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芒砀山名考
□ 苏广誉
   芒砀山以其历史的“神”与特有的“奇”,闻名遐迩,为之增添了几多诱人的色彩,譬如芒砀山名称的由来就众说纷纭。大多数人认为“芒”是“芒”,“砀”是“砀”,合称芒砀。但是,若问哪个山头是芒山?哪个山头是砀山?就又茫无所知了。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就设有芒邑、砀邑。“芒邑”何以称“芒”,史书少有记述,“砀邑”称“砀”,则记述较多。《明史·地理志》:砀山县“东南有砀山,其北有芒山”。(实无此山)。南北朝诗人刘潜行《过梁王故苑》有:“芳流芒山桂,尘起大王风”的诗句。《光绪永城县志·地理志》:“芒山、砀山,在县北六十里,即汉高帝所隐处,上有紫气岩。其山之别峦曰磨山、曰马山、曰黄土、曰保安、曰夫子岩、曰桃山。乾隆丁亥周邑令于芒山修建书院,文风极一时之盛。”当地人也都习惯地称芒砀山为芒山,如“芒山王气”“芒山书院”“赶芒山庙会”等等。另据砀山县考证县名由来称:砀山之名,即由芒砀山的砀字而来……砀这个地方,郭沫若先生根据甲骨文考证原名芒,此后改名砀。《史记》注师古曰:“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由此可见,芒砀山在古代的确有叫“芒”与“砀”的历史。而山何以名“芒”,目前大致有四种说法。
   一是源于植物的芒草说。在远古时期,今日的芒砀山一带气候温热,属亚热带气候,地势低洼,多沼泽湿地,低山丘陵点缀其间,林木茂盛,芒草丛生。芒草,系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细长有尖,可用作造纸原料、编织草鞋,嫩叶可做牛的饲料。因此,以“芒山”命名。
   一是源于动物的蟒蛇说。据当地流传,芒砀山古时水量丰沛,周边为大泽,长期生存着大蛇。当地人称大蛇为“蟒”。如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1980年在汉墓中发现两条大蛇等都可为证。所以,山名叫“蟒山”或“蟒砀山”。由于“蟒”字不祥,遂改称“芒山”或“芒砀山”。
   一是源于古代帝王的芒族说。永城“芒山”、“芒城”的“芒”,其实是夏代第九代君主芒的名字。永城芒地,是这位君主的土地。夏、商时代以君主名作地名的情况很普遍。永城芒城居古睢水南岸,是我国最早的芒族部落的发源地,是夏代君主芒部落的嫡系家族。在商汤灭夏之际,芒部落遭到残酷杀戮。一支向我国南部迁移,远涉云贵,所以那里出现许多“芒”地名,一支上溯睢水沿黄河向西迁移,先在洛阳西一带山区落脚,所以留下了邙(芒)山的痕迹。“芒”与“邙”在古代是相通的,洛阳邙山是永城芒族的迁徙地之一。
   一是源于远古的芒神说。芒神,又名勾(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太皞即伏羲氏生时以木德而王天下,死后祭祀他于东方,做了木德的天帝。木神,掌管春天和生命,春天草木生长,勾屈而有芒角,故称勾芒。
   勾芒是伏羲氏四个儿子重、该、修、羲中的老大,重就是勾芒。传说伏羲氏将他委派到东方来主持木星的观测,东方区域广大,首先落脚的就是芒砀山,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指导农业生产。东方属木,因而又称木官,也称春官。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战国楚帛书乙篇中确认了重、该、修、羲是伏羲和女娲的四个儿子。伏羲委派他们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位测量星辰、太阳的周天行度,并证明楚人是勾芒尊称的芒神,以其名命名为“芒山”“芒地”“芒邑”“芒县”“芒草”“芒鞋”等等。中国古文字学家高明先生认为:“芒县虽为秦置,但来源一定很久”。
   最早芒神形象与鸟图腾有关。《山海经·海外东经》:“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民间认为芒神是一个少壮男人的形象,手持鞭子,身着红衣,腰扎黑布,头戴草帽,脚穿芒鞋(草鞋),精神威武,乖巧灵通。
   在古代,永城民间有关春天的礼仪比较多,迎芒神、打春牛和春牛图就是其不可缺少的主角。据光绪版《永城县志》记载:辛未(1691年)春,在县城东建迎春阁,县令周正纪为文记其事:“盖以地属东郊,岁祀勾芒于此,取重民事,恤国本也。”邑人王连瑛在《迎春阁记》中写道:“若曰吾岁首迎勾芒于此,吾知为吾民祈农祥而已。”每到立春前,人们扎着象征春天的牛和司掌万物萌生的芒神。《元典章》记载,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五分,按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鞭子用柳枝儿,长二尺四寸,按二十四节气。上用结子,孟日立春用麻,仲日用苎,季日用丝,慎用五彩蘸染。春牛用桑柘木为胎骨,牛头至尾桩八尺,按八节;牛尾一尺二寸,按十二时辰;高四尺,按四时。春牛与芒神的尺寸大小与四时八节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意在顺应时气,求得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农业文化的特征。
   在永城一带,人们习惯称“立春”为“打春”,这就与迎芒神、打春牛的活动有关。每到年关,春牛、芒神的形象还被以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许多人家都买此画,贴在家中,祈求丰收,平安吉祥。
   关于“砀”的解释,说法有二。
   一是源于矿物的文石说。《说文》:“砀,文石也。”清朝·乾隆三十二年版的《砀山县志·附释邑名考》、《史记》注苏林曰:砀音“唐”。应劭曰:“砀山在东”。师古曰:“砀,文石也,其山出焉,故以县名。”
   一是源于古代的砀汤氏家族说。炎黄时期,芒砀山区的砀汤氏家族,以开凿纹石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此巡视。后来,砀汤氏家族随商族首领相土迁居相(今淮北市)。因而在淮北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
   从现有史料看,最早合称“芒砀”是在战国时期。“1967年安徽太和县拣选到一件战国铜戈,其铭文云:‘□年芒易守令虔,工师□,冶□。’据其铭文款式当属魏国兵器。韩自强先生读‘芒易’为‘芒砀’。认为此戈很可能是公元前286年魏同齐、楚灭宋,瓜分宋地,而领有芒砀之后所铸造。”(韩自强、冯耀堂《安徽阜阳出土的战国时期铭文兵器》、《东南文化》1991年第二期第259~260页)。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令有司立高庙诏中,有“次题真芒砀仍立庙于岩前”的字样。
   可见在战国、秦、汉时期,“芒”、“砀”就合称了,并流传后世。尽管后人时有称“芒山”或“砀山”者,也只是芒砀山的习惯代称而已。无论单称“芒山”与“砀山”,实际上指的都是芒砀山的主峰,先“芒”后“砀”,合称“芒砀”。宋代诗人李咸的诗《游均庆寺》云:“一方灵迹两峰间,左右芒山与砀山。”所指就是具有紫气岩的芒砀主峰。
   芒砀山以其特有的风姿巍然屹立!
  (作者系学者、永城市文史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永城芒砀山这下红大了*
河南永城芒砀山
芒砀山游记
【新增5A级景区】永城芒砀山景区(河南)
河南永城芒山西汉梁王陵墓
永城芒砀山 梁王帝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