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朝:民族融合,“奇装异服”斗美夸丽

宋代(960-1279)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长期争战,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服饰的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政权建立后,博士聂崇义于建隆二年(961)上《三礼图》,奏请重新制订了服制。此后100多年间,又几度加以完善,且对民间多有禁例,“衣服递有等级,不敢略相陵躐(liè)”。然而由于宋代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衣服之章,上下混淆”,南宋时已不可遏制。社会上层衣服算是符合常规的,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初统一南方过程中,从长江流域的后蜀、南唐、吴越得到锦绣彩帛达几百万匹。为示威天下,赵匡胤把2万多人的仪仗队用织绣印染的各种丝绸装扮起来,名作“绣衣卤薄”,还绘有图卷、现存元人墓绘《大驾卤薄图》中道段即有4800多人,保留下许多宋代官服制度的重要资料。



△宋代武将铠甲服饰复原图

 

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江浙地区每年上贡花、素罗即达数十万匹;高级丝织物还有紧丝、透背、隔织、绫、锦、绮、縠(hú)、缬、绢等,《燕翼贻谋录》记载加金技术达18种之多;织物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尚生色折枝花,《蜀锦谱》《佩楚轩客谈》均作有记述;河北定州织造的通经断纬的刻丝,能随心所欲作花鸟禽兽。

 

政府又因五代旧制,每年照例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差吏男仆则按规定戴两翅向后上方弯曲的曲翅幞头。



△展翅幞头、圆领黄袍、红带、皂靴,帝王宋太祖像

 

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一上圆下方的饰物。

 

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不穿唐时的乌皮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幞头名目繁多,御前服务内侍、值班、仪卫戴两脚屈曲向后的“花装幞头”、两脚向上卷曲幞头、一脚指天一脚圈曲幞头等,具体形象在开化寺宋代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中均有反映。差吏男仆按规定戴两翅向后上方弯曲的“曲翅幞头”,式样可见于宣化辽墓壁画。普通人裹头巾则无严格限制。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东坡巾苏轼像

 

劳动人民的衣着变得更短,原因是生产虽有发展,生活却益加贫困。农民和渔夫因而开始被称做“短衣汉子”。

 

宋代服制的兴废,多与时装的流行有关。从《清明上河图》看,上层人物多穿齐整的袍衫,长可掩足;平民大众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以便活动。许多服饰在款式、色彩及图案上反映着宋人的崇尚。


女性之美,唐代尚体态丰满,晚唐女服更宽大拖沓,宋代女装则一改唐风,讲求瘦长,以显露身材之苗条,宋人绘《瑶台步月图》《花石仕女图》以及偃师酒流沟出土宋砖刻妇女,都是这种时装的写照。新式的旋袄、胡服等,新颖、大方、素雅。


除官员的公服以外,民间一般服装更多地使用复杂而调和的色彩。一般贵族和官僚妇女,衣着虽不及唐时华丽,却配色大胆,已打破唐代以青、碧、红、蓝为主色的习惯;由于清明扫墓必穿白色衣裙,又流行“孝装”,以一身缟素为美。当时衣帽材料开始用缬帛(印花丝绸)、销金(加入金线编织的丝织品),花纹突破了唐代对称图案,生色折枝花尤为时尚。这些服饰新风格,常常一面被百官服、命妇服引用,又一面对庶人服、商贾服禁用。南宋末年,标明社会进步的时装被称为“奇巾异服”,却又不断斗美夸丽。



△宋代士大夫、仕女服饰复原图

 

宋时装大体有两类。一类为传统服装的继承和发展。以旋袄最有代表性,流行也最广泛。其款式与唐代齐膝短大衣式的胡服新装相近。其特色:一是直领,镶一道花边叫“领抹”,多用捻金线彩绣四季翻新花样,谓之“一年景”,绣作者皆出诸寺师姑之手,且设有专市占定东京大相国寺两廊交易;二是对襟,无纽常敞(故又称不对襟),任其露出腰腹围(尚鹅黄色,称腰上黄);三是小袖,袖口及腕缩紧,不同于背子(背心)或半臂(半袖)。

 

宋时装的另类,是对周邻少数民族服饰的吸收。以钓墩最有代表性。它是女子的袜裤,没有裤腰,两腿分离,与毡笠、弯头双色鞋及服装间色,都属当时契丹、女真风俗,士庶仿效,无法禁绝。朱熹曾为之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流行之广而盛。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除婢女丫鬟头上梳双鬟、丫角,或绾两个元宝发髻,一般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髻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简单的,头发做成玉兰花苞式;复杂的,有飞鬟危巧的尖新式、如鸟张翼式,甚至重叠堆砌如一花塔。后一种大概是仿照当时特种牡丹花“重楼子”,用罗帛制作加于高髻之上,后来竟高过3尺,所用角梳也大过1尺2寸。高髻险装风气日盛,不得不用法律限制尺寸,但上行下效,禁令也无济于事,必待新花样出现成风,才能转移先前的爱好。至于后妃公主则无比奢华,衣服既用珍珠装饰,椅披、脚垫也满饰珠玉,头上的凤冠更讲究用金翠珠玉作种种花样,有的用掐丝法表现一大群仙女随西王母赴蟠桃宴故事,名“王母队”,等于把一台乐舞模型安放在头顶,后面还附有两个翅膀,下垂肩际,这种帽子叫等肩冠。还有盖头,是士大夫女眷出门必带之物,以巾蒙首,称幂首巾,南宋尤盛,因朱熹提倡,后人称“文公兜”;婚礼为重,用销金盖头。

 

辽(916-1125)、西夏(1038-1227)、金(1115-1234)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陆,影响到汉族中上层妇女,虽被视为奇装异服而受到一再禁止,却禁而不止,广为流行。



△西夏国王与近侍武士服饰复原图



△西夏王妃、侍女服饰复原图


此外,黑龙江阿城金代贵族墓出土的男女服装中,还有一种前面连腰、后面敞开的分裆裤,裤口还附有可套于脚心的环带(制式恰如现金的健美裤),前腰高及胸部、上有肩带,后附背带3对,可以结束在胸前,形制与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的绵袴非常相似,也许还与《汉书》提到的多带“穷袴”有关联。

 

当时北方民族男子发式一般髡发,即剃去顶发,余发散披或结辫下垂耳旁。有身分或交纳大量驼马财物的,才许可拢发裹巾,巾式类似唐代幞头。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宫”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芝麻官”俗语即由此而来。



△辽驸马服饰复原图



△辽公主、侍女服饰复原图

 


△金男、女服饰复原图


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如《中兴四将图》画像中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身边家将的便服,已与金人男服无大区别。彼此影响的原因虽不尽同,或为政治需要,或从生活出发,但可看出民族融合多出于现实要求,即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的时期,也是如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渤海国服饰的渊源及其特点
穿上赫本小黑裙的雄兵连天基王鹤熙更显高贵无比!
中国古代服饰特点及演变
辽金风俗:辽国时期的服饰文化
古装,这样精彩
胡服骑射:胡服曾在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为何在宋代会被禁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