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胡芸鑫:傣锦的组织结构与挖梭工艺分析

· 中国出版政府奖获奖期刊
· 浙江树人出版奖获奖期刊
· 中国高校百佳科技期刊
· CSCD核心库收录期刊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纺织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T2)
· 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

· SCOPUS收录期刊

摘要

傣锦的织造技艺精湛,所形成的组织结构和工艺特征较为独特,是早期织锦技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汉代以来,傣锦织物在云南傣族中长期盛行,但目前学界缺乏对其组织结构、工艺特征的定性分析与描述,随着传统傣锦织造传承人的减少,傣锦面临失传困境。文章对傣锦的组织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合其接结特点对傣锦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同时对傣锦的挖梭工艺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傣锦一般为纬起花组织,结合其接结特点可分为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两大类;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正反面浮线均不参与接结,织物蓬松、立体感强;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通常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背部浮线进行接结,织物平整性好、坚牢度高;傣锦挖梭工艺可在织物任意位置织上任意颜色的纹样而不受组织结构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傣锦纹样的复杂度和色彩的丰富程度。

来  源《丝绸》2023年 第60卷9期 

作  者:  胡芸鑫, 刘俊华, 金肖克, 田 伟, 祝成炎, 王宇轩

( 浙江理工大学 a.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b.国际丝绸学院,杭州 310018 )

关键词:  傣族; 织锦; 傣锦; 组织; 挖梭; 非遗    

作者简介:  胡芸鑫(199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遗织锦。


研究背景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于傣族中的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视及民族风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傣锦,并对傣锦进行分析和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傣锦纹样具有单独和连续两种形式[1],其题材涉及几何、人物和动植物等[2],这些纹样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3],被广泛应用于傣族的传统服饰、家纺用品及佛幡等织物中[4-5],同时,将傣锦纹样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6],可为现代服装设计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7];傣锦在色彩的运用上颇为丰富,冷暖色对比强烈、色调艳丽[8],整体呈现鲜艳明快的效果[9],且傣锦的色彩配比与现代服装民族风潮流相契合[10],运用其色彩配比特征可设计出时尚美观的服装[11];傣锦的花纬运用多根纱线并合的形式[12],使得傣锦外观呈现凹凸不平的特征[13]。目前,关于傣锦的研究和创新主要是集中在傣锦的图案和色彩等外观特征,以及它们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少数学者的研究涉及了傣锦的组织结构,且目前的成果仅限于傣锦组织结构为类似纬二重[14]或纬多重[15],仍需对傣锦组织结构及其工艺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傣锦的传承与创新是傣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傣锦的组织结构与挖梭工艺作为其技艺特色,既是传承的重点,也是创新的基础。本文对典型傣锦的组织结构和挖梭工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傣锦不同的组织结构、显花特征及内在联系;分析了典型傣锦织造工艺中不同的挖梭方法及挖梭工艺对傣锦外观风格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傣锦的现代化织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避免傣锦继续面临失传和失真的困境,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为傣锦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为现代织锦的组织设计提供参考。

1 傣锦概述

傣锦是以棉、丝、毛、麻及金丝线等为主要材料,使用传统的坐式木架织机制作而成的长条状织锦,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绚丽,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16],其织造技艺广泛流传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孟连、元江、保山腾冲、玉溪新平等傣族聚居地[17]。傣锦是傣族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云南少数民族织锦中最富盛名的织锦之一,丰富多彩的傣锦反映了傣族人民勤劳朴实、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是傣族人民最具代表性的名片之一。

傣锦的历史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汉代,1958年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发现了一件西汉时期的纺织贮贝器[18]。据文献记载,东汉时期云南掸国王朝就将“绒锦”“丝幔帐”等傣锦制品作为贡品进贡给中原皇朝[19]。唐朝时期经济繁荣,西南纺织业迅速发展,古代南方丝绸之路的开通,更促进了唐朝与东南亚、西亚、中东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也使傣锦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元明时期,傣族织锦的“兜罗锦”已颇有知名度。清朝乾隆时期,《腾越州志》中记载:“干崖锦,摆夷妇女有手巧者,能为花卉鸟兽之形,织成锦缎,有极致者。”[21]由此可见,清代时傣锦的织造技艺已较为精湛,其色彩纹样也较为丰富。

至近现代,傣锦制品就已非常丰富,囊括了长袖上衣、筒裙(即傣锦直筒半身裙)、筒帕(即傣锦挎包)、腰带、披肩、新娘盛装、新娘盖头等[22],其制作工艺精良,外观风格多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的政策,傣锦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但随着纺织工业化的兴起,手工织造的傣锦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同时,年轻一辈的傣族人迫于生计放弃继承傣锦技艺,这导致傣锦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为保障傣锦技艺可持续传承,2008年6月傣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保护。

因此,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创新傣锦,需对傣锦技艺所形成的独特组织结构和工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揭示傣锦的组织结构和所运用的特殊工艺。

