐用和经济节省,也不允许产品上附加过分雕琢、浮华的艺术创造,不允许艺术价值的重载妨碍实用价值的实现。因此民间手工防染自然能保持纯朴、随意、简单的实用文化特性。

4 防染工艺与审美文化

少数民族防染用品不仅是人们生活必需品,也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以独特的工艺美、艺术美、文化内涵,在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寄托人们祈愿和情感,并在陶冶思想情操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用品与工艺,是族群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生产活动中,创造出的独特手工工艺与有审美价值的物质产品,它们充分而明确地反映出人们对待生活的观点与态度:生存不等于生活,生活不止于温饱,生活不仅在精神上高于生存,而且在生活中人们执着地爱美、表现美,并且始终以防染工艺方式在创造美和追求美。曾经有一位苗家姑娘在自己的婚礼上,穿着自己精心织就、重达40斤的24条防染裙,这成为她一生中最绚烂的穿着。在贵州地区,防染图案完全是靠手工绘制而成的,妇女从生活中观察、提炼素材,加上丰富想象力,精心构想、大胆造型。一件件沉静优美的蜡花,是乡间妇女因陋就简制作而成:用稻草、竹片当尺子,用竹筒作圆规,这样简单的工具,居然创造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精美图案。可见,在防染设计与防染工艺中,防染用品与人们的情感和谐一致,人的情感外化并形成悦目动情的效果,最终使生活更美好、更充实。

毕节地区显母寨,多时穿35条防染裙子

以多为美、以多为富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由于其实用性规定和生产性制约,其审美从整体来说,不要求也不可能逼真地再现客观物象,相反其工艺突破时空限制,对图案形象做变形、夸张处理,要求有更强烈的主观性与情感性。在内容上,防染工艺表现的审美对象都是积极、健康、美好的事物,不表现绘画中的批判性,只要求把世上美好的东西传达给人们。

贵州织金县苗族蜡染蝙蝠图案的背扇局部

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及用品,包含着所使用族群一生中时时、处处必需的审美文化。横向而言,不论是人们日常着装,还是人们室内家居,都离不开防染工艺及用品的装饰美化。如日常服装以及配饰,处处可见用防染工艺呈现的身影,构成了直接用防染用品美化自身的艺术。如室内中的被单、被面等,人们离不开用防染工艺来美化自己的生活环境。纵向而言,人一生过程中每一时期,也都在使用防染工艺及用品进行着审美的表现。当婴儿未出生时,长辈就已经为孩子制作好了富有寓意的防染背扇;一个姑娘从童年起必须学习防染工艺技艺,从少女时就为自己准备防染嫁妆,制出作为姑娘给心爱青年的定情之物——蜡染花飘带,随着爱情加深,还要为男青年精心制作挎包、口袋、包布等。

贵州三都县水族蜡染被面

总之,中国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文化,在与生活审美方面的密切联系上胜过任何一门艺术。

王红卫教授点评

- 点评人简介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红卫视觉设计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北京设计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艺术教育专家联盟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纪念币设计生产专家库专家、中国贵金属纪念币评审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为图形符号与IP文创设计、字体与书籍整体设计研究等。

主持多项重要设计项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整体视觉设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七十周年》纪念邮票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形象设计展作品集设计、CMG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标志、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壬寅虎年“年的味道”福礼盒设计、2021年CMG中央电视台首推春节联欢晚会生肖礼品“福牛春碗”设计等。

王红卫教授:

贾煜洲长期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工艺研究,在多年田野考察与调研中,以大量的考察实物与鲜活影像资料为依托,将少数民族防染工艺流程和艺术特色全面完整的进行了记录、梳理与分析。本次贾煜洲的分享主题《少数民族防染工艺的文化性—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以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为根基,以现存少数民族防染工艺为重点,分析了防染工艺与民族文化、世界文化、实用文化、审美文化的关系,阐述了这种关系的重要意义与文化价值。从演讲当中,我们直观地欣赏到大量少数民族精湛的防染工艺、精美的防染制品以及其背后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在快节奏、碎片化、高效、发展趋同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带有朴素情感和手工温度的少数民族的工艺文化显得愈发宝贵,少数民族多元的防染文化也使世界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设计,要认识到两个方面,这既是统一的也是共生的。一是要尊重传统工艺文化,意识到其独特性和珍贵性的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其在当代语境下如何传承,如何保留不可再生的传统文化。二是如何把传统文化转化成符合现代潮流的设计作品,这个应是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有些传统文化再设计的作品由于与现代生活需求距离太远而无法融入当今生活,对少数民族文化中所特有的艺术个性、文化特征与那种神秘的美感重新进行深入挖掘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设计开发成更符合现代潮流的作品,这也是目前针对年轻人的市场中所缺失的部分。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在对少数民族文化与服饰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时,不仅能够与现代生活结合,能够展现传统民族文化所蕴含独有的艺术魅力和个性的同时,也使得理论研究与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

北京服装学院青鸟论坛第01期的主讲人及点评人发言文稿将陆续推出,欢迎持续关注!

图文编辑:苏婉童

责任审校:施尔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艺术论文】视觉元素的分类及运用(共5551字)
“匠·生万物”,贵州苗族工艺培训成果展今天在贵州民大举行!
民族之光志愿者计划——捐赠小型艺术图书室
“匠作精神”不能丢
古老的防染工艺蜡染艺术欣赏
传统手工艺欣赏——蜡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