2 傣锦的组织结构及显花特征分析

通过田野调查,本文项目组收集了20块傣族地区的典型傣锦织物,如图1所示。通过对所收集傣锦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合其显花特征及纬纱排列,得出傣锦织物花部和地部通常为反向组织,花部表层主要采用花纬浮长来显现花纹,里层则通常采用经重平组织。傣锦根据花纹要求在起花部位起花,其起花部分是由一个系统经纱(地经)和两个系统纬纱(即花纬和地纬)交织而成。起花时,花纬与经纱交织,花纬浮线浮在织物表面,利用花纬浮长构成花纹,如图2(b)中的绿色部分和图5(b)中的白色部分;不起花时,花纬沉于织物反面,正面不显露,如图2(b)中绿色之外的部分和图5(b)中白色之外的部分。根据纬起花组织的定义[23],得出傣锦的组织结构为局部使用纬二重的纬起花组织。傣锦中有时还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背部浮线进行接结,结合其接结特点,傣锦组织结构可分为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和地结型[24]纬起花组织。本文将对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的组织结构、显花特征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析。

图1 典型傣锦织物
Fig.1 Typical Dai brocade fabrics

2.1 无结型纬起花组织

本文以图2(a)所示傣锦为例,其组织结构属于无结型纬起花组织,该傣锦组织循环的经纱数Rj=112,组织循环的地纬数Rw1=228,组织循环的花纬数Rw2=380,地纬与花纬的排列比为3︰5。


注:收集于云南德宏芒市傣锦坊(织造者为傣锦非遗传承人雷安座)
图2 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及其单位纹样
Fig.2 No-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Dai brocade and its unit pattern

图2(b)所示纹样以四方连续的形式呈现在图2(a)傣锦中,该单位纹样的组织结构特征即为整个织物的组织结构特征。在整个织物中,经纱为单根双股,地纬为三根双股,经纱与地纬交织成三上三下的经重平组织,该组织的完全经纱数Rj=2,完全纬纱数Rw=6。经纱与花纬交织起花时,花纬在起花处配置的纬组织点均浮于对应地组织上,如图3(a)所示,且地纬短浮长均在相邻花纬的两浮长之间,即花纬的浮长线将地纬的纬组织点遮盖住,花纬浮长线根据图案的设定会有相应的长度变化,即以设置的花纬浮长构成对应的花纹;不起花时,花纬则沉于织物反面,如图3(b)所示,并在反面处形成相应的花纹。本文以图2(b)红色方框部分为例,该傣锦局部的织物组织图如图4[23]所示。

图3 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组织结构的纬向剖面特征示意
Fig.3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no-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Dai brocade

图4 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组织图
Fig.4 Weave diagram of Dai brocade with no-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最大的特征是将地部和花部组织进行分离设计,在纱线配置上,其花纬多采用3~6根纱线并列的形式,地纬多为2~3根纱线并列的形式,而经纱一般为单根单股,同时花纬常采用亮度较强的纱线,地纬和经纱则一般采用色泽柔和或色泽较暗的纱线。这样的组织设计和纱线配置,一方面,使地组织作为纹样的背景,参与到纹样的整体呈现之中,增添了织物纹样和色彩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在花型浮于地组织的基础上,花纬的多根并列形式及亮色花纬与暗色(或柔和色)地组织之间的色差,更加凸显花纹的立体效果,表现了傣锦织物较强的凹凸肌理感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但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由于正反面花纬浮线均不参与接结,织物整体较为蓬松,只能借助纹样的设计来控制花纬浮长,极易因花纬浮长过长而使织物花部较为松散,导致织物的坚牢度降低。

2.2 地结型纬起花组织

本文以图5(a)所示的傣锦为例,其组织结构属于地结型纬起花组织,该傣锦组织循环的经纱数Rj=64,组织循环的地纬数Rw1=66,组织循环的花纬数Rw2=66,地纬与花纬的排列比为3︰3。

注:收集于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织造者为傣锦非遗传承人咪香应)

图5 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及其单位纹样

Fig.5 Ground-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Dai brocade and its unit pattern

该傣锦纹样呈四方连续排列,其单位纹样如图5(b)所示。在整个织物中,经纱为单根双股,地纬为三根双股,经纱与地纬交织成三上三下的经重平组织,该组织的完全经纱数Rj=2,完全纬纱数Rw=6。经纱与花纬交织起花时,花纬在起花处配置的纬组织点均浮于对应地组织上,如图6(a)所示;正面不起花时,花纬不完全沉于织物背面,部分花纬与经纱根据需求按隔2经、隔4经、隔6经或隔8经的隔经交织规律进行交织,其局部如图6(b)所示。同时,为了避免沉于背面的花纬过长,每隔4~6根地经,就安排一根经纱来接结沉于背面的花纬浮线,这根经纱称为接结经,该接结经还按一定的交织规律与地纬交织。本文以图5(b)红色方框部分为例,该傣锦局部的织物组织图如图7所示。

图6 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组织结构的纬向剖面示意
Fig.6 Zonal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eave structure of ground-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Dai brocade

图7 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组织图
Fig.7 Weave diagram of Dai brocade with ground-knot-type weft-figured weave

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在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的基础上,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沉于背部的花纬浮线进行接结,从而提高了织物整体的坚牢度,也使织物较为平整。

3 傣锦的挖梭工艺分析

3.1 少数民族织锦中的挖梭工艺

挖梭工艺一般采用特制的小梭子或其他纺织工具装上彩色纬纱,然后根据花纹设计在织物任意位置织入任意长度、任意颜色的彩纬,可在多种地组织上起花,并只在正面起花。挖梭工艺在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江陵马山战国墓出土的纬起花织物中便运用了挖梭工艺[25]。

挖梭工艺历史悠久,被广泛运用于各类传统织物中,尤其是少数民族织锦。傣锦挖梭工艺采用的工具与其他织锦有所不同,黎锦、苗锦和土家锦采用形状各异的“布刀”,而傣锦采用的是“勾针”如图8所示。傣锦挖梭工艺的具体方法也有其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织物外观效果。

图8 少数民族织锦挖梭工艺示意
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swivel-shuttle craft of ethnic brocade

3.2 傣锦的挖梭工艺

傣锦中的挖梭工艺常作为重要的辅助起花方法起到提高花型和色彩丰富度的作用。本文以采用了挖梭工艺的傣锦(图9)为例,经纱为单根双股,地纬、花纬均为双根双股,地纬与经纱交织成二上二下的经重平组织作为地组织。花纬中,一类花纬常规织入,如图9中的金线,与地组织共同构成局部为纬二重的纬起花组织,形成了傣锦的主体部分;另一类花纬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如图9中的蓝、粉、白、绿等颜色的纬纱,称这类特殊的花纬为挖梭纬。

傣锦织造过程中采用的挖梭工艺包括浮沉法和圈绕法,该傣锦的孔雀纹部分和菱形纹部分采用了这两种挖梭方法:采用浮沉法的挖梭工艺,挖梭纬根据纹样的设计连续不间断地浮于地组织上,使正面显现的纬浮线构成相应的花纹,而花纹范围内不显花的部分,挖梭纬沉于织物反面,形成浮长线;采用圈绕法的挖梭工艺则是通过挖梭纬在经线上圈绕构成纹样,挖梭纬在织物正面构成浮长一致的纬浮线,各纬浮线两端在背面就近两两相连,背面的连接线跨越对应挖梭纬间的地纬,并根据对应的正面纬浮线的飞数跨越不同数量的经纱。

注:收集于西双版纳聚匠非遗文化传播交流中心
(织造者为傣锦非遗传承人咪香应)
图9 采用挖梭工艺的傣锦

Fig.9 Dai brocade using the swivel-shuttle craft

在采用圈绕法的挖梭工艺中,挖梭纬圈绕经纱的操作过程与缝线技术中的“回针”类似,效果形同刺绣,可认为是一种织绣工艺的融合。本文以图10标记部分为例,其“圈绕”挖梭结构示意如图11(a)所示,在正面形成了类似加强斜纹的特殊“组织”,其“组织”图如图11(b)所示。

图10 傣锦“圈绕”挖梭示意
Fig.10 Schematic diagram of Dai brocade “winding”swivel-shuttle

图11 “圈绕”挖梭结构示意及“组织”图
Fig.11 Schematic diagram and “weave”diagram of “winding”swivel-shuttle structure

傣锦的浮沉法挖梭工艺和圈绕法挖梭工艺的主要区别在于工艺形式及工艺效果方面,如表1所示。

表1 傣锦挖梭工艺的区别
Tab.1 Difference of the swivel-shuttle craft of Dai brocade


挖梭工艺使傣锦同一纬的不同区域能够投入多种颜色的纬纱,形成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花纹,每个花纹四周均无挖梭纬断头,光洁整齐。同时,由于挖梭工艺只在花纹范围内进行挖织,避免了纬纱在大量不起花部位作不必要的背浮,减小了织物整体的厚度。这说明傣锦在一千多年的演变中,不断汲取优秀的纺织技艺,并突破自身组织结构的限制,向色彩多、外观美、结构稳的方向发展。



4 结 论

通过对傣锦的组织结构和挖梭工艺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 傣锦结构一般为局部使用纬二重的纬起花组织,且傣锦的地组织一般为经重平组织。

2) 傣锦按其接结特点可分为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其中,无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整体较为蓬松,立体感强,但因正反面花纬浮长均不受限制,织物坚牢度较低,而地结型纬起花组织傣锦通常采用地经作为接结经对背部花纬浮线进行接结,故织物的坚牢度较高,平整性好。

3) 傣锦的挖梭工艺可分为浮沉法和圈绕法两种,二者都能使傣锦摆脱组织结构的限制,可在任意位置织成各种形状和颜色的纹样,极大地提高了傣锦纹样和色彩的丰富性,且避免了织物花纬种类较多时厚度过大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 版权所有,转载需征得杂志社同意,并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绸工匠(81)玉儿甩的不舍情结 傣锦制作技艺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傣族织锦
丝中贵族——“纱罗”的前世今生
周鈞 : 聊聊古代三大名锦色彩那点事
丝绸品种样式
绫、罗、绮、锦、帛、绢都有啥区